纵向企业网络理论研究进展综述_转换成本论文

纵向企业网络理论研究进展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研究进展论文,纵向论文,理论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 Classification:L14 L22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专业化和模块化生产引致的竞争加剧使很多企业将业务分离,只从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节,众多上下游企业必须通过交易才能完成生产、分配等,对于上下游企业间普遍存在的这种松散合作,国外学者主要借助于纵向企业网络理论进行分析。自Kranton & Minehart(2000a,2000b,2001)开始对纵向企业网络的研究以来,学术界对于纵向企业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网络的稳定等。

一、纵向企业网络的概念界定与形成机制

(一)纵向企业网络的概念界定

企业网络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Granovetter(1973)最先提出联结力量的概念,他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交易网络,重点研究网络内部之间的联系。企业网络是一种以独立个体或群体为结点、以彼此之间复杂多样的经济连接为线路而形成的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安排,早期以分包制、特许经营、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产业集群等形式出现。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横向型企业网络、纵向型企业网络和混合型企业网络。其中横向型企业网络是指相同行业、相同生产阶段或贸易阶段的企业实行的联合;纵向型企业网络是指同一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由于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和依存度较高而形成的联合;而混合型企业网络是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

对企业网络的现有研究将侧重点放在横向企业网络上,而对于纵向企业网络的研究则较少。最早提出纵向企业网络概念的是Kranton & Minehart(2001),他们从网络构成的角度指出纵向企业网络是由买方、卖方以及他们之间的网络关系共同构成的交易环境。而Baudry & Gindis(2005)则从它产生的实质进行分析,用“V-Network Forms”表示纵向企业网络,指出纵向企业网络是大型企业纵向解体及竞争模式变化的产物,是由处于上游或下游的旗舰企业协调网络内其他企业的生产、分配等环节而形成的生产组织形式。

上下游企业在交易的基础上形成的纵向企业网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具有企业和市场的双重特性。纵向企业网络将价值链上两个或多个相关环节上的企业整合到一起参与市场交易,从这个层面来看它具有企业的性质;网络内任意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退出纵向网络,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因而纵向企业网络又具有市场的性质。其次,企业间信息传递是网络维系基础。纵向企业网络内部关于交易方的信任、良好声誉和产品质量的信息有助于网络交易,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因此高效、快速、真实的信息会促进纵向企业网络交易的持续性。最后,网络内的企业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和依存度。竞争加剧使企业将业务集中在各自的优势和专长上,上下游企业间产品、技术依赖和关联性的存在促进了纵向企业网络内企业的优势互补和紧密合作。

纵向企业网络和纵向一体化、纵向限制在内涵上有一定的交叉,容易产生混淆,这里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分。三者都侧重于研究价值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但存在本质上的差别。纵向一体化是参与产品、服务生产的单个企业将上下游业务整合到一起来增强它在市场中的地位,实质是外在价值链的内部化。Kranton & Minehart(2000a)运用投入品专用性区分纵向企业网络和纵向一体化,指出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内部行为,而纵向企业网络通过从外部供给者获得专用投入品进行生产;Baudry & Gindis(2005)认为纵向企业网络是纵向一体化解体的结果。范金等(2004)认为,纵向限制是非纵向一体化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签订长期的、具有约束力的合同关系,合同中列明价格、其他条款或行为方式。其实质是上下游企业间的合同约束行为,而纵向企业网络是上下游企业的非正式契约关系,不存在合同性约束,交易任一方可以将自身支付意愿和市场价格进行比较,选择在原有网络中交易或者与其他交易方建立新的网络获取投入品。

(二)纵向企业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

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纵向企业网络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对于纵向企业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模块化和技术、产品依赖性三方面。

首先,交易成本是影响纵向企业网络形成的主要因素。Williamson(1985)的交易费用理论从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分析了交易成本的产生过程。交易成本越高,企业越倾向于利用纵向企业网络规避市场交易成本。企业面对的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时,企业要支付搜寻成本、评估成本以及低质量产品甄选等成本;二是要应对交易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纵向企业网络建立在企业长期交易的基础上,可以减少网络参与方的产品搜寻与评估的成本,降低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以及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等,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Cannon et al.,1999)。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基础上的合作,跟踪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发展趋势,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发展方向,提高自身效率等,这些都促进了纵向企业网络的形成。

其次,模块化促成了纵向企业网络的形成。青木昌彦(2003)将模块化界定为半自律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构成更加复杂系统的过程。徐庆东(2006)认为模块化生产方式直接导致了垂直一体化模式的解体,导致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基于无限追求高效率和高利润的根本目的,将原来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些生产环节适当分离出去,转而依靠外部的供应商来供应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这便促成了纵向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

最后,技术、产品依赖性也是纵向企业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技术、产品依赖性指上下游企业由于在价值链上的高度关联性,较高的交易频率或者由结构性、社会性联系导致的合作使得企业对其交易方所提供的技术、产品产生依赖(Wilson,1995)。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次数增多,双方的联系愈加紧密,存在依赖性的企业甚至有激励向另一方投资以促进技术改进或产品创新,这对纵向企业网络的构建有促进作用。

(三)市场结构与纵向企业网络的形成

由于利用纵向企业网络配置资源的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不同,导致了不同情形下纵向企业网络的形成过程也存在差别,当前研究主要从完全竞争和垄断两种极端的情形分析纵向企业网络的形成。

最早从竞争的角度研究纵向企业网络形成的是Kranton & Minehart(2001)。他们假设市场中有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卖方的产品是同质的,且独自完成一单位产品的生产,买方对于产品存在不同的支付意愿。当纵向企业网络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买卖双方会通过纵向企业网络的构建进行交易。引入英式拍卖定价模式,网络参与方按照婚姻定理①进行交易会实现竞争性纵向企业网络的均衡,此时产品分配和价格达到双向稳定②,并且总的社会福利最大。然而,资产专用性和上下游企业的技术、产品依赖揭示了Kranton & Minehart对产品同质的假设存在缺陷。Wang & Watts(2006)在此基础上考察同质的买方与产品、服务存在差异的卖方间的纵向企业网络的形成过程。他们同样假定交易在网络内进行,纵向企业网络中的卖方可以是单个的卖方,也可以是产品存在差异的卖方形成的联盟。由于产品存在差异,当高质量产品的卖方多于买方时,高质量产品的卖方需要参与网络才能实现产品出清,低质量产品的买方被排除在网络之外;当买方数量多于卖方且建立网络和卖方联盟的成本都足够低时,高质量产品卖方会通过联盟与买方建立网络关系,并且将产品价格定在联盟的保留价格之上,将不参与网络的卖方挤出市场来降低竞争程度,使联盟中的卖方获利;当买方数量少于卖方时,所有的买方都会参与网络交易来保证生产稳定性。上述研究对竞争情形下纵向企业网络形成的分析都是在婚姻定理的限制下,对于卖方只提供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假设也过于简单。在现实中,交易匹配过程本身就存在竞争,交易参与方可能同时参与几个网络,在其中选择、权衡,最终实现产品或服务的交易,这是后续研究需要改进和扩展的地方。

Zhao et al.(2007)在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两种情形下研究纵向企业网络的形成。他们假定卖方垄断市场中买方对于产品存在不同的支付意愿,而买方垄断情况下卖方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别。网络内的买卖双方间通过拍卖的方式形成交易价格,则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情形下的纵向企业网络分别实现产品的有效分配,其中卖方垄断市场中支付意愿高的买方获得产品,买方垄断市场上生产成本低的卖方会出清。纵向企业网络给参与方带来的正的网络效应使在位企业尽量保持在网络中,而非在位企业会着力构建网络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现实的产品、服务市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的情形是很少见的,所以对介于其中的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研究是必要的。放宽上面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同质的假设,企业可以提供多单位的产品或服务,互补性资产的应用使得寡头可以与多个对其存在依赖性的买方建立网络关系,按照不同买方的支付意愿制定歧视价格,攫取消费者剩余;垄断竞争结构下的企业可以依靠自身产品的特性,与对其存在需求的买方在纵向企业网络中进行交易,这两种情形应当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二、纵向企业网络的稳定性

纵向企业网络作为上下游企业间的一种松散性合作组织,不可避免面临着稳定性的问题。对于纵向企业网络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转换成本、声誉和网络结构三方面。

(一)转换成本与锁定

纵向企业网络的转换成本指网络中对某种产品或技术具有持续性需求的买方通过构建新的网络代替原有纵向企业网络来获取产品、技术时所支付的成本或费用。纵向企业网络的转换成本主要源于专用性资产和交易成本两方面。纵向企业网络中的企业由于专用性资产的应用使其在放弃原有网络而构建新的网络时可能面临产品、技术的不兼容性,新产品不适用等转换成本;交易成本层面的转换成本体现在买、卖双方在原有的网络之外搜寻、评估新的交易方以及网络的构建、协调上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费用等。Farrel & Klemperer(2006)的研究表明转换成本越高,网络越趋向于稳定。他们指出较高的转换成本可以增强网络中卖方的市场势力和竞争能力,达到规模经济,使其在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促进纵向企业网络的稳定。

转换成本的存在使得交易双方需要对转换交易方后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权衡来选择继续锁定在原来的网络中或构建新的网络,当转换成本过高时,企业选择与原交易方形成锁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倾向于通过维持较高的转换成本来锁定其他企业,获取超额利润,从这个层面看由转换成本引起的锁定是通过影响纵向企业网络内部的竞争机制来维持网络的稳定的。同一环节上竞争的加剧会降低纵向企业网络中的转换成本,有助于解除锁定,促使原有纵向企业网络的解体和新网络的构建。

(二)声誉效应与信任对网络稳定性的影响

有限理性和交易不确定性使企业间的合作存在机会主义和“搭便车”风险,影响网络的稳定性。纵向企业网络是上下游企业长期交易、重复博弈的产物,企业在网络中的声誉和信任对于交易的持续性以及网络稳定性都有正向促进作用。

Buskens(1998)以买卖双方的交易为例,证明不存在限制性契约的情况下,交易双方会出于对自身声誉的考虑采取合作的行为来促进信任的建立,保证交易的持续性。他指出网络中的声誉和信任是一种非正式契约,网络成员可以利用社会关系来促使关于其信任和声誉信息的转移,利用相关信息来决定交易与否以及交易中的行为方式。Bolton et al.(2008)运用信息反馈机制研究信任、声誉对网络稳定性的作用,指出网络内的竞争会促进有效信息的反馈,降低网络成员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和道德风险,有助于网络稳定。他们通过对价格竞争和匹配竞争③的分析来完善信息反馈的作用机制。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交易方会采取诚信行为来建立、维护声誉和信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网络均衡的实现。现有研究表明纵向企业网络内的企业间高水平的信任和良好的声誉会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信息交流、反馈有利于企业将声誉不好的交易者排除在网络之外,促进网络内部的均衡和网络稳定性。

(三) 网络结构、维持成本与网络内部稳定性

Kranton、Minehart和Caffarelli等学者分别从网络结构和网络的维持成本角度研究纵向企业网络的内部稳定性。Kranton & Minehart(2000b)用机会选择路径(opportunity path)来衡量网络结构,将它定义为纵向企业网络中不同的买方和卖方间的联系及他们的产品支付意愿和生产成本的组合,而外部选择(outside options)是指买卖双方与纵向企业网络外的买方或卖方间的联系。他们的研究证明由机会选择路径和外部选择引致的潜在竞争促进了网络的内部稳定,纵向企业网络的成员借助各自的机会选择路径中的组合对其交易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来选择交易的方式。竞争的纵向企业网络中的机会选择路径和外部选择加剧价值链同一环节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和不同环节企业间的匹配竞争,通过影响交易方维持原有网络或者建立新网络的决策影响网络结构,促进有效网络结构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Caffarelli(2004)分析了网络维持成本对网络稳定性的影响。纵向企业网络的维持成本是指利用网络进行交易的企业为了维持其在网络中的地位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表现为企业花费在参与网络、与相关企业的协调、维持稳定网络关系上的费用等。他假设卖方产品是同质的,任意买方从卖方处获得产品的边际收益相同,相对于不变的边际收益,边际维持成本与成员参与的网络数正相关,随着其参与网络的数目增多而增多,因为过多的参与者可能造成网络的拥挤,导致企业花费在网络协调、维持上的成本增加。维持成本对纵向企业网络内部稳定性产生负向作用,体现在网络维持成本所导致的网络规模收益递减,企业所参与的网络越多,维持成本越高,导致企业总收益减少,使企业只针对必要的上下游企业建立网络关系,退出多余的网络以增加其福利水平。

三、纵向企业网络的社会福利分析

纵向企业网络中的企业作为理性的、自利的经济个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促进社会均衡的实现以及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现有的纵向企业网络相关文献中涉及到社会福利的分析主要从竞争情况下的网络结构及网络动态性两方面展开。

Kranton & Minehart(2001)在竞争的纵向企业网络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买方在产品和价格竞争中的地位受参与的网络的限制。对于确定的网络结构和买方支付意愿,买方参与网络的激励与其消费者剩余水平正相关,且消费者剩余是他对整个社会福利的贡献,运用婚姻定理,引入英式拍卖定价模式即可得出最大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网络出清水平。由于买方对同质产品的支付意愿存在差异,所以最终的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哪个买方获得产品。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支付意愿低的买方会放弃交易。在均衡的情况下,买方对于产品支付的价格等于他的社会机会成本。Kranton & Minehart是在竞争的纵向企业网络状态下对社会福利进行研究,而且网络结构也是确定的,没有考虑到现实的经济系统中,交易参与方面临的需求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契约不完备性等,这些情况的存在限制了剩余在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的分配以及有效网络结构的形成与稳定。所以拓宽假设,对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市场结构的研究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由于网络动态性的存在,网络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当纵向企业网络之外的企业意识到参与网络的收益大于网络进入和维持成本时,会通过参与网络获取资源来获利;而当网络带来的收益小于需要支付的成本时,会选择退出网络。Kranton & Minehart(2000b)通过向网络中增加联系(links)、加入新的交易方来考察网络规模的动态变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增加网络中的联系会使交易方的机会选择路径增多,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发生变化,但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不变。如任意买方与其他卖方建立新的网络关系,买方获得上游资源机会增大,由于其支付意愿不变,消费者剩余增加,而卖方间竞争加剧导致生产者剩余降低。当向网络中加入新的交易方时,交易方的外部选择增加,也加剧了同一环节上的竞争,使对方获利。Wang & Watts(2006)考察纵向企业网络中买方多于卖方且有的卖方不参与网络的情况下网络动态变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由于潜在竞争的存在,网络中的卖方需要降低价格以防价格过高时,买方与未参与网络的卖方进行交易,此时买方剩余增加,社会福利也增加。卖方联盟的建立会加剧卖方间竞争,促使不参与联盟的卖方退出市场,增加联盟中卖方的福利水平。

现有的对纵向企业网络社会福利效应的研究都是建立在网络存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应该对存在网络和不存在网络两种情况下的社会福利进行对比分析,因为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是普遍存在的,而只有当纵向企业网络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企业才会通过参与网络来完成其所处的环节的生产、分配,所以有必要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

四、结论与展望

纵向企业网络作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已经被众多上下游企业广泛应用。本文从纵向企业网络的概念界定、形成、稳定性及它的福利效应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和综述。随着纵向企业网络相关研究的兴起,学术界也侧重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完善。但现有的文献对于纵向企业网络的形成和福利效应的研究只是集中于竞争和垄断两种极端的情形,极少甚至没有涉及其他的市场结构,所以结合现实,应当把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纵向企业网络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另外,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几乎没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研究纵向企业网络。而随着专业化分工以及模块化生产导致的竞争加剧,纵向企业网络理论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从实证角度对纵向企业网络进行测度、确定衡量指标以及它们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等应当在后续的研究中重点关注。

注释:

②双向稳定指网络参与方不可能通过新的网络交易来增加双方总的盈利水平,此时达到最优收益水平。

③匹配竞争指网络中的买卖双方利用信息反馈对其网络中的交易方进行甄选、匹配。

标签:;  ;  ;  ;  ;  ;  

纵向企业网络理论研究进展综述_转换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