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报告_中学生论文

关于当前上海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调查报告论文,上海论文,中学生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深刻变化,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并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同时,国际国内意识形态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也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了能够准确地评价上海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他们在思想政治信念方面的现状,我们于2000年9-10月在全市范围,就上海中学生在思想政治信念方面的现状做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

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我们调查的内容广泛涉及世纪之交的上海中学生在政治信念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现状。我们对来自上海10个区县22所中学85个班的4130位初三至高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先后在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中召开了8次座谈会,有近100名中学生参加。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也为分析和解释问卷调查数据奠定了基础。

一、上海中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对4130份问卷的分析以及8次座谈会反映出的情况可以看出,世纪之交上海中学生思想政治信念状况的主流是需要给予充分肯定的。其具体表现为:

(一)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尊严感

调查统计表明,被调查者中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所用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的,占总数的72.3%;占总数62.2%的被试回答说,在与同学聊天中,时常涉及有关政治和国家事务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个回答与年龄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做出这种回答的人数越多。比如,做此回答的初三学生为54.3%,而在高三的学生中则占66.7%。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代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尊严感。其表现为:①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充满信心”和“有信心”的,占总数的80.6%;②认为经过努力,我们国家将成为世界强国的,占总数的72.3%;③在听到有人说了有损民族尊严的话时,有81.5%的被调查者会“和他争辩,让他认错”,或“提出批评,加以制止”。

同时,我们发现这种较强的民族尊严感并非一时的情绪冲动。这表现在他们在对美国应该采取的态度,认同“积极发展美中关系,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的,占总数的29.9%;赞成“既要坚持和平共处发展友好关系,又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占56.2%;占11.5%的学生认为“美国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

(二)关注改革开放,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调查显示,中学生对于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国家综合实力以及中国国际地位方面的发展评价比较高,对邓小平理论能够指引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繁荣富强普遍认同。具体表现在:

有97.4%的被调查者都认同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发展速度和建设成就;88.1%的被调查者相信或比较相信“邓小平理论能够指引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繁荣富强”;有43.5%的被调查者认同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学生必须学习”。在改革开放成就的鼓舞下,中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座谈会中,许多中学生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要观点,都表示了解和认同。中学生的这些认识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学生形成思想政治信念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近年来开展对中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常识教育的成效。

(三)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对国家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是比较敏感的,而且他们对社会热点表现出的关注倾向也是与他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比如,在回答“你目前关心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哪几种”时,在给出的7项备选答案中,选择“环境污染问题”的最多,占55.0%;其次为“人才选拔问题”,占54.8%;再次为“教育问题”,占51.9%,“腐败问题”占44.8%。

调查反映出,青少年学生对社会风气问题是比较敏感的。也许正因为中学生对社会风气所具有的敏感性,所以在回答“你对我们党开展的反腐败斗争的看法”时,有60.4%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内的腐败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党的威信,现在反腐败的力度不够,还需要加强”;有14.1%的人认为“反腐败斗争卓有成效,我们的党大有希望”;但仍有20.2%的学生表示“反腐败斗争相当艰巨,对能否解决腐败问题信心不足”。在对“腐败问题”存在忧虑的同时,广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有72.3%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经过努力,我们国爱将成为世界强国”,对于“我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四)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显著增强

调查显示,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变迁。在他们回答“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什么”时,有45.0%的人认同的是“个人能力”,有24.1%的人认同“个人努力”,也就是说,从主体角度来归因的人,为总数的69.2%,这与他们对成才机会的认同程度是一致的。在回答“你认为目前的社会环境对个人成才提供的机会怎样”时,选择“各种机会很多”和“机会增多,但是外界干扰不少”的人占了60.1%。值得注意的是,在认同“机会增多,但是外界干扰不少”时,还呈现出了与年龄增长成正相关的关系。

另外,从他们对学习动机的认同中,也可以折射出这种主体意识的增强。在回答“中学生读书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时,53.6%的被调查者认同“为将来找个好工作”,24.0%的人认同“为获取知识”,两项之和为77.6%。

至于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调查中是通过他们对社会竞争的敏感程度显现出来的。有42.1%的被调查者表示“现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争对手关系”,19.2%认为是“利益关系”。

虽然许多被调查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对手关系,但是,他们仍然表现出助人与合作意识。在问到“复习备考时,一位成绩和你不相上下的同学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而且你也有能力解答,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时,有81.9%的人选择的是“认真告诉他解题方法”,表明他们的心胸是开阔的。他们对“人生最大的幸福”所做的选择上,有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知心朋友”。

与此同时,他们还表现出较强的法制意识。当问到“假如一个和你比较亲近的人触犯了法律,你会怎样表现”时,有74.0%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劝其自首,争取宽大处理”,有7.0%选择的是“维护法律,进行举报”,还有14.3%选择了“碍于亲情,听其自然”,选择“帮助隐瞒或躲藏”的只有1.6%。

在肯定中学生思想政治信念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倾向性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价值定位和个性发展的个人本位化倾向

与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主体意识密切相关,他们在自我价值的定位和个性发展的取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化倾向。在被调查者回答“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是什么”的问题时,有64.3%的人选择“公私兼顾”。在对“公而忘私”的认同中,却呈现出与年龄成负相关的关系,即:年龄越大,认同的比率越小。

在人生价值的问题上,有46.2%的被调查者认为“人生的价值既要讲奉献,也应有索取”,有20.4%的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赢得别人的尊重”,另有8.0%的人认为“名誉、地位是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志”,9.6%的人认为“拥有财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

(二)人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功利化倾向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的价值取向是讲求“实用”、讲求回报的功利化倾向。在“你对未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一题中,我们一共提供了5个备选答案,被调查者中认同“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的占45.7%,还有19.4%的人认同的是“建立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在具体职业的选择上,现在的中学生将收入丰厚作为最重要的择业原则,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的功利化倾向。

从学生对“你认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是什么”的回答中,明显表现出他们取向的多元化、功利化倾向。在这个问题中,我们给出了9个备选答案供他们做多项选择。选择“有知心朋友”的有48%,选择“自由自在”的有31.88%,选择“健康”的占51.93%,选择“富有”的占15.25%,选择“有温暖的家”的占49.92%。这种多元化、功利性取向还表现在对要求入党的学生的入党动机的认同中。在我们给出的6项备选答案中,认同“入党对自己将来升学、找工作有利”一项的,占总数的22.5%;有14.8%的人认同“为使自己活得充实而寻找一种精神寄托”,这两种选择占总数的37.3%;认同“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分别占19.7%和7.7%。多元化取向在这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思想政治观念的模糊倾向

首先表现在有少部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存在模糊认识。1995年,上海教育学院组织政治研修班的同志做过一次样本总数达1873份的“上海市高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在那次调查中曾设有如下问题:“对于中国要富强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你的看法是:①这是历史的经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②走资本主义道路也能达到使我国富强起来的目的;③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国家富强起来就行;④说不清楚。”这次我们把同样的问题运用到调查中,意在考察一下5年来的变化。结果见下表。

对于中国要富强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

其次表现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当我们问到:“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为了实现专业理想,自愿去艰苦地区工作,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会怎么样?”占总数56.2%的人选择了“敬佩,但自己不会那么做”,体现了在他们的心目中,榜样学习与学习榜样不是一回事儿。类似的倾向还表现在:当问到“老师在你的试卷上多评了分,你会作出什么反应”时,有40.1%的学生在三项可供选择的选项中认同的是“这不是我的错,分数也不用去改了”,认同“马上找老师把分数改过来的”占14.6%。

再次表现在意愿与能力间的差距尤显突出。我们在座谈会上发现,现今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很强,大多希望家长少干预,事事最好独立自主,许多中学生出于自我独立的意向,都表示愿在节假日外出打工。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对家庭的依赖却依然很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心理承受力低、情绪易波动等表现是有目共睹的。意愿与能力的差距还表现在追求目标与个人能力方面,当我们列出包括其他在内的21种职业供学生选择最合意的一种职业时,结果选择人数较多的前几种职业“次序”为:外资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出国就业、医生、网络设计人员、高级科研人员、律师。择业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这些数据提供了这样一个事实,现在的中学生把收入丰厚作为最重要的择业原则。可见,中学生在理想的追求上向自我倾斜,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及个人理想与远大目标相结合。这一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当前上海中学生思想政治信念的现状和特点,概括起来说,表现在政治上,他们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家大事,拥护邓小平理论,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盼望祖国早日强盛,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存在不解与困惑,有少数学生的基本政治观点比较模糊;表现在思想上,他们积极上进,渴望成才,崇尚务实,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人生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化、个人本位化和功利化倾向,一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因此,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教育,加强对中学生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是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二、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成因分析

(一)开放环境的双重影响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和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沿城市,上海中学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可以说,当代中学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开放的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但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从而对青少年的成长构成双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既为中学生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创造了条件,也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提出了考验。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特征,既有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形成独立人格的一面,也有导致学生历史方位感迷失、价值错位的一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特征,既有激发学生讲求实效的积极作用,也使竞争的主体、目标、方式等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中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多元信息的双重影响

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开放的环境、深刻的变化是与信息载体的多元发展同步而生的。本次调查发现,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正对中学生的行为规范、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今天,大众传媒的影响既有积极正向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负向的一面,并且越来越多地显现出双向互动性。信息载体在向大众传播新事物、新知识、新信息的同时,必然带来与其相应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网络的特性,不仅使如何估价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信念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也使得如何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信念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艰巨。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近年来政府虽然在如何对信息传媒进行社会统筹管理方面有所控制,但还不够有力,尤其对那些不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传媒,缺乏必要而有效的社会制约,各种媒体往往又因商业需要而迎合学生中的某些倾向,结果势必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三)对学校教育自身的反思

1.关于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学校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还未及时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还是停留在一般要求,忽视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内容上往往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忽视对教育主体的研究,忽视个体需要,缺乏时代感;方法上重约束轻引导,有时轰轰烈烈搞一下,实际并没有什么实效。这种状况表明,学校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德育管理体制,以校长挂帅、班主任为骨干、课任老师全员参与、党团组织积极配合的德育工作系统还不健全,许多学校的所谓德育人人有责,实际上是政教处、班主任对方方面面负责。因而,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导致一些学生政治意识、思想道德观念模糊。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魅力

从分析调查中显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缺乏情感的感召力。在4130位被调查者中回答“你有心里话最愿意跟谁诉说”时,选择“老师”的,仅有23人;而选择“在网上找一个不相识的诉说”的却有220人之多。这种隔离感,对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说来,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需要认真反思的是,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是以非理性的情感因素作为基础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缺少与其使命相适应的情感感召力,那么,所进行的思想政治信念教育又将凭借什么手段深入受教育者的心底呢?

3.关于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

调查中,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学习“能使我们学会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28.5%的人认为政治课学习“能使我们学会基本的做人道理”,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只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的占27.3%,认为“只是因为学校里设置了这门课程”才学习的,仅占10.3%。但是,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喜欢程度却耐人寻味:49.7%的人表示“不太喜欢上思想政治课”,9.7%的人则表示“很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

学生们把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的原因集中归结为两点:①教材的内容问题,占总数的42.8%;②授课的方式方法问题,占总数的17.1%。而把喜欢上思想政治课的原因集中归结为一点,即:授课的方式方法生动活泼,占总数的39.9%。如果一门关系到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上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课,仅仅是靠着“授课的方式方法”这种取决于教师个性品质的因素来吸引学生,而不是靠教材内容本身,那么,这种吸引力究竟会持续多久,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有39.7%的受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课讲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值得我们深思。

4.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生活对于学生有没有吸引力、凝聚力,也事关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从前面报告提到的老师不能成为学生诉说心里话的对象的情况看,目前,校园生活本身还不具备与思想教育重要渠道相适应的情感感召力。在多数学生看来,学校目前只是他们吸取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技巧以便应对高考的场所。在调查中,许多学生所写下的他们目前的感受和心态多数都与学业繁重、学习紧张、竞争激烈有关。

5.关于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

目前许多学校还存在德育一手软,智育一手硬的问题。究其原因固然有不少,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没有建立起能够得到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它的工作效果始终无法得到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密切相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处于若隐若现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想让它象教学工作那样理直气壮,马上就显出它的先天不足。更为尴尬的是,对于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表现出来的令人鼓舞的长处或优点,人们是不大情愿从学校或某个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工作业绩方面去归因,但是,对于青少年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表现出来的令人担忧的缺陷或不足,人们却会马上想到学校或某个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工作境况。这种激励不足、责难有余的工作处境势必会压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

上述报告中有关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方面的情况,既是各种社会环境长期熏陶的结果,也与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改革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密切相关。我们只有认清中学生思想形成的多重影响,才能准确地估价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基本情况,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的教育。

标签:;  ;  ;  ;  ;  ;  ;  ;  ;  

上海市中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报告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