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导学生论文,正确论文,概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讲清历史概念(尤其基本概念),是搞好基础知识教学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历史概念是历史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学生学好了历史基本概念就掌握了历史现象和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规律。对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不仅是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精讲中紧扣概念,搞好概念教学,是从根本上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历史课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有些概念的基本含义较简单,在一堂课中就可形成,但有很多概念却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工作,需要反复地连续地使用几种方法并在许多堂课里,才能逐步深入地掌握。例如,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这一概念,在讲封建社会末期历史时,就使学生先逐步知道封建政治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作用,资本主义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为它服务,等等;在讲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讲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具体情况,经过对上述几个问题的讲授,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使学生彻底地明确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样一个概念。由此可见,许多历史概念是需要前后关照地经过长时间的讲授,才能使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的。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待历史概念往往有两种偏向:一种是不重视历史概念的讲解,只把它当作名词术语简单地解释一下,抄在黑板上给学生去呆记;另一种偏向是用概念来解释概念,讲了一大堆抽象的概念,越讲弄得学生越糊涂。总之,上面两种教法,效果都是不好的,这是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概念模糊的主要原因。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也往往是由于概念理解不深所造成的。根据历年来高考历史科试卷的质量来分析,基本概念模糊,甚至极为混乱和荒唐,乃是中学生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许多学生对历史概念往往不求甚解或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毛病,今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七点:
1.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什么时候,用哪些内容和怎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形成加深和巩固哪些概念,教师应经常心中有数,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
2.要使学生在掌握足够的具体史实的基础上去分析概括而形成明确的概念,不能使学生对史实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面。有些概念,本身就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不能简单地用解释一下的办法来形成,必须让学生了解整个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熟悉有关时间、地点、人物和具体史实,理解事件的本质和对事件的评价,然后帮助学生作出完整的结论。例如“洋务运动”这个概念,开始把洋务运动的产生、内容、经过以及本质、影响等讲解清楚,使学生初步掌握,然后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再对“洋务运动”的概念逐步充实加深。不应当为讲概念而讲概念,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具体史实和更好地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要注意防止学生对历史概念公式化、雷同化。从学生掌握概念的规律而言,概念的形成,一般应贯彻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但是有些概念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也不妨采取先从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办法。
3.要使学生掌握一个概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引出概念前,要对本质属性做一番探索;在引出概念后,还应对本质属性作一番分析和总结。学生最初接触一个新概念,他们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直接感知的水平上,他们把历史概念往往当作普通名词来理解,简单地给某种历史事物或现象加上一个名词,很少能揭示概念的内涵。有些学生依据一些史料,逐渐能列举一些概念的不少属性,然而他们却不能区分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非本质的,因为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抓不住要领,力求“西瓜芝麻一把抓”,惟恐有所遗漏。因此,教师在讲概念时,必须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引导学生准确地抓住每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4.在历史课中有许许多多的概念,各个概念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前后相承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孤立地讲述各个概念,必须善于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使繁多的概念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系统,引导学生从概念系统之中去掌握基本概念,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不在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中去掌握概念,就没有办法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只有在概念系统中,才能对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把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对于那些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通过对比,既能搞清它们的区别,又能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5.概念永远是概括性的东西,但概念是在确切的内容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而学生历史概念的形成是和他们对具体的历史教材的理解密切联系着的。因此,任何一个历史概念既经学生所掌握,概念的定义便成为学生学习该阶段的历史知识的总结。例如,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和概括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后,得出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概念的实质;资产阶级利用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取得政权,然后把政权机构当作压迫人民群众和保障自己对人民群众进行剥削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意味着:社会从封建专制制度的锁链中解放出来,然而却又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新的资本主义剥削的锁链。这一概念的形成,转回头来便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化地巩固自己学习过的历史事件: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民带来灾难,农民运动的高涨,城市手工业者和贫民的起义,国会与国王的冲突,内战中英国自耕农、佃农、手工业者、工人对资产阶级的支持,胜利了的克伦威尔对农民运动和爱尔兰起义的镇压,英国资产阶级对荷兰的战争,1688年《权利法案》的公布……等等。总之,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巩固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在加强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概念讲清讲透,而且还要给概念下明确的定义和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说来,关于具体事物的概念,可以在演示直观材料的同时提出定义,因为这种概念的内涵,可以被感性材料清楚地揭示出来;关于抽象事物的概念,由于它们要经过熟悉广泛多样的事物之后才得以形成,所以对这种概念,只有当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历史知识后才能提出定义。如果过早地给这种概念下定义,学生对定义的掌握将是空洞的。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是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把概念的教学只看作是熟记现成定义的做法,是违背概念形成的规律的。
6.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一个历史的理论概念,往往是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复杂的历史概念,教师在讲授概念的过程中,应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综合分析、对照、类比、归纳、逻辑推理等方法。有一些概念是由于掌握了某一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性,通过对它们的相互联系性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形成的。培养学生形成这样的概念,教师在讲授个别问题时,就需要把个别问题中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把与准备培养学生形成的概念有关的东西提炼出来,然后把这些提炼出来的本质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必然的结论。分析与综合是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只是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综合和概括,才能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因此,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形成,是与注重培养他们独立地进行分析综合并作出结论的能力相互关联着的。这就使学生形成的概念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掌握逐步抽象出来的,也是由浅到深地逐步形成的,因而也就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有些概念,是通过对两个本质不同而又互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的比较、对照而形成的。例如,通过克里米亚战争而暴露出来的俄国农奴制度的极端腐朽性,与英法的资本主义制度作一对照、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俄国农奴制度远远落后于英法资本主义制度这样的概念。而要使学生形成这样的概念,就需要分别把两种事物之间有联系的各个特点揭示出来,加以对比,事物有个性,亦有共性,而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对比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事物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的思维方法,能更好地揭示概念内容。有些概念是由各个具体事物中抽引出的共性构成的。例如,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社会,同时又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必要性。要使学生掌握这一类的概念,就需要在讲每个具体事物的时候,分别地有意识地把它们的共同属性突出地提出来,讲完所有具体问题之后,再进一步归纳出我们准备使学生形成的概念。归纳方法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途径之一,在学生已经基本上理解了一系列事件或现象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地接受概念,而是通过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概念。归纳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抛弃次要的个别的特征,抽出主要的本质的共同特征,并加以引申和系统化,揭示内在规律性。从认识活动方面来看,就是离开具体材料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过程。也许学生不能立刻就能得出完整的结论,但这是一个锻炼和学习的过程,正是要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如果学生进行归纳而得出的结论不够完整,教师应设法加以补充和纠正。有一些概念是由对两个以上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揭示所得出的结论形成的,使学生深入掌握这一类概念的时候,就需要通过他们的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得出的结论也是明确的,从特殊到一般,即从具体事物抽象概括出概念,这要用到归纳推理;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新的概念,这要用到演绎推理。我们在讲授历史概念时,一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在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时,要注意推理的依据,必须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
7.在概念形成之后,还有一个必须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运用概念,指导学生把学过了的概念应用于具体事例的实践中去。对于所应把握的概念,学生听懂了,并不等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还要看学生会不会正确地灵活地应用。练习和应用是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练习、多应用,既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如果学生既能用准确的语言或文字表述概念,并能举出实例加以说明,又能在作练习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上灵活运用,这说明他们已真正掌握了概念。如果学生语言或文字表述不完全、不准确,或者只会表述,但举不出实例,或者只会生搬硬套,不能灵活应用,这说明他们对已讲过的概念仅仅只是一知半解或似懂非懂,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在课堂上讲清了概念和要求学生熟记概念,还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一个概念(尤其重大概念)要达到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并不是一两次讲解和练习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有步骤地适当地多次反复,变换形式,不断加深,逐渐扩展,最后达到熟练掌握,融合贯通,运用自如。
标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