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学习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语文综合学习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综合性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综合性学习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特色和亮点之一。作为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为凭借,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它的落脚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教学研究的丰富成果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和概括,构建一种便于操作、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提出四步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就是这种设想的初步尝试。

一、模式的目标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规划一个具有相对普适性的策略框架;二是模式的预期效果能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

二、模式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综合性学习,因此,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提出这一模式的现实依据。

当代的课程观已经从封闭性、静态性向开放性、动态性转变,认为课程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课程根本上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当代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言时时处处存在于生活之中,我们每个个体实际上生活在一个广阔无边的语言网络之中。反言之,离开了人的生活就没有语言活动,正是丰富的生活积淀才使人们获得了对言语形式的敏感和内化。当代课程理论和语言学理论是该模式的理论基础。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方式丰富多彩。开展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开展流程的灵活性。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流程具有明显的灵活性、生成性,但也存在一个基本的模式,这就是我们在此提出的四步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一般说来,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流程是:确立主题→制订方案→实践体验→交流评价。

(一)确立主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主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不是预设的。虽然实验教材中提供了一些主题,但这些主题仅仅是作为例子而存在的,并非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这些主题的探究。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教师先决定该教些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而是要看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发现,而不是教师的硬性规定,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如“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兴趣的问题”等。这些表述为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提供了方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其主题的确立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主题来源的角度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由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拓展而来。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容量有限,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所以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抓住学生提出的种种疑问,指导学生从这些疑问中引出一定的主题。

2.来自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的联系中确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3.由日常生活诱发而来。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中引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来。

教师在指导学生确立主题时应当注意:第一,要引导学生注意所选主题与语文课的相关程度,“确保基本目标落在语文上”(巢宗祺语);第二,要重视发挥引导作用,但不能越俎代庖。

(二)制订方案

为了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在主题确立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学习方案。方案的制订也要体现自主性原则,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提醒、建议,角色应定位在“顾问”上。教师一方面要了解方案的具体情况,如主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人员组成、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研究的进度和时间安排、研究的预期结果等等;另一方面,当学生遇有疑惑、阻力和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启发性指导,而不是以自己的方案替代学生的方案。

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是获得“过程”效益和理想学习效果的有效保障,对此应给予格外关注。

(三)实践体验

确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后,便进入综合运用知识、亲身实践体验阶段。这一阶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流程中的主体,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包括:通过书籍、网络或调查、访问等多种渠道搜集、筛选信息资料。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数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寻求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写出学习报告。无论是自主实践还是合作实践,学生始终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优势,将自我钻研、自我施展与团结合作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和价值引导上。心理疏导,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善于另辟蹊径,乐于发表新见。方法指导是指,为学生提供或示范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如调查、访谈、收集整理资料、研究报告写作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等。价值引导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其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习惯,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功”和“成果”。

(四)交流评价

交流包括学习成果交流和学习体验交流两个方面。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交流。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会展示自我、倾听别人。因此,交流学习成果不是为了甄别优劣,分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机会。学习体验交流就是在同学们面前倾诉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感悟,比如对合作的体验、对克服困难的感受等。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无论成果如何,都会有收获和提高。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重过程、重语文知识综合运用、重体验感悟等教学理念的体现。

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导向和监控作用,它不仅关系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更关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行为表现。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时,要做到五个“坚持”。

第一,在评价目的上坚持发展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说明它没有把评价的着眼点定位于当前某一知识或技能的获得,而是指向能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动力的素质。这就要求在实施评价时应努力克服短视行为,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第二,在评价内容上坚持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评价内容上,更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整合”:它不仅着眼于“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还着眼于“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等等。因此,在实施评价时,应努力克服片面思想,力求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全面地来评价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维的综合评价。

第三,在评价方法上坚持人文性。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这些又是难以完全量化的,所以科学的量化的评价方法不适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而应该多使用一些人文的定性评价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因此,在实施评价时不能再沿用以往那种打一个分数了事的老办法,而应在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多使用一些温馨的话语来激励学生。

第四,在评价主体上坚持多元性。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不管是个人独立探究还是小组合作探究,对整个学习过程能够全程了解的是学生自己,最有资格进行评价的是学生。所以,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应重视学生的相互评价。因为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时,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了解,评价更具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应抛弃自己的话语霸权,评价要简明扼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第五,在评价标准上坚持因材性。应尽量淡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参照,要因材施“评”。如果学生在自己原来基础上的某一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与突破,就应该得到肯定与赞扬,即使他离尖子学生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样往往更能够使学生充满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从前后对照中进行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时应着重对照自己的过去,而不是与其他同学比试高低。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防止偏向

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既要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回到传统“学科本位”的老路上去,又要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这实际上是对以往“学科本位”思想的突破与超越。所以,我们在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要突破传统的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防止“唯语文”倾向。不能认为只有学习语文课本才是语文学习,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与各科教育都存在关联,语文学习的天地极为广阔。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要有宽阔的视野,防止“唯语文”倾向。

另一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课程。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但它不是毫无原则的“大杂烩”、“大拼盘”,它首先应姓“语”。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管要涉及哪些学科、哪些领域,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还应防止“非语文”倾向,使之具有“语文味”。

(二)体现序列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依据,体现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成一个层次清楚、排列有序的系统。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能力训练是综合性的。在某一主题活动中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能力,如果仔细剖析可以发现包含一些具体的能力训练点,如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力训练具有综合性,这就更需要统筹安排,既要兼顾各项能力训练点,又要结合具体活动有意突出某项能力。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像理科课程一样强调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但它是“小序虽无,大序则有”。注意到每次活动之间的顺序性,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成效,同时可以避免盲目随意、东拼西凑、难度不当等问题。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不同活动之间在某一能力点上的渐次增强、逐步提高;就整个能力系统而言,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合,逐步扩展。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建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只是为了提供一种具有相对普适性的教学参照,这一模式并非固定不变。根据学习目标的阶段性特点以及活动主题本身的特点,可作适当调整。但无论如何变化,都应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标签:;  

语文综合学习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