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兵月十八”中的思想理论及其当代意义_所有制论文

马克思“兵月十八”中的思想理论及其当代意义_所有制论文

马克思《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意识形态论文,十八日论文,当代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社会主义文化的狭义理解,就是指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它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比如哲学、伦理、宗教、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和艺术,等等,都与人类世代相传的文化观念不可分割, 有些甚至就是对传统观念的直接继承,如宗教等。马克思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p.293)在这里,一些研究者对马克思“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思想提出了质疑,有的甚至把“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与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联系起来。这一解读令人难以苟同。当然,不排斥有人,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些有极“ 左”倾向的人,有可能对马克思误读和篡改。但本文认为,要准确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决裂”的思想,必须把“两个决裂”的论断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联系起来,尤其很有必要重点研究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久的马克思的《波拿巴雾月十八日》(简称《雾月十八日》)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在《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实质上回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何以要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这一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批判了“拿破仑观念”,科学界定了“传统观念”

波拿巴在政变中充分利用了“拿破仑观念”。波拿巴本名是路易·波拿巴,为了欺骗人们,特别将他伯父拿破仑的名字作为一个重要的符号添加到他的名字中,成为“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这一改,果然产生了奇特效果。波拿巴1848 年以前就有了瑞士国籍,对于已经失去法国国籍的波拿巴来说, 本来就没有资格来参选法国总统。但是,仅仅在1848 年法国二月革命后,刚回到法国的波拿巴,在同年12 月的总统选举中,由于拿破仑这个符号的特别意义,他得到了农民的支持。成千上万的农民喜气洋洋,带着旗帜奏着《马赛曲》,涌向投票箱,他们纷纷把选票投进了波拿巴的票箱。全国共750 万张选票,波拿巴就获得540 万张。一个平庸的无名小卒竟然搞笑般地被推上了总统宝座。后来,波拿巴又躲在了幕后,让资产阶级打败无产阶级,让小资产阶级在选举中击败资产阶级,然后让资产阶级内部各派相互争斗。当他们斗得两败俱伤以后,波拿巴毫不费力地把他们纷纷打败,坐收渔翁之利,黄袍加身,复辟了帝制,自称“拿破仑第三”。波拿巴上演的尽管是一幕搞笑剧,但在这场搞笑剧背后,又隐藏了深刻的动因,那就是“拿破仑观念”的巨大作用。所谓“拿破仑观念”,就是指传统观念的历史惯性对法国1848 年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中对法国农民中的“拿破仑观念”进行了深刻分析,并阐明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与这种旧的经济条件相适应的传统观念决裂,加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那么,“拿破仑观念”的意识形态含义及其影响究竟是什么? 波拿巴为什么这样重视“拿破仑”这个符号?这是因为,在法国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和信奉一个“拿破仑观念”。马克思认为,农民的局限性在于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这种权威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限制,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法国农民的主宰就是拿破仑,这是因为拿破仑曾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拿破仑观念”可以分为四种观念:

第一种,对拿破仑法典的迷信观念。拿破仑在18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中,为了保证法国农奴式的农民变成自由土地所有者,拿破仑对所有制形式进行改革,并用拿破仑法典体现出来。拿破仑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实行了农民小块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了小块土地的所有者。这一点不仅改变了农民半农奴式的身份地位,也满足了农民强烈的私有欲。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的剥削,小块土地私有制逐渐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冲突,农业日益恶化,农民的债赋日益增加,农民的小块土地所有制并没有保障农民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反而带给他们与日俱增的生存危机。所谓18 世纪拿破仑所有制形式的法典,在18 世纪并不可能成为农民解放和富裕的条件,反而成了他们再次受资本统治而贫困的法律了。但农民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仍然希望历史再开倒车,梦想回到18世纪的拿破仑时代。因此,死去的拿破仑通过“拿破仑观念”的演变在波拿巴身上复活了。他们梦想19世纪的波拿巴也可以带领他们退回到18 世纪去。这当然只是农民的白日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对拿破仑强权政府的迷信观念。1799 年11月9日,拿破仑依靠军队,在巴黎大资产阶级支持下,发动政变,解散了资产阶级500人的议院,夺取了政权。1804年,拿破仑正式宣布法国为帝国,他成了资产阶级的皇帝,称拿破仑第一。拿破仑把政权形式从资产阶级共和制变为资产阶级的帝制。大资产阶级的国体并未改变,但政体改变了。他作为皇帝独揽军政大权,实行中央集权制。在中央集权制下,拿破仑仍然维护农民小块土地所有制。这就是农民对拿破仑强权政府迷信的观念。马克思说:“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本性说来是全能的和无数的官僚立足的基地。”[2](p.233)这就是说,不是农民需要小块土地私有制就会实行小块土地私有制,而是农民的小块土地私有制正是专制集权官僚立足的基础。

第三种,对作为政府工具的宗教统治的迷信观念。拿破仑当了皇帝以后,1801年与教皇达成协议,规定天主教为国教。神职人员由政府委派、教皇批准,薪酬由国家支付。在拿破仑时代,宗教是拿破仑用来加强统治的有力工具。农民把从拿破仑那里获得一小块土地的好处看成是皇帝、宗教庇护的结果。事实上,小块土地所有制也是宗教统治的自然基础,农民对宗教统治的迷信观念正是适应这种自然基础而产生的。

第四种,对军队、军事独裁的迷信观念。由于法国人口的76.9%为农民,拿破仑军队的兵源主要来自农村。拿破仑依靠军队建立了独裁,维护了农民的小块土地所有制。在波拿巴实行军事独裁时,农民也把军队看做是农民的光荣,认为军队可以用其压倒一切的优势来保护他们财产不受资产阶级侵犯。

马克思认为,就是这些传统观念的历史惯性,引导农民晕晕乎乎地走向了投票箱,把波拿巴推上了总统宝座,让他复辟了帝制。这里的传统观念,绝不是指人们的一切文化观念,而是指适应农民小块土地私有制所产生的传统的所有制观念。这就深化了“两个决裂”的思想。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关于1848 年法国革命总结所写的著作,就是运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的“唯物主义观点从一定经济状况出发来说明一段现代历史的初步尝试”。[3](p.506)恩格斯认为,“两个决裂”的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并最终需要用第一个决裂来说明第二个决裂。也就是说,同传统的所有制决裂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而第二个决裂即同传统观念的决裂是由第一个决裂派生的。由于社会主义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决裂,所以,必须要同由这种所有制决定的传统观念决裂。在这里,“传统的所有制”也不是指一般的所有制,而是指靠剥削别人劳动所得的私人所有制。这里的“传统的观念”,也不是指一切观念,而是指适应一切私有制而形成的靠剥削别人劳动所得的私有观念,或指那些与靠剥削别人劳动所得的私人所有制相适应的腐朽观点。问题在于,限于一般原理的阐述,马克思在这里仅仅论述的是同什么“决裂”,不可能详细说明“决裂”以后无产阶级的观念是什么。因此,绝不能用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程式来理解“决裂”。后来,恩格斯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文化道德观念是复杂的,在现代社会,至少还并存着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和无产阶级的三种文化道德观念。那么,无产阶级的文化道德观念是什么呢? 他说,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4](p.434)这就是说,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就是从那些适应“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获得的文化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相反,无产阶级“决裂”的并非是一切文化道德观念,而是指那些腐朽的过时的已经不适应“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的传统观念。

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何以要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

在《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既批判了农民“传统观念”这种历史惯性对法国革命发展过程所带来的危害,同时还阐述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有关基本原理。马克思认为,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必须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在一定条件下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这里,马克思论述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特点等。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看,马克思认为,虽然农民的“拿破仑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反作用是相对的,农民的“拿破仑观念”只是农民的一种幻想。马克思说:“一切‘拿破仑观念’都是不发达的,青春年少的小块土地所抱的观念;对于已经衰老的小块土地说来,这些观念是荒谬的,它们只是它临死挣扎时的幻觉。”[2](p.235)在19 世纪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条件的情况下,历史已不可能返回到18 世纪,因为波拿巴需要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要实行的是如何保护资产阶级对农民进行资本统治的法律。如果他企图再推行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拿破仑的小块土地制的实验,“他的实验一碰上生产关系,就会像肥皂泡一样地破灭”。[2](p.231)因此,“拿破仑观念”实质上是波拿巴篡夺革命成果、欺骗农民使用的一种虚幻的意识。意识形态最终还是由社会存在、经济基础来决定。但是,意识形态的相对性说明,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绝不可忽视“传统观念的历史惯性”,必须要同这种“传统观念”彻底决裂。

第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现代生活条件的产物。究竟如何认识1848—1851 年法国革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内部各党派之间的斗争?一些思想家把资产阶级各党派的彼此对立和斗争,看成是原则和观念的分歧。马克思认为,这些集团的彼此分离绝不是由于所谓的原则和观念,而是由于各自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占有方式。马克思说:“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2](p.159)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存条件的反映。在法国1848 年革命过程中,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改良主义等,一开始不仅没有受到无产阶级的批判,反而受到无产阶级的欢迎,那是因为无产阶级还缺乏现代社会的历史条件。恩格斯说:“这种普遍缺乏现代生活条件、缺乏现代工业生产方法的情况,自然伴随着差不多同样普遍缺乏现代思想的现象。”[2](p.11)这就是说,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现代生活条件的反映。不同的占有方式,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就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伴随着现代生活条件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就是一种具有现代思想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第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点是代表现状的变革,代表未来。马克思说:“19 世纪的社会革命不能从过去,而只能从未来汲取自己的诗情。它在破除一切过去的迷信以前,是不能开始实现自己的任务的。”[2](p.134)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与过去资产阶级用一种私有制替代另一种私有制的革命完全不同。因此,无产阶级不能从过去吸收这些旧的剥削观念,必须同这些旧的传统的剥削观念彻底决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只有建立了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理论,才能从自在的阶级上升为自为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真正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才能真正自觉地去实现自己的革命目标——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之所以要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这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任务和使命所决定的。

第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马克思说:“从前是辞藻胜于内容,现在是内容胜于辞藻。”[2](p.134)资产阶级为了欺骗人民,总是用华丽的辞藻来掩盖和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和内容。比如,波拿巴为了欺骗农民,开始就提出于1849 年1月1日取消农民的葡萄酒税。但是,一旦他获得了农民的信任当选为法国总统后,就在1848 年12 月20 日,即在承诺正式取消葡萄酒税的前10 天,又宣布恢复葡萄酒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目的就在于欺骗人民的信任,所以,它是虚幻的,它用华丽辞藻给人民画饼充饥。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反映,它的内容是真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无产阶级认识自己革命的内容,它不需要用欺骗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

总之,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具有性质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新内容,这就决定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有自己的新特点,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同“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不相适应的传统的私有观念、剥削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同传统的私有制、剥削观念决裂

据恩格斯1885 年《雾月十八日》一书第三版序言所说:“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重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他还说: 这个规律,“也是马克思用以理解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历史的钥匙。”[5](p.469)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最基本的是阶级分析方法。所谓阶级分析方法,就是根据各阶级、阶层的经济利益状况来判断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宗教信仰等方法。这也就是说,一个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的政治诉求和思想诉求等,往往与他们的经济利益状况有关。政治诉求总是受一定的物质利益诉求制约,思想诉求总是经济利益诉求的反映。恩格斯把这一科学方法提升为马克思最先发现的重大的历史活动规律,它对于我国当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只有同传统私有制观念、剥削观念实行最彻底决裂,才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致的。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中的市场主体就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一些人却在观念上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完全割裂和对立起来,特别是关于市场经济独立经营主体,不再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中的市场主体看成社会主义的市场主体,而完全把社会主义市场主体异化为独立的私人主体。比如,行业垄断、行业利润私吞、个别高管出现年薪数千万元的天文数字等。这种观念反映在某些政府部门,表现为个别干部出现权力寻租的贪污腐败、一夜暴富等现象。在他们那里,企业、公司、集团和自己掌握的权力,不是社会主义的,而是私有的,他们作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体,都不是社会主义的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而是把其当作资本主义一样的私人主体或封建式的私有主体。他们把这些非法所得,不是看成对社会主义、集体和他人劳动、财富的剥削和掠夺,而是当作私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自利的“经济人”应该积累的财富。可见,旧的私有制观念、剥削观念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的主要障碍。这些与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水火不相容的。换言之,只有同这些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依据的实际关系”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把所谓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自私自利的“经济人”真正转变为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社会化的人,才有可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只有同传统私有制观念、剥削观念实行最彻底决裂,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文化(culture),源于拉丁文,原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在中国古籍中,文化的涵义是文治与教化”。[6](p.206)文化主要是人类世代传承、积淀和适应一定时代需要选择而形成的文化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文化产品。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实质是一种价值观念。所谓的传统观念,就是指这种世代流传下来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呈现出多元观念此生彼长的十分复杂的格局。其中,有我国在奴隶社会形成、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以“人对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儒家文化观念,有资本主义“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观念,还有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基本秩序,并经过儒家、道家等各个学派提炼的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伦理观念,以及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依据的实际关系”建构的文化道德观念,等等。在这些观念中,有优秀的也有腐朽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但总的来看,以上第一、二种传统文化观念,不是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所应继承的文化观念。换言之,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同这种传统观念彻底决裂。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资本主义的“自爱”,即爱自己总是胜过爱他人的自利观念;从自利出发的经济人观念;还有各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等级、纲常观念,等等。社会主义新文化所应继承和发展的,主要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依据的实际关系”建构的文化道德观念,同时吸取国内外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社会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本秩序,并经过国内外各种学派和我国儒家、道家等概括提升和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优秀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观念,比如,天道酬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等。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既不是历史虚无主义,也不是返回到古人墓地去生活的“古墓派”式的复古主义。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需要, 继承各民族劳动人民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中优秀的文化观念,并同传统的私有观念、剥削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三, 只有同传统私有制观念、剥削观念彻底决裂,才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因为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所以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必然要产生适应这种经济基础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尤其是传统观念往往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来影响社会存在。比如,1848 年法国革命中的“拿破仑观念”。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绝不可忽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既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论资源,又要防止一切落后的传统观念的历史惯性的死灰复燃。比如,当前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低俗、媚俗、庸俗”之风。同时还要批判那些落后的腐朽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旧的传统文化观念,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金钱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和“唯利是图”等物化观念,并同这些旧的传统文化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又要继承传统文化中那些合理的优秀的伦理价值观念。换言之,只有同传统私有制相适应的一切旧的私有观念与剥削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才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其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标签:;  ;  ;  ;  ;  ;  ;  ;  ;  ;  ;  

马克思“兵月十八”中的思想理论及其当代意义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