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退休及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保险论文,其对论文,基金论文,提前退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企业职工的退休条件,长期以来执行国发〔1978〕104 号文件规定,即职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男职工年满60年周岁、女职员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毒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职工年满55周岁、女职工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男职工年满50周岁、女职工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国有企业改革中人员安置任务比较重的实际情况,国务院规定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 经本人申请可以提前退休;对有压锭任务的纺织企业中符合规定条件的下岗职工可以提前退休。国家关于企业职工退休条件的规定,基本上符合企业用工需要和职工队伍状况,企业在执行退休政策方面也大都把关较严,提前退休问题不很突出。
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大批企业纷纷为职工办理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改革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1到8月,全国新增退休人员202.5万人,其中违反国家规定提前退休的有71.3 万人,占35.2%,个别企业中甚至出现了20多岁的退职人员。
企业为职工办理提前退休的主要途径,一是出具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假证明或更改出生年月。如某企业55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中,符合国家规定的只有5人,仅占9.1%;在33份退休人员档案中,有32份由同一派出所出具了出生年龄提前的证明,最多的竟相差17岁。为了从表面上减少提前退休人数,该企业还采取了改退休为退职的办法,在已办手续的1194人中,有921人是按退职办理的,占77%。 二是降低从事特殊工种职工提前退休的条件。如某企业先把职工调到有毒岗位,工作刚刚20天就按特殊工种办理了退休。三是扩大企业改革中提前退休的适用范围。如某省有压锭任务的纺织企业提前退休人数指标为1166名,但该省下达给一个地区的指标就多达3789名,而该地区又在一年内为9500名纺织企业职工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
二、提前退休的原因
提前退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大量办理的诱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直接诱发提前退休
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主要取决于养老金计发基数和替代率。在与收入相关联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不同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会程度不同地影响人们的退休行为。一些国家以劳动者退休前1 年的收入作为养老金计发基数,使企业可能会以种种借口在劳动者退休前为其增加工资,从而促进其提前退休。养老金替代率更是诱发提前退休的因素。一些工业化国家70年代以来普遍存在的提前退休大都与这些国家程度不同地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从而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密切相关。我国目前养老金的替代率在80%以上,较高的待遇水平是诱发大量提前退休的直接动因。
(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影响退休行为
养老保险采取何种筹资模式,对退休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就现收现付制而言,职工个人缴费与领取养老金的内在联系并非十分紧密,易于使职工形成退休前的劳动实绩与其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并无紧密联系的看法,从而乐于选择提前退休以享余暇。因此在一般意义上,现收现付制较易诱发人们提前退休。相反,部分积累和完全积累的筹资模式较充分地反映和体现了职工个人缴费与退休后养老金数额的内在联系,因而有助于鼓励职工继续工作以增加退休后收入,而不是助长职工提前退休。我国现行的现收现付制的筹资模式,难以使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与其退休前的工作业绩挂钩,因此他们在继续工作增加收入和提前退休两者间选择时往往倾向于后者。
(三)政策随意性是提前退休的重要原因
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有关政策规定,根据下岗人员的不同情况,实行多渠道分流的政策。地方和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提前退休、内部退养、优先招用本企业下岗职工等分流政策。一些企业借题发挥,为大批职工办理提前退休,以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尽管有关部门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及时下发通知,停止执行关于下岗人员可以提前退休的规定,并对3 年内有压锭任务的纺织企业职工提前退休进行了指标控制,但总的看收效不大,大批职工提前退休已为“既成事实”。
(四)用工制度固定化造成劳动力难以流动,部分职工被迫提前退休
由于用工制度的固定化,职工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致使一些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职工的身体状况受到严重不利影响。而这些职工往往技能单一,“从一而终”的思想难以转变,再加上劳动力市场建设远远滞后,劳动力流动障碍重重,且很难转岗从事其他工作,他们除了提前退休,别无选择。
三、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
企业违反国家政策规定办理职工提前退休,使国家法定的退休制度形同虚设,不仅侵犯了职工的正当劳动权利,而且由于大量提前退休人员二次就业,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予盾。更为严重的是,提前退休使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大大缩短,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大大提前,这对本已捉襟见肘的养老保险基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加速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目前正处在大转变时期,现已从年轻型转向成年型,并将在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越迟,便越有时间发展经济,当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才能有足够的财力应付养老保险的沉重负担。日本在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已达1689美元,而我国在下世纪初人均国民收入预计仅1000美元。提前退休将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大大提前,更使我国在经济较不发达时面对沉重的养老保险负担。
(二)加剧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矛盾
一方面,提前退休使大批劳动者退出生产领域,直接减少了在职职工人数,从而减少了作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计算基数的在职职工工资总额,进而减少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规模。另一方面,大批劳动者提前进入退休人员行列,对养老金的需求直线上升,直接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规模的扩大。这样,提前退休便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冲击着养老保险基金的基础。
下面以1998年数字为例,测算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造成的影响。测算基于两个基本假设:一是1998年考虑1—8月提前退休情况(即前面提到的提前退休71.3万人);二是提前退休时间平均为1年。 根据1998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决算数字,1998年全国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人数为10980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402亿元,人均负担1277元;离退休人数2587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431亿元,人均支出5531元;当年基金收支结余为-29亿元。 如果剔除提前退休因素,一方面,缴费人数将增加71.3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将至少增加9.1 亿元;另一方面,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数将减少71.3万人,基金支出至少减少39.4亿元。可见,由于两者的共同作用,提前退休使当年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至少减少了48.5亿元。由于提前退休的时间往往不止1年,有的甚至提前一、二十年退休, 因此如果将提前退休的时间延长到1年以上的话, 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将更为持久且程度更深。可见,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若不坚决制止,必然会给养老保险制度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四、应采取的对策
从上可见,对提前退休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
(一)坚决制止和纠正提前退休
针对各地普遍存在的提前退休问题,一方面,要重申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有关政策,让社会公众了解退休问题的严肃性和提前退休的危害。另一方面,要加强职工退休审批工作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和对特殊工种退休的管理,对违反规定提前退休的现象坚决予以制止。同时,要求各地对已经办理的提前退休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并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二)逐步降低养老金替代率。我国目前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高达80%以上,如此高的替代率,不仅对养老保险基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提前退休。因此,从长远考虑,要逐渐降低养老金的替代率,将基本养老保险降至60%左右的水平,其待遇差可通过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解决。
(三)改变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如前所述,在现收现付制下,由于职工领取的养老金与其缴费之间的联系不很密切,容易诱发人们提前退休。而部分积累制由于充分体现了职工个人缴费与退休后养老金数额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助于鼓励职工继续工作以增加退休后的收入。因此,可考虑将我国现行的现收现付制筹资模式改为部分积累制。
(四)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强化对职工的培训,为劳动力的顺利流动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劳动力市场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为劳动力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强化对职工的培训,特别是对从事特殊工种、技能单一的职工,要进行有针对性和有实效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多种技能,为顺利转岗创造条件。同时,要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消除“从一而终”的就业思想。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保险基金论文; 养老金论文; 企业职工退休金论文; 增加养老金论文; 法定退休年龄论文;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论文; 养老金调整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