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_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_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风险控制论文,进程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根据麦金农和肖的理论分析,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政府为鼓励投资,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常常人为压低利率,形成“金融抑制”。要取消国家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使利率正确反映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实行“金融深化”,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利率上扬。这种利率较大幅度的上扬以及由于市场资金供求变动所引起的利率的频繁波动必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1996年,美国学者L.Kaminsky和M.Reinhart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利率自由化和银行危机的发生呈正向显著关系,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新风险和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率市场化引起商业银行间竞争程度加剧,增加了银行体系中的不稳定性因素。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由于利率既定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于服务质量、营销机制等方面。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竞争将围绕资金价格展开,竞争将更加残酷、更加激烈,甚至可能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商业银行退出市场,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将大大增加。以美国为例,利率市场化以后所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银行倒闭的数量不断增加。从1980年开始,银行倒闭家数开始突破两位数,并且与日俱增,从1985年起达到三位数,在1987-1991年的四年中,美国银行倒闭家数每年平均达200家,最高的一年甚至达到250家,差不多一天要倒闭一家。这些倒闭的银行通常都是小银行,但1990年倒闭的新英格兰银行却是大银行,造成很大的影响。

2.价格制定蕴藏着金融腐败的可能。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只有贷款与不贷款的权利。但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具有两个权力,即贷与不贷的权利和贷款价格制定的权利,这时银行中有可能出现“人情利率”和借机提高贷款利率的政策性漏洞,而不是真正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施合理定价。

3.较高的利率水平将增大借款人逆向选择和银行本身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利率自由化进程中,利率水平的上升使对贷款合约违约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Stiglitz and Weiss,1981)。这是因为在信贷活动中,不同借款人违约拖欠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但贷款人无法知道谁的违约可能性更高,随着实际利率的升高,更高比例的喜欢冒险(收益很高)的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风险较小的安全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者的队伍,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款人的逆向选择。过高的利率水平同样会导致银行本身道德风险的增加。在过高的利率水平下,银行有发放高利率高风险贷款的过度动机,希望高额的利润回报能使其轻松摆脱严重的亏损。

4.利率无规则波动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仅会出现利率水平的骤然升高,而且会伴随着利率无规则波动的幅度增大,频率加快的现象。这两个方面都加剧了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并常常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Michael Carter(1989)指出,Minsky金融内在脆弱性的核心就是,在投资热潮的后期利率的突然上升所带来的恶性影响。在利率不变的情形下,抵补性企业(hedge-financed firm)、投资性企业和庞氏企业(Ponzi firm)都能还债,而一旦利率上升,后两类企业就会陷入金融困境。企业破产,形成银行不良资产。

5.利率市场化将给银行带来更大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如果能做到将资产与负债完全匹配,银行就可以享用信用利差(Credit Spread),专心管理信用风险。然而这仅仅是理想情况,一般情况下,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先天”不匹配情况(Inherent mismatch),而这种资产负债的不匹配,就隐藏着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频繁波动充分暴露出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某一时期内银行需要重新调整利率的资产数量与需要重新调整利率的负债数量不相等时,银行在吸收存款或发放贷款时要蒙受损失的利率风险。②利率结构风险,即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或短期存贷款与中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造成的利率风险。③内含选择权风险,即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动使客户选择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而造成银行损失的风险。

二、风险控制对策研究

1.不断拓展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增强商业银行总体经营实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往往直接表现为资金价格上的竞争,而价格竞争的决定基础是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如果商业银行没有相当的资金规模,就不可能实现客户的资金需求,价格优势更无从谈起;同时,产品竞争的价格优势也往往通过规模上的优势来实现,即通过不断扩大规模和份额,实现薄利多销。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才能在竞争中发挥优势,增强抗风险能力。

2.构建高效的商业银行内部定价机制。制定商业银行的内部定价机制,即确定金融产品“合理”的价格水平,有利于商业银行强化自身成本收益核算,制定出既拥有市场份额,又保证自身盈利的富有竞争力的价格水平。具体构建商业银行定价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到影响资金价格水平的各方面因素,如宏观经济走势、市场利率水平、中央银行政策导向、社会资金供求、资金成本、经营决策等。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一个客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在具体测算中,除了要考虑派生业务外,还要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大小(包括准确的财务状况分析)、贷款期限的长短以及商业银行的募集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等。因此,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需要商业银行财务部门、贷款管理部门、外币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等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3.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利率市场化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必然缩小,传统利润来源将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利用自身在资金、信息、信誉、人才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拓展中间业务,这样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增强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

4.强化资产负债管理,以增强银行驾驭利率风险的能力。强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实质就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建立一整套防御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①利差管理。利差是指盈利资产和负债的利息之间的差额。利差管理就是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利差及影响利差的因素,从追求最大利润这一目标出发,利用利差和资产负债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管理资产负债业务的一种方法。②差额管理。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利率变化预测,及时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增长。差额管理法分两种:一是稳健型管理,即努力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零,从而反映利率风险降至最低限,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二是进取型管理,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③期限管理。指商业银行通过预测市场利率的变化,不断调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从而降低利率风险,实现利差的最大化。④期货套作管理。即银行同时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各做一笔金额相等而方向相反的交易。这是资产负债管理中避免利率风险的最后手段,也是大银行日益频繁使用的一种手段。由于我国目前还不存在金融衍生品市场,国内的商业银行暂时还无法开展这些业务。但那些有国外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则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这类业务。

标签:;  ;  ;  ;  ;  ;  ;  ;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