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投资:检验政府的吸引力_农业论文

农业投资:检验政府的吸引力_农业论文

农业投资:考验政府牵引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牵引力论文,农业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近两年全国上下紧锣密鼓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时,一股固定资产投资洪流席卷而来。在这场灼人的投资热中有多少资金注入长期资金紧缺的农业?有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降再降。农业投资真的无利可图?升温农业投资路在何方?

求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已成为举国之重,甚至是重中之重。这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靠什么来完成?十几年来,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始终在强调,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进步。然而,在现实中,与近两年多项农业利好举措相继出台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农业资金捉襟见时,社会投入严重不足。

一个令人忧虑的态势让我们无法回避:我国农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长期偏低的情形下,近两年又在加速下滑。有国家统计局数字为证,2002年、2003年和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7.4%、28.4%和47.8%,同期第一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4%、2.7%和0.5%。显然,在全社会灼人的投资热中,农业投资降温几乎接近“冰点”。

农业投资如此受冷落

目前我国对农业的投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的财政投资、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信贷投资。

记者通过数据观察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持续下降。在国家财政每年2000多亿元的支农资金中有七成被用做农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事业费,而没有用于农业生产本身。

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日渐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对2003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的分析,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只有2.5%,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25.9个百分点。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11.5%;在增加的投资中,第一产业仅占到4.6%。从农业大省的情况看,农业投资不乐观亦相当明显。近几年山东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本已进入下降通道,去年对第一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又由上年的1.3%下降到1.1%;一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又减少24.3%。其中,非农户投资减少35%,农户投资减少21.1%。河南省农调队在一季度对农村社会经济运行情况监测调查中发现,农户的收入除用于基本消费以外,准备用于投资的农户占43%,打算用于消费的占40%,主要用于储蓄的仅为17%。而表示把收入主要用于投资的农户中,愿意投资农业的只占一半。也就是说,在这个农业大省中,真正打算投资农业的农户只占1/5。同样,经济条件较好的江苏,近几年农民对农业的投资信心亦明显不足。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中的60%以上用于建房,而整个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70.9%又流向了制造业。

农业贷款中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占比重急剧下降。统计数字显示:央行发放农业贷款,2002年80591.99亿元,同比增长20.38%;2003年98481.28亿元,增长22.19%;今年一季度27502.84亿元,增长23.12%。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份额占央行农业贷款的比重则分别为1.37%、1.17%和0.54%。这一升一降,既表明绝大多数农业贷款没有真正用到农业投资的“刀刃”上,又可见随着农业贷款的急剧扩张和农业投资比例的缩小,农业发展“贫血症”以及相对滞后的问题变得愈发突出。由此判断,上述三条农业投资的主渠道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输血”不畅的问题。

投资农业真的无利可图?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资始终在低迷状态徘徊,由资金匮乏产生的瓶颈制约,使这一产业发展严重受限,基本上是停留在低水平上。而低水平的简单再生产又难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投资回报率阻碍了更多资金的介入。于是,人们视农业投资为“打水漂”,舍不得在此下血本。天长日久,农业“贫血症”不断加剧,农业产业逐渐步入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之中,由美其名曰的“第一产业”变成了资本敬而远之的末位产业。

在中国,加大农业投入喊了多年,促进农业发展干了多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六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关系着“三农”问题,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高度关注着亿万农民的温饱。中国的农业发展到今天,十几亿人口的食粮能够基本自给,这是我们长期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结果。但同时也须认清,我国的农业基础太薄弱,靠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根本无法令这个农业大国摆脱“口号农业”的窘境,且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投资的趋利性增强,用政府号召的方式已经很难拉动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靠农户自身的积累来加大农业投入,同样不现实。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3年农户家庭经营生产投入中用于农业生产的支出仅比上年增长3.3%。今年一季度农户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人均投入增幅比上年同期低了6个百分点。

正视这一现实,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用市场的手段探索有效增加农业投入之路迫在眉睫。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比其他任何行业都严酷的冲击和压力。从速使其强身壮骨,积极主动地参国际竞争,更是刻不容缓。从这些客观需要上看,只有挣脱传统农业的桎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才会赢到既广纳社会投资又提升农业竞争力的一举两得收效。

站在经济国际化的角度,用战略眼光审视我农业的优势产业,或许不难发现,投资农业不啻有利可图,而且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纵观国内外市场,近几年,我国农业发展中一批高附加值产业倍受追捧,绿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园艺花卉、农产品加工等,都具备很高的市场开发价值。有不少产品还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已经成为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品种。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大米净出口233.2万吨,同比增长34.9%;玉米净出口1638.9万吨,同比增长40.5%;小麦净出口181.3万吨,同比增长20.8倍。同期,蔬菜出口552.7万吨,同比增长18.7%;水海产品出口额54.9亿美元,同比增长17.0%;水果出口266.8万吨,同比增长33.8%。

尤其让人欣慰的是,在出口目的地中,记者注意到,去年我国对欧洲出口同比增长28.9%,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美洲出口同比增长25.4%。在这些绿色壁垒最森严国家和地区,中国农产品居然能够大幅度增加出口,这至少可以证实两点:一是我们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正迅速增升,二是国际市场对中国农业的需求正在逐渐加大。倘若此刻我们能在新的国际分工中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集中资金、技术力量发展部分优势农产品及其加工业,则我国农业就会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一席,我们的农业投资必将较快地在国际市场兑现回报。

其实,投资农业其收益也未必直接体现在农业本身。将视野放宽些,思路拓展些,间接收益或许会成倍增加。道理很简单,我们投资种植绿色蔬菜,直接卖“生菜”可以收益,卖“熟菜”(罐头)可以多收益,卖“炒菜”还会加倍收益。这中间以深度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绝对大有可为。据记者所知,位于北京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朝来农艺园的红太阳美食生态园,是借助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经营餐饮娱乐业的成功案例。在4万平方米的园区内,食客们坐在碧水风荷、莺歌燕舞的园林间,享受着透光玻璃钢屋顶射入的阳光,呼吸着四季恒温恒湿的清新空气,吃的是绿色食品,听的是潺潺流水。一种融入自然的全新享受,竟让这家可容纳3000人同时就餐的巨型美食园常常人满为“患”。显而易见,似这等依托农业又超凡脱俗的投资项目,带来的远不止于投资的高额回报,还为城市消费添加了一道靓丽的“绿色”景观。

吸引社会投资政府要先行

既然优势农业能够为投资者带来可期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也为发展高效农业拓展了广阔的空间,那么,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农业,便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之所以这样讲,在于加大农业投入、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单纯是个经济任务,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安定的政治任务;解决问题也不仅限于经济手段,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重塑“以农业为基础”认识理念。因此,政府作用重大,责无旁贷。

从农业投资的来路看,当前可供进一步挖潜开发的投资源主要还是社会投资,具体包括国内的私人和企业机构投资者,以及境外投资。为了将社会投资引入农村,这几年各地花样翻新地没少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可就在大量资金由城市流向农村时,却并未如人所愿进到农业领域,十之七八都转而涌向了制造业。就连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不例外地出现“一边倒”,向第二产业倾斜。2003年江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突破千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50.4%。在各类投资主体中,私营个体投资一枝独秀,投资额占到总量的45.9%,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令人遗憾的是,从资金的产业投向统计上,我们看到,一产仅占了可怜巴巴的0.88%,二产投资比重则高达87.9%。“重工轻农”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投资上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话虽夸张却言之有理。去年该省粮食减产15%,其中就有水利设施不济、抗灾能力薄弱的要因。

毫无疑义,江苏绝非个案。全国许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类似问题。显然,若想保持经济整体协调运行,使这辆业已跑偏的高速列车重归正轨,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调控管理职能,将社会投资导入农业产业。时下,政府在吸引社会投资上宜着力从五个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其一,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优惠的、长效政策条件。考虑到投资农业比较效益一般低于制造业,理应从税费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且应根据投资项目的回报周期合理确定优惠待遇享受期。这样做,将会鼓励投资者长远计议,从容踏实地增加投入,把项目做大做强,从而避免频发常见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针对我国农业融资难的现状,本着给养农业的原则,尽快建立广纳社会投资的长效机制。用利益激励赢取投资时空,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其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改善投资硬环境。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环境的建设与改善,政府应率先投入,打造一个条件较好的基本投资平台,以筑巢引凤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者介入。去年江苏农村14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虽说近一半来自私营个体投资者,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还不到6%。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农村交通、供水、供电、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还得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由于这些旨在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基本无利可图,民间投资很难光顾,因而政府投资必须先行,才有可能带动其他投资后续跟进。

其三,对投资者和农户加强产业指导。将市场开发前景好、国际市场需求大、适宜本地发展的优势农业项目,及时推荐给他们,并在资金、资源、技术、生产、销售和流通等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提供组织援助和沟通服务。例如,倡导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和规模经营大户,推广“公司+科技+农户”的经营模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投资者与农户之间、投资者与市场之间搭桥牵线,等等。通过一系列服务管理,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技术,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进而实现投资者获利、地方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多赢目标。

其四,加大信息服务,促进工农结盟。由政府搭建信息沟通的平台,力促城市大型加工企业与对口的原料种植地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借助企业投资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的机会,带动农业上水平,帮助农民增收,也不失为运用企业资金“以工促农”的有益尝试。目前,国内不少大型造纸企业、制药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已在大规模投资农业,相继建立起自己的原材料专供基地。由大资金、大企业以及现代管理方式介入带来的规模经营效益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已然让企业和农民初步尝到了甜头。

其五,调整金融信贷政策,让农业信贷真正用于发展农业生产。据各地反映,就在大量空有虚名的农业贷款被挪用之际,不少农业龙头大户却在为“贷款难”而犯愁。这些大户特别是初期发展的大户,自有资本金少,融资能力较差,为扩充经营规模急需资金添置农机设备,而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千元左右小额贷款,又如同“下毛毛雨”,难解饥渴。为此,政府应督促金融部门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在对农业贷款去向加强监控的同时,对生产效益好、发展有前景、经营成规模的农业大户适当增加信贷额度,以充分调动农业大户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近两个月,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已见明显成效。如果说,我们用“堵截”的方式能够为某些高热行业降温,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用“疏导”的方式让农业这类过冷行业升温。只不过,后者的任务更艰巨、难度更大,将是对政府调控“牵引力”的考验。相信我们的政府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是有能力、有气魄用大手笔作好农业这个宏篇巨作的。

标签:;  ;  ;  ;  ;  ;  

农业投资:检验政府的吸引力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