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特纳美学地理学思想的意义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纳论文,地理学论文,美学论文,启示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赫特纳(1859—1941)是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创始人,对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地理学思想的代表作是发表于1927年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赫特纳在这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中提出了“美学地理学”的概念,赫特纳的美学地理学思想不仅对区域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美学研究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本文拟对赫特纳美学地理思想的意义及其对当代美学研究的启示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引起相关的讨论。 一 美学地理学的创立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描述空间知识。康德曾经在《自然地理学》中将人类的知识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时间的知识,另一类是空间的知识。研究时间知识的是历史学,研究空间知识的是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的最大贡献是从古代和中古地理学着重描述自然地理现象转向了理解包括各地区的“居民和他们的文化”在内的自然知识的历史。1757年,康德在讲授《自然地理学》的时候就把以描述他人经验和空间知识的地理学改造成与人和人的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地理学。当代美国地理学家杰弗里·马丁说:“在康德所处的时代,自然地理学是普遍使用的词汇,不仅仅包括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地球的特点,还包括人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造成的改变。”①因此,康德的《自然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部人文地理学著作。康德的《自然地理学》第一次在地理学的领域考察了人类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鉴赏的偏离”②现象,这不仅成为“他哲学研究的必要支持”③,而且为美学与地理学的结合奠定了基础。在李特尔(1779—1859)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比作灵魂和肉体关系的思想的影响下,地理学从研究自然扩大到人类,“在地理学中,人们必须同等地考虑到自然和人,对这一点现在实际上只有外行人才会怀疑了”④。 另一方面,近代美学也在经历审美一般规律的转型。被誉为近代科学美学创始人的费希纳(1801—1887)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运用到美学的研究,建构起一种专门以审美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西方美学长期以理念和先验模式为核心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引起了美学的革命性的变革。“这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转变,它也直接导致了西方现代美学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潮流的对峙,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新兴的美学流派,如心理学美学的诸多流派,形式美学的诸多流派,符号美学等流派。似乎可以说,费希纳预言并实现了西方美学的大转折。”⑤ 赫特纳指出,正是在地理学和美学双重转型的时代思潮中,洪堡(1769—1859)等人开始以艺术精神培育地理学;克里克在《关于一般地学的文集》(1840)中撰写了有关美学地理学的文章,他于1848年在莱比锡出版的《杂录》中尝试建立一种“美学地理学”;英国的扬哈斯班德《关于自然的心》主张在地理学中进行美学考察;德国的班泽甚至主张“一种美的地理学”应该成为科学大厦的塔尖。而菲舍尔、克斯特林的美学著作也涉及美学地理学的理论。⑥ 赫特纳吸收借鉴了地理学家和美学家从不同学科对建构美学地理学所必需的理论,他在对地缘政治学家拉采尔(1844—1904)突出地理学的空间科学特点进行分析时说: 和拉采尔相近的还有一种观点,它在较早的时候,例如在奥佩尔的景观学中已有萌芽,以后又特别为施吕特尓和白吕纳所主张。他们是从在视界中看到的景观这个概念出发的,并把地理学的考察局限于在外表形象中表现出来的事物。我们将可以看到,这对于地理学中的一个片段是一种合理的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美学地理学,当然它也不能完全抛开景观中的声音和气味。⑦ 赫特纳虽然主要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美学地理学,但他同时又把美学地理学看成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赫特纳又区分了“地理学表述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地理学”以及“艺术的地理学”和“美学地理学”的不同之处。他将地理学家如诗人和风景画家一般来描写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看成是地理学中表述的艺术。“如果地理的表述是企图用文字或图画再现出景观——采用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的美,如果它不是针对理解,而是针对读者的,或者在以图解或画面表示时,针对观察者的感情和情绪,这种地理的表述就属于艺术;因为艺术不同于科学之处即在此。”⑧但是,“美学地理学仍在科学之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把美学的观点运用到地理学的事实上。它审查地区自然现象所具有的美学的或美的价值,如地表形象的,水文的,植物界和动物界的,人类聚居的,以及总的来说根据形式和颜色这两种观点审查景观中人类活动和痕迹的美学价值;这时要根据美学观点预先判断是否有永久使用的美学评价,或者美学评价的差别性和变化性是否更多的表明它们具有主观的心理根源,因而对景观所作的美学评价永远只可能从特定的观点出发。”⑨因此,赫特纳主张,“更加积极地和系统地培育美学地理学是一种需要。它必须和科学地理学,尤其是地貌学和植物地理学的成就结合起来;因为地表形态和植物群落以及一般说自然界不同的发育类型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⑩。 赫特纳的美学地理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包括地表形态和植物群落进行美学考察,我们从他关于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山脉和地中海的色彩和风格的审美鉴赏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另一部分是对地理环境进行美学描述。赫特纳本人也是这样说的: “美学地理学”这个词可以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一方面它是对地区、地方和地点就它们的美学价值方面所作的考察;此外它又是美学描述,或者我们可以直接说是艺术描述本身。(11) 如果从今天的角度看,赫特纳的第一种意义上的美学地理学也可以说是地域美学或景观美学,第二种意义上的美学地理学则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这类著作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地记”和“游记”。 二 美学地理学的一般概念和原则 赫特纳努力想把美学和地理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扩大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的多样化。他认为,“美学家本身缺乏足够的地理学教养,即便是在美学上非常重要的景观类型这类地理学前期工作也很少指出过。特别是新美学家,往往置风景美于不顾,而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于艺术”(12)。他承认在当时还缺乏统一的美的判断标准,“因为美学还没有具备普遍使用的原则,所以根据一般的美学原则所做出的推论,仍然是非常成问题的”(13)。他主张用归纳的方法来做美学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美学地理学的一般概念和原则。他指出,美学价值表现为景观的庄严、伟大、明朗、优美,但这些美学价值不是自然界本身所具备的特质,而是人们主观意志植入到自然中取得的结果,“现在人们相当普遍地相信,这些性质不存在于自然界,而是人类带入自然界中去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美学评价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教养阶层的人是有变化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时刻,根据他的心情和外部环境,也有着变化”(14)。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子。 黑格尔曾经说:“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精神在自然界里一味开怀嬉戏,是一位放荡不羁的酒神。在自然界里隐藏着概念的统一性。”(15)赫特纳身处以费希纳为代表的近代实验美学的时代思潮中,他主张对于美学评价最重要的是表现在外形和色彩中的景观图景,而这种对外在景观图景的审美评价源于主体的审美意识。他认为费希纳和罗斯金(1819—1900)只注重历史景观的美学评价有失偏颇。 其次,主张实用的美学也是赫特纳美学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美学家应关注实用之美,用景观是否适宜垦殖的观点对它作评价也是一种特殊的方面:这种评价主要出自于实际中的人物,美学家往往轻视这种评价,那是不应该的。(16)这种美学观点从一个地理学家的口中说出不足为奇,我们不必在此指出赫特纳的美学基本常识有误,地理学本身就是实用的科学,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美学地理学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用才创立的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归属于地理学。 第三,赫特纳提出了景观的最优范围和杂多统一的问题,这些问题属于美学的经典理论。“景观必须有一定范围,像恰到好处地镶嵌在一个框架中以表现出美;在空间上它必须构成一个整体。如果一个外来的、不属于这个景观的片段落进这个图景中,就会破坏这个图景的统一性,并从而破坏它的美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景观的审美特性在于符合杂多统一和视觉形式之美的要求。因为,“一个景观要使人感到美,就不能单调,而必须是变化多端、复杂多样,这和现象的和谐以及景观有范围并不矛盾;因为单调使人疲倦”(17)。从这个原则出发,赫特纳认为拉采尔提出的“景观的风格”,是最客观、最符合美学的用词。 赫特纳的美学地理学具有地理学和美学的双重学科的性质,美学地理学尽管在某些方面还表现出内在的矛盾性,美学与地理学两个学科的交融还不甚完善,但美学地理学的提出給现代美学的发展开拓出一个广阔的领域,让人们重新思考地理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重新思考自然美的描述及其价值判断以及建构地域美学的意义,而这些思想和观念与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两百多年前,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启蒙主义的传播,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的地理学得到迅猛的发展。1773年左右,孟德斯鸠(1689-1755)到德国演讲,极力宣传他的受自然道德制约下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照赫特纳的说法,孟德斯鸠的这个命题承袭了古希腊大医师希波克拉底“关于气候和季节变化对人的心灵和肉体会产生影响”的观点的思想。孟德斯鸠关于不同自然气候条件下的人种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和不同的法律意识的观点对康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康德在他的《自然地理学》讲座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思想观念,并且在讲座中还根据孟德斯鸠的思想和观点对世界上各个不同区域,特别是不同人种美的鉴赏的差异进行了独到的阐释,这种阐释成为了他前批判时期以经验论为重点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康德的《自然地理学》不仅是一部著名的地理学专著,也是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其中的“气候与悲剧”、“鉴赏的偏离”等美学思想对史达尔夫人(1766—1817)和丹纳(1828—1893)等有着积极的影响。 从这里可以看出,赫特纳的美学地理学与康德在《自然地理学》讲座中所阐释的地域美学思想的渊源。换句话说,赫特纳的美学地理学既是近代地理学和美学双重转型的果实,也是德国古典美学在现代时期合理的延续和发展。 三 美学地理学的启示 赫特纳的美学地理学思想对今天的美学研究不无启发意义。首先,赫特纳对美学地理学的起源、性质和特点,特别是对以景观为核心的美学地理学的一般原则和概念作了他当时所能做的最好分析。从他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美学已经开始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撑。以地理学为例,从经验主义美学到理性主义美学,再到实验主义美学都给予地理学以极大的启发和创造。赫特纳的美学地理学正是这种时代思潮发生转变的产物,呈现出交叉学科的特征。正如赫特纳自己所说,“美学地理学的任务也不在于评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而在于究其美学价值来评价自然界的整体。既在科学的意义上,即根据现象的因果联系,也在美学的意义上,即根据对人类感觉所起的作用,景观都是单位,说得更合适些则是形体,它们对人类的感觉引起一种统一的作用”(18)。特别是赫特纳所指出的,美学地理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观点至今还没有引起美学研究足够的重视。我们的美学研究还很少涉及赫特纳所说的“视界中的景观”、“景观在空间上必须构成一个整体”等美学地理学观点。 其次,在我国当代美学转型研究中,注重美学与生态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比较多,而从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来研究则比较少。我们的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研究还很少运用到赫特纳美学地理学的理论。实际上,环境美学的诞生离不开对美学地理学的借鉴。环境美学家虽然颠覆了古典地理学的“环境”的概念,赋予其哲学和生态学的内涵,强调环境与人的内在统一,但环境美学在本质上与美学地理学有着紧密的关联,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美学是21世纪的美学地理学。 环境美学的创立者、美国学者阿诺德·柏林特认为,按照辞典的词源说来解释“景观”,那么“景观”是指“从某人视野所见的自然风景”,或者是“表现一块内陆自然风景的画”。柏林特强调,“倘若从词典的定义中解脱出来,会怎样呢?尽管传统的景观定义在先,实际生活中的观赏体验却不会把景观看作只是视觉里展开的自然界,好像被画框围住,或者限制在一个单独的视野内。于是,地理学家开始用‘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一词,意指因为人类活动影响而塑造出来的景观,人们的耕作方式、建筑样式和居所,都会在土地上留下印记。研究中同时出现了‘美学景观’(aesthetic landscape)的概念,指在自然地带留下了人类生活态度、意义、价值和情感等心理痕迹的景观”(19)。环境美学所强调的“文化景观”、“美学景观”与赫特纳所说的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人类带入自然界中去的观念”和“人类在自然界的作品”等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柏林特对赫特纳的美学地理学思想的借鉴表明,美学地理学应该而且有可能会成为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基础理论,运用美学地理学的一般原则和概念将会极大地推动当代美学的发展。 再次,由中国古代混沌性思维方式决定下形成的中国古代地理学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从《尚书·禹贡》到徐霞客的地理论文,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还是郦道元的《水经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及大量的“地记”、“游记”和地方志,它们中的地域美学思想和景观美学的理论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发掘。例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讲到的秦国的“高上气力”与《诗·秦风》的关系、“南楚好辞”与《楚辞》的关系,实际上指出了文学艺术的美学风格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地域审美观指的是特定空间结构下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审美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创造性反映。地域审美观又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运用赫特纳关于美学地理学的理论对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的地域审美观念进行研究有可能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的认识,也有可能建立起一种崭新的美学分支学科——地域美学。地域美学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结构来探讨人类审美意识的差异性,即康德所说的“鉴赏的偏离”为研究对象,而审美意识的差异首先决定于审美主体所生活和感知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地理环境中表现在外形和色彩中的景观图景。自然景观对审美主体具有强烈的铸造作用,“北重气质”与“南贵清绮”(20)、“水乡秋士”与“幽并本色”(21)的形成无不与中国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有关。美学地理学可以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南北审美意识的差异及其成因找到更加合理的阐释。 四 结语 美学与地理学联姻的种子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孕育。据赫特纳的研究,毕达哥拉斯学派曾经从数理的美学玄想中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见解。奥古斯都时代,有一位名叫瓦罗的学者和诗人曾用诗句写下了一部地理学著作,这可能是西方最早关于诗歌与地理相互融合的记载。在瓦罗的著作中,诗学有可能仅是手段,地理学才是目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学和地理学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从演绎分析向实验实证过渡的美学与从注重自然地理环境描述向注重人文研究与空间研究转向的地理学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美学的观念、理论被区域地理学家所借鉴,创立了美学地理学,其中的杰出代表是阿尔弗雷德·赫特纳。从赫特纳的美学地理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康德当年在《自然地理学》讲座中所阐释的前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赫特纳在他的代表作《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中所阐释的美学地理学的一般概念和原则以及强调地理学研究和美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不仅对地理学而且对美学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阿诺德·柏林特的环境美学对美学地理学思想的吸收和运用即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中国古代地理学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运用赫特纳的美学地理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的美学理论有可能促进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和发展,这是赫特纳美学地理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注释: ①③[美]杰弗里·马丁:《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成一农、王雪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第134页。 ②康德在《自然地理学》中说:“我在这里把鉴赏理解为对普遍使感官满意的判断。触及我们感官的东西的完美或不完美,我们将从人的鉴赏的偏离看出,在我们这里极其多的东西都基于成见。”[德]康德著、李秋零译《自然地理学》,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参见钟仕伦《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④⑥⑦⑧⑨⑩(11)(12)(13)(14)[德]阿尔弗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王兰生译,张翼翼校,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6页,第172页,第147页,第147页,第173—174页,第173—174页,第236页,第238页,第237页,第347页。 ⑤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五卷,张玉能、陆扬、张德兴等著《十九世纪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15)(16)(17)(18)[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1页,第21页,第349页,第349页。 (19)[美]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20)《隋书》卷七十六《文学传序》曰:“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21)何焯评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曰:“水乡之士。值秋霖而伤桑梓。”评刘琨《重赠卢谌》诗曰“慷慨悲凉,故是幽并本色。”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7页、第910页。按:刘琨为中山靖王之后,曾任并州刺史。卢谌,邺令卢志子。顾荣字彦先,为尚书郎,与陆机同为吴人。二诗现存《昭明文选》。标签:地理学论文; 美学论文; 康德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地理论文; 自然地理论文; 哲学家论文; 地球科学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人文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