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欧洲电台与匈牙利事件

自由欧洲电台与匈牙利事件

叶培望[1]2014年在《美国的冷战工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期间,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针对东欧国家进行了一场冷战宣传战。在这场宣传战争中,值得注意的便是美国以私人组织名义建立的自由欧洲电台(Radio Free Europe).在冷战局势剑拔弩张的50年代,自由欧洲电台在东欧国家内部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节点上到底进行了哪些宣传活动,并对促成东欧剧变起到了怎样的心理瓦解作用,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论。绪论介绍了文章的选题缘起与意义,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文章正文部分共分为四个章节,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介绍了自由欧洲电台建立的背景、性质和活动宗旨、人员构成状况等,以及广播电台在战争中的最初运用情况。第二章梳理了自由欧洲电台与自由欧洲委员会、美国之音电台、中央情报局之间的关系。在冷战激战正酣的50年代,美国政府针对自由欧洲电台开展了“真理运动”和“自由十字军”运动,梳理了美国在政府层面对心理宣传战略采取的行动措施。第叁章从自由欧洲电台的节目编排和播音策略入手,考察其发挥的宣传效果和作用。同时对这一时期苏联对电台信号采取的干扰活动以及美国的反干扰行动进行分析,包括自由欧洲电台自身所采取的一系列反干扰措施,如:气球宣传运动等。第四章论述了自由欧洲电台在50年代东欧发生的一系列动乱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点考察电台在1953年东德事件、1956年的波匈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最后的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的结论,通过自由欧洲电台等一系列广播电台,以小见大窥见美国整个冷战期间对东欧国家的冷战宣传策略;警示我们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各种传媒手段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预防敌对国家的恶意宣传和煽风点火,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

刘贺青[2]2003年在《自由欧洲电台与匈牙利事件》文中研究表明1949年底,美国以民间的名义建立了一家针对东欧的广播电台,这就是自由欧洲电台。自由欧洲电台的目的是在东欧制造混乱,削弱、动摇乃至颠覆苏联在东欧的统治,“解放铁幕背后被奴役的人们”。其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广播就印证了这一点。自由欧洲电台在匈牙利事件中起了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作用;自由欧洲电台也因其在匈牙利事件中的广播而倍受指责,这就迫使其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匈牙利事件一结束,国际社会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争论,此后不断有人着书立说进行探讨。冷战结束后,随着有关档案资料的解密及大量当事人回忆录的出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更加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它可以澄清自由欧洲电台与匈牙利事件这一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加深人们对匈牙利事件复杂性及美国的东欧政策的认识;拓宽人们对冷战史的研究;加深人们对媒介重要性的认识,在信息化的今天,这一点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依据近年来美国解密的对外关系文件及西方出版的众多着作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前言:介绍了研究的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的意义与视角及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自由欧洲电台——冷战的产物。本部分分析了自由欧洲电台建立的背景、电台的性质、宗旨及其在50年代初期的广播。 第二部分:自由欧洲电台加速了匈牙利事件的爆发。1956年自由欧洲电台向匈牙利着力报导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波兹南起义、波兰“十月危机”等。自由欧洲电台成为匈牙利人了解波兰事态的重要渠道,波兰的例子使他们越过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即苏联不会干预匈牙利内部事务,并开始走上街头。因此自由欧洲电台的广播对匈牙利事件的爆发起了推动作用。 第叁部分:自由欧洲电台在匈牙利事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部分首先分析了自由欧洲电台对纳吉及其政府的攻击;接着又分析了自由欧洲电台对造反派的支持,主要表现为:转播匈牙利地方台的节目、为造反派出谋划策、许诺西方会予以援助等。还重点分析了自由欧洲电台对英国《观察家》报11月4日一估测性文章的报导。对于匈牙利事件,自由欧洲电台难辞其咎。 第四部分:国际社会对自由欧洲电台在匈牙利事件中作用的看法。本部分分析了匈牙利事件结束后国际社会对自由欧洲电台作用的看法,共有两种。尽管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竭力否认自由欧洲电台的煽动作用,但从冷战后公布的材料看,这一作用仍是无法否认的。 第五部分:美国在匈牙利事件中对自由欧洲电台较少干预的原因。前文提到了自由欧洲电台与中情局关系密切,此外国务院也可以对电台的节目进行控制。但美国较少对电台进行干预。本部分分析了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国不想打击造反派。 第六部分:匈牙利事件后自由欧洲电台的变化。自由欧洲电台因其在匈牙利事件中的报导而声名狼藉,这迫使其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美国对东欧政策的需要。另外,美国也加强了对电台的管理。 第七部分:总结。本部分对全文作了宏观的概括,即自由欧洲电台在匈牙利事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绝非偶然,而是电台的宗旨使然,加之美国并不想打击造反派,使电台的广播在事实上违背了“不干涉”政策。

杨冬冬[3]2009年在《自由欧洲电台与1956年匈牙利事件》文中研究表明自由欧洲电台作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外围的私人的、非官方的组织,美国推行心理战和向东欧国家宣传美国冷战政策的工具,在匈牙利事件期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国家、苏联和东欧国家媒体批评,自由欧洲电台直接引起了匈牙利事件的爆发。面对来自西方国家媒体纷纷对自由欧洲电台的广播节目提出的批评,自由欧洲电台接受了美国、慕尼黑总部调查的同时内部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证明,匈牙利事件的爆发与自由欧洲电台的宣传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自由欧洲电台作为美国推行文化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匈牙利事件期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许加梅[4]2004年在《美国对东欧政策研究(1955—1968)》文中研究说明关于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政策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取得的成果相对较少,国外学者虽然较为重视这一课题,但也多是泛泛言之,其着述通常时间跨度都比较大,基本上纵贯整个冷战年代。而具体到美国对东欧“演变”政策的专题研究,国内外除了相关的几篇论文以外,有关的专着我还没有见到。本文主要在研读美国近年已经解密的外交档案的基础上,从美国对东欧外交政策决策角度,分析和论证美国对东欧“演变”政策的形成、确立以及初期阶段的实施情况,以求更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冷战年代美国对东欧政策。 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冷战年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苏联与美国对抗的坚定同盟和合作伙伴,也是苏联维护东西方战略平衡的重要筹码。因此,美国极其重视对东欧政策,试图通过取得对东欧政策的胜利来分化瓦解社会主义阵营,孤立和打击苏联,最终获得冷战的胜利。 因此,战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努力寻求制定一项促进东欧国家脱离苏联阵营,并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政策,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前期的“解放”政策,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不同策略。然而,随着1955年美苏冷战缓和步伐的加快,美苏关系真正由对抗走向了对话,苏联与东欧的关系也由严厉的单方面的绝对控制向温和的合作方向发展。在这种新的国际形势下,具有挑衅性的“解放”政策不仅不能带来良好的效果,而且,还可能恶化美苏关系,阻碍冷战缓和进程,甚至会挑起冲突乃至战争。因而自1955年以后,美国依然在以“解放”政策为主导的前提下,开始逐渐审视和调整对东欧政策,到1956年秋,由于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美国彻底地抛弃了“解放”东欧的幻想,转而寻求一项适合新的国际形势的并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对东欧政策。 1958年5月,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并通过了NSC5811/1文件,该文件是美国对东欧国家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演变”政策的正式确立。美国对东欧“演变”的新政策与以前的“解放”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放弃了对东欧国家共产党政权敌视的态度,也抛弃了通过东欧国家民众的起义来推翻现行政府的幻想,主张通过与东欧国家建立和加强正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来鼓励和促使东欧国家逐渐脱离苏联的控制,最终完成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演变”。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成就是确立了“演变”政策,使其成为以后历届政府对东欧的基本政策。在其任内,除了美国与波兰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尤其是经济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外,由于该时期属于“演变”政策的起步阶段,美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主要局限在协商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的领域。而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则主要表现在经济贸易领域。由于东欧国家主要对发展与美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感兴趣,因此发展贸易关系成为美国向东欧推行“演变”政策的主要手段。然而,面对日益扩大的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自杜鲁门政府时期确立的遏制和削弱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贸易管制政策成为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的首要障碍,因此,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都试图对现行的贸易管制政策进行修订,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获得成功。 1958年初至1 968年底,属于美国对东欧“演变”政策初步实践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贸易管制政策及其立法的阻碍,也由于以国会为主的反共产主义思潮在国内占有很大的市场,致使行政当局推行该政策的时候,只能在不触动当时的贸易管制法案的前提下进行,做一些边缘性的工作。而约翰逊届满标志着美国对东欧的“演变”政策初级阶段的完成。1969年开始的尼克松政府大幅度地调整了美国对东欧政策,尤其是修改了贸易管制政策,标志着美国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政策进入了新的阶段。 美国对东欧“演变”政策是美国基于现实的诸多考虑和顾忌而实施的一项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其目的是促使东欧国家向美国所期望的政策目标演变,因此其政策及其行为都是“政治”性的,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都是为冷战服务的。这导致了美国与东欧国家发展关系的时候患得患失、仿徨不前,这也是这一时期该政策的进展不大、成果有限的基本原因。相反,西欧国家在与东欧发展关系的时候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因素,从而使西欧国家在发展与东欧的关系方面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吴媛[5]2013年在《自由欧洲电台与东欧剧变》文中提出自由欧洲电台是冷战爆发后美国为颠覆苏联东欧等国暗中支持建立的,是专门针对东欧国家广播的一个所谓民间广播电台,冷战期间它在美国的操纵之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播,对促使东欧剧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认识冷战期间美国的宣传战、心理战以及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我国如何认识和应对西方政府和媒体对我们的负面宣传也具有借鉴意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将主要依据近年来美国解密的对外关系文件及西方出版的众多着作,就自由欧洲电台对东欧剧变的促进作用以及冷战宣传在美国政府的整体冷战战略中重要地位进行研究探讨。文章分为叁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论。绪论部分阐述了文章的选题的缘由和意义,考察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最后说明了文章的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分为叁章。第一章分析了自由欧洲电台建立的背景、过程及其早期广播。冷战爆发后美国政府依据对苏联东欧“遏制战略”和冷战宣传战略,暗中支持东欧流亡人员成立自由欧洲委员会,并创建了自由欧洲电台,开始对东欧各国进行冷战宣传。第二章重点梳理了50—70年代自由欧洲电台对东欧的广播宣传,考察了自由欧洲电台广播的信息来源,其冷战宣传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对外广播宣传的方式;还对这一时期东欧国家对自由欧洲电台广播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干扰进行了概述,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自由欧洲电台的广播效果。第叁章分析了80年代自由欧洲电台的广播宣传及其影响。东欧剧变期间,自由欧洲电台在波兰继续其煽动性宣传,成为波兰的反对派——团结工会的“宣传员”,帮助其夺取政权,对波兰的剧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罗马尼亚,自由欧洲电台无中生有地传播了蒂米什瓦拉“大屠杀”的新闻,使罗马尼亚在10天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众对齐奥赛斯库政权充满了仇恨,全民总动员地推翻了“齐氏家族”,完成了罗马尼亚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第四章通过论述自由欧洲电台冷战宣传的特点,介绍了电台能够在冷战期间吸引听众,赢得听众信任的原因,进而总结了自由欧洲电台在东欧剧变中的影响。第叁部分概括了本文结论:冷战爆发后,美国为遏制苏联集团扩张,制定了通过冷战宣传促进东欧国家和平演变的政策,建立了专门针对东欧广播的自由欧洲电台,之后电台通过长期对东欧各国家进行反共宣传,尤其是在东欧剧变期间的煽动宣传,对东欧剧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赵继珂[6]2014年在《美国新闻署对苏文化冷战行为研究(1953-1961)》文中指出最近几年,国际学术界兴起了一股“文化冷战史”研究热潮。有别于以往偏重于研究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冷战的影响,文化冷战史特别关注信息文化因素对冷战发展演变的影响。仔细探究美苏文化冷战的相关历史,不难发现,仅就美国而言,为了赢得“人心之战”,它通过多个不同机构和部门来负责开展此方面的具体工作。这其中,1953年成立的美国新闻署就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为了更好地考察美苏文化冷战的具体内容及实质内涵,本论文特别选取艾森豪威尔任期(1953—1961)的美国新闻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国际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解读与此相关的原始档案资料,依此探究该机构如何推行美国对苏联的文化冷战战略。除引言及结语外,本论文将艾森豪威尔任期美国新闻署对苏文化冷战划分为肇始、扩大、调整和升级四个阶段予以论述,具体来讲:第一章是背景介绍,重点梳理美苏文化冷战的缘起,同时亦考察了战后初期美国对外信息文化交流机构的演变历程。第二章论述美国新闻署的成立过程。通过重新整合多家原本隶属于不同部门的对外宣传机构,新成立的美国新闻署成为负责公开对外宣传的专属机构。即便如此,对成立初期的美国新闻署进行考察,不难发现在起始阶段面对苏联发起的文化攻势它却怀有深深的恐惧。此外,受制于当时美苏隔绝的状态,美国新闻署并没有太多的渠道来扩大对苏文化冷战,美国之音基本成了它开展这项工作的唯一武器。第叁章分析美国冷战战略由“解放”转为“演变”之后,美国新闻署重新调整其对苏文化冷战策略的过程。为了扩大对苏联的无形影响和实现对苏联的渗透,美国新闻署尝试采用一些新措施以便更好地接触苏联民众。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与苏联达成协议,它得以在苏联发行《美国画报》;另一方面,在对苏文化交流特别是直接人员交流等方面亦取得了一些突破。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发生却对其扩大对苏文化冷战的努力造成了严重干扰。第四章首先讨论匈牙利事件之后美国之音改革的内容。鉴于国际社会特别是苏联指责美国之音煽动了匈牙利事件爆发,白宫高层对美国之音在匈牙利事件中的表现进行了仔细考察。尽管他们不认同苏联的指责,但却认为美国之音报道内容包含过多的宣传色彩。有鉴于此,行政高层提出应该对美国之音的播音腔调和节目设置作出必要的改变和调整。与此同时,美国新闻署领导层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结合变化了的国际形势,普遍认为应该从整体对该问题进行思考。最终,经过重新定位,美国新闻署决定给予“软渗透”更多的实施空间,同时辅之以“硬宣传”来更好地实现对苏联进行文化渗透。令其高兴的是,1958年《美苏文化交流协定》的签署为其“软渗透”策略的推行提供了重大保障。第五章重点论述美国新闻署筹划与举办美国莫斯科国家展览的过程,同时阐明在此次展览培育的良好氛围下,美苏两国高层开展戴维营会谈并且美国新闻署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其对苏文化冷战升级。结语部分笔者简单分析了美国新闻署在对苏文化冷战中逐渐占据上风的原因,同时部分论及了美国新闻署对苏文化冷战的缺点和局限。

闫金红[7]2012年在《意识形态视阈下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难民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意识形态色彩最浓厚的国家,美国的对外政策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美国重要对外政策之一的难民政策,多年来被美国用来损毁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并将其视为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工具,充分暴露了美国强烈的反共意识形态和自二战持续至今的冷战思维。目前,透过难民政策映射出的美国意识形态对我国多个领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抑制美国意识形态入侵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论文从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着手,介绍了美国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构成,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美国意识形态与对外政策的关系,以美国的人权外交和对外干预在外交政策中的表现为例,剖析了美国如何将意识形态作用于外交实践。.其次,探究了美国自建国开始,美国难民政策的演变历程。并以苏联东欧、古巴、越南和中国为例,开展了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难民接收政策的个案研究,还原了历史原貌,揭示了美国在反共意识形态主导下和平演变中国的险恶用心。并探讨了美国企图利用难民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提供资金和武器、利用难民回国从事谍报活动、从事有损于社会主义的负面宣传活动,甚至直接策划发动军事斗争。再次,深度剖析了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难民政策的本质,深入论证了难民政策与反共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机理。最后得出了: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难民政策的主导思想是反共意识形态这一判断。最后,提出了加强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对策建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国际政治观是抵御西方消极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最有力武器。探究了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妥善对待两制斗争下的意识形态分歧,坚固爱国主义堡垒。并就如何控制“难民”和非法移民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

王自强[8]2017年在《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研究(1994-2014)》文中研究指明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以来发生的对世界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件莫过于苏联的解体与9.11事件。而美国与这两大历史事件休戚相关。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于1994年成立了广播管理委员会,意在针对新形势下的公共外交与国际广播机构进行重组改革,从而为新形势下的美国国家利益提供更好的服务。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开始建立一系列的中东广播电台,并在这些电台的基础上最终建立起来了覆盖整个中东地区的美国中东广播网。冷战结束后,各个地区、集团、国家的竞逐、冲突早已脱离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束缚,扩展到了信息、公众、心理、思想文化等“软实力”领域的碰撞与争夺。美国的广播管理委员会与中东广播网就是冷战后美国外交领域的一支生力军,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广播管理委员会的来龙去脉以及美国政府对于中东地区民众的宣传。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介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此外还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综合叙述。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广播管理委员会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研究了美国国际广播发展的过程,广播管理委员会成立的原因,目前对于广播技术的选择与争论。第叁部分主要叙述广播管理委员会的独立与发展,从新闻署的下属机构发展为独立的联邦政府机构,同时对于冷战后新成立的国际广播机构进行了简介,此外对于广播管理委员会潜在的问题与人们要求对广播管理委员会进行的改革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论述了9.11事件后成立的中东广播网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广播管理委员会对其的管理,探求其宣传方法与管理政策。

刘彩芳[9]2009年在《论1956年匈牙利的“中立”》文中提出1956年10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匈牙利事件,11月1日纳吉领导的匈牙利政府在革命走向失败的最后,宣告退出华沙条约并宣布国家中立,同时,纳吉向联合国发出请求包括苏联在内的四大国对匈牙利中立的保证,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中立最终在苏联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纳吉呈交给联合国的请求也不了了之。然而,为什么匈牙利政府会选择在革命最混乱的时刻提出中立的要求,中立是否是纳吉政府最后的选择?中立对匈牙利人民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英法、美、苏等国家在匈牙利宣布中立的前后各个政府的应策变化又如何?我们又如何更客观的评价这一事件?1956年匈牙利政府宣布中立这一事件在国内外的研究着作中多是在论述匈牙利事件的同时,以叙事的方式简要的论述中立的宣布和失败的历程,许多匈牙利革命的研究者评论纳吉政府这一举措是轻率的不理智的,而且是引起苏联第二次出兵干涉的导火索。但随着近几年苏联、匈牙利以及美国档案和相关资料的陆续解密,这些观点都有待商榷。纳吉政府宣布中立并非是苏联出兵干涉的原因而是结果,匈牙利政府之所以在当时做此决定是为了挽救革命做出的最后的努力。本文就试图在前人研究匈牙利事件成就的基础上,借助新近公开的资料对1956年匈牙利政府的中立这一事件,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更系统、全面的记述和评析1956年匈牙利政府宣布中立这一事件的历史原因和发生历程和结果,希望能够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提供一些帮助。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前言:介绍国内外有关1956年匈牙利政府宣布中立这一事件的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第一部分:匈牙利“中立”的由来。简要介绍了“中立”的涵义和概念,大概论述了匈牙利历史上相关中立思想的提出和实施结果。第二部分:匈牙利寻求“中立”的内外历史因素。这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论证了匈牙利在1956年提出中立并非纳吉政府一时的冲动,而是有着深远的国内外因素影响的。就匈牙利本国而言,本民族坎坷历史经历以及二战后受苏联模式的困扰,裴多菲俱乐部这个在匈牙利有着广泛影响的民间爱国组织对自由、民主、独立的宣传,以及纳吉早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中立”思想是推动匈牙利走向中立的内部因素。而南斯拉夫自治道路的开辟以及奥地利中立模式的成功,加之革命前后自由欧洲电台的舆论宣传的煽动对匈牙利人民和纳吉政府而言,不止给让他们看到了追求匈牙利中立的曙光,也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这部分旨在说明匈牙利人民以及纳吉政府对中立的诉求是具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第叁部:论述1956年匈牙利革命前后,匈牙利政府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走向“中立”的历程。第四部分:大国及联合国对匈牙利“中立”的应策。这一部分分别分析了苏联以及阵营,英、法、美以及联合国会议上在匈牙利宣布中立前后各国政府的应策变化。在论述中借助最新材料对一些观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求证,在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基础之上指出匈牙利作为冷战对峙时期的东欧小国家,追求独立自由的愿望往往是被操纵世界命脉的大国践踏,抑或沦为被利用来实现本国利益的工具。第五部分:匈牙利“中立”的结局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这部分是在前面的论述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匈牙利人们在宣布中立之后的欣喜,苏联武力镇压匈牙利革命带来的损失以及纳吉等人受到的不公平的审判的结果。重点评述了1956年匈牙利“中立”这一事件,笔者认为中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反映了匈牙利人民为追求独立自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反映了在冷战的特殊时期,民族国家命运总是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阵营的复杂关系的牵制。纳吉政府在革命最后时期提出中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局势并不具备中立实现的现实条件。同时,卡达尔之所以选择“背叛”,也许是拯救当时匈牙利的最理智的选择。

王誉晔[10]2012年在《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在欧洲的文化冷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冷战时期,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和保护自己为首的西方阵营在思想上不受共产主义影响;同时尽最大可能拉拢东欧国家与人民接受美国价值观念,尽早加入到自己的阵营,美国在冷战的主战场——欧洲发动了文化冷战。美国在对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对西欧国家和人民进行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强化,以防止社会主义思想在西欧产生影响。同时,鉴于欧洲人民对于美国的偏见,美国也需要通过文化冷战来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美国在对苏东国家进行军事、经济遏制的同时,利用文化的力量,凭借舆论宣传和情报搜集等方式发动了一场针对苏联和共产主义“极权政权”的文化之战。他们通过各种文化途径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妖魔化”宣传,以达到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就美国在欧洲的文化冷战展开研究,对应对新形势下美国的文化霸权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内容分为绪论、正文与结论叁个部分。绪论部分指出了本文的选题动机和意义,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战后美国文化冷战政策的起源。本章对文章主题“文化冷战”作了概念上的分析界定,分析了美国政府进行文化冷战的原因,对冷战前美国文化战略的发展作了简单的回顾以及分析了杜鲁门政府在欧洲文化冷战的形势。第二章,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欧洲的文化冷战概述。作为背景分析,本章分析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冷战形势,介绍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文化冷战政策的制定。第叁章,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欧洲文化冷战政策的实施。本章分别从西欧、苏联和东欧叁个角度分析了美国在欧洲文化冷战的实施情况。结语部分,对艾森豪威尔政府文化冷战的思考。该部分在综合前叁章基础上总结出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文化冷战叁大特点,即文化冷战政策制定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文化冷战政策实施的矛盾性、文化冷战政策效果的有限性,简要分析了文化冷战的影响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美国的冷战工具[D]. 叶培望.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 自由欧洲电台与匈牙利事件[D]. 刘贺青.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3]. 自由欧洲电台与1956年匈牙利事件[D]. 杨冬冬.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4]. 美国对东欧政策研究(1955—1968)[D]. 许加梅. 复旦大学. 2004

[5]. 自由欧洲电台与东欧剧变[D]. 吴媛.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 美国新闻署对苏文化冷战行为研究(1953-1961)[D]. 赵继珂.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7]. 意识形态视阈下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难民政策研究[D]. 闫金红.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8]. 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研究(1994-2014)[D]. 王自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9]. 论1956年匈牙利的“中立”[D]. 刘彩芳.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10].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在欧洲的文化冷战研究[D]. 王誉晔.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自由欧洲电台与匈牙利事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