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蓉
(黑龙江省眼科医院 哈尔滨 150007)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到2012 年1 月我院手术治疗的68 例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患者,运用X2 检验对两组手术后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做比较,运用T 检验对术前看近与看远斜视度N-D, 以及N-D 差值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正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侧内直肌后徙组的欠矫率、过矫率比双侧内直肌后徙组的高(P < 0.05),其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N-D 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侧内直肌后徙患者的N-D 高于双侧内直肌后徙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中、大多数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一样,单侧内直肌后徙术和双侧内直肌后徙术都可以降低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儿童患者与看远视度的相差值。
【关键词】单侧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儿童;过强型内斜视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6-0026-02
内斜视是儿童中最常见的斜视类型,根据其发病机制可以分为调节型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和非调节性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根据戴眼镜看的斜视度行单侧或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本次研究选取2010 年1 月到2012 年1 月我院手术治疗的68 例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为研究对象,同时对其单侧或双侧内直肌后徙术的疗效做出了分析和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0 年1 月到2012 年1 月我院手术治疗的68 例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为研究对象,男36 例,女32 例, 手术时年龄4-12 岁,平均(5.79±2.11)岁。单侧内直肌后徙是30 例,双侧内直肌后徙38 例。手术以后随访时间是7-42 月, 平均随访(11.56±8.68)月。
1.2 入选标准:①手术时年龄小于12 岁;②儿童患者能够很好配合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检查;③术前两眼矫正视力相差《2 行;④未经双焦点眼睛或者是缩瞳剂治疗。
1.3 治疗方法:①视力及屈光度检查。运用灯箱式“E”字国字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视力,戴全矫远视眼睛治疗最少要6 个月以上。②检查斜视度。③检查儿童患者的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功能。
1.4 评价指标
眼位:看远和看近斜视度0-+9PD 是正位,》+10PD 是欠矫。任何度数的隐形、间歇性和显性外斜都是过矫。眼位非共同性: 第一眼位与侧向注视的斜视度相差>5PD 是非共同性阳性[1]。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 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 检验与T 检验;对比以P < 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两组疗效的对比
手术后1 小时,两组患者正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侧内直肌后徙组的欠矫率比双侧内直肌后徙组的高(P < 0.05),双侧内直肌后徙患者的的过矫率比单侧内直肌患者的高(P < 0.05)。详见表1。
表1 手术后患者两组疗效的对比
2.2 术后两组患者斜视度和N-D 比较
两组患者的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N-D 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侧内直肌后徙患者的N-D 高于双侧内直肌后徙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细见下表2。
表2 术后两组患者斜视度和N-D 的比较
3 讨论
集合过强型内斜视主要有以下类型:①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伴有高AC/A,儿童患者是中高度远视,把远视眼睛戴上以后, 看远正位呈小度数内斜视,可是看近正位呈定性内斜视,AC/A 比率变高,这种类型在儿童患者中常见[2]。②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伴有高AC/A,儿童患者是生理性正视、远视、或者近视, 这种类型很少。③非调节性集合过强型内斜视。AC/A 比率法可以测定看远和看近斜视度差值法,并进行评估[3]。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治疗目的就是矫正内斜视同时降低看近于看远斜视度的相差值,临床上主要依据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儿童患者看远视及看近斜视度的大小来设计具体的手术量[4]。本次研究对68 例集合型过强内斜视儿童患者进行单侧或者双侧内直肌后徙术的疗效做出对比,经过平均随访(11.56±8.68)月,研究显示,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中、大度数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一样,都可以很大程度降低看近与看远斜视度的相差数值。可是在手术早期,单侧内直肌后徙组的欠矫率比较高,是46.7%,双侧内直肌后徙组的过矫率相对较高,是23.7%。
综上所述,对68 例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儿童患者分别进行了单侧内直肌后徙术和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并对其术后远期随访的眼位正位率、欠矫率以及过矫率做出比较,可以得出结论:根据戴镜看近斜视度手术,单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中、小度数集合过强型内斜视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中、大度数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一样。单侧内直肌后徙术和双侧内直肌后徙术都可以降低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儿童患者与看远视度的相差值。
参考文献:
[1] 谢文, 陈荆生, 胡建兵等.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12,31(9):64.
[2] 何炯, 罗红. 不同术式在儿童V 型斜视治疗中的效果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2010,07(19):43-44.
[3] 郑德慧. 儿童斜视手术的个性化设计[D]. 广州医学院,2013,21(9):24.
[4] 刘虹, 李桥. 足镜后内斜视角度大小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C].//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5 届全国儿童视觉发育及保健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08(3):97-97.
论文作者:王晓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7
标签:内斜视论文; 斜视论文; 儿童论文; 患者论文; 双侧论文; 单侧论文; 远视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