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黄渊

(柳州市工人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目的:探讨诱发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8年3月我院ICU收治的12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患者的治疗结局,将入选患者分为死亡组60例与存活组66例,采用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病例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病例在年龄、APACHE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平均动脉压、白蛋白、是否接受有创检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PACHE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白蛋白是诱发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对ICU感染性休克治疗中,将根除病因为基准进行综合治疗,进而降低本病症死亡率,促进转归。

【关键词】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率;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100-02

感染性休克是一类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有报道显示其病死率高达50.0%,是ICU中危重症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明确诱发感染性休克死亡的危险因素,对完善感染性休克临床治疗方案以及延长患者寿命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5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126例感染性休克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例,女54例;年龄23~74(51.4±3.6)岁。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

1.2 分组依据

结合入选126例患者治疗结局进行分组,存活组至疾病痊愈、改善与存活时间>4w者,共计66例;死亡组为死亡、自行放弃治疗后死亡者,共计60例。对两组病例年龄、慢性健康状况系统II(APACHEII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平均动脉压、白蛋白、是否接受有创检查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比较,对感染性许可病死率以及病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3 诊断标准

结合美国胸科学会与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编制的相关标准进行判断:(1)与如下≥两项标准相符:体温<36℃或>38℃;心率>90次/min;白细胞计数>12×109/L;二氧化碳分压<32mmHg;(2)有明确的感染凭据;(3)采用20ml/㎏液体进行复苏后,动脉压平均值<65mmHg。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表示计量资料,独立样本t对其进行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χ2进行检验。将P=0.05设为组间差异检测标准。低于单因素分析后确定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cal回归分析。

2.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参与本次研究的12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为47.62%(60/126),将7个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病死组合存活组年龄、APACHE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平均动脉压、白蛋白、是否接受有创检查检测指标经比较,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感染性休克为一类非常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是ICU中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最近几年中,国内外临床上关于感染性休克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发病机制、营养支持、抗菌药物治疗以及监护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有所拓展,但是临床中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率却没有明显改善,有报道显示其病理性高达52.0~82.0%[2]。参与本次研究的126例感染性休克者,病死率为47.62%,略偏低于国内死亡的相关因素,解析并明确诱发因素,对相关措施的实施以及降低感染性休克死亡率均具有很大意义[3]。

在本次研究中,单因素分析表明,存活组与病死组年龄、APACHEII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平均动脉压、白蛋白、是否接受有创检查检测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以上具有明显差异的7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cal回归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白蛋白进入回归模型(P<0.05),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4]。MODS数目是诱发感染性休克者死亡的最危险因素。因为感染性休克者的循环血容量的有效值偏低,故易导致机体多个器官产生缺氧缺血性的功能衰竭,并且在机体炎性反应加强时,可能诱发炎症介质对各器官功能造成袭击,加重组织损伤程度。因此,临床上对于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而言,临床治疗的众测点是在主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加强对各脏器功能的有效维护,其在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方面体现出巨大现实价值[5]。APACHEⅡ评分能够较为可观的呈现出患者各项生理参数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失调、紊乱等问题。

综合全文,可初步认为在对ICU感染性休克治疗中,应加强对炎症的管控,将根除病因为基准进行全面治疗,进而降低本病症死亡率,促进转归。

【参考文献】

[1]郭文龙,周源,彭祝军,王清,李奉奇,卿晨.外科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探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04):40-41.

[2]苗楠,皮秀梅,克依木,孜拜旦,宋丽丽,沙比尔江.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9):2-53.

[3]况燕飞.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9):3-39.

[4]郑辉才,杨进军.内科ICU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医学综述,2015,21(15):259-61.

[5]程山凤,严长苏,郑秀珍.ICU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03):595-5+602.

论文作者:黄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  ;  ;  ;  ;  ;  ;  ;  

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黄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