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所需要的人才,注重的是素质和能力,中国的教育也应适应时代发展,变革创新,为未来社会提供多方位全面发展的人才基础。深圳中学作为深圳市的重点高中,在学科设计,教学模式,资源配置上均进行了大胆创新及长期实践。新校区的建设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又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校方与设计师的不断磨合探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规划与设计方法,其理念与秩序必将为未来教育建筑的设计工作,带来长久的裨益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未来学校、走班制、以人为本、资源利用、全人教育
一、项目背景
2010年在中国教育报发布《深圳中学的教育使命》,希望将深圳中学建设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卓越的学术性高中。建设学术性高中,要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学,同时要对校园内图书馆、实验室等公共场所有清晰全新的定义,市领导在调研会上,也将深圳中学泥岗校区定位为“有深圳特色、代表中国高度、与国际交流对话的未来学校”。经过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深圳中学要成为代表深圳未来三十年校园规划与建设的窗口,引领中国中小学校园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与世界发达地区教育的交流与对话。
深圳中学(泥岗校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筑高度≤50米,是一所包含75班的高级中学,建筑国内功能包括体系楼及资源中心,生活小镇等总计约12.4万平方米。
二、教学理念与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中小学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校园,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校园以管理为核心,注重教学和管理,而非学生;布局集中功能单一,资源利用不充分;设计标准低,缺乏校园审美价值;色彩形式单一,千校一面。
泥岗校区作为深圳中学新校区,为满足未来学校的教学需求,在设计理念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寻求多元、多层、即时需要的选择。尊重学生学习和成长要求,帮助学生更有价值,更加自由,更加高效的成长
2.资源充分利用:有效利用校园公共空间,实现一草一木皆教育,通过复合功能叠加设计,提高建筑使用效率,将智能化与互联网思维贯彻落实,提高资源整合效率。
3.全人教育:将教育功能寓于校园各个角落,将教学功能摆脱教室束缚,实现校园课堂,生活课堂,逐渐形成师生成长共同体。
4.开放共享:打开校园壁垒,面向社区、社会、世界开放,以精致的设计,专业的管理,优秀的师生作品打造有独特品味的校园并与社会资源实现共享。
按照目前深圳中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分为基础学术课程和深中文凭课程两类。根据未来高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未来学校将采用书院制管理模式,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两种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总体规划、建筑设计与单元节点
1.总体规划
1.1.有人文情怀的校园灵魂空间:纵观全球,历史悠久,充满人文情怀的成功学府(哈佛大学、伊顿公学、卫斯理女校)都不约而同的拥有一个,具有强烈标志性的灵魂校园空间,它不仅自然舒适,而且是校园重要的历史意义事件发生的场所。学校选择这个充满自然与四季变化的院子,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的最有效的传承,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在校园的核心位置,营造了一个2500平方米的中央院子,由四个学院围合而成,成为深圳中学活动中心,期望未来中央院子也能成为深中学子永远铭记的精神空间。
1.2.有仪式感的精神轴线:沿着贯穿南北的中心轴线这种空间秩序营造完全源于中国传统的院落空间序列,大到皇家园林,小到居住空间,这是中国人对居住,礼仪,以及完美人居生活的最高理想。从校园入口的前广场到达中央院子,再进入学生活动中心及宿舍后院活动绿地,由严谨有序到自由烂漫展开一个空间序列。
1.3.充满活动和生活气息的启智轴: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改变填鸭式的教授方式,取而代之以自由,交流,体验,创新。让同学们在玩耍与快乐中学习。启智轴的两端分别连接着运动区与宿舍区,这里将是学生们课余时间穿越与活动最频密的区域。同学们在这里可以完全的范松,或席地而坐或嬉笑打闹,这里未来也应该是学生社团活动最集中的场地。
2.建筑设计
教学区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深圳中学分层教学、选课走课的办学特点,为了适应未来新的教学模式下的高考组织形式,校方对各项指标的调查研究,重新分配。高三采用普通班教学方式,每班50人,高一高二采用走课制教学模式,每班35人。同时设立资源中心,整合教学辅助功能,满足未来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2.1.书院体系:四大书院教学体系在总图上相对独立,拥有各自的领地,各自有归属感的差异性空间与建筑特征。空间开敞通透,符合南方的气候特征,公共走道与开放式交流空间串联,提高学生课间交流的舒适度。
2.2.资源中心、图书馆、屋顶花园:资源中心在水平方向将四大书院彼此连接融合。各书院的学生人流保证了资源中心的活力与生机。而水平向延伸的屋顶花园成为书院学生课间休息最便利的户外交流与活动场所。资源中心成为学生教师生活与学习的共享客厅,而图书馆则是资源中心的灵魂空间,图书馆环状围合中心花园排布。一方面确保大部分的阅读空间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花园景观,另一方面,图书馆内侧的走廊,成为资源中心最主要的交通流线,清晰便利的将其他资源中心的功能串联,确保了图书馆良好的可达性与便利性。
2.3.架空层:资源中心底层的架空空间,不仅成为适应南方气候,低碳舒适的风雨走廊,以及非正式的校园活动场地,为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供了遮风避雨的灰空间。而且为将来学校未来功能拓展需求保证了空间上的储备。
3.单元节点
3.1.教学模块
通过协调柱网模数,以9.3米为标准,进行教室功能布局,既能满足35人班加准备室的组合模块,又能满足整垮50人班独立教室布局,实现建筑空间对位与功能整合,教室单位内部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布局课桌及讲台空间,同时考虑未来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要求,综合布局vrv空调系统,新风系统,数字投影等电子设备,为未来教学活动提供多方位立体教学环境。
实验室统一布局于教学楼中段东向布局,通过功能整合,以2.1米为模数进行设计,满足日后井字梁均布及管线有序整合。实验室空间布局合理,周边为实验桌椅,中心为授课区,每层两间实验室共用一间准备室,实现新模式下实验教学的整合利用。在设备使用上采用实验设备顶部接入的方式,解放了地面管线布局,为空间变化创造了条件。
3.2.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位于每个书院楼内走廊端部,结合公共卫生间设备管线,打造综合服务的热水,餐饮及打字复印等功能。开敞的半室外空间可以有效实现空气流通,台风及阴雨天气又可形成封闭的室内空间,不影响正常活动。休闲区座椅及相关配套设施为学生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作为教学功能的辅助空间,有效延展了日常教学范围。
3.3.图书馆
图书馆位于二层资源中心,围绕中央院子环形布局,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需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员使用的方便,减少外部对其的干扰,在空间,环境,声音,视觉上均有较高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使用需求,除少量书库及电子阅览区外,均通过开敞书架的布置,实现图书与阅览空间的结合,环形布局也方便了四个学院的学生便捷的到达和集散,通过不同学院色彩的应用,也为室内空间设计提供了解决方案。
3.4.Steam活动中心
STEAM教育就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的融合教育。在国家实力比较中,获得steam学位的人数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国内与国外的孩子相比,应着重创造力的培养。而steam中心是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的“众创空间”,并非单一的使用功能。
本项目steam中心位于整个校园场地的中心,是一个具有总控意念,形神兼备的空间形态,寓意通向未来、引领未来。因此在造型上采用了类圆形的空间形态,以宇宙奇点概念作为建筑定位原点,立面造型结合星云螺旋形态,旋转上升,整体寓意人脑与电脑的融合、现在与未来的交集、科技与创新的集中。
3.5.屋顶花园
结合建筑造型,利用资源中心的大屋顶形成各学院独立的学院活动场与公共庭院,在学院活动场内通过硬质铺装与矮墙围合形成学院内部组织活动与学习交流的场所,也可通过后期铺装实现景观绿地的需求。公共庭院则采用种植屋面,延续学院活动的设计风格,打造屋顶绿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草坪与铺装的结合,为学生活动、人员集散提供开敞宽阔的平台和视野,方便各学院之间的交流学习互通有无。
结论
通过对本项目的设计及全程沟通了解,加上与教育专家的研究讨论,对教育建筑的设计及要求进行了梳理,概括总结为:行为与思维、规矩与变化、弹性与交流。
●行为与思维
工业时代人类的社会关系是网络关系,互相交织密集在一起,中学教育需要的是启发孩子系统逻辑思维以及认识世界的能力,教室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学校环境空间的建构意念与网络信息化社会关系的吻合度将与师生行为模式互相影响,深圳中学提出的一体化与开放性要求可以用多层次系统化网络空间的建构来达成
●规矩与变化
中国《弟子规》被称为师戒,在总序中要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即:爱与孝为先,其深层要求是敬畏之心;然后要求人必须衣食住行信有规矩;要有大爱和无分别心,随后才有是非观和有分别心,这是教育的根本,本项目在规划师强调在网格中寻求秩序与关系,在土地网格错位中寻求突破与变化。这个空间环境设计过程是靠教育的新年需求所引导,而不是建筑学的技能套用。所以在总图中呈现出来的直线与斜线定位均有内在的关联性。
●弹性与交流
弹性设计是学校设计关键因素,一位美国校长做过一项研究,在1500年之中,能够存活的组织只有两种:宗教和学校,所以学校需要弹性发展的可能性。而弹性发展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通过预留用地,另一个是模数化可灵活使用的设计。好的学校设计可以承载百年以上的教学行为变化
交流空间是学校需求的根本,学校是知识交换、思维启迪、思想创新的精神场所。她需要行为规范而思想解放,所以空间的层次、变化、个性尤为重要。正所谓“一草一木皆教育”。但我以为这种“个性”建筑师要适度营造,建筑师的关注重点是建构活化的空间体系,为真正的使用者提供个性化营造的生长条件。
综上所述,教育建筑既要考虑当下需求,也要结合其特性,考虑百年常青需求,从深层次启迪人的心智发展,因此寻求一个潜在规律,学会利用和发展才是做好设计,真正实现建筑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深圳中学(泥岗校区)建设工程项目现状说明文件 2016.07
2.深圳中学(泥岗校区)工程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5.09
3.深圳中学泥岗校区科研设计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5.03
4.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模式的合理选择《理论前沿》2001年第16期
论文作者:刘世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空间论文; 深圳论文; 未来论文; 校园论文; 学校论文; 中学论文; 中心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