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基于“适应性”研究框架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应性论文,控制系统论文,框架论文,模型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世界性金融危机席卷而至,国内外很多知名公司纷纷落幕倒闭,甚至历经百年的跨国公司,如福特汽车等也濒临破产的危险边缘……悲惨的景象不禁让社会各界产生疑问:公司战略的方向出现问题了吗?控制系统失效了吗?这无疑将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关系研究推到了从未有过的受重视的地位。 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学术领域对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关系研究先后形成了三种理论观点:第一种强调控制系统适应战略[1-3];第二种强调战略适应控制系统[4-6];第三种认为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存在双向适应关系[7]。可见,“适应性”已成为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研究的主要关键词之一。很多研究学者也都强调在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最为重要的是实现“适应性”[4-5,8]。 本文目的是从“适应性”这一主要关键词为切入点,基于“适应性”概念的研究成果,建立控制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关系研究的框架模型,然后,在适应性框架模型内梳理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成果,以提出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研究的发展新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献回顾中,我们并不大量列举研究学者在这个领域中的个体贡献,而是选择从观点提出的背景、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综述性文章方面,Chenhall(2003)是对控制系统研究文献综述最为全面和出色的一篇,文中有一节专门把战略作为环境变量来综述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成果,列举了很多研究文献的贡献[8]。本文的特点在于抓住“适应性”这一关键词,提出了非常清晰的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关系研究的框架模型,并围绕这一框架的不同维度对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绍“适应性”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研究的“适应性”概念框架,并阐述了框架内不同组成单元内“适应性”概念与“适应性”范围的区别;第二部分在内容层面的适应概念内梳理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对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这一适应概念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第三部分在过程层面的适应概念内梳理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对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这一适应概念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最后是本文的总结。 二、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关系研究的框架模型的构建 (一)“适应性”概念研究成果 “适应性”概念源于种群生态学和情境理论,并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对理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9]。然而,在不同研究领域中,“适应性”都有不同的概念内涵,例如Darwinian观点中的适应性指的是自然界优胜劣汰作用力量起主导的生物进化过程;复杂系统中的“适应性”指的是物种基因作用产生的进化过程等等。N.Venkatraman and John C.(1984)提出了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适应性”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10]。 图1 战略管理的适应性框架模型 它们是从“适应概念”和“适应范围”两个维度建立的。其中,“适应概念”包括内容层面的适应和过程层面的适应两个方面。内容层面的适应实际上就是“相匹配”、“相一致”的概念,回答“最佳匹配的状态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过程层面的适应反映的是最佳匹配状态实现的过程,回答“怎样实现最佳匹配状态?”的问题。适应范围就是明确“适应性”的边界。N.Venkatraman and John C.依据最为经典的“组织-环境”并列范畴,把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适应范围”划分为“组织内部”、“组织外部”和“组织内外部整合”三个范围。这样,从适应概念和适应范围这两个维度,把每个维度的不同方面一一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六个单元矩阵。每个单元矩阵都有不同的适应观点,基于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的内容。 (二)控制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研究框架模型 沿用N.Venkatraman and John C.的“战略管理的适应性框架模型”的思想,我们也从适应概念和适应范围两个维度来构建控制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框架模型。 1.“适应概念”维度 “适应概念”维度,仍然包括内容层面的适应和过程层面的适应两个方面来划分。“内容层面的适应”是指在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最佳匹配的模式,例如,定位于低成本战略、保守型战略的组织适合于集权控制系统,而差异化战略、前瞻型战略组织适合采用分权控制系统[11-13]等,因此,在内容层面的“适应”概念,本质上是一种最佳匹配组合点。从这一角度对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关系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控制系统集合与战略集合之间找到最佳匹配的连线(如图2),是一种静态研究范式。 图2 内容层面“适应性”的概念模型 “过程层面的适应”是指实现控制系统与战略最佳匹配状态的过程,也就是把最佳匹配状态点作为标杆,研究组织通过什么样的互动过程来完成非最佳匹配点到最佳匹配点的转变。从这一角度对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关系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实现最佳匹配状态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研究范式。实际上,研究领域中把过程层面的“适应”常被比喻成组织的一种努力过程,通过这种努力,组织后来发展的状态要好于之前状态,这种努力过程就被称之为“适应”,而不一定是要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14]。 2.“适应范围”维度 “适应范围”维度就是确定控制系统与战略相适应的边界。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控制三个阶段,战略控制贯穿于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的全过程。战略计划学派观点,认为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这两个阶段是有先后顺序的、相分离的,战略制定是一个点决策,一旦确定三五年不会改变,高层管理者此后的任务就是按照预定的“路线图”去执行[15-16]。而动态模式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环境动态变化,战略决策更多地表现为过程决策,与战略执行相互交叉,时间上很难划分,也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17]。这样,根据控制系统在不同的战略管理阶段的作用以及战略管理学派对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两阶段的关系,我们把“适应范围”划分为三类:战略制定阶段、战略执行阶段、战略制定与执行整合阶段。 在战略制定阶段范围内,控制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关系仅仅体现在战略制定阶段,在这一范围内仅研究控制系统对战略制定的影响作用。 在战略执行阶段范围内,控制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关系仅仅体现在战略执行阶段,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控制系统对战略执行的影响作用。 在战略制定与执行整合阶段范围内,则是综合考察控制系统对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的影响作用。 把适应概念和适应范围的两个维度联合起来,组成了六个单元矩阵(如图3所示),构成了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的框架模型。每个单元矩阵的适应观点不同,并且在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不同的内容,解决不同的问题。 图3 控制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框架模型 三、文献回顾分析与研究前景展望:控制系统与战略在内容层面的适应性研究 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关系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内容层面的适应性研究,即图3中的单元矩阵I、单元矩阵II和单元矩阵III,其中单元矩阵I、单元矩阵II的实证研究成果居多,而单元矩阵III的实证研究成果很少,到目前为止,仅有一篇研究文献Ralph Kober,Juliana Ng,Byron J.Paul(2012)[7]。 内容层面的“适应”概念指的是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在内容上实现匹配一致,它强调的是最佳匹配的结果,而不关注匹配过程。 (一)单元矩阵I:“控制系统适应战略”观点 在单元矩阵I内,适应范围限定在战略执行阶段,因此,战略是外生的,事先给定的,所以,在这个单元内,认为控制系统是组织战略的产出,选择什么样的控制系统完全是被动地适应不同的战略,强调战略对控制系统的影响作用,这被称之为“控制系统适应战略”观点。这一理论观点的产生,源于早期组织环境简单、战略类型特点鲜明、战略目标明确的历史背景,是最早的传统理论观点。 通过建立一个三维立体坐标图(如图4),分别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对这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分析。 图4 “控制系统适应战略”研究框架 图4显示,坐标轴X代表战略类型,坐标轴Y代表控制类型,坐标轴Z代表控制主体选择行为属性(包括完全理性、有限理性)。 1.研究思路 “控制系统适应战略”观点的核心思想是战略类型是已知的,找到与这一战略最匹配的控制系统,它回答的是“是不是”匹配的问题,强调的是匹配的结果,而不关心实现匹配的过程。因此,假定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控制系统与战略匹配的过程是直线而不是曲线,把战略类型作为自变量X,控制系统作为因变量Y,研究战略类型对控制系统的影响作用关系,也就是在X坐标轴与Y坐标轴形成的平面中,绘制出方程Y=a+bX所对应的直线(如图4所示),随着战略类型(X)的变化,参数a、b的取值及正负方向不同。沿着这一研究思路揭示出控制系统对于各种类型战略成功实施的作用规律。例如,相对于实施前瞻型战略、冒险型战略、差异化战略企业而言,采用保守型战略、抵御型战略、低成本战略企业的经营目标比较具体、详细,因此更适合使用成本控制系统、紧预算控制系统[18-19]。 2.研究方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由于组织战略类型以及控制系统方面的数据资料一般都属于公司内部信息,很难通过公开数据获取,因此,很多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方法来收集数据。 案例研究主要通过对不同公司的战略类型与控制系统的现状进行调查来分析控制系统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关系,这种研究方法路线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纵向回顾案例公司的发展历程,通过案例公司战略、控制系统及绩效的变化来研究战略类型与控制系统的匹配关系,这种研究路线需要花费多年时间来实际跟踪案例公司的变化过程,同时得出的研究结论只能适于与案例公司发展历程相类似的其他公司,推广度有限;同时,战略类型存在很多种,所研究的案例公司或案例公司在研究年限内,不可能经历所有战略类型,因此,研究结果一般仅限于案例研究中所涉及的一种或两种战略类型与控制系统的适应关系,研究范围窄。二是将两家以上公司进行对比分析来度量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匹配程度(适应性程度),认为绩效较好的公司,战略类型与其控制系统存在匹配关系相对要好,这事实上运用标杆原理,将绩效好的公司所使用的控制系统作为与战略类型最适合、最匹配的标杆。而实际上,控制系统适应组织战略类型只是提高公司绩效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如财务状况、盈利模式、公司治理结构等。所以,这种研究思路忽略了各家案例公司在其他绩效影响因素方面的差别。 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或者案例研究收集数据资料后,通常使用结构方程或者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相关系数或回归方程的系数值及方向,确定战略类型与控制系统的匹配程度及匹配关系属性(包括正向关系、负向关系、没有关系)。 3.研究内容 研究中战略概念(如图4中坐标轴X代表的内容)通常定位于具体战略类型的选择(Jean-Francois Henri,2006)[20],例如,基于市场定位的战略选择,包括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Bruggeman & Stede,1993;Govindarajan,1988;Govindarajan & Fisher,1990)[21-23];战略模式的选择,包括前瞻型战略与保守型战略(Abernethy & Guthrie,1994;Hoque,2004)[24-25];不同战略任务的选择,包括制定战略、执行战略、完成战略(Govindarajan & Gupta,1985;Merchant,1985)[26-27];战略优势选择,包括以顾客为中心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快速应变战略等(Abernethy & Lillis,1995;Chenhall & Lang Weld-Smith,2003)[28-29]。这与当时组织环境简单、战略类型特点鲜明、战略目标明确历史背景相一致。但是随着组织环境越来越复杂,公司可能要同时采用多种战略类型,如既要求低成本,又要根据顾客需求及时、灵活、可靠地提供产品服务,组织战略更加复杂化(Kotha & Vadlamani,1995;Miller & Roth,1994;Shortell & Zajac,1990)[30-32],控制类型与战略类型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很难区分。另一方面,组织环境变化越来越快,需要公司及时有效地变化战略来应对环境的变化,组织战略类型并不具有稳定性,而且控制系统产生的信息对战略类型的重新选择与定位具有前摄的影响作用(Hopwood,1987)[33],所以,战略类型作为自变量,外生于控制系统而单纯地作为控制系统的影响变量的假设已经不符合当前公司发展战略实务了,控制系统的作用不但体现在战略执行阶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战略制定阶段,这就为“战略适应控制系统”观点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在这些研究文献中涉及的控制系统分类(图1中坐标轴Y代表的内容),包括单一的某种控制方式,如绩效评价(Govindarajan & Fisher,1990;Govindarajan & Gupta,1985)[23,26]、预算控制(Govindarajan,1988)[22]、成本控制(Dent,1990)[4]等;某一控制控制方式的不同程度使用对战略类型的适应分析,如紧预算与预算松弛(Van der Stede 2000)[34];相对立的两类控制系统对战略类型的适应分析,如集权控制与分权控制(Miller & Friesen,1982)[35];不再区分某个控制方式而是将所有的控制方式作为一个系统,研究控制系统不同程度使用对战略类型的适应分析,如紧控制与松控制(Simons,1987;Chenhall & Morris,1995)[8,19]、交互式控制与诊断式控制(Simons,1991)[36]。由此,可以看出控制类型的划分,即有从具体控制内容角度来分类的,如单一的控制方式(绩效评价、成本控制等)、两对立的控制系统(如集权控制与分权控制);又有从控制使用强度角度来分类的,如某一控制方式的使用强度(紧预算与预算松弛)、控制系统的使用强度(紧控制与松控制等)。而且在研究成果中对控制类型的分类,早期主要倾向于控制内容分类,主要研究单一的某种控制方式的作用,然而,随着研究者越来越注意到实际上是多种控制方式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来发挥作用的(Otley,1980)[37],控制类型的划分开始逐渐转向将各种控制方式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与战略类型的适应匹配关系。 从控制主体选择行为属性假设(坐标轴Z)角度看,在“控制系统适应战略”的研究中,控制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战略执行阶段,重心强调战略执行与战略管理,控制目标是为了保证事先已经计划好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控制主体定位于高中层管理者对执行层管理者或者作业层管理者的监督、控制,认为只要控制主体针对不同类型战略选择合适控制系统,就能够很好地监督战略执行情况,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如果战略失败是则由于控制系统设计失效的缘故。因此,研究学者关于控制主体选择行为属性的假设是完全理性的,如图4显示,控制类型与战略类型的对应关系投射在完全理性这个平面上(图4中实线平面)。 (二)单元矩阵II:“战略适应控制系统”观点 在单元矩阵II内,适应范围限定在战略制定阶段,所以,在这个单元内,认为战略是控制系统的产出,强调的是控制系统对战略的影响作用,研究在给定的控制系统条件,组织会选择不同的战略类型,进行战略变化等。这一观点是从对控制过程的预期角度出发(Huff & Reger,1987)[38],并扩展了战略制定(Mintzberg & Waters,1985)[39]的概念范围。 这一观点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组织环境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组织不再单一的采用某种类型战略,而是同时使用多种战略,组织战略更加复杂化,战略特点很难区分(Chenhall,2003)[8]。与此同时,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学者研究发现控制系统产生的信息能够以前摄作用方式帮助组织发现新的战略方向(Dent,1990;Hopwood,1987)[4,33]。Simons(1995)的控制杠杆理论明确提出四个控制杠杆(信仰控制、边界控制、诊断式控制、交互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让组织员工努力寻找创新机会[40]。由此,很多学者开始重视对控制过程预期结果的研究,提出了与传统理论相反的观点——“战略适应控制系统”。 仍然建立一个三维立体坐标图(如图5),分别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对这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分析。 图5 “战略适应控制系统”研究框架图 图5显示,坐标轴X代表控制类型,坐标轴Y代表战略类型或者战略变化或者组织能力,坐标轴Z代表控制主体选择行为属性(包括完全理性、有限理性)。 1.研究思路 这一观点的研究的是在控制系统已知的条件下,组织会相适应地进行战略优势选择、战略变化等。它回答的问题是“在已知的控制系统与制定的战略之间‘是不是’匹配”,强调的是匹配的结果,而不关心实现匹配的过程。因此,研究中仍假定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控制系统与战略匹配的过程是直线而不是曲线。把控制系统作为自变量X,战略作为因变量Y,研究控制系统对战略的影响作用关系,也就是在X坐标轴与Y坐标轴形成的平面中,绘制出方程Y=a+bX所对应的直线(如图5所示),随着控制系统(X)的变化,参数a、b的取值及正负方向不同。沿着这一研究思路揭示出控制系统对于组织战略制定、战略变化及组织能力的影响作用规律。例如,预算控制系统的交互式使用,能够使各管理层的战略信息得到充分的交换,利于组织战略的变化(Abernethy & Brownell,1999)[41];管理层收购(MBO)事件发生后,如果公司收购经理引入信仰控制和交互式控制方式能够帮助MBO后的公司去发现新的战略机会,进行战略修订(Hans Bruining,Marcel Bonnet,Mike Wright,2004)[42];交互式控制系统有利于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Jean-Francois Henri,2006)[20]等。 2.研究方法 这一研究单元,大量实证研究仍然是以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为主来收集数据,而在关于控制系统对战略变化研究中,还会综合使用案例回顾分析、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管理层、不同角度收集战略变化前后数据资料,试图更全面的了解控制系统对战略变化的影响(Ralph Kober,Juliana Ng,Byron J.Paul,2012)[7]。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使收集的数据更客观、准确,但仍然缺乏推广性。对适应性(或者匹配)程度的度量,与研究单元I的方法一样,通过分析相关系数或回归方程的系数值及方向来确定。 3.研究内容 研究中涉及的战略概念(图5坐标轴Y代表的内容)相对于“控制系统适应战略”的理论观点范围更广,除了包括具体战略类型的选择之外,有些研究成果还涉及战略中涵盖的某些组织能力层次,如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快速应变能力等(Bisbe & Otley,2004;Davila,2000;Kloot,1997)[43-45]。而研究成果仍然是以战略类型选择居多。其中,战略类型选择包括:①战略优势选择,如以顾客为中心战略、质量战略(Chenhall,2005;Marginson,2002)[46-47]等;②战略变化(如Ralph Kober,Juliana Ng,Byron J.Paul,2012;Chenhall & Lang Weld-Smith,2003;Abernethy & Brownell,1999[7,29,41],而且这种战略变化都是由于组织外部环境(如政策变化、市场变化等)要求的结果,是有计划的战略类型的转变。对于控制系统对组织能力的影响作用研究,主要是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提出来的,认为组织基于具体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来进行战略选择的,控制系统的作用是提升组织的某种能力,结果会影响组织的战略定位(Jean-Francois Henri,2006)[20],例如,交互式控制系统能够提供组织创新氛围,提升组织创新能力,这样组织的战略选择会更倾向于创新型战略。因此,“战略适应控制系统”的研究,在权变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引入“资源依赖理论”将战略类型概念转变为具体的组织能力。 研究中的控制系统类型(图5坐标轴X代表的内容),基于“控制系统适应战略”的研究发展趋势,更是集中关注控制系统整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控制类型的划分主要是考虑控制系统的不同使用强度。而且,对控制系统使用强度的分类,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是采用Simons(1995)的控制杠杆分类来研究控制系统是怎样影响战略的。因此,Simons(1995)的控制杠杆理论成了“战略适应控制系统”的又一理论基础。控制杠杆理论提出了与战略相连接的控制系统的四个维度:信仰控制是通过各管理者正式交流并明确强调组织的目标,以提供组织的基本价值观、目的和方向,信仰控制是以积极的方式鼓励员工去创新,表明“应该做什么”;边界控制,向组织员工描述哪些战略活动领域是可以接受的,通过设置明确的边界范围,来约束组织员工的创新行为;诊断式控制,是监督结果,纠正偏差,以保证事前计划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交互式控制,以在不同管理层次员工之间频繁进行沟通交流为特点,目的是帮助组织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发现新的机会,进行重新战略定位。因此,信仰控制和边界控制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组织员工努力寻找机会创新,但是他们分别是以积极鼓励和消极限制方式来进行,信仰控制通常是以描绘组织使命、组织战略蓝图来进行,而边界控制一般是以行为准则来体现;诊断式控制相似于边界控制,约束员工行为;而交互式控制相似于信仰控制,鼓励员工行为。Simons(1995)提出的四个控制杠杆以及对控制杠杆分析的重心是鼓励员工为组织去寻找发现新的发展机会,是组织选择新的战略方向的主要方式之一[40]。 此外,与“控制系统适应战略”相类似,假定控制主体选择行为是理性的,将战略与控制系统的关系投射在完全理性平面内(图5中实线平面),目前还没有研究文献突破这一完全理性假设。 (三)单元矩阵III:“控制系统与战略双向适应关系”观点 在单元矩阵III内,适应范围即包括战略制定阶段,又包括战略执行阶段,所以,“控制系统与战略双向适应关系”是对单元I和单元II观点的整合。 传统的“控制系统适应战略”观点,强调的是控制系统在战略执行阶段的作用,“战略适应控制系统”观点,强调的是控制系统产生的信息在战略制定阶段的作用。而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是战略管理过程的两个阶段。因此,有学者提出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关系是模糊的(Ittner et al.,2003;Lang Weld-Smith,1997;Chenhall,2003;Abernethy & Brownell,1999;Chapman,1997)[3,5,8,41,48],控制系统与组织战略之间可能不是单向关系(Macintosh,1994)[49]。 目前,仅有Ralph Kober,Juliana Ng,Byron J.Paul(2012)尝试研究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双向适应关系[7]。他们以“战略变化”为分水岭,研究Simons的交互式控制方式对实现战略变化这一事件的作用,以及在战略变化后,控制方式的变化对新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因此,在战略变化前,把交互式控制方式看作自变量,“战略变化”这一结果看作是这一自变量引起的结果。在战略变化后,把新战略作为自变量,控制方式的变化作为这一自变量引起的结果。研究发现在组织战略变化前后控制系统与战略间的主导关系是不一样的,即控制系统主导影响战略能否变化,支持“战略适应控制系统”观点;而在战略变化后,控制系统也要变化,以保证这一新战略的执行,支持“控制系统适应战略”观点。 由于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涉及战略变化前、战略变化过程以及战略变化完成后新战略实施三个阶段,涉及的数据资料范围较广,他们综合运用案例回顾、访谈与问卷调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获得面板数据来进行研究。这一研究过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大,数据较充分,但在案例回顾、访谈中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回想,得到的数据资料通常会受到被访者主观意识的干扰,客观性降低,结果势必会影响最后的研究结论。 (四)总结与研究展望 从内容层面的适应概念研究成果来看,控制系统与战略的三种适应性观点是跟随组织环境的变化,从矩阵单元I“控制系统适应战略”发展到矩阵单元II“战略适应控制系统”,而矩阵单元III“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双向适应关系”的观点是对前两种观点的整合,也是这一适应概念研究领域最前沿的观点。 在研究思路上,这一适应概念的研究都是限于两元素变量(战略和控制)之间的适应关系,并选择其中一个元素为外生的、给定不变的自变量,另外一个则随自变量变化而适应性、匹配一致的变化。这是权变理论的第一种研究范式。基于权变理论的大多数研究通常都是选择这种研究范式(N.Venkatraman and John C.Camillus,1984)[10]。 在研究方法上都是采用问卷调查、案例研究、访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运用结构方程、回归分析等方法计算两变量的相关系数或者回归系数值及方向,通过这一系数来判断不同控制系统与不同战略间的匹配程度。这种研究方法假定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 控制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关系研究成果基本涵盖在内容层面的适应性研究领域,可以说,在对这一适应概念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研究从很多角度对控制系统以及战略进行很细的分类,研究他们的匹配关系。但是,目前这些研究仍仅限于战略和控制系统这两元素变量间匹配。而在公司实践中,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关系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调节作用影响或中介作用影响。例如,控制系统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控制主体(如高层管理者等),控制主体的经验、能力、知识等有限理性因素都会对控制系统的选择以及控制系统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而现有这些研究成果都假定控制主体选择行为是完全理性的,没有考虑控制主体有限理性的影响因素,即控制系统与战略类型这种对应关系不是投射到有限理性这个平面上(如图4、图5中虚线平面)的,有限理性平面与完全理性平面之间可能是平行的,也可能是不平行的,控制系统与战略类型的匹配关系会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再如,随着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公司治理层在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控制作用越来越备受重视,这些治理因素对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的适应关系存在调节作用还是中介作用还是没有影响?……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引入中介变量或者调节变量研究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匹配关系是内容层面适应概念研究领域主要发展动向。 四、文献回顾分析与研究前景展望:控制系统与战略在过程层面的适应性研究 过程层面的“适应”概念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控制系统与战略匹配关系进化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匹配的过程,只要新的匹配程度(或状态)高(好)于之前的匹配程度(或状态),就被称为适应,而不一定是最佳匹配状态。因此,这一“适应”概念是动态研究控制系统与战略从一种组合状态发展到较之好的另一组合状态的过程或模式,具体包括三个适应范围(如图3):单元矩阵Ⅳ、单元矩阵Ⅴ和单元矩阵Ⅵ。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状态的动态转移有时需要凭借控制主体等其他因素的作用,所以这一领域的研究通常会包含大量元素变量,而不再仅限于控制系统与战略这两元素变量,各元素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Simon(1962)将复杂系统定义为“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的个体通过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组成的……在复杂系统中……根据这些个体的属性及他们相互作用的规则,能够推导出系统整体的属性”[50]。复杂性源于系统中不同个体的未知属性、他们相互作用的范围以及随之发生的系统性能表现。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属性可能是正向的影响关系,也可能是反向的影响关系,也可能是不相关的,而且这种作用关系属性可能会随着相互作用力度的变化幅度而发生变化,结果系统性能可能会随着某单个个体或某些个体的变化而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因此,可以把这种过程的适应性看作是复杂系统的进化过程。 (一)文献回顾分析 在过程层面的适应性的实证研究成果非常少。到目前为止,单元矩阵Ⅳ的研究成果很少(Sofiah Md.Auzair,Kim Lang Weld-Smith,2011;Johnny Jermias,Lindawati Gani,2010)[51-52]。而单元矩阵Ⅴ和单元矩阵Ⅵ的研究没有实证研究成果,还仅处于观点探索阶段。例如,控制系统与组织战略之间可能不是单向关系(Macintosh,1994)[49],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或阶段线性关系(Josep Bisbe,David Otley,2004)[53]等。 单元矩阵Ⅳ中,适应范围是战略执行阶段,因此,战略类型是已知的,给定不变的。研究控制系统通过怎样的变动过程去适应已知战略。Sofiah Md.Auzair,Kim Lang Weld-Smith(2011)根据已有文献研究成果,从五个维度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分类,包括行为控制与结果控制、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紧控制与松控制、严格控制与灵活控制、非人性化控制与人性化控制,在这些控制对中,前者被作者称之为官僚化控制,后者被称为非官僚化控制。他们详细研究了在服务行业中,组织生命周期阶段、服务作业特点以及控制类型对战略的适应关系,发现对于服务作业呈批量特点,处于成熟期,而且业务层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公司来说,更倾向于强调官僚化控制系统;如果公司服务业务呈专业化特点,处于成长期,实施差异化战略,则控制系统的官僚化程度要相对低[51]。在这一研究中,他们引入组织生命周期、服务作业特点这两个影响变量,研究组织在不同的状态组合下,控制系统是怎样从原有组合状态实现较优的组合状态的转变的。Johnny Jermias,Lindawati Gani(2010)通过对上市公司的106位业务部门经理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来收集数据,较深入的研究了战略的类型是如何影响业务部门的控制类型的[52]。因此,单元矩阵Ⅳ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一般是引入其他影响变量,采用复杂系统理论方法,如遗传算法等,来动态研究各因素间的互动过程。 单元矩阵Ⅵ,适应范围是战略制定阶段,研究不同类型控制系统与组织战略变化、组织战略优势以及组织能力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模式或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相互作用模式不是由外部给定的力量来决定的,而是反映了要素变量之间有意识的相互选择。 单元矩阵Ⅵ,适应范围包括战略制定阶段与战略执行阶段,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过程相互重叠,互为因果,除其他影响元素变量之外,控制系统要素变量包括原有控制系统以及新控制系统,战略要素变量包括正在实施的战略以及新战略,所以包含大量的元素变量,而且各元素变量间的变动影响关系复杂。当多种元素变量之一发生改变时,其他元素变量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是持续和共同的调整,这被称之为“格式塔”(Miller D,1980)[35]。复杂程度高于单元矩阵Ⅳ、单元矩阵Ⅴ。 (二)总结与研究展望 相对比内容层面的适应概念研究成果,过程层面的适应概念的实证研究非常少,理论观点研究仅限于提出为数不多的一些推测性的观点,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一研究领域基本属于空白,因此是未来研究的空间较大。在这一研究领域中,涉及的元素变量较多,变量间的关系复杂,因此,适于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方法去研究。这也将成为复杂系统理论进入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关系研究领域的主要桥梁。 五、结束语 “适应性”是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研究是一个核心问题。已有的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成果中适应性概念不全相同,适应范围也不一致。本文从适应概念和适应范围两个维度建立控制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概念框架模型,并基于此框架梳理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文献,从观点产生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评述,指出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关系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这同时也是我们后续研究工作的重点,以期逐步填补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研究领域的空白。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关系:一个基于“适应性”的框架模型_坐标轴论文
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关系:一个基于“适应性”的框架模型_坐标轴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