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加速度”教学设计_向心加速度论文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速度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人教版第五章“曲线运动”第6节《向心加速度》。教材把向心加速度安排在线速度和角速度知识之后,使学生对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物理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面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2.教材从了解运动的规律过渡到了解力跟运动关系的规律;把向心加速度放在向心力之前,从运动学的角度,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学习向心加速度,认识加速度的本质。

3.教材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观察、感知,从定性到定量,从现象到本质,让一切论述都合乎逻辑,改变了过去从向心力推导向心加速度的教学方式。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加速度的方向,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向心加速度的探究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无限趋近、科学类比等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

体验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大小的研究过程,掌握向心加速度公式,并能灵活应用。

四、教学难点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判断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采用体验、实验、理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自制教具、细线、小球、烧杯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直观感受)(约8分钟)

教师:(课件展示)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让学生分析地球公转过程中是否受力?然后猜想其受力的方向可能向哪儿?

学生:(分析思考)因为地球在做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合力不是零,所以地球一定受到作用力。

猜想:地球受到的力应该是太阳的作用力,受力方向可能指向太阳。

教师:给学生介绍,猜想的这个力的相关知识将在第六章具体学习。(只是使学生对万有引力有一个直观感受,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好铺垫。)指导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感受“地球”的受力方向。

学生:一个较胖大的学生站在中间模拟“太阳”,另一个较娇小的学生站在他的身旁模拟“地球”,两人手拉手,“地球”绕“太阳”快速“公转”,体验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感受:受到指向“太阳”的拉力。

教师:(向学生介绍)地面对人的作用力非常复杂,这里只是粗略感受了“地球”的受力。如果在冰面上会好些,播放视频“双人滑冰”,让学生观察女运动员的运动,“感受”其受力方向。

学生:女运动员一定受到男运动员向里的拉力,否则她一定会滑出去。

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手中器材使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抽象物理模型,分析受力情况并且说明下球的合力方向。

学生:学生操作实验(使小球沿烧杯底做匀速圆周运动,用细线拉着小球在桌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或者用细线拉着小球作圆锥摆运动等等),抽象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合力的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所受的合力指向圆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两个方面分析。

学生:都是匀速圆周运动,合力的方向都指向轨道圆心,加速的也指向圆心。

教师:(设置问题)仅通过以上实例,能否得出普遍性结论:所有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呢?

学生:仅根据个别实例不能得出这样的普遍性结论。

教师:既然根据个别实例不能得出普遍结论,那么就应该从一般情境入手,根据加速度的定义进行理论探究。

(二)理论探究(约25分钟)

教材“做一做”部分,视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取舍、灵活安排。

1.向心加速度方向探究

教师:设置问题(1):加速度的定义式是怎样的?定义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设置问题(2):加速度的方向与定义式中哪个物理量有关?是什么关系?

教师:研究加速度方向,就得从研究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开始。

创设情境:(画图)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轨迹,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引导学生由矢量相减过渡到矢量相加,分析如何用有向线段表示速度的变化量

教师:如何研究瞬时加速度的方向呢?引导学生小组活动,利用“自制教具”分析瞬时加速度的方向。

学生:小组利用“自制教具”讨论研究,展示研究结果:△t无限趋近于零时,A、B两点无限靠近,的夹角△φ无限趋近于零,△v无限趋近于与v垂直,即沿半径方向,并且指向圆心。

教师:该结论是结合一般性情景,从加速度的定义式入手进行研究得到的,是一个普遍性规律。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一定指向圆心。我们把这个指向轨道圆心的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定义式不仅定义了加速度的方向,也定义了加速度的大小。我们再据此研究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2.向心加速度大小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圆周运动中弧长与半径和圆心角的关系,类比在矢量三角形中,若顶角很小时,底边近似看作弧长,可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研究向心加速度的瞬时值表达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交流。

展示成果:。(可实物投影,或拍照展示。)

教师: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中的各物理量的意义是什么?

图2

学生:其中v是质点的线速度,ω是角速度。

教师:而半径r是描述圆周运动的常用物理量,我们能否用半径表示向心加速度呢?各小组用已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这些关系式反映了瞬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影响因素。以下情境中,加速度与各物理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三)感受新知(约10分钟)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研究“例1”:

例1 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下各种情况哪个物体的向心加速度比较大呢?

A.甲乙线速度相同,乙的半径小。

B.半径相同,甲的角速度大。

C.角速度相同,乙线速度小。

学生:各学习小组讨论研究,展示结果。(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学生展示情况,进行引导、补充、完善。(点拨: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相同量,选择相应关系式,寻找其他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可解决。)

安排学生分组研究“例2”,展示成果。

例2 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轮之间无滑动,大轮的半径是3m,小轮的半径是1m,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2m,大轮角速度是4rad/s。

学生:各学习小组讨论研究,展示结果。

教师:点评学生展示情况,进行引导、补充、完善。(点拨: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相同量,找出已知量、待求量和相同量之间的关系,即可求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约2分钟)

教师: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及感受体会。

学生: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及感受、体会。

教师:点评学生展示情况,进行补充、完善。有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课后作业:课后“问题与练习”:第3、4题。

八、设计反思

这是一节探究型学习课,以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了三大环节:直观感受、理论探究、感受新知。在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质疑、探究,突出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注重知识的生成和建构,从定性到定量、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鉴于本节内容难度较大,实施学生自主探究较为困难,所以在探究环节的设计中,力求增加“台阶”,减小“坡度”,使学生在“小目标”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避免了表演式的探究。

标签:;  ;  ;  ;  

“同心加速度”教学设计_向心加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