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批判及话语体系重构
曾 鹏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488)
[摘 要] 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在意识形态上殊途同归.詹姆逊的空间意识优位理论与政治无意识理论对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批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批判与回归的角度论述了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在意识形态中的历史主义困境与解脱;从形式与体系的角度重构了基于结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观;詹姆逊;结构历史主义;历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一、起点与联系: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殊途同归
虚无主义的提法始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雅各比,他在1799年《给费希特的信》中首先使用了“虚无主义”这一词汇.其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对虚无主义进行了界定,认为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现象就是虚无主义.[1]虚无主义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法律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文学虚无主义等分支,其中产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西方现代性进程的必然产物,认为历史是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决定论.[2]在具体做法上,虚无主义基于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体性历史细节的研究演绎整体性的历史,其目的是通过否定历史主体来颠覆唯物史观.[3]
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抽象人性论和形而上学的共同体.[4]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人类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以多元性和多边形否定确定性片面地夸大所谓的“历史选择”,认为人类历史是个体通过主观意志自由选择而产生的结果,历史走向是不可预测的、毫无规律可循的,具有偶然性,地理、气候、文化传统等外在的环境性因素能够决定人类历史的发展.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人的社会性,以“抽象人”代替现实中活生生的“现实人”来分析解构历史事件,否定人是有阶级的这一基本观点和阶级分析法,从而歪曲了历史.第三,历史虚无主义以形而上学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方式割裂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个别的历史细节否定全部的整体历史真相[5],通过所谓的“范式革命”随意地假设、虚构、剪裁历史,主观地将完整的历史拆解成碎片,再随意地进行拼接、堆砌,并以此重新解读历史.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6]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哲学和建筑学领域,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所信奉的“不存在事实,只存在解释”的论调成为后现代主义者的共识[7],后现代主义的内核是具有虚无主义性质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作为历史虚无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交集,其创始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符号、单独的个体能够反映真实[8],对历史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概念、范畴和历史叙述等方面,但首先表现在历史观上.美国史学家怀特将历史学的“解构”确立为情节化解释、论证式解释和意识形态蕴涵式解释等三种模式[9](PP.25~28),强调了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彻底消解传统”的基本特征.法国哲学家利奥塔通过否定作为近代西方文化重要基础的“宏大叙事”来否定总体性和整体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取而代之的是提倡“小型叙事”的个体性和碎片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10](PP.73~78)
不是所有的建筑结构和构件都要使用高强钢筋,在某项建设工程的不同部位,也不是使用钢筋的强度越高就越好,要坚持以节材为核心,以结构安全为前提,科学可靠、经济合理地使用。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具有解构、碎片化、去中心化和平面化等要素.[11]第一,后现代主义历史观是对传统思维观念和历史观的解构,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人的思维活动,否定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反映世界客观本质的绝对普遍真理和历史发展规律,但存在相对的共同价值观.第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批判对历史的一切总体认识和理论体系,现象重于本质,边缘重于中心,认为民众把握的只是历史的“碎片”,而历史的本质是“难以言说”的,同时强调历史的个体、差异、多元、片段、异质等特性,排斥历史的整体、统一、共识、完整、同质等特性.第三,后现代主义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没有处于中心地位的价值标准,世界是多元化的和不确定性的,否定了历史叙述中的绝对理念、先验设定和终极价值,从而强调对具体历史中运用主体思维来叙述张扬的人物个性.另外,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要从本质走向现象,历史的本质是认识不了的,历史的价值是人本主观的构建和文本解释,不承认历史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历史本质和深远意义.
在詹姆逊看来,历史不是历史事实或各种编年史,而是以文本的形式接近我们的非叙述的非再现的事实,只有穿越初始的文本化和叙事化才有可能研究历史.而解释历史的方式有文物主义、存在历史主义、结构类型学、尼采式反历史主义等四种.文物主义是一种扭曲了过去与现在关系的历史主义,其前提是把过去看作是客观的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由于通过对过去的阐释来解释历史现实而遮蔽了现实本身的存在状态,因而并不是事实本身.由于其拒绝承认现在与过去的联系而无法在同一性或差异性上解决历史主义的困境.存在历史主义主观性地认为历史学家才是历史的中心,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揭示客观的事实,而是通过与某一共时文化相接触产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新的历史.其局限在于过分地强调历史学家个人体验和创造性而遮蔽了历史的本质,扭曲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从而导致历史确定性的消逝、历史相对主义和精神分裂式的历史主义.结构类型学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框架来分析历史,历史现象只是深层结构的一种投射,建立过去与现在的目的是为了挖掘深藏于文本内部的深层结构.由于主体的自我意识和乌托邦的时间问题都被排除,现实表层内容的丰富性被遮蔽了,过去与现在的联系被扭曲了.尼采式反历史主义是一种扭曲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方法,始终认为历史的对象是存在于现在叙事中的过去存在,历史不是人们对真实历史事实的认知,而是对现在历史文本的阅读,其本质是通过对过去的历史事实遗忘来达到对现在和历史的某种理解,与文物主义一样,由于其拒绝承认现在与过去的联系而无法在同一性或差异性上解决历史主义的困境.
二、时空与政治:基于詹姆逊空间意识优位理论与政治无意识理论的意识形态分析框架
虽然最密切联系原则已经作为一项“兜底条款”写入了我国《法律适用法》的总则部分,其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成为了法官运用的最多的法律选择方法之一,但是我国学界对于该原则的评价始终是褒贬不一的。大部分学者对该原则持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最密切联系原则使得连结因素多样化,增强了法律选择的灵活性,增强了国际私法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同时赋予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抛弃了“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机械性做法,并采用了柯里的“政府利益分析说”利益分析的方法决定法律的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已成为当今国际私法界共同的语言与趋势,并被某些国际私法学者奉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但是,学界依然存在对该原则的批判之声:
詹姆逊的空间意识优位理论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运作方式上开始的.在传统理论中,时间相对于空间具有比较优势的地位,而在后现代理论中,空间却相对于时间具有比较优势的地位,这种时间和空间的背反可以解释后现代主义的实质问题.[14](PP.85~105)正是由后现代的时间和空间的新变化所导致的历史意识的消解凸显出时间空间化及其伴生的空间意识对时间意识的压制问题,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产生的根源.詹姆逊认为,历史意识的丧失是后现代主义时间的重要特征,传统的连续性、有向度的时间在后现代主义中被瓦解成零散、无向度的时间,通过组合或拼接并将过去与未来的时间都纳入到了现在时间的空间,“现在”成为了包容“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存在的载体而具有空间性,从而实现了时间空间化.同时,由于后现代的时间仅仅是一种“当下”的时间,与“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没有连续性.形象文化作为其表现形式在描述历史时通过对符号、单独个体的拼凑、组合和模拟等手段来重新解构“当下”的历史来实现时间的空间化,比如,当代电影作品随意对历史题材的裁剪和拼接,肆意篡改真实的历史发展叙事,以此消减历史的深度,吞噬历史的阶段性意义.空间具有主体上的优先性并表现出空间意识对时间意识的压制,从而发挥排斥历史意义、深度价值和思想内容的作用,进而进一步消解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的丧失投射到文化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是精神分裂、欣快感和“一种新的平淡感”“一种缺乏深度的浅薄”[14](PP.26~35).不仅肢解、消弭了历史的厚度,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历史观还企图将一切时间、空间的文化现象整体性地塞填进当代史的宏大叙事之中,其后果是:人们逐渐失去记忆、失去方位、失去目标,遵循消费和娱乐至上,活在当下、不问过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去中心和多元化.
詹姆逊的理论根基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脉相承,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对历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构只能回归到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历史主义体系之中.基于结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重构的核心就是要在分裂化和碎片化的时代意识中重建总体性的意识形态.因此,要构建历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只有将现在的历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进行结构主义改造,并紧紧抓住主体性、表达性、技术性等要素,沿着“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的体系进行重构[20],才能引导民众自觉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詹姆逊空间意识优位理论作为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考察,通过把握空间意识优位及其对时间意识的压制来解释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问题,建构出与众不同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图景.同时,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理论作为其文化政治理论的核心,通过从历史文本的意识形态的三种解读方式引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对民众深层无意识的渗透,历史文本是意识形态交锋的场所,必须以生产方式为符码对历史进行重构.这两个理论对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有着强力的解释性,对从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角度构架起解释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根源的分析框架提供了时空和政治的视角以及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詹姆逊早年致力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后来将研究视野转向社会文化现象与经济生产方式的关系,对于文学与文化载体文本的研究始终在詹姆逊的视线范围内.在詹姆逊看来,一切文本都是意识形态,后现代文化中的晚期资本主义世界正在撕裂历史的连续性,在空间意识优位的主导下,试图解构历史的深度、把人类历史的意义肢解填充到当前的文化形态中,在这个过程中,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作出了更为深刻的分析.政治无意识理论是从对历史文本中政治的三个层次视域划分开始的,政治视域是进行一切解读和理解的最终视角.第一个层次视域中的历史文本是“政治的”(也就是直接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是线性的,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解读历史文本,文本是政治历史条件下的个人叙事或个别形式结构;第二个层次视域中的历史文本是“社会的”(也就是阶级和阶级意识的),历史文本开始了二维形态,开始按照阶级的话语来重构历史事实,文本是阶级对话下的个人叙事或个别形式结构;第三个层次视域中的历史文本是“经济的”(也就是生产方式的),历史文本形成了最宽泛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多维解读和构想,以此展示历史事件的全貌,文本是意识形态交锋的场所.从不同的视域层面研究分析历史就会看到不同的历史,但三个视域层面的重心都停留在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上.[15](PP.66~75)这种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稍有区别,认为当下的意识形态是隐性的,民众被机器解放了身体却囚禁了心灵,意识不到或不愿意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形态被强制或被压抑,其所应当具有的思想意识被那些隐性的某些政治意识形态通过那些无意识的因素支配所代替,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无意识”[16](PP.102~105).詹姆逊认为,每一个历史文本都在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连接政治经济结构和个人社会的关系,通过关注意识形态运作的语境来建立起意识形态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关联.同时,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历史文本意识形态的基本语境,不同语境中产生的历史文本对意识形态的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遏制作用,将碎片化的感官和抽象化的理性人遮蔽了整体性的历史矛盾规律和现实社会中真实阶级处境和社会关系的“社会人”.因此,作为反映历史的历史文本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意识形态和历史文本分别是阶级对话的产物和斗争的场所,而生产方式才是意识形态背后最核心的逻辑,必须以生产方式为符码对历史进行重构.[17]
三、批判与回归:意识形态中的历史主义困境与解脱
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是密切相关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产生,历史虚无主义借用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叙事方式示人.虽然历史虚无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在表现形式上有诸多不同,但是其历史唯心主义本质、强调个人叙事模式、碎片化的问题处理等特征却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矛盾的客观规律等进行否定来构建其理论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同属唯心主义意识形态,二者殊途同归.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一个统一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产生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朝着多元化的路径发展,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为标志将空间问题引入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来,新理论为“晚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鲍德里亚、詹姆逊、大卫哈维等人的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代表“晚期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空间转向.作为活跃在当前西方左派学界中坚持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方式架构来重新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问题的“晚期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2],詹姆逊的空间意识优位理论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根本问题在于社会进步带来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上所发生的新变化导致了时间空间化以及空间意识对时间意识的压制[13].在研究谱系上,詹姆逊空间意识优位理论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列斐伏尔的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的批判以及对鲍德里亚解构资本主义理性空间的继承与修正,又为大卫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爱德华·苏贾和大卫·哈维等人坚持认为空间是马克思主义的“空场”,但在詹姆逊的分析框架中则始终贯穿了马克思的空间观.詹姆逊的贡献在于,其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批判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批判视角,即“空间意识优位理论”与“政治无意识”理论.需要指出的是,詹姆逊空间意识优位理论作为其文化政治理论的必要理论前提并不是詹姆逊整个理论的归结点,其文化政治理论的核心是政治无意识理论.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认为,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无意识”的叙事形式表达了潜在的“政治无意识”内容,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意识形态来揭示“政治无意识”的内容.
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借助各种媒体大行其道,其本质是由于历史文本意识形态的基本语境所产生的历史文本对意识形态的实践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在当今社会新型的时空关系中,时间空间化导致了空间意识对时间意识的压制,消费主义文化提供的虚假满足消解了人们意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18]在晚期资本主义世界的话语体系中,通过对符号、单独个体的拼凑、组合和模拟等手段来重新解构“当下”的历史,形成了抓住缺点、无限放大,罔顾事实、求全责备,编造谣言、恶意中伤,戏谑恶搞、冷嘲热讽,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局面来消解历史意识.从而达到了排斥历史意义、深度价值和思想内容的作用,并将碎片化的感官和抽象化的“理性人”遮蔽了整体性的历史矛盾规律和现实社会中的真实阶级处境和社会关系的“社会人”,使大众陷入了自我迷失和精神分裂[19].可见,后现代主义历史观是典型的尼采式反历史主义,而历史虚无主义也与尼采式反历史主义如出一辙.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在意识形态中同样存在着上述的历史主义困境.
四、形式与体系:基于结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重构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始终是高校建设的核心,是高校上质量、上水平的关键,尤其重点学科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公安学在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被列为一级学科,这为公安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治安学作为公安学下的二级学科,如何抓住机会加快建设与发展已经是摆在治安学界广大同仁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学科理论出发,对治安学学科建设进行反思,以期对治安学发展有所裨益。
“谁在说”是历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主体性的要素,是指结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各个环节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国家意志、知识分子和大众传媒等三个方面.其中,国家意志是指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历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最中心环节,任何的历史意识形态话语都必须围绕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建构,将国家倡导的唯物史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劳动本位等一系列的意识形态赋予到历史意识形态中去,重建历史意识,通过“整体性”意识的重构来消解“碎片化”的意识,发掘历史事件中的历史意义、深度价值和思想内容,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分子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只有通过知识分子对历史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将党的历史意识形态转化为大众集体的认知和行为.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领域中,通过历史意识和“整体性”意识的重构来消解“碎片化”的意识,对于调整、澄清错误历史意识形态以及传播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同时,大众传媒是历史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通过“议程设置权”“话语权”“政治形象塑造权”等对社会的历史意识形态进行控制、对历史意识进行建构.除了要强化传统媒体的监督管理外,对新媒体和分众媒体的监督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来源于微博、微信等信息公众平台,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党的有影响力的新媒体阵地以团结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形成畅通的新媒体表达机制,通过“整体性”意识的重构来消解“碎片化”的意识并构建起以党的历史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媒体整体系统.
HPLC法测定含黄芪中药制剂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 ……………………………………………… 陈 莉等(15):2041
“说什么”是历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表达性的要素,是指结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所要表达的和展示的区别于其他历史意识形态体系的具体意义,主要包括价值、逻辑和符号三个方面.价值是历史意识形态的价值目标和诉求,包含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等,结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就是要通过坚持唯物史观、坚持阶级分析法将历史因素和结构因素结合起来,重建历史意识,通过“整体性”意识的重构来消解“碎片化”的意识,构建起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逻辑是过去与现在、权力与伦理、生存与政治的联系性,结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在逻辑上的自洽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最佳武器,具体表现为唯物史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劳动本位等一系列观念表现出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与目前尚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与未来理想世界彼此沟通的桥梁;从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强调来促进历史意识的重建和公众对党的历史意识形态的认同;从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等政治现象结合民众目前的生存境遇中强化历史意识的“整体性”来促进历史意识形态中生存与政治的合理性逻辑.符号是结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物质载体.在语言和文字上,如果党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要重建历史意识,就必须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性以及传播对象和场合进行选择,通过“整体性”意识的重构来消解“碎片化”的意识;在象征符号上,党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要通过体现社会现实的真实性和对社会现实的抽象性表述进行,即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上的整体性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中对符号、单独个体的拼凑、组合和模拟.在事件—形象符号上,党和政府要善于通过某些节点性的事件来塑造、提升和改善公众形象,从而自觉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怎么说”是历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技术性的要素,是指结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由自我存在的状态转化为现实的话语实践,主要包括时代性、合理性和真实性三方面.时代性是指历史意识形态话语要体现时代的思维,其内容和形式要与时代价值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历史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性要体现在对重大历史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上,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建历史意识,通过“整体性”意识的重构来消解“碎片化”的意识,不断地对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规范性的矫正,促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从而形成一种既具有阐述的有效性又不会自我封闭的历史意识形态.合理性是指历史意识形态话语的自洽性.历史意识形态话语的合理性要通过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来实现其逻辑上的自洽性和一致性,对客观的历史要从历史进程的整体性出发,通过“整体性”意识的重构消解“碎片化”的意识、重建历史意识,从历史因素和结构因素出发厘清历史的本质和主流与现象和支流的关系,结合结构历史主义的叙事方式,在把表面上互不相关的历史现象纳入相同的结构中去叙述的同时,强调作为主体的历史学家经验和历史体验.只有基于此,我们才能向民众表明党的意识形态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并促使公众认同与接受,从而抵制以所谓“反思”和“创新”为噱头的解构历史、“分裂化”“碎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历史观.真实性是指历史事件的表达、描述与事件本身的一致性和符合性.对于民众而言,历史意识形态话语的真实性是通过协调历史阐述中的统一性和差异性、通过“整体性”意识的重构来消解“碎片化”的意识重建历史意识,坚持历时和共时思维的结合,把特定历史时刻的结构分析和变化发展断裂的历时分析结合起来,形成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公正的理解和评价,体现出价值取向的中立性以及可验证性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韩炯.历史事实的遮蔽与祛蔽——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进路评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3).
[2]高奇琦,段钢.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J].求是,2013,(1).
[3]周晓东,卫静春.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3,(8).
[4]徐玉明.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5,(7).
[5]董朝霞.勘源·解析·建构:历史哲学视域下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思[J].云南社会科学,2016,(1).
[6]王贤卿.国外意识形态传播新路径探析——基于后现代编码/解码理论的视角[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9).
[7]于沛.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和历史虚无主义[J].历史研究,2015,(3).
[8]杨生平,刘龙伏.解构主义思想的复杂性解读[J].哲学动态,2005,(9).
[9]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0]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张志斌,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11]葛晨虹.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2013,(5).
[12]曾枝盛.詹姆逊的后马克思主义身份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3]张佳.晚期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主要理论问题和基本特征[J].江汉论坛,2013,(12).
[14]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5]韩雅丽.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6]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7]蓝颖.政治无意识的历史意蕴——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学重构[J].学术交流,2013,(6).
[18]包立峰.詹姆逊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批判本性的回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
[19]刘梅.后现代文化的异化本质——詹姆逊的断定与批判[J].学术研究,2010,(9).
[20]范禀辉,高晚欣.论意识形态结构[J].学术交流,2015,(3).
The Criticism of Historical View and R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of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Post Modernism
ZENG Peng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Guangxi 530006,China;School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
[Abstract] From starting point and connec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ame ending through different paths of ideological attribute about idealism of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post modernism.From spacetime and politics,based on the late Marx scholars Jameson's theory of spatial awareness priority and political unconsciousness,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late Marx theory ideology that criticizes the historical view of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post modernism has been constructed.From critique and return,the paper covers the dilemma and liberation of historicism about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post modernism in Chinese ideology.From form and system,the paper builds the Chinese program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structural historicism ideology discourse system.
[Key words] Historical Nihilism;Historical View of Post Modernism;Jameson;Structural Historicism;Historical Ideological Discourse System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5281(2019)04-0057-06
DOI: 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19.04.008
[收稿日期] 2019-04-23
[作者简介] 曾鹏,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博士研究生,管理学博士。
(责任编辑 屈虹)
标签:历史虚无主义论文;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论文; 詹姆逊论文; 结构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论文;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