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_农业论文

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论文,综合评价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奥多尔·W·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动态性地掌握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这就必须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因此,正确分析西北五省即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对促进西北五省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农业发展规划与策略措施,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及现代农业科技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为了评价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跟踪、监测、评价和准确判断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选择一整套的系统评价指标。本研究基于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和统计数据,在尽可能充分考虑西北五省实际情况以及与国内、国际同类指标体系相对应或相接近的基础上,按照易操作性、可比性、独立性、实效性和综合性的原则最终设定5项主体指标和20项个体指标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见表1)。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及模型

本研究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评价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首先需要建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其次,对指标值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第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第四,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直线型标准化是将指标实际值转化成不受量纲影响的指标评价时,假设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指标实际值的变化引起指标评价值一个相应比例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比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该法首先选取一个评价基数值,将被评价方案的指标实际数据与其相比,从而得到一个比例系数。①其计算公式为:

(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一个国家出于政治、经济或资源等方面的考虑,在不同指标之间总会做出重要或更重要的选择。对此,本文运用美国运筹学家A·L·Satty提出的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AHP),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将要识别的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由专家和决策者对所列的指标项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然后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在满足排序一致性的条件下,求得各指标评定值的权重系数,具体权重见表1②。

(三)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

根据指标体系设置和指标层次分析,本文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估分析模型组,该测评模型组包括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目标测评模型及其子系统测评模型。

三、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

利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方法,通过建立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根据建立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对我国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1978年至2007年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其评价结果如下:

(一)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及趋势

图1 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趋势

从总体上看,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新疆由1978年的14.29上升至2007年的70.41,年均增长5.65%;陕西由1978年的15.54上升至2007年的68.24,年均增长5.24%;宁夏由1978年的13.18上升至2007年的61.71,年均增长5.47%;青海由1978年的15.98上升至2007年的52.28,年均增长4.17%;甘肃由1978年的12.06上升至2007年的44.53,年均增长4.61%(见表2)。

从农业现代化指数增长趋势来看,在1978年至2007年这30年间,西北五省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新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西北五省中位列第一,年均增长速度位列第一,但注意到30年间有7年的增长率为负数,且集中在1996-2006年间,这说明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非常曲折,波动较大,反映出新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不稳定且存在很多问题。陕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西北五省中位于前列,30年间,仅1980年、1997年和1999年的增长率为负数,这充分说明陕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稳定,不易受外界环境政策的影响。宁夏与新疆的情况大致相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年均增长速度都较高,但在30年间有8年的增长率为负数,且多集中在1995-2005年间。青海与甘肃的情况相近,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在30年间分别有8年和6年的增长率为负数。

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曲折,与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密切相关。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中国农村实行了土地经营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产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业生产规模变小,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例如,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变缓,水利设施建设停滞不前等。90年代中国农业小规模生产的缺点逐渐显现,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低,效益不高,影响我国农产品生产竞争力;加上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称,因而影响农民收入。所以,农业要发展,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总体上,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政府支持。③

(二)农业生产水平评价分析

农业生产水平的得分值在五大指标中位于第二,即农业生产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较大,相对来说,西北五省的农业生产水平是较低的,这说明西北五省区劳动者的技能及技术装备还有待提高和改善。

从主体指标来看,新疆的农业生产水平从1981年起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自1990年开始便远远高于其他四省。2007年新疆的农业生产水平达33.36,宁夏达到21.46,青海和陕西两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差不多分别为16.47和16.42,而甘肃的农业生产水平仅11.73(见表3),这说明五个地区间的农业生产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个体指标来看,新疆的劳动生产率即劳均农业增加值2007年达到2415.92元/人,远远高于其他四省,但从时序上考察,我们注意到自1988年起新疆的劳动生产率便呈现出强烈波动的特性。这说明在西北五省中,新疆劳动者的技能及技术装备水平最高,但新疆的劳动生产率极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新疆的农用土地生产率自1985年起便远远高于其他四省,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相差无几,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新疆对耕地的投入相对较多。新疆和宁夏的劳均粮食产量一直高于其他三省。新疆的劳均肉类产量自1995年开始远高于其他四省,2007年达到384.41公斤/人,表明新疆的畜牧养殖业比较发达。宁夏从1996年开始和青海的劳均肉类产量一直处于中游水平,2007年分别为161.17公斤/人和175.72公斤/人。陕西和甘肃相差无几,2007年劳均肉类产量分别为102.84公斤/人和104.35公斤/人。劳均肉类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从长期趋势来看,西北五省中除新疆外,其余四省的农业生产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均是在逐年降低的。陕西由1978年的36.94%下降至2007年的24.07%,年均贡献25.49%;甘肃由1978年的38.08%下降至2007年的26.33%,年均贡献29.29%;青海由1978年的40.39%下降至2007年的31.51%,年均贡献30.66%;宁夏由1978年的42.31%下降至2007年的34.78%,年均贡献32.66%;新疆由1978年的37.73%上升至2007年的47.38%,年均贡献39.09%。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的近一半是由农业生产水平指数贡献的,而农业生产水平的强波动性直接导致了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稳定,这也反映出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得极不均衡。

(三)农业生产条件评价分析

农业生产条件是影响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西北五省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生产条件已达到了一定标准,这说明西北五省区具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从主体指标来看,陕西的农业生产条件指数从1997年开始一直高于其他四省。2007年陕西的农业生产条件指数达29.45,宁夏达到20.02,新疆为19.69,青海为19.63,而甘肃的农业生产条件指数为16.46(见表4)。这表明陕西在农业生产条件上的投入较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从个体指标来看,新疆的耕地有效灌溉率一直很高,2007年达到91.50%,表明新疆农业水利化程度相对来说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新疆节水灌溉等技术推广得非常成功。其他四省的耕地有效灌溉率相对来说都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四省的淡水资源较为缺乏。青海的农用机械总动力从1993年开始便一直高于其他四省,2007年达到6.43千瓦/公顷,这说明相较于其他四省而言青海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宁夏、陕西和甘肃的机械化程度相差不多,而新疆的机械化程度最低。陕西的耕地农村用电量自1980年起便一直高于其他四省,2007年达到236.18千瓦时/亩,而其他四省的耕地农村用电量相对来说都比较低,这表明陕西的电气化程度较高。陕西的农用化肥施用量一直高于其他四省,2007年达到37.27公斤/亩,说明陕西在对农业肥料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另外,新疆的农用化肥施用量也较高,宁夏和甘肃相差无几。对比而言青海在农业肥料方面的投入比较小。

除新疆外,其余四省的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均是在逐年上升的,这与西北五省在农业生产水平上的表现恰恰相反。陕西由1978年的21.72%上升至2007年的43.15%,年均贡献32.90%;甘肃由1978年的15.37%上升至2007年的36.96%,年均贡献26.07%;青海由1978年的17.71%上升至2007年的37.56%,年均贡献27.54%;宁夏由1978年的10.80%上升至2007年的32.45%,年均贡献26.37%;新疆由1978年的35.60%下降至2007年的27.97%,年均贡献31.73%。

(四)社会发展评价分析

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到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2007年宁夏、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的社会发展水平分别为12.78、12.24、11.65、11.40和11.00。由此可见,西北五省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这也将成为西北五省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绊脚石。

1986年以前五省份的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这一阶段里青海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1986年开始到2000年西北五省的社会发展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五省之间差异很小;2000年至今西北五省的社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增长缓慢,这期间宁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四省相差无几(见表5)。

从个体指标来看,青海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2007年仅为9.19%,另外,宁夏和陕西的第一产业比重也较小。这表明青海、宁夏和陕西的产业在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甘肃和新疆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2007年分别为14.28%和17.85%。西北五省的农业劳动者所占比重都过大,2007年甘肃、新疆、陕西、宁夏和青海的农业劳动者所占比重分别为62.66%、50.30%、45.74%、45.72%和44.32%,均接近或超过50%,这意味着西北五省绝大多数劳动者还是从事第一产业,农业收入仍然是50%以上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从第三产业这个指标来看,总体来说西北五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都较小,其中甘肃和宁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2007年分别为38.38%和38.18%,陕西和新疆相差不多,青海较小,这说明西北五省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是新疆,增长率一直在千分之十以上。陕西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控制,增长率不到千分之五。就城镇化率这个指标而言,西北五省的差别不大。新疆的人均生产总值自1985年开始一直高于其他四省,2007年达到16950元/人,宁夏、陕西和青海相差无几,甘肃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为10346元/人。

从长期趋势来看,西北五省的社会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均是下降的。陕西由1978年的18.65%下降至2007年的17.94%,年均贡献24.65%;甘肃由1978年的30.30%下降至2007年的26.17%,年均贡献31.52%;青海由1978年的31.61%下降至2007年的21.05%,年均贡献31.22%;宁夏由1978年的34.37%下降至2007年的20.72%,年均贡献29.01%;新疆由1978年的16.32%下降至2007年的16.19%,年均贡献20.12%。

(五)农民生活评价分析

农民生活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2007年新疆、宁夏、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农民生活水平分别为5.65、5.50、4.57、4.20和3.76。总体来说,西北五省区农民生活水平不高。

从地区间的比较来看,五个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主体指标来看,除了新疆和宁夏的农民生活水平高一点外,其他三省的农民生活水平相差不远(见表6)。从个体指标来看,新疆和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2007年达3182.97元/人和3180.8元/人,青海、陕西和甘肃2007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683.78元/人、2645元/人和2328.92元/人,从总体上来说,西北五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需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农民的收入。西北五省的恩格尔系数在30年间缓慢降低,表明五省份农民的消费构成正逐渐趋向合理,同时也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30年间西北五省的人均耕地资源变化幅度很小。西北五省的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在30年间逐渐增加,表明五个地区农民居住条件都得到很大改善。

除新疆外,其余四省的农民生活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均是在逐年上升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五省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陕西由1978年的2.62%至2007年的6.69%,年均贡献5.09%;甘肃由1978年的3.56%上升至2007年的8.45%,年均贡献6.84%;青海由1978年的2.52%上升至2007年的8.04%,年均贡献5.66%;宁夏由1978年的7.30%上升至2007年的8.91%,年均贡献8.03%;新疆由1978年的9.29%下降至2007年的8.03%,年均贡献7.53%。

(六)生态环境评价分析

生态环境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相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其他四个主体指标来说,西北五省的生态环境水平的得分最低,2007年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生态环境水平的得分分别是5.56、1.94、0.97、0.93和0.30,表明西北五省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见表7)。从西北五省区的内部比较来看,陕西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生态功能较强,农村绿化水平较好。而新疆的生态环境状况很差,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西北五省的生态环境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均是在逐年降低的。陕西由1978年的20.07%下降至2007年的8.15%,年均贡献11.87%;甘肃由1978年的12.69%下降至2007年的2.08%,年均贡献6.28%;青海由1978年的7.77%下降至2007年的1.85%,年均贡献4.92%;宁夏由1978年的5.22%下降至2007年的3.15%,年均贡献3.93%;新疆由1978年的1.05%下降至2007年的0.43%,年均贡献1.52%。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产出能力

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明晰产权。逐步建立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均农业产出和供养能力。

(二)加强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

实行对农业科技扶持和保护的政策,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加强农业职业和文化培训,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扩散与传播,通过多种途径将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尽快地推广应用,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积极应用现代工业成果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机械化水平、电气化水平、化学化水平,使农业生产走向高层次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努力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合理开发和调配水资源,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把发展生产、建设环境、培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以乡镇企业为支柱,重点发展小城镇,减少农民人数。建立科学的城镇规划体系,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拓展农民转移就业机会,逐渐减少农民人数,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出能力,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注释:

①蒋和平、黄德林、郝利:《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增刊,第52~69页。

②刘明、王克林、谢炳庚、章春华:《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6期,第48~52页。

③蒋和平、黄德林、郝利:《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增刊,第52~69页。

标签:;  ;  ;  ;  ;  ;  ;  ;  ;  

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