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解决项目水冷却的问题,本文论述了从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基地不同水景观的营造以及水冷却流量在不同水景观中的体现,最后共同营造了一处水景观丰富同时兼具水冷却强大功能的特色居住区景观。
关键词:水冷却;节能环保;水帘瀑布;跌水;溪流;跌水;涌泉
前言
本项目是一个能源处理与地产相结合的项目,需要冷却的水量将达到10000m³/h以上,如果按照常规处理,设备将占掉很大的空间,同时耗能也是相当大的,为了节约耗能与空间,并加大水资源的利用率,设计院与相关能源部门共同提出了冷却水与景观水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思路。
1.项目概况
此项目南侧市政道路下为区域制冷的能源站,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的水需要冷却,当机组运行到一定程度时水的温度将达到37℃,当水温达到此温度时,需要对机组的水进行降温冷却至32℃,同时经过净化等处理,返回到机组再运行利用。因项目需冷却的水量较大,采用常规的冷却形式耗能将相当大,同时也会对基地周边的景观与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节约能耗与保护生态环境,市政能源部门与开发商以及设计院研究探讨之后,共同提出了将水冷却系统与水景观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并采取水景观设计先行,推算冷却水的量,从而确定制冷能源站大小、蓄水池大小等相关数据,从而确保本项目高效节能、环保以及可实施性。
2.基地条件分析
本项目建筑为围合式的布局方式,划分为两大片区,西片区主要为洋房与高层建筑,同时有三层的地下室与半地下室,半地下室均采用通风采光的布局策略,临街面为两层商业;东片区主要为配套商业建筑与幼儿园。由于场地原始的条件与规划布局的影响,基地存在较大的高差,园区共划分为五个不同平台的高差,不同平台之间的高差最大的约10米,最小的约2米。以上这些基地条件为我们水冷却以及不同形态的景观水的营造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为我们项目的可实施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3.理念解读
为了明确项目设计的立意与特色,本项目的设计理念定义为“热带雨林的奇幻之旅”,旨在通过打造特色的基地景观与概念构思的紧密融合营造一系列趣味的景观空间,以“雨林”贯穿园区,以奇幻的景致为纽带将园区景观联系成统一的整体,共营造了五大分区:以神秘探索为主题的主入口区(雨林隧道),动静结合宁静放松的泳池区(琉璃港湾),静谧冥想放飞的下沉空间(翡翠中庭),舒适轻松趣味交融的宅间绿地区(阳光星愿),舒畅豁朗的深林峡谷区(隐雾深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园区水处理与水景相结合的基本形式与原理
通过对基地条件与项目现状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水与空气的空气的接触面越大,可冷却的水的量也越大,同时针对不同的基地条件结合景观如何打造多种形式动态的可循环水景成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避开场地消防基础条件、地下室等一系列制约性条件之后,最后确定我们打造了六种形态的动态水景观:流水瀑布(包括10米高、4.5米高、1.65米高),水帘,线形水帘,跌水+涌泉的组合水景,跌级溪流,阶梯式跌水+流水瀑布等多种组合型的动态水景。
项目西北侧基地存在10米的高差,且离住宅区较远,因此打造了125米长的大瀑布水体景观,经过计算流水墙体的倾斜坡度为1:10,受水池的宽度最少保证5米,深度0.8米,跌落的水才不会溅落到受水池外,另外流水墙体横向每隔20米需设置一处挡墙隔断,以保证流水墙体受力的均衡性。下沉庭院区域与地面存在4.5米的高差,且庭院四周为通透开放,与地下车库相连,是地下车库与园区交接的过度区域,此处采用水帘的形式打造特色的水景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地下车库通风采光的要求,受水池的宽度最小为1米,深度为0.5米,在受水池周围设置了一定宽度的散置卵石,以保证跌落的水有一个缓冲的区域空间。游泳池周围部分空间也为与地下车库相联通的空间,高差约1.65米因此也采用的水帘的形式。在高差较小的景观展示面区域主要运用涌泉的形式加大水的蒸发量,水的深度控制在0.3米,主入口区域因为存在约5米的高差,同时是园区对外的形象展示面,因此水景的形态相对比较丰富,运用了阶梯式的跌水与流水瀑布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了活泼、欢快的入口水景观空间。园区洋房区的架空层层高约5米,均为开放式的布局,为了满足架空层开放与活动的功能需求,架空层的水景均采用线行水帘的形式,以降低受水池的宽度与深度,同时又能解决一部分水冷却的功能。
水景冷却水的共同原理是通过给水管将工作机组温度达到37℃水温的输送给动态水景观,由于输送过程较长,水在运输途中温度便会有所降低,等达到动态水景区域的时候,水温为差不多35以下的温度,动态水景在运行时会与空气接触,达到一定的降温效果,在水景区域内只需考虑受水池即可,所有的动态水景均集中排到蓄水池收集起来,通过沉淀、净化等一系列措施的处理,补给到机组再运行,以此循环,从而达到水冷却循环利用的同时营造丰富水景观。
5.项目的难点
项目存在较大的高差,水的循环补给均通过集中的蓄水池统一补给,而蓄水池设置在较低点的位置,同时与园区存在一定的距离,水的补给为远距离的低处往高处的补给形式给我们的水专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必须要相关的专业公司提供技术的支持与指导,同时园区建筑地下室结构复杂,水管的的布置与建筑顶板等很多地方的冲突也需要建筑专业的紧密配合与协调。
6.结语
这是一个极具创新意义的项目,无论给设计单位、开发商还是相关能源部门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它的提出与实施开创了节能环保与地产景观创新模式的先河,在各部门不断努力合作的状况下,它正有序的进展,项目的实施成果也将指日可待,此后也将会有更多类似的项目出现,每个项目都有其特殊性,都会遇见新的挑战,在此文中提出一些解决策略与思路供大家探讨、共勉,以便打造更多精彩、更具特色的项目。
论文作者:张仙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水景论文; 项目论文; 高差论文; 景观论文; 水冷论文; 园区论文; 水帘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