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省 长沙市 410083
摘 要:外交活动是国际交流中较为活跃的领域,新事物、新理念和新术语层出不穷,外交新词不断涌现,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焦点。外交新词因其“新”,无从考究,给译者提出了很大挑战,可谓领导一“任性”,翻译就发呆。文章以“大家都很任性”的翻译为例,探讨我国外交新词的英译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 外交新词;英译;任性
基金项目:2015年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中美外交语言模糊性对比研究”(编号:2015zzts143);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15zzts143)。
作者简介:信萧萧(1991.10-),女,汉族,河南开封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0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外交语言的创新和翻新接踵而至。语言形式更加灵活,用词也越发个性甚至“任性”,有意接近民间话语和网络用语,以显示其与时代变化、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关系。如,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提出政治关键词“不折腾”;2014年3月2日,在全国两会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吕新华就曾因用网络流行语“你懂的”答问被点赞;2015年3月2日,吕新华回答记者提问的反腐问题时,套用一个网络热词,叫大家都很“任性”等。然而,面对“横冲直撞”入我们视野的外交新词,相关的规范化研究仍较欠缺,故本文以“大家都很任性”的翻译为例,分析我国外交新词的英译技巧和策略。
1中国外交新词的特点
本文的“外交新词”是指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在外交场合或外交工作中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术语,反映国家的外交政策,治国理念和执政纲领,是一种广义上的外交新词。[1]具体而言,中国外交新词包括首次出现的全新词和赋有新意的旧词两类,其中后者占多数,如“一带一路”、“韬光养晦”等。外交新词是外交文明发展的缩影,在国际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特点如下:(1)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涉及国家利益、政策和安全,这是最为突出的特点;(2)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3)来源广泛,富有新意。无论是全新词还是新意旧词,重在“新”,是我国外交新动态、新战略的风向标;(4)语言“诡异”,内涵丰富。我国领导人越来越多地采用更加接地气、生活化的外交词汇,语言形式“诡异”,内涵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不同。一言以蔽之,外交新词特色鲜明、寓意深刻,却难以在英语中找到对应或者意思一致的表达,外交新词的翻译因而成为语言翻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1 “大家都很任性”的解读与翻译
作为一个普通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任性”的三个释义:听凭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恣意放纵,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达到自己某种不正当的目标。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必欲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其中,释义是其本义,具有褒义色彩,是人心所望的美好天性,然而人们更多地则是使用“任性”表达贬义,即的引申义。随着该词词义的演变,该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可谓“旧瓶装新酒”,衍生出不同的“任性体”。[2]譬如,当下爆红网络的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年轻就是任性”以及时下蹿红政治领域的“大家都很任性”等。那么,面对赋予新意的“任性”,相关的外交新词又该怎么翻译呢?
在今年3月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吕新华再次语出惊人,借用网络流行语“大家都很任性”和“铁帽子王”形象地表达了政府对于反腐问题的强硬态度和决心。对此,现场翻译张蕾将其翻译为“capricious”,该词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是given to sudden and unaccountable changes of mood or behavior(性情或行为反复无常乃至不负责任的)。这种处理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显然,“capricious”这个词往往不会被用在积极、正面的语境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在发言人吕新华的语境中“任性”一词是新意旧词,具有明显的肯定赞赏之情。由此可见,将“任性”译为“capricious”有悖当时的话语语境。“大家都很任性”本身就是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衍生出的新意,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应摸清这些外交新词汇的来历以及说话者的意图。在笔者看来,“大家都很任性”可以翻译为:we will unswervingly support our Party’s work on fighting against corruption. / we will commit ourselves to the anti-corruption compaign.
2 中国外交新词英译技巧
中国外交新词的“新”这一特征,在词典、书籍、网络上均没有现成的翻译,无参考依据,如何翻译到“信达雅”的程度更是难上加难。由此,理解外交新词的政治内涵,话语语境,然后进行语际间的转换,最后对译文调整,即曹明伦提出的翻译过程的三个步骤:理解、转换和调整。
2.1 理解语境知识,把握政治内涵
通过“大家都很任性”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外交新词是在原有旧词汇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衍生出的新意。此外,对比近期爆红网络的“有钱就是任性”、“大家都很任性”中的“任性”可知,虽然都是“任性”,而且都是“新意”,然而对应的翻译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外交新词有棱有角、意味深长,内涵随语境和使用者的意图而变化多端。然而,外交语言的传播则需要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和确定性。由此,在英译中国外交新词时,理解语境知识(国际形势和语篇信息),把握政治内涵很重要,使其朦胧基调变得确定,隐约旋律变得清晰。
2.2 做好语际转换,应对名实之争
做好语内的理解,把握政治内涵之后,就是语际的转换。面对内涵丰富的外交新词,很难找到达意且地道的英文表达。正如傅雷先生所说:“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3]由此,外交新词的翻译就产生了“名与实”的悖论,即,语际转换的差异—有的“尚文”,有的却“过质”。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外交新词翻译的悖论---名与实之争呢?在笔者看来,根据语境不同,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技巧相结合的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以及音译加注法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追求地道的英文表达时,外媒却逐渐“忍受”甚至“接受”某些“中式英语”,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国特色”。由此可见,面对层出不穷的中国外交新词,英译时我们不妨采用音译加注的技巧,体现中国特色,即使西方人的“油画思维”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水墨画思维”,随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外交新词的政治内涵必将为更多的西方人接受,这些“中式英语”一旦“约定”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无需再加注,自然而然就“俗成”了。
2.3 发挥译者主体,做好译文调整
正所谓,“有一千个译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译者经历翻译的理解和转换两个步骤之后,会出现不同的译文,这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然而,外交新词的英译,译者不可“任性”,要以传达外交新词的蕴含的外交意图为首要目的。这就要求译者在语际转换生成的译文上,发挥主体性,对译文进行调整,以符合外交话语体系,正确传达我国的外交主张,消除西方国家的猜忌和误解。即,在译文的调整过程中,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将中国外交新词的意义在英语文化中得到最贴切、最自然的诠释。
3结论
中国外交新词是我国外交新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外政策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中国外交新词因其词无定义、变异性和高语境依赖性,对翻译提出了很大挑战,于是文章提出了其翻译的三步骤,即理解、转换和调整,从而实现政治内涵的准确把握,名与实之争的协调处理,中国特色的直观体现以及外交意图的自然达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实力的逐步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聆听中国的“欲望”也会愈加强烈,那么,中国外交新词的“中式英语”便具备了被国际接受乃至传播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杨明星. 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J]. 中国翻译,2014(3):103-107.
[2].叶小宝.“任性”翻译 何其任性——兼谈“另类”汉语新词英译[J]. 中国翻译, 2015(4):114-116.
[3].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C] // 罗新璋. 《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559.
论文作者:信萧萧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0
标签:新词论文; 外交论文; 任性论文; 语境论文; 都很论文; 中国外交论文; 内涵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