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信息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分析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图书馆论文,数据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据信息是具体、实在、生动和富有说服力的情报,历史逻辑的数据、横向比较的数据、分析研判的数据、由表及里的数据、创新引领的数据,将为事业的发展带来省悟和启迪。当然,数据信息中或有虚假数据、片面数据、陈旧数据,这在基于数据信息的分析研究中是要加以注意的,但这是另外一个研究的维度。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正在面临创新和转型发展,正在面临各类挑战和发展的机遇,正在涌现许多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形态、新举措,这些新的发展往往通过新的数据标准体现出来;这些数据标准的信息也成为引领未来图书馆科学发展的新标杆和新追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2012年5月1日起实施)和《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2013年新版,以下简称《评估标准》)已先后出台,其中透露出不少新的数据标准的信息;同时业界内外和境内外的诸多数据信息也拓展了我们未来发展的视野和思路[1]。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思路特别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高服务效能的要求,为中国公共图书馆未来的扎实推进和科学发展提供了指导。本文试图以数据信息为分析的出发点,从公共图书馆数据信息发展的10个转变和趋势对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研究心得。
1 从规模数据到效益数据
公共图书馆的规模数据多少年来一直是图书馆事业发展评估的基本数据和主要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建筑面积、馆藏文献数量、经费拨款数额等。现在图书馆的排名所依据的主要也是这些数据,但在重视原有的规模数据的同时,也开始更加注重评估效益数据。
2008年完成的《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框架设计的四大类型指标中,除资源条件(输入)外,其他三项即服务效能(产生)、服务成果(成果)、影响贡献(影响)等都是从效益的角度设计的[2]。
《规范》在第六部分专设了“服务效能”类,其中6.2为“服务效率”,并参照西方国家的图书馆服务标准细分出一些体现服务效能的数据:
6.2.1 文献加工处理时间:要求报纸到馆当天上架,期刊两个工作日内上架,省级馆、地级馆和县级馆分别在图书到馆20个、15个、7个工作日内上架服务。
6.2.2 闭架文献获取时间:递交调阅单到获取文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0分钟,外围书库不超过2个工作日,古籍等特种文献另按相关规定执行。
6.2.5 “人均借阅量”条款,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分别根据有效持证读者和服务人员的总数,计算已外借文献量(册)占有效持证读者总数和服务人口总数的比例;应适时调整外借册数、借期等流通规则,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策略,逐步提高人均借阅量。
6.2.7 文献提供响应时间和6.2.8参考咨询响应时间条款,都要求响应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
《评估标准》的修订宗旨也着力于业务建设,从强调资源建设转向既强调资源也强调服务,增加了大量图书馆服务工作考查指标,如免费开放、网站访问量、数字资源发布量占资源总量的比例、可远程访问资源占发布资源的比例、数据库使用情况等。以《评估标准》的省级图书馆评估为例,其注重强化对社会效益的考查,增加了部分服务效益考查的指标,如人均年到馆次数、馆藏书刊文献年外借率、每万人平均参与活动次数、可远程访问数字资源占数字资源发布总量的比例等[3]。
2 从硬件数据到软件数据
硬件数据是指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硬件要素,包括馆舍建筑和总体布局、电子信息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宽带等),软件数据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软件要素,包括人员、管理、服务等。随着中国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推进,原来十分紧缺的硬件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据统计,199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首次评估时,公共图书馆公用房屋建筑面积为409.1万平方米,到2009年第四次评估时,已达850.3万平方米。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从2002年的45.4平方米增长至2011年的73.8平方米[4]。尽管对于中国各级公共图书馆而言,硬件条件有的尚未完全到位,有的也要与时俱进,但现在更为关注的是软件建设,这也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与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要差距所在。因此,更加注重软件数据成为一种趋势。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最大的国情,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同样如此。以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为例,据笔者实地调查,2012年,四川绵竹县81万人口,县图书馆馆员10人,另有21个镇各有1个兼职馆员(兼管文化馆等);四川绵阳北川县人口23万,县图书馆在编人员4人,另外聘请了10名编外人员;新疆克拉玛依市人口45万,新馆拟设编制120人左右(不包括外聘清洁、保安人员)。另据《上海文化年鉴2011》统计的信息,上海2010年常住人口为2301万,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总计为2180人[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别,即使是同一地区,也有很大不同。从人力资源的软件数据分析,中国公共图书馆要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本性、均等性的发展要求,还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达标。《规范》在5.2的人力资源中分别设置了人员要求、人员配备、人员数量、教育培训、志愿者队伍等条款,明确提出“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工作人员的75%以上”,“每服务人口10000人-25000人应配备1名工作人员”。据悉,即将出台的《公共图书馆法》将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进一步规定每服务10000人应配备1名图书馆员。这些软件数据的提出,将依法逐步地改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中人力资源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长期积累的难题。
3 从常规数据到新颖数据
常规数据体现了人们对图书馆事业传统要素的认识,如上面提到的规模数据和硬件数据等,新颖数据是指人们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体现未来发展趋势的数据以及更加注重图书馆科学管理和社会价值的数据等。
《评估标准》中与时俱进地设置了一些较之常规数据不一样的新颖数据,如:新媒体服务(包括移动服务、数字电视服务等)、年网站访问量、本地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包括本地区服务网络建设规划与效能、参与服务网络的基层图书馆的比例、服务网络内的资源共享情况)、事业发展规划、志愿者管理等。
常规数据中,原来较注重印刷文献的数量,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电子文献的比例占图书馆总采访经费的比例正在不断增加,这一比例,就属于新颖数据。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12年中国国家图书馆采访经费中的电子文献采访经费的比例仅占14%;另据深圳图书馆提供的数据,2012年文献采访经费为1600万元,其中240万元用于购置数字资源,约占15%,这在趋向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年月,是一个较低的数据,应该引起管理层的关注。因为随着数字化在图书馆的不断渗透和文献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预计到2020年,一些国家的80%的期刊将以数字的单一形式问世,一些大学图书馆采访经费的95%将用于购置电子资源。《规范》在5.3.1.2“馆藏文献总量”条款中也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在确保印刷型文献入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电子文献的品种和数量,”并在6.2.6“电子文献使用量”条款中提出“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宣传电子文献,举办电子文献使用辅导讲座,提升读者使用电子文献的信息素养,保持电子文献使用量逐年增长。”近年来,一些引领业界发展的公共图书馆都十分重视电子文献的采访和使用。如杭州图书馆自建了城市学数据库、杭州本地特色数据库等,购买了CNKI、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等数据库,并与浙江省图书馆合作创建了“浙江网络图书馆”,实现地区间的资源共享,加入OCLC,使用户可以检索到全球2万多个图书馆的14亿条馆藏记录,并可通过馆际互借获取。需要指出的是,在电子文献采访费比例不断增加的同时,我们对于体现图书馆时间价值的各类历史文献,无论是古今中外的何类历史记忆的只字片纸,都必须怀着敬畏之心予以收集、抢救和保存。
4 从主体数据到客体数据
主体数据是指基于图书馆自身发展的数据,而客体数据是指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发展数据。以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一般都聚焦于主体数据,但当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已经呈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互相联系的发展特点,如果说以往公共图书馆与社会也是有密切联系的话,那么如今这种联系就更为紧密了。一些客体发展的数据成为影响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信息。
著名文化人南怀瑾先生在其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曾对近三个世纪人类的威胁从疾病的角度作了分析:19世纪、20世纪初期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肺病,20世纪是癌症,21世纪则是精神病。这一分析的知识数据,为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存在价值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图书馆作为向任何市民开放的第二起居室,可以为人们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通过阅读、讲座、展览、音乐欣赏等形式,可以为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过大的人们提供心灵的按摩和灵魂的疏导,即所谓的阅读疗法。
美国“大西洋网站”2012年11月27日以“2500万人用手机看书”为题进行了报道,报道认为中国现在有超过4亿移动网络用户,是全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几乎一半的中国成年人阅读不同形式的书籍,约有25%的读者,即2.2亿人阅读电子媒体,在这些人中近1.2亿人用手机阅读,而将近2500万人只用手机阅读。这一报道中的数据信息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主题词是“手机看书”。
另据《文汇报》2012年11月29日报道,“碎片时间成阅读黄金时间”,基于市民调查的报道显示,上海市民喜欢通过网络、手机看书;传统阅读时代养成的一些习惯特征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睡前、晚饭后与上下班途中,分别以52%、44%、43%的比例成为阅读者心目中的黄金阅读时间;随着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移动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上下班途中的碎片时间阅读,原本的垃圾时间一跃成为阅读的黄金时间;一旦看到打动自己的文章或段落,几乎所有人都本能地选择传播给更多人;博客、微博等即时社交工具让人们得以在第一时间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文字向交际圈发布。这一报道中的数据信息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主题词是“碎片阅读”。
无论是“手机看书”还是“碎片阅读”,这种客体数据所折射的发展趋势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管理和阅读推广是一个重要的外在环境的变化,如果我们不研究这种外在环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公共图书馆将在新的阅读浪潮中落伍并被边缘化。
5 从内在数据到外在数据
内在数据是指基于图书馆行业内部的统计比较的数据,而外在数据则是指跳出公共图书馆行业,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置于外在的更广泛的环境下进行统计比较的数据。如公共图书馆的统计可以与人口统计相比较,可以与国土面积相比较。这样,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据统计,至2012年,全国有2952个公共图书馆,平均每46.5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平均每个公共图书馆辐射半径为32.6公里,平均每3328平方公里才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
2012年11月25日,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第58届文化讲坛在上海解放大厦举行,讲坛透露了《上海文明单位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的相关信息,其中以“员工责任”、“经济与服务责任”、“诚信责任”、“社区责任”、“环境责任”5大指标为内容,收录分析了2011年度上海文明单位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上海市文明办在3000家文明单位中抽取了不同类型的800余家文明单位的报告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上海文明单位社会责任报告总体平均分为82.25分,其中机关类单位平均分最高,为84.96分;企业类紧随其后,为83.13分;事业类平均分为79.65分。公共图书馆属于事业类,与机关类和企业类在行业文明创建方面显然还有差距。这种外在的比较数据可以推动公共图书馆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发展的思考和竞争合作。如上海文明单位要求履行社会责任,这就为公共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体现其社会价值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包括重视员工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展示社会诚信、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主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1941年,美国学者戈特曼对美国东北部城市化展开研究,并在1961年发表了《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而中国城市化进程在20世纪下半期和21世纪初发展迅速,目前已有657个城市,在这数百个城市中,又有研究者和管理者将其分为数个都市连绵区和数十个城市群。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城界的泛在网使城市群的发展数据为公共图书馆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共同体提供了新机遇。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借助于城市群的平台,搭建起了讲座服务共同体、展览服务共同体、数字图书馆建设共同体、网上参考咨询共同体等,使原本松散型图书馆合作共享趋向于紧密型共同体的发展。
中国正迎来移动互联的新时代,互联网和手机网民数发展日新月异,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互联网网民达到5.64亿人;手机网民已达4.2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占比提升到74.5%[6]。移动互联的发展,中国一些公共图书馆已经并正在将这些外在数据作为图书馆业务内在数据发展的红利,以敏感和速度赢得了主动和弯道超越。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西部地区图书馆近年来利用微博等社交新媒体发展了令人称奇的网上读者群。
2012年11月,美国地方法院批准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判罚谷歌2250万美元的决定,要求谷歌彻底停止追踪用户上网习惯的侵权行为,成为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7]。谷歌被重罚2250万美元这一数据对公共图书馆的启示是,用户隐私保护有待规范,公共图书馆也应注重对读者隐私的保护,并规范相关制度。同时,公共图书馆对于广大读者也要加强信息安全的培训和宣传,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流程中对读者个人信息加强权限管理和安全保护。无论是读者的个人注册信息还是查阅信息,无论是读者的肖像权还是具体的借阅数据,都应注意保护。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和应用,可能需要读取读者的相关数据或让读者不知不觉让渡出个人信息,这种让渡个人信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信息越透明,越有利于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即服务者更多地了解用户的特点,提供的服务就会更有针对性;但另一方面,信息越透明,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就越大。这是公共图书馆在网络服务中应加强规范管理的新问题。
6 从静态数据到动态数据
静态数据是指处于静止状态或相对固定的数据,而动态数据则是指管理和服务中正在进行的或依据实际发展相对有所变化和差异化的数据。
2013年《评估标准》根据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增加了部分动态发展指标,如:服务网络建设、事业发展规划、读者服务区无线网覆盖范围等;同时,立足于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一些与图书馆事业密切相关的、对政府进行考核的指标,包括免费开放本地经费到位情况、财政拨款年增长率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的比率等。服务网络建设是一项正在进行的业务,需要根据实际发展的程度来进行统计;事业发展规划有长远规划、中期规划、年度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等,这些发展规划也是一个在实际工作中处于动态的数据,规划的编制和数量质量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进行统计;读者服务区无线网覆盖范围是一项建设中的业务统计数据,且各地各馆情况均有所不同,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
《评估标准》还根据省、地市和县市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对各级图书馆各部分分值分配进行了差异化处理,并在文献资源、服务工作、协作协调、重点文化工程等部分,为各级图书馆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细化指标,这样就充分考虑了东中西部差异,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了起来,将相对值指标与绝对值指标结合了起来,使西部地区图书馆能获得相应分值,在总分上尽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并在必备条件设置时也对东中西部做了适当协调。《评估标准》中还对公共图书馆新增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重大文化工程的评估指标,结合省、市、县三级图书馆以及一般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在各大工程项目实施方面承担职责和任务的不同,对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工程评估指标进行了差异化处理。
以上列举的几例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相结合的例子,进一步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绝对与相对相结合的原则渗透到动态数据之中,将更能全面立体地反映出图书馆发展的实际状况。
7 从单一数据到综合数据
单一数据是指数据反映的内容专指性较强,往往局限于某一范围、某一领域或某一主题;综合数据则往往涉及相关联的多项内容,体现出图书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关联性,突出了事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评估标准》的框架结构分析共分为三级指标。修改后的2013年版,二级指标从39个减少至36个,三级指标69个增加到100个。共新增指标50个,删除指标10个。《评估标准》的这一较大程度的修改完善,跳出了各单一数据的局限,将各级各个指标放在统一的层面上加以分析和增删,三级指标的大幅度增加,体现了图书馆工作评估更加求实和具体,也体现了指标修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通过各部分分值的调整,一方面突出用户服务、馆藏资源等核心业务,另一方面体现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和职能。
从较1表的数据可以看出,设施设备类分值更加向地县级倾斜;从用户服务而言,县级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权重更多;从协作协调而言,省级图书馆的权重更多;从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而言,省地级图书馆的权重更多。这种分值的变化,体现出单一指标向关联性的综合指标发展的趋势。从单一数据向综合数据的发展,体现了兼容并包和数据互联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建设注重综合数据的发展转变,体现出公共图书馆界正在朝着复合型图书馆、智慧型图书馆的方向稳步转型。
8 从样本数据到全本数据
样本数据就是抽样的选择性数据,而全本数据则是全覆盖的不加筛选的数据,后者较之前者更能反映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如近年来关于阅读率的调查,有研究机构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出了相应的调查结果;也有图书馆进行了某一城市或某一地区的全员调查,将已在图书馆办证的全部读者均纳入调查的范围,同样也得出了相应的调查结果,显然,后者的可信度要比前者更高一些。图书馆管理中经常运用调查的方法来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如果用全本数据代替样本数据,这样的调查结果会更接近事实。上海图书馆曾经委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进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调查,在对馆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和广大员工以及读者的调查中,馆级管理层和中级管理层均采用了全本数据;对员工进行了抽样,但比例很高;读者用户的调查也设计了相当数量的样本。这样的组织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基础就比较坚实,得出的结论也令人信服。当然,全本数据只能在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多数情况下还只能采用抽样的样本数据,这也是调查的一般规律。
9 从发展数据到绿色数据
发展数据就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数量增长和具体状况,绿色数据就是注重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数据。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的过程:从早期的“又快又好发展”到后来的“又好又快发展”,再上升至“平稳较快增长”,直至现在提出的“持续健康发展”,体现出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追求没有水分的增长,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将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实现从发展数据向绿色数据的转型。所谓“绿色数据”,具体而言,就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数据;这些绿色数据要求公共图书馆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形成图书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业务流程、管理方式、行为习惯、服务产品,通过美丽图书馆的建设,实现环境典雅、贴近自然、宁静清新、舒适安全、节能环保。近年来,中国台湾台北市北投图书馆以“绿屋”的全新理念建造厂一个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图书馆,中国大陆落成不久的湖北省图书馆和天津市图书馆新馆也都开始注重绿色发展的理念并付诸实践,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未来图书馆的绿色数据将会成为衡量图书馆科学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规范》和《评估标准》也需要据此作进一步完善之处。
10 从现实数据到目标数据
现实数据就是当前现时的发展数据,而目标数据一般指3年行动计划数据、5年规划数据以及10年后的长远规划数据。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将现实数据与目标数据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从现实数据中既看到成绩和进步,更看到不足和忧患,居安思危,迎接挑战,应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状态和发展意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未来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从埋头现实数据中抬头展望目标数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迈出更大步伐、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等发展愿景和发展要求细化为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目标数据。空谈误馆,实干兴业。现实数据令人鼓舞,目标数据催人奋进,在现实数据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发展的愿景。
公共图书馆的数据信息正面临着海量大数据的挑战,从以往单一空间的有限数据正在趋向跨界互构的无限数据。从单一数据到综合数据,从样本数据到全本数据的发展趋势已透露出这一数据发展新态势的一些信息。没有数据就没有依据,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应当建设在数据信息分析之上;同时数据信息也应当与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与大数据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从全球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分析,将更加注重并体现图书馆作为时间价值即历史记忆的功能,更加注重并体现图书馆作为空间价值即跨域泛在的创新整合与资源共享,更加注重并体现图书馆作为空间价值即公共空间体系要素的作用,更加注重并体现图书馆作为社会价值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更加注重并体现图书馆作为社会价值即无限可能的知识信息中心功能。将基于数据信息的分析研究与全球图书馆这些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能创新转型,以体现健康持续的发展要求,并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无水分、可持续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愿景。
收稿日期:2012-12-28 修回日期:201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