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与民族主义:理性的呼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主义论文,北京奥运会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主义有多重含义和多重功能,但其原初本质则是理性。当今中国的民族主义必须遵循理性,在偏离时须回归理性。所谓“理性的呼唤”,不是说当前中国的民族主义缺乏理性,而是提醒人们时时都要注意民族主义有滑向非理性的可能。
一、正确理解民族主义的多重含义
东方和西方对民族主义的理解是不大一样的,甚至不乏矛盾和对立之处。我们讲的“民族主义”这个词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是“nationalism”,兼有“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两重意思。不过,在西方人的常识中,民族主义通常不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辞藻,有时甚至意味着排外情绪和侵略倾向,譬如《牛津英英词典》就将nationalism定义为“an extreme form of patriotism marked by a feeling of superiority over other countries”,亦即“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优越感为标志的极端爱国主义形式”。任何事物,一旦走上“极端”,便容易变成坏事。当“爱国主义”变成“民族主义”的时候,也脱不了这宿命般的规律。上述定义虽然稍欠专业,但如实反映了西方对民族主义的理解。
我们认为,谈到民族主义,从多重、多维的视角进行理解是必要的。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表明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忠诚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对故土、祖辈的传统以及他们所在地区的权威的向往”,“是塑造人们公共的以致个人的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①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大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在本质上要求每个民族组成一个主权国家。如果一个民族被整个地包含在现存的一些大国的疆域内,就必然使民族主义运动蜕变成分离运动。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就是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特殊情感,是在特定疆域中的政治集体认同。②它表达了一种强烈的、通常已经意识形态化的族际情感。它有时作为一种思想状态,吸引着族内每个个人的忠诚和报效热情。③作为一种理论、思潮或意识形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具有持久性。它能够起到号召本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但是,它的无限膨胀也可能产生副作用,特别是对政府产生制约和抵制作用。
其次,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运动。民族主义有时充当一种运动的口号和象征,起着支持或分裂民族国家的巨大作用。它还可以有多种变异形式,一切由具体的条件和场合而决定。④作为一种运动,民族主义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一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和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非殖民化进程完成、民族殖民地地区基本完成独立建国任务之后,民族主义运动的消极作用逐渐占据上风,民族主义在多民族国家内变成了推动国家分离运动的力量。很显然,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民族主义的政治作用和社会作用是正负双向的。
再次,民族主义是一种政策和政治工具,是政府“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⑤它有时会变成一种系统化的政策,为实际的民族成长过程提供原则和观念的支撑。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其政治功能主要在于通过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强化本民族、本国存在的合法性及权威性。但是,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主义的政治功能比较复杂,有时会在政治系统内部起到分离主义的作用,很可能刺激民族主义向极端和狭隘的方向发展,导致排外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这种功能是不稳定、不可靠的。因此,我们对民族主义功能的二重性要有充分认识,更要科学认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的巨大能量,理性引导和利用民族主义情绪的建设性,规避其破坏性,避免将民族主义作为国策工具。
最后,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民族主义本身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两重性。既有理性和积极的民族主义,也有狭隘和消极的民族主义。因此,民族主义不等于爱国主义,二者既相互联系,更有重大区别。与民族主义一样,爱国主义也包含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⑥但是,只有理性的、开放的民族主义才与爱国主义有着更多的共通之处,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不仅与爱国主义相去甚远,还往往会导致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偏激行为。理性的民族主义是宽容的、温和的民族主义,而不是对抗的、排外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宽广的、开放的民族主义,是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融入世界体系的,而不是自我孤立、背离全球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注重合作、讲求共赢的民族主义,而不是遏制他国、损人利己的自私民族主义;是以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和平民族主义,而不是以炫耀实力、强加于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霸道民族主义。总之,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在国内往往导向民族分裂,在国际上则可能导致自大、孤僻、排外与对抗,最终导致决策失当,危害国家利益。
冷战期间,美苏对抗掩盖了诸多民族、领土、宗教纷争。冷战结束后,“抑制机制”松弛,亚欧结合部形成了巨大的地缘政治空间,长期被压抑的民族主义得到了超常发展,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分离主义高涨,对地区局势乃至整个国际政治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近年来,随着各种国际矛盾和全球问题的尖锐化,民族主义新浪潮席卷全球,来势汹涌,这既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冷战对抗为特征的两极国际格局的反动,又是长期积累的民族主义能量爆炸式的释放。一度被冷战掩盖和弱化的民族主义又成为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引人注目的焦点,并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一是民族国家的“利己性”、“推他性”不断加强。在全球化浪潮中,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国都积极参与到经济一体化中。但从全球角度看,竞争的主体依旧是民族国家,每个国家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利己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力图在全球体系中获取最大的利益、避免损失,国家的竞争重点转向了科技、经济领域。国家利己性的加强使得民族主义逐渐抬头。其二是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化的压力下出现反弹。全球化的扩张使国家主权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但各国对全球化的反作用也加强了认识,进而导致民族主义势力的壮大。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西方发达国家,它们一方面发挥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利用在国际制度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泛起。其三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催生了经济民族主义。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全球化不仅在一国国内拉开了贫富分化的差距,更在世界范围内加大了穷国与富国的距离。一些发展中国家基于对这种不平衡性的认识,往往在经济上表现出一定的民族主义倾向,有的甚至采取极端的非市场化手段或国有化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二、奥运前西方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解读
梁启超先生是将民族主义思想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其后,民族主义思想及其积聚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便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变迁。从近代中国政治看,民族主义作为影响政治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力量,在推翻封建制度、确立和巩固共和制度等革命目的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作为新政权,“中华民国”和南京国民政府未能始终理性、有效地利用民族主义的力量,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建设任务功败垂成,再次陷入困境。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中国先后滋生了以“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等外交哲学为表现的民族主义情绪。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密集,西化压力的积累在20世纪80、90年代形成了以“说不”为主要表现的民族主义思潮。1999年的炸馆事件更加强化了这种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抵触情绪。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围绕着中美撞机事件等重大外交问题而起伏,有时甚至还非常激烈。
就北京奥运本身而言,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奥运会前的申办、筹办阶段都存在着,尤其在火炬传递阶段还被刺激得非常突出。首先,中国申办奥运会本身就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感情色彩,蕴含了一种渴望被外部主流世界认可和尊重的理性民族情绪。中国把北京奥运会视为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那是因为在1908年中国人就发出了参加奥运会、争取举办奥运会的第一声呼唤。1932年,在日本占领当局准备派一名运动员代表伪满洲国参赛的压力下,中国政府迅速筹款资助了仅有一名运动员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启了中国参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曲折、艰难的征程。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各种政治、经济、物质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运动员费尽周折只参加了3届奥运会,但在奖牌方面却毫无收获。这种黯淡的奥运经历被视为苦难深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体育事业上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在体育上引入全新的建设、培养和管理体制,国家对参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高度重视,民族体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1952年,40人规模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五星红旗第一次昂然飘扬在奥运赛场上。遗憾的是,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同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断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事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翌年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1984年,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既展示了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国际形象,也翻开了中国参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史的崭新篇章。此后,中国在每一届奥运会上都取得成绩、收获荣誉,大踏步迈入世界体育大国行列。2001年7月,13亿中国人民用真情和真诚感动了世界,赢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2008年8月8日,当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熊熊燃起的时候,胡锦涛主席发自肺腑地说道:“我们可以告慰无数为中华体育发展呐喊奋斗过的志士仁人,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终于实现了。”⑧中国人既把体育作为展示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的舞台,还把体育事业的状态和国家大势的状态挂起钩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常常讲“国运兴、体育兴”的道理。
其次,奥运火炬传递在欧美遭到的破坏和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感情,其中包括部分与西方主流媒体相抵触、对抗的民族主义情绪。2008年3月,北京奥运火炬在欧美传递时,一些“藏独”组织、“藏独”支持者和激进的人权活动分子实施了多方干扰、阻挠和破坏,西方媒体也对中国西藏发生的骚乱事件进行了不实报道,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一时之间,这些不公正待遇带来的受辱感导致了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和高涨,“anti-CNN”、“中国红”等带有明显民族主义情绪和倾向的东西迅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在这种氛围下,全球各种媒体都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十分关注,西方媒体更是忧虑中夹杂着些许恐惧,甚或干脆将这种“民族主义”反应冠以“奥运民族主义”。2008年5月5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刊发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的文章,⑨讨论了北京奥运会上可能出现哪种民族主义情绪,或愤愤不平的防御性民族主义、抑或自信自豪的民族主义。以沈大伟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两种民族主义源于中国社会深层存在的二元化身份,一种是根植于历史耻辱的排外主义身份,其根源在于鸦片战争之后直到二战的屈辱历史,如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1902年的反美抵制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1934年的新生活运动等;另一种是伴随着全球化和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而形成的世界主义身份,中国的自信民族主义更具爱国主义性质而非民族主义性质,其根源在于中国现在取得的成就和对未来的谦逊,在于中国的国际角色,比如大国地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全球经济增长引擎、自身的经济社会巨变、对和平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贡献、对国际秩序的支持作用等。
西方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认知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泛化倾向,二是被夸大的恐惧情绪。泛化倾向是指几乎所有领域的中国行动都被扣上民族主义的帽子,比如,不少西方人给包括“神舟7号”等中国近年来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标志性突破扣上了“科技民族主义”帽子。泛化倾向必然导致西方世界对中国民族主义得出非理性的结论,产生一种被夸大的恐惧。为什么西方对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正当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此缺乏宽容和理解?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华人学者郑永年教授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讲道,欧洲对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担心与其对中国的认知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欧洲对中国的认知总体上存在三种不同的图像,即早期的文化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中国和近年来的政治中国。显然,从文化中国到政治中国,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实际上在深化,但对中国的担忧也在加重。欧洲人所担忧的并不是中国的不变化,而是中国的巨变和巨变所包含着的不确定性。⑩从当前中国主流民族主义所具有的理性特征看,西方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恐惧情绪源于西方世界的自我价值优越感与非理性的猜疑和傲慢,或许就像堂吉珂德的骑士情结,只有在一场高烧之后才能驱除心魔,复归理性。
与西方学者们相对僵死、片面、消极的观点不同,中国人自己对当今中国的民族主义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理性的辩护。绝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在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活动中,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亿万中国人踊跃参与,在需要时挺身维护奥运圣火的纯洁,这既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有力捍卫,也是爱国情怀的生动展现。郑永年教授曾从中国本身的视角,详细论述了中国当今新民族主义的国家主义、反西化和传统中心化三大特征。“国家主义”就是谋求加强中央权力,目的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国民族主义不仅是对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回应,更是对由于国内现代化所导致的中央权力下降的回应。“反西化”意在强化民族认同,“不像传统的排外主义,新民族主义旨在通过强调后毛泽东时代改革的‘中国属性’与区分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来建构一种新的民族认同”。“传统中心化”就是致力于复兴中华文明,建构中国文明优越的意象,即“新民族主义话语的一个主要议题是中华文明的复兴”。民族主义是民族情感和凝聚力的强大而丰裕的力量来源,因而“新民族主义被建构出来为中国文明的优越性作辩护”。(11)
三、奥运后中国民族主义的新趋势
奥运会的历史表明,在一个迅速发展和复兴的国家成功举办奥运会,将会极大激发该国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助于塑造一种更加开放、豁达、包容的民族心理。北京奥运会对当今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就起到了这种正向引导作用。
首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将当今中国的民族主义成功地引导到理性、宽容、和平的方向。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被激发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曾令少数西方媒体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猜测北京奥运会可能让世界目睹中国人狭隘、排外的民族主义行为。然而,随着奥运会大幕的开启和赛程的展开,世界看到的却是心胸开阔、彬彬有礼、热情奔放的中国人和带着友好、迷人微笑的志愿者。开幕式上,各代表团的运动员入场得到了9万多名观众的鼓掌欢迎。美国《时代》周刊感慨不已,称“奥运会也许是由国家组成的,但奥运精神超越了民族主义”。在各项赛事现场,中国观众大方、慷慨地把掌声和喝彩送给外国运动员,毫不吝惜。《柏林晨邮报》也说,“自从各项比赛持续进行、德国运动员也经常登上最高领奖台以来,中国也对我们展示出了越来越友好的面孔”。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宽容、稳重和大度赞赏有加:“今年上半年面对西方的批评,中国始终如一的稳重态度也获得国际社会正面回应。作为一个大国,中国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心,在风波中没有和对方针锋相对,而是立足在奥运会上呈现一个真实的自己。”(12)
其次,北京奥运会强化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奥运承诺和实践将融入中国深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哲学之中,成为塑造理性、开放民族主义情绪的重要精神动力。譬如,在科技奥运理念的指引下,首都机场T3航站楼、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现代化建筑令人叹为观止。俄新社政治观察家安德烈·基斯利亚科夫在题为“中国:高技术含量的奥运记录”一文中是这样评说的:北京奥运会不仅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奥运会,也将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新的助力。当然,“科技奥运”承诺的实现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国际合作的结晶。最具代表性的是,鸟巢是由瑞士著名设计师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设计而成:水立方的设计和建设包含了中澳两国专家的精雕细琢,其外墙建筑材料由德国生产商提供。这些成功的国际合作给中国人带来的是开放、共赢的体验,对于中国民族主义的理性化、开放性、合作性特征的生成和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最后,北京奥运会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开放事业。2008年8月9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后的第一天,日本《读卖新闻》发表评论,说“中国有信心跨越遭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通过“奥运外交”展现大国气魄。在人民网举行的“奥运财富”网上投票中,接近2/3的投票给了“树立民族自信”,超过一半的票投给了“激发爱国热情”。民族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强大内在动力。“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如实反映了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国民心态。申奥时96%的民众支持率创造了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最高纪录。建造水立方时35万华人同胞近10亿元的捐款,报名参加赛会服务工作的百万志愿者……。这些数字都说明,申办、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力量的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奥运会后,随着中华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中国人民的开放意识、世界意识得到巩固和深化,将有利于削弱民族主义情绪在各个领域对外开放中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北京奥运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懂得了世界。奥运虽然对中国硬实力的影响有限,但对中国的软实力却有着重大贡献。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中国文化在更大的范围影响着世界,中国的软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北京奥运强化了这一趋势,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北京奥运促进了中国理性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和影响全球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助于确保中国在全球化大潮中驾驭有度、游刃有余,实现科学、健康、持续的发展目标。这正是北京奥运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注释:
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6页。
②Theodore A.Couloumbis,James H.Wolfe,International Relations:Rower and Justice,Prentice-Hall Inc.,1978,p.38.
③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④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第96页。
⑤《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289页。
⑥《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第841页。
⑦有关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政治变迁问题较为系统的分析,可参阅胡涤非:《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民族主义》(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4年。
⑧胡锦涛:“在奥运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8年9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9/29/content_10133309.htm.
⑨David Shambaugh,"China's competing nationalism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May 5,2008.
⑩郑永年:“欧洲人的中国认知和中国担忧”,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08年5月13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6/forum_zp080513.shtml.
(11)Zheng Yongnian,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pp.21、47、54、67、86.
(12)这几段外媒评论,转引自李柯勇等:“特稿:北京奥运会-中国告诉世界”,新华网,2008年8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8/25/content_9706153.htm.
标签: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中国民族主义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政治论文; 全球化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