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应把着力点放在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即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关键词 核心 素养 培训 发展
我们应把“学生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往我对“素养“的理解较为肤浅,简单从字面上理解,“素养”即为素质、修养,而对“核心素养”一词更是知之甚少。通过培训学习,聆听教育专家对核心素养的解读,使我的脉络更加清晰了,认识愈加深刻了。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这种核心素养发展要关注可持续性,发展性。
一、 什么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2015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我们所提的‘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而是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二、提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因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老师和家长是否关注了孩子的素质教育?
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看到供游人休息的座椅有人在那里东倒西歪,珍贵的文物古迹上被某某人划上了“到此一游”,夏日的夜晚街边大排档会传来不文明的叫骂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为什么有些人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习惯?为什么在小偷行窃的时候也鲜有人站出来揭发阻止?为什么残疾人在路边乞讨,多数路人会视而不见?为什么这些人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良知?纵观这些丑恶现象的出现,其原因有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而孩子自学龄期结束就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教师除了教书,是否同时做到了育人?丑恶现象的出现学校是否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学生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家庭中往往处于“小皇上”的地位,造成他们遇事只考虑自己,很少兼顾他人和集体利益。初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正是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都“半生不熟”的时期,学生的种种表现令人担忧。我校的学生文化层次较低,很多学生生长在单亲家庭,父母很少给予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吸烟、打架、处朋友的现象司空见惯。他们缺乏责任感,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基于学生现状,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强化德育教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如何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它不仅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教师的教育素养。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要在德育课开展,也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予以渗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言传身教。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在这个阵地上渗透品德教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建立心理咨询室,找学生谈心,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辩论会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青少年是父母的期望,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孩子做事前一定要首先教会他如何做人,只有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成长为适应社会的一代新人,才能担负起历史重任。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社会正确引导,认真探索,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长期过程,才能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工作落实得更及时、更完善。
四、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可持续性
应把“学生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实施可持续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虽不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但它确能积极地解决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和教育的瓶颈问题。“应试教育把应付升学考试,升入高一级学校看成是唯一发展目标,致使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发展脱节;这是一种“低重心”的教育。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1、学生素质不够全面。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但在实际上学生的素质养成还有不少问题,例如:尽管学生思想品德政治课的考试成绩不一定很差,但在实际中考察,相当多的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懂得价值尚待树立;缺少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对他人不够尊重和理解,勤奋敬业的精神有所欠缺,社会责任感还不够强,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2、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缺乏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成果的内容,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现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比如:许多反映当代科技进步成果为现代生活里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恰恰是学生知识体系中比较欠缺的。一方面中小学上生对所谓“副科”知识的掌握普遍不多,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另一方面,多学科界限不同学科间的知识缺乏联系,导致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
3、缺乏必要的能力。首先是学生能力不够强,不善于捕捉,处理和加工信息,不善于对问题归纳和综合,不善于利用以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其次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善于把书本知识变为活的知识,并用它们解决具体问题。第三是表达能力很差,不善于以口头、书面或其它形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第四是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第五是创新能力较差,思维比较定势化,不习惯求异和创新。第六是大专学生规划和决策能力不强,对学习和工作任务缺乏整体筹划,欠缺拟定具体策略,措施的能力。第七是与别人交往和合作能力不强,不善于和不同类型的人群打交道,并与之很好的沟通;不善于理解和研究不同的观点;不善于与他人共同分享取得的成果。第八是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只求学生现阶段“考得好”而忽略了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也不能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瓶颈效应”。因而旨在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在未来社会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应把着力点放在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即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论文作者:冯志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素养论文; 学生论文; 核心论文; 知识论文; 能力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教师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