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比分析论文_李韧娇

湖南省脑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应用氨磺必利及利培酮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n=29)和研究组(n=29)。参照组实施利培酮治疗,研究组实施氨磺必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阴性症状与参照组对比,具有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发应发生率与参照组对比,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氨磺必利及利培酮药物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氨磺必利效果优于利培酮,两组用药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氨磺必利;利培酮;首发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中作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特点,患者群体多集中在青壮年群体中,属于缓慢性或者亚急性发病,会对患者的感知、情感、思维及行为等多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在临床中有妄想、意志消沉、幻觉、认知减退等表现。关于该疾病治疗的药物较多,患者使用中会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依赖性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对此本研究主要对氨磺必利及利培酮药物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展开分析,现总结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患者对象为治疗时间段为2016年8月-2017年9月,于我院开展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的58例患者对象,将选取的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29例患者对象。参照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为36-53岁,平均年龄为(44.5±2.57)岁,病程为1-3年,平均病程为(2±2.39)年;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为36-55岁,平均年龄为(45.5±2.49)岁,病程为1-3.5年,平均病程为(2.25±2.41)年。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中各观察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实施利培酮治疗,治疗方法为:给予患者利培酮药物(规格:1mg,国药准字:H20050160,生产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药物使用剂量和方法为,初次使用时剂量为一日1mg,服药至第三天起,将药物剂量增加至一日2mg;服药至第五天起,将药物剂量增加至一日3mg;服药至第七天起,将药物剂量增加至一日4mg。持续8周的用药的治疗周期[1]。

研究组实施氨磺必利治疗,治疗方法为:给予患者氨磺必利(规格:50mg,国药准字:H20113230,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药物治疗,药物使用剂量各使用方法为,初次使用时药物剂量控制在一日200mg,一日一次,于服药第3d起将药量增加至一日400mg,随后在400mg剂量服药两天后,根据疾病酌情将药量增加至600mg,在开展持续2天的治疗,随后将药量增加至一日800mg。持续8周的用药治疗周期[2]。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前者对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全称为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以阳性症状为主的Ⅰ型精神分裂症及以阴性症状为主的Ⅱ型精神分裂症为区分,共30个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25.0,其中包括计量资料(PANSS评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PANSS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PANSS评分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与参照组患者比较存在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不存在差异(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发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参照组患者为24.1%%,差异不显著(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首次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发作时,具体的临床表现为抑郁、焦虑及失眠等症状,对于该疾病的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并加强对心理方面的治疗,以患者病情程度为基础合理选择用药,能够避免在延迟治疗后带来的痛苦,缓解临床症状。由此在临床实践中开展对患者使用药物及剂量的研究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PANSS量表评测结果中阴性症状与参照组对比存在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3.8%与参照组患者的24.1%对比不存在差异(P>0.05)。分析原因总结为下:1.利培酮属于典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用于急性及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其具有的较强受体亲和性,减少了患者服用后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现象。同时具有较好的作用中枢神经部位选择性,能够对D2受体、H1受体、α1和α2受体等有较好的选择性作用,治疗效果显著[3]。2.氨磺必利药物同利培酮药物均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证实,该药物具有非常独特的药理学特征,具有较高的多巴胺D2和D3选择性,由此能够实现对多巴胺受体的阻断作用,在服药初期,低剂量药物能够很好的与突触前D2和D3受体亲和,消除了突触前的抑制性作用,增加了多巴胺进入间隙,有利于额前皮质多巴胺能的传递,实现了对有原发抑郁症状及阴性症状的改善。随着治疗的开展,药物剂量逐步增加,能够起到对D2和D3较强的拮抗作用,减少了多巴胺的结合位点,由此在改善阳性症状效果较好。对以上两种药物作用原理分析时,发现两种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用药剂量的针对性调整[4-5]。

综上,在首发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氨磺必利效果优于利培酮药物,且两种药物均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陈明友.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5,28(2):141-143.

[2]于晓东,季加翠,林正华,等.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6,29(4):277-279.

[3]樊园媛,张新风,肖寒,等.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5):513-515.

[4]范小冬,谢星星,张杰,等.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2):197-201.

[5]韩勇,姜涛.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6,56(2):88-89.

论文作者:李韧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8

标签:;  ;  ;  ;  ;  ;  ;  ;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比分析论文_李韧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