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它的提出和运用,为旅游景观和生态两门学科相融合提供一个契机,也为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大城市区域经济或资源的合理开发,为人类建设理想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此,本文就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旅游景区规划方法展开分析探讨。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理论;旅游景区规划;方法
引言
旅游业一直被视为“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钢性需求。但是,以雾霾为首的环境污染现象的加剧为居民出游蒙上了一层阴影,生态旅游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景观生态学作为在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综合了多学科的核心理论,注重景观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维持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稳定之间的平衡,可以为旅游景区规划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1、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概述
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理论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异质性,是以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等方面作为研究重点,整合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景观的结构主要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三部分,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的块状结构,在旅游景区中主要体现在旅馆、停车场、演艺厅等。廊道是指对与两侧的斑块环境明显不同,对斑块具有阻隔或者通道意义的线性结构,在旅游景区中主要体现在河流、栈道、车辆通道等。基质是指斑块镶嵌在内的人文或自然环境背景的面状结构,在旅游中一般指的是旅游景区的类型,例如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2、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旅游景区规划的必要性
2.1满足人们生态旅游的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单元楼中的铁门疏远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逃离冷冰冰的钢铁城市获得身心放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再加上城市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态旅游成为了多数游客的首选。
2.2突出景区的视觉美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可以充分考虑景区视觉美对人的影响,针对景区规划对美学的影响效果,采取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做出预测,选取最优规划方案,实现构思与构图、对景与借景、隔景与障景、渗透与延伸、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等方面的完美结合,促进景区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提升景区的视觉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有利于生态旅游功能分区
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景观的旅游功能,结合景区的植被、地貌、水文特征,将景区分为生态重点保护区、游客密集游憩区、游客限制游览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对每个功能区位进行主题的设计,增强景区吸引力,也有利于游客的分流,提高景区环境承载力。
2.4增强景区的防灾效应
由于大多数景区处于“深山老林”之中,地形复杂多变,景观生态学理论综合考虑生态敏感区域,合理分布植物的种植种类和数目,防止水土流失、预防山体灾害,尤其防止坡地植被遭受雨水侵蚀后,造成滑坡落石自然灾害的发生。
3、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景区规划的原则
3.1整体优化原则
景区规划者站在景区整体规划的高度,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分析景区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景区的每个元素的构成和分部进行综合考虑,实现景区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
3.2多样性原则
景区规划要保持景区元素构成和功能的多样性,种类多样的元素更能体现景区的异质性,突出景区的美学效果,构建不同功能和主题的旅游分区。同时,景区元素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强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尤其对于游客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实现内部的生态净化,增强生态恢复力,保持景区的生态平衡。最后,景区构成的多样性有助于开发更多的景观和旅游项目,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提升游客满意度。
3.3综合效益原则
景区开发要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坚定景区规划开发后取得的经济效益是建立在生态效益基础之上的理念,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暴利,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旅游景区规划方法
4.1“斑块”层面的规划
4.1.1斑块层面的规划要考虑环境的通融性,将打造的人文景点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美化自然风光的过程中要注意景区整体风格的一致性,所有规划要符合景区的主格调,切忌过度的商业气息和人为建筑影响景区的整体美观。
4.1.2对斑块要进行功能划分,按照斑块内的元素构成可以分为植物景观斑块、地质景观斑块、气象景观斑块和人文景观斑块等。
4.1.3斑块的大小和数目要搭配得当,以大中斑块最为景区的核心景点,小斑块发挥自身的特色来作为大斑块的补充,保持景区的多样性。
4.1.4斑块的设计要尽量紧凑,减少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斑块内部生态平衡的维护。
4.2“廊道”层面的规划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性要素,它具有连续性,由于人类的种种活动使得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很零散,从而造成景观的功能受阻,所以连接零散的斑块就唯有依靠廊道来完成。廊道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廊道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不仅要维护绿色斑块之间的联系,如山林斑块、湿地等绿色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还要维持城内绿色斑块与作为城市景观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间的联系,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城镇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引入外界的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城镇气候,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廊道并有效增加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特别是为野生动物提供保护和安全的迁移路线,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包括“蓝道”和“绿道”等形式,如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和道路绿地廊道等。绿廊串联着居住区、艺术中心、体育中心、教学园区和商业区等不同的城市区域。
4.3“基质”层面的规划
4.3.1景区的基质在空间方面尽可能规划大一些,这样才更有利于保证景区内的生态平衡不受到外界异性环境的干扰,实现景区内物种和能量的正常循环。
4.3.2对现有的基质要分为外围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实施管理的力度由弱到强,标识出规划的重点,实现景区资源的合理配置。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绿色出行和低碳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将景观生态理论与旅游景区规划相结合,是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势,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景观的构成的角度出发,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规划原则,分别从“斑块”、“廊道”和“基质”三个层面提出旅游景区的规划方法,对今后旅游景区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宣功巧.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和廊道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6.
[2]谭维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旅游景区规划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
[3]肖笃宁.关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旅游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2.
论文作者:王健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3
标签:景区论文; 景观论文; 廊道论文; 生态论文; 旅游景区论文; 学理论论文; 基质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