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战略特征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战略特征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战略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思想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是邓小平留给现代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思想遗产。站在人类历史进程和时代的高峰,放眼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和必然趋势,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超越过去,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最本质、最鲜明的个性特点。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这一战略特点,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面时代发展主题和中国具体实际,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胆识,勇敢地肩负起拯救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重任

邓小平理论不是社会主义顺利发展时期的经验结晶和思想成果,而是社会主义运动在现代社会条件中出现深刻危机,处在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产生的济世之作。他从时代特点和我国国情出发,深刻总结现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的系统思想。

1.跌入低谷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迫切需要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拨正前进方向。本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第三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推动,加之冷战的压力及其创造的有利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战争的重创和六次大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之后,大幅度地发展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大胆调整社会经济政策、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及经济运行方式,分别实行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政府干预为辅和以市场机制为主的有计划的市场调节等经济机制,使美、英、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有利的基础和条件下得到相对较稳定和较大的发展,日本等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跃而进入强国之列,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步入资本主义国家行列,而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渗透和遏制,由于苏联模式的失误、束缚和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却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和危机。社会主义各国虽然多次进行调整和改革,但由于没能有效地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并纠正改革中的失误,没能探索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终于导致本世纪60年代南斯拉夫的社会自治、波兰的波兹南事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大动荡。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度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剧变,全球社会主义国家由15个锐减到5个,现代社会主义落入低潮。 对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力量消长对比的这个巨大变化,国际资产阶级政治家一致拍手称快,美国的兹·布热津斯基为此专门写了《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他断言“到下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它的实践与信条将不再与人类的状况有什么关系”。面对社会主义运动滑入低谷和出现严重困难,这种严酷而又紧迫的现实,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的领导人悲观失望、退缩不前,甚至放弃了社会主义。唯有邓小平站在时代和国际共产主义未来的高度,对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给予特殊的倾心和关注。他在对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变化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向世人宣布:“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1/5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321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2.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胆识和勇气, 毅然肩负起拯救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他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已经而且仍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世界,正确而及时地把握了和平与发展时代对社会主义运动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导正了社会主义的航向。第一,邓小平经过80年代以后的国际形势的仔细观察分析,判定“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都还不敢打”。其他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国家“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127页)。因此, “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27页)由此他认为, 社会主义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不会被消灭在战场上,“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354 页)只要社会主义国家“争取到和平的环境”,并且“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328、365页),仍然会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强大起来,从而以新的雄姿屹立于国际社会。第二,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127页)因此,他认为, 我们应该利用和平与发展时代有利的国际形势,“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128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加速推动作用, 实现本国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进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三,邓小平通过把我国建国以来的路线方针与周边国家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真理:我们过去所以“吃了一个大亏”,所以错过了利用科技革命发展自己的机遇,就是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141页)。“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237、219页)。正是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234页)基础上, 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魄力,提出“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代背景下,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引导到生机勃勃的振兴与发展轨道。

3.邓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未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较大价值。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他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自本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危机以来,各国执政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者,并没有放弃拯救社会主义运动的责任和努力。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局限性,他们都没能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生找到理想的道路。邓小平则从中国到世界、从历史到当代、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更开阔的实践范围上观察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新生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创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比较好地回答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在世界新科技革命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重重遏制和掠夺,在自身发展中出现重大失误和挫折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倘若没有邓小平的艰辛努力和大胆创新,占世界人口1/5的社会主义中国发生动摇,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后果不堪设想。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对外经济剥削的加剧,一方面其本国的劳资关系及社会政策得到部分改善和稳定,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穷。这就客观地决定:将来先行步入社会主义力量范围的国家,也必然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对他们的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相当大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二、着眼于改变现状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的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关键问题上大胆创新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以会在20世纪最后10年出现低潮,首先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长期“西化”、“分化”和遏制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国际资本主义的重重打击,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用战争手段把苏联、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于创建之初,当长达50年的冷战对抗没能解决问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又采取经济制裁、文化渗透和政治分化等手段对社会主义展开无硝烟的战争。在苏东各国的剧变中,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都起了不可否认的破坏作用,在中国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他们也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自身存在许多弊端,没有与世界现代化进程同步在经济、科技上发展和强大起来。当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有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却逐渐忘记了现实社会主义的先天不足及其建立的前提条件,不仅没有对发展生产力给予足够的关注,反而“脱离历史和事实”滥用马克思主义原则,导致现实社会主义固有弊端在缺少抑制的情况下突显出来。一是脱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把主要精力用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和文化革命,追求意识形态的革命化;二是脱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搞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经济成分上的“纯而又纯”,追求生产关系的完美无缺;三是脱离各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固守苏联在战争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变,甚至用武力和强权限制各国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脱离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实际,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没能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通过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而是被动保守地面对蓬勃发展的当代世界。很多人发现并分析了现实社会主义特别是苏联模式的不足,但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却不甚清楚,没有找到现实社会主义出现问题的总病根。邓小平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长期观察分析,苏共20大以后他就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经过“文化大革命”特别是苏东剧变等一系列严重的教训,使他深刻准确地认识到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223页), 因此产生了实践上的盲目性和曲折性,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为了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和把苏联模式神圣化问题,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毅然地承担起“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291页)的历史使命。他强调指出, 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223 页)而是应该自己根据新的时代、新的条件和新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312页)。为此, 邓小平在三个关键的方面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得出了全新的科学理论和正确结论。

一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重新廓清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建设过去所以总犯急性病,追求“高、大、全”,脱离了生产力水平和民族素质的实际,根本问题就是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不清楚,总是用马克思基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的条件提出的社会主义原则,指导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因此,搞清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是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邓小平经过多年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思考,并吸收60年代以来原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据此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他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邓小平文选》第2卷,379页)。按照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党的十三大从五个方面、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做了详细的表述。这个理论的创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确立了正确的历史坐标系。而正确地界定我国现代所处的历史方位,就从总体上解决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根本问题,有助于我们破除脱离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有助于我们破除企图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空想,也有助于我们从中国最大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重新导正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以往社会主义出现失误和挫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不完全清楚,而把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肯定的首要特征排除在外,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重要条件孤立地考虑社会制度,并在个别方面把非本质的东西加到社会主义本质上来,本质的东西却丢掉了,出现了曲解社会主义本质等现象。“八大”前后特别是“大跃进”时期,邓小平就发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他多次指出:“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原则,第一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172页)到1992 年南巡谈话时他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73 页)这个理论对先前建立的社会主义具体模式做了扬弃和超越,既从社会主义概念的最高层次上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重点要素,为我们校正对社会主义的误解提供了理论武器,又界定了社会主义最有意义的特点,为通过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三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新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式。完成了“拨乱反正”任务之后,邓小平用很大精力分析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看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新科技革命,并着眼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以全部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为依据,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教训和出路进行思考。他特别关注市场机制在现代大生产中的作用和资本主义生产运营方式吸纳计划调控手段的改革等新的事实,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0年底他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364页)1992 年初他南巡谈话时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73 页)这个理论冲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陈旧思想观念,切中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为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正确途径,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立足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系统运筹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全面发展,在继承和探索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由于有雄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她从根本上铲除了阶级剥削和社会不平等,校正了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病魔和痛苦,使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的社会结构中能够用社会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并由此引起生产的新的发展,必将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最终进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境界。然而由于社会基础和客观条件的局限,马克思主义设想的这种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原则,在二十世纪创建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并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呢?邓小平从重新出来工作开始,就从战略的高度和全国人民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社会主义中国的全面发展。他在领导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过程中,没有急功近利和搞短期化行为,也没有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接过“四个现代化”这个全国人民企盼的全面发展目标,提出社会经济、政治等必须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科学战略布局;后来又提出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确定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的总体思路,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正确的轨道上,得到健康、快速、全面的发展。在二十多年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立足于世界科技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实际,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多方面论述了社会全面发展问题。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层面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43 页)在他看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他说:“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 208页)他的这些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制定党的基本路线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党的基本路线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国初级阶段的总的奋斗目标。我们从这些论述中看到,邓小平既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从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上提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了,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才能全面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从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层面上,他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371页)。 总结过去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教训,他强调说:“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邓小平文选》第2卷,249页)。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他还从不同侧面提出许多社会全面发展的原则和主张。比如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和工作方法,并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活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党的建设。又如他既提出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又提出了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还提出了衡量改革和发展是否正确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和事业减少了许多片面性和盲目性,得到了健康协调的发展。

从影响社会全面发展的带有全局性问题的层面上,他提出的要求更多、更具体。他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在新的国际环境中的长远发展,并且比较敏锐地发现科学技术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论断,强调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20页)。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2卷,279页),“抓科技必须同时抓好教育”,“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邓小平文选》第2卷,40、41页)。 在他看来,人口过多,增长过快,是长期以来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大因素。六七十年代,他就多次强调计划生育工作,说人口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这是个大政策,主张坚决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要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并要求有关部门要立些法,更好地限制人口增长。消灭贫困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邓小平一直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过去有人曲解了邓小平的思想,认为他强调的重点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对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没怎么注意。事实并不是如此。从改革之初到著名的南巡谈话,他都特别强调这个根本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374 页)“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277页)。 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这些思想,在着力解决现实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同时,更注重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更富于根本性和战略性。他的这些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没有遇到或没能解决好的问题,也都是斯大林、毛泽东没有注意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这些思想在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传统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战略特征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