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审计博物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博物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审计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唯一以国家审计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国家审计博物馆,展示了我国三千多年间不同历史时期的审计制度、审计管理、审计活动及其所体现出的审计文化。展馆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略成长方体,共上下三层。一层和二层是基本陈列区,陈列了西周至中国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审计史料和文物;第三层是临时陈列区,陈列了建国后至目前国家审计成果和对外交流资料、物品以及港、澳、台地区审计情况介绍。
进入馆区的序厅,一块体积约3立方米的名为“审计元素”的雕塑映入眼帘,上面刻着古代表达审计的用语:计、勾、稽、比、审等。
基本陈列区分为中国古代审计史陈列、中华民国审计陈列和中国革命根据地审计陈列。
中国古代审计展区
从西周至清末三千余年间的中国审计是我国古代审计阶段,大致分为官计审计、上计审计、比部审计、三司与审计司(院)和科道审计5个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审计的萌芽和产生阶段,其官计审计上溯到夏代禹会诸侯于茅山的传说。相传,禹通过“三载考功”、“大会计”,对各诸侯和方国缴纳贡赋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禹在茅山会诸侯的时候,防风氏违命迟到,禹将其诛杀。馆内陈列的五年琱生簋记载了大宰琱生审计贡税一事。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官计审计制度逐步演变为上计审计制度,重在审查官吏财经方面的政绩和经济责任。馆内陈列有连云港尹湾六号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汉简《奏谳书》中记载的审计案例等。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前朝,是中国古代审计向独立、专职化方向探索和发展的时期。比部审计在唐前期发展到顶峰,中央各行政机构及地方各级政权均设有身兼行政效率勾检与财务审计双重职责的勾检官,形成了广泛的审计网络。陈列的大斗和小斗讲述了当时的光禄大夫宴请群臣,本应该用两升的小斗盛酒,结果用了六升的大斗。比部审计查出后,进行了处罚。
三司与审计司(院)审计在五代宋时期发展起来,北宋三司的三部勾院、都磨勘司、马步军专勾司,南宋户部的提举帐司等审计机构各有分工,审计监督在不同的财政管理领域发挥了作用。南宋的诸军诸司审计司(院)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专职审计机构。这一时期出土了“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
元明清三代以科道审计为主,监察机关集监察和审计职权于一身,形成了高度集权、机构庞大、制约严密的强有力的监察体系。元代御史台通过照刷文卷,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同时负责财经法纪监督,是明清科道审计的先导。这一时期出土了腰牌刻字“给监察御史王忬佩”。
中华民国审计展区
本展区主要介绍1912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的审计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的审计制度较为完善,但是在政治腐败严重的民国阶段,审计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中华民国审计陈列分为北京政府时期、南方革命政府时期、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时期、国民政府移驻重庆时期和国民政府返迁南京时期五个阶段。中华民国时期的政府审计,对于监督政府财政收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审计监督增加了政府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有利于政府增收节支,维持最基本的财政开支,确保了各级政府的正常运转。特别是南方革命政府和抗日战争时期,审计工作在保证革命经费和大后方抗战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持了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通过审计还揭露了一些政府官员在财政、经济活动中的不法不忠行为,一些贪污舞弊和渎职犯罪案件受到查处。然而,政府审计机关毕竟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审计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中华民国时期也不例外。尽管民国时期的审计制度比较健全,审计法规比较完备,但是由于长期处于战乱,许多好的制度规定无法付诸实践。
中国革命根据地审计展区
1927至1928年,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2年8月,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的决定,中央政府财政部设立审计处,1933年9月,苏区中央政府成立审计委员会,由中央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独立于财政委员会之外,监督检查各项财政收支的执行情况。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再次对苏区审计体制进行改革,提高了审计机构的地位和权威。
本区展示了1927年至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审计事业从无到有,从初创到逐步成熟,曲折发展的光辉历程。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审计发展的历史,虽然在战争年代审计制度并不完善,但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审计仍呈现出十分鲜明的特点。第一,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政权、人民军队,一直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建立了适合革命战争需要、颇具特色的审计体制。第二,为做好审计工作,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十分注重法制建设,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审计法规,对审计机关的设置、审计职权、审计工作的方法程序都有较为具体明确的规定,到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审计法规基本形成体系。第三,尽管条件极端艰苦,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仍能紧紧围绕革命的中心任务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活动有声有色、重点突出。
这一展区的审计工作分为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审计、抗日战争时期其它根据地的审计、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审计四个部分。介绍了肖克、赵尔陆、姚依林等审计战线的老前辈。当时的条件极端艰苦,为了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文工团的两位工作人员怀孕生子都需要给审计委员会打报告批准保姆的粮食钱。这一展区陈列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告第一号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苏中审计委员会审计室成员合影等珍贵史料。
三楼的临时展区陈列了审计署25年来取得的成果介绍,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审计情况介绍以及国外审计机构赠送给审计署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