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共产主义背道而驰”说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背道而驰论文,共产主义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以后,学术界悄然出现了一种“新说”,即“市场经济与共产主义背道而驰”。论者最强硬的论据是,马克思、恩格斯都曾有过否定商品货币关系与市场范畴的论述,并曾明确地把市场范畴排除在未来的理想社会结构之外。我认为,市场经济不仅与共产主义不是背道而驰的,而且是共产主义的实现途径。其理由如下:
一、联系地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否定的是与私有制处于胶着状
态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式
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著作中,我们确实可以找到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市场范畴乃至市场经济的片言只语。过去,我们不加分析地拘泥于此类论断,对市场经济采取了简单的否定态度。
这里,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这就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著作里,被否定的商品货币关系、市场范畴乃至市场经济,都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例如,马克思曾经指出,虽然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2页),但是就市场的每一个别情况来看,市场领域是偶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商品向货币的“转化能否成功成为偶然的事情”(同上书,第127页)。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社会平衡的达成,完全是自发、盲目和无序的结果。如果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市场领域的偶然性就有可能向必然性转变,其社会平衡更不会靠完全自发、盲目和无序达成。又如,马克思曾认为“否定自由竞争就等于否定个人自由,等于否定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的观点是荒谬的,并指出“这种个人自由同时也是最彻底地取消任何个人自由,而使个性完全屈从于……社会条件采取物的权力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161页);甚至还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是一种动物的生存条件。但是,所有这些表述都不是对市场范畴的抽象否定,其目的都在于批判资产阶级用自由平等表象去美化雇佣劳动制的观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揭露在私有制条件下,在所谓市场公平交易的背后所掩盖的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实质。再如在十月革命前,列宁也曾说过:“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列宁全集》第2版第10卷,第407页)很显然,列宁在此否定的也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处于胶着状态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商品货币关系、市场范畴甚至市场经济的否定均是有前提的。中国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乌鸦本是令人讨厌的,但因爱屋之切,乌鸦有幸受宠;早期的马克思、恩格斯则与之相反,可谓“恨私有制及市场范畴”。市场范畴本是不坏的,但因恨私有制之深,市场范畴也不幸蒙受了冷落。
有另一个重要事实也值得一提。有学者说,在马克思等人那里,商品货币关系、市场范畴、市场经济等,都是资本主义的固有属性。事实并非如此。马克思本人就认为,商品的存在与生产方式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作为商品的性质;作为商品,他们都要经历交换进程和随之发生的形态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3页)。既然商品生产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生产方式之中,那么商品货币关系、市场范畴、市场经济等与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形态当然也不存在特定的依存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有商品,有市场经济,商品生产并未充分发展的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走市场经济之路,自然也就不足为奇。这就进一步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与私有制处于胶着状态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否定,并不意味着对市场经济的笼统、抽象、一般的否定。
二、全面地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予以
充分肯定
在我国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前后,有相当多的学者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大量论述。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未对市场经济笼统、抽象、一般地否定,而且实事求是地昭示了市场机制的存在价值。这里,我只略举几例说明。
马克思指出,市场上,买卖双方“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2页),这就肯定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性与独立自主性。在《资本论》等伟大著作中,他还指出,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获得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即超额利润,总是把资源配置到那些劳动消耗少、生产技术先进、劳动生产效率高的地方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肯定了市场经济的利益竞争性和动态开放性。
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生活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在“恨私有制及市场范畴”这一点上,与马克思是相通的。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与马克思一样,他既未提出过计划经济的概念,也未提出过市场经济的概念。相反,他注意到,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国家将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早在1891年,他就预见到不能像过去那样说资本主义就是无计划性(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70页)。这一科学论断虽不是对市场机制的直接褒扬,但是他对于我们破除“资本主义经济只能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化理解,自然有启迪意义。
列宁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由自由竞争向垄断、国家垄断阶段转变的时代峰巅,又经历了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崭新实践,因而在其晚年对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认识有了超越前人的升华。他认识到,实行计划并不能使工人摆脱奴隶地位,相反地,资本家将更有计划地攫取利润。因而,他不仅如实地肯定当时资本主义正直接向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而且认为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还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1922年俄共十二大《关于工业的决议》中,就明确声称自己已转而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
斯大林、毛泽东等人,也对商品、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有过正确的认识。最值得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对市场经济的肯定最为突出。在《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中,他不仅多次阐述了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问题,而且仅论述市场经济问题就达十多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
三、发展地看,马克思、恩格斯在未来构想中排斥市场范畴确有一
定的时代局限性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并未笼统、抽象、一般地否定市场范畴,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最终还是主张在未来社会里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生产,还是把市场范畴排除在了未来社会构想之外。这种情况,是他们的时代局限性造成的。
他们在未来社会构想中排斥市场范畴,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低估了市场范畴的不朽生命力和巨大的积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有所显露,但毕竟是弊大于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常出现不可避免的经常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痉挛现象,这就容易使他们作出不当的选择;在此阶段,他们存在“恨私有制及市场范畴”的内在情感,而且又身负着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性否定中确立共产主义公有制目标的历史使命,这也容易导致他们对市场范畴之作用的低估。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在当时无法看到今天在世界上已有2/3的国家走上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手段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已经发挥并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事实,否则,他们绝不会作出如此选择。
他们在未来社会构想中排斥市场范畴,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作出了误差颇大的理论假设。这就是假定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将趋向于集中合并为一个唯一的企业,而社会主义革命则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里取得胜利。按此假设,当社会主义接管的是一个发达的“大企业”,在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时,整个社会就变成一个工厂,个人劳动将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这样,计划体制必然排斥市场范畴,实行市场经济便不具备可能性。但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发展现状是,生产社会化完全可能在生产单位分散化、企业小型化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主要是导致了社会生产的一体化;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则首先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商品经济尚未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取得胜利。这就使得他们排斥市场范畴的构想失去了理论的前提。
由于在未来社会排斥市场范畴的构想确实具有时代局限性,在今天,我们自然大可不必拘泥于他们的这类个别论断。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从丰富的实践中汲取新的养分不断发展,如果成为僵化凝固的教条,就会失去其生命力。
有必要特别强调指出,所谓共产主义,主要是指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阶级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已不复存在,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人类获得全面解放的理想社会形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与马克思、恩格斯计划手段的预测不相吻合,但它并未否定共产主义理想本身。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只是实现其理想的手段,而不是其理想本身。将计划经济视为共产主义题中之义的认识,是将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的糊涂认识。
四、客观地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构想,主要有两大理论基石,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这两大论据的相互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实现共产主义更具有鲜明的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用人类解放理论论证共产主义理想,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以人性的研究为起点。马克思在分析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分析人的生产劳动的价值的基础上,揭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二是以人的异化问题的研究为中介。他们发现,在私有制条件下,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被异化了。三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人类解放目标的实现为归宿。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扬弃劳动异化,使人的本质得到恢复,必然要努力创造使全体社会成员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有利条件,这就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由上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解放理论的阐述,始终贯彻着劳动价值论思想的精华。而在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也正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市场价值的决定形成,市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市场价值与社会供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马克思的这些分析,曾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重要启示。这就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都是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二者是互相贯通的。事实上,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产劳动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人的劳动异化才得以逐步消除,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有充足的空间。这就表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实有利于实现追求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宏愿。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的基本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正是基于这一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才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与马克思所设想的建立在生产力已有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的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有很不大同,其商品生产尚未经历一个充分发展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又是不可逾越的,所以,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我们就不能不采取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149页)既然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果断地抛弃纯粹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代之以坚持国家适度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就不仅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就不仅不是与共产主义背道而驰,而且是在昂首阔步地向共产主义迈进。相反,如果我们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局限性的个别论断而停滞不前,就会违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的根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一步步失去其理论光辉,使社会主义一步步走向绝境。若是那样,我们就有可能被作为葬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罪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不动摇,坚定不移地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自觉克服市场经济的种种负效应,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然会在我们通向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康庄大道上异彩纷呈,显示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无比伟大和崇高的价值。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恩格斯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自由市场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