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中国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改变,迫切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什么是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传统农业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没有外部的能量进入。由于没有打破这个循环,在过去的几千年发展史中,农业发展水平相当缓慢。考古证实,每公顷地能产1500公斤的稻谷,在汉代就已经实现,而这种生产水平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
区别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第一个标志是物质能量循环的转变,即打破农业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封闭圈,让外来的能源和物质进入循环过程。这个循环直到18世纪70年代以后才被打破,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这个过程的起点,开始了由工业给农业提供现代能源和物质的进程。清朝末代科举状元江苏人张謇曾尝试过发展现代农业,他按照欧洲的方式开办了一个农场,从国外引进抽水机和购买化肥,进行实验,后因为柴油等原料中国不能生产,最终不能持续。直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工业化进程后,新的能源和物质才开始大规模投入农业,农业现代化才得以快速推进。
区别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第二个重要标志是技术进步。传统农业的技术进步,是依靠农民自身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积累逐步向前推进,过程非常缓慢。现在能看到的一些农具,自汉代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现代农业则借鉴了工业和科技领域的先进经验,由专业人员去研究育种、农具等。从技术应用看,我国农业运用现代科技和大工业提供技术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到2011年,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3%,农业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54%。
总体来讲,农业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农业。从事传统农业的国家人多地少,像亚洲、中东、西欧等地区的农业发展史近千年,这些国家为了尽可能节约土地,很早就开始择村聚居,这就是最早的农村雏形。另一类就是新大陆国家的农业。像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地区,人少地多,农业发展史也只有几百年时间,每户可以经营大量土地。因为历史背景不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技术路线也不一样。新大陆国家人少地多,客观条件要求机械力替代人力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传统农业国家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缓慢,劳动力过剩,所以必须寻找能提高土地质量、替代土地资源的技术。当然,这两条路线不是平行线,经过100多年的演变,它们已经开始融合。
现代农业的第三个明显标志是形成一套从实际出发、能效较高、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的体系。我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2012年,中央财政对种粮农民的生产直接补贴较2004年增长了10倍以上。从粮食价格看,国家为了稳定粮食市场,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确保了农民获得稳定的收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不能忽视的是,现代农业还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现代农业组织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到20世纪5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不能简单地把现代农业理解为现代技术物质问题,更涉及整个社会的体制和农村社会的组织问题。从经营组织看,要发展各种各样的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单家独户的农民向组织化、市场化转变。
二、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农民得实惠最多的阶段。从农业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有两大标志:一是粮食产量。2011年粮食产量5712亿公斤,较2003年的4307亿公斤提高了1405亿公斤,平均每年增长175亿公斤,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2012年夏粮增收35亿公斤,早稻增产5亿公斤,秋粮估计可增产2%左右,全年可能增产125亿公斤以上。二是农民增收。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77元,较2003年的2622元提高了4355元。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9年的1∶3.33缩小到2011年的1∶3.13。2012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是12.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2.7个百分点,全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望继续缩小。应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又一个新的黄金期。
但是,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从现实情况看,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求问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缺口逐渐拉大。在农业年年丰收的情况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上半年这个态势还在继续,和去年相比,粮食的净进口增长了40%,植物油增长了20%,糖料增长了180%。二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2002~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6%,速度比较快,其中有两年增幅大于城镇居民,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还较大。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严峻,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联动
在工业生产中,增加流水线产量就能翻番。但农业的劳动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农业的经济活动必须符合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这决定了农业的增长率有限。正常情况下,我国农业增长率只有3%~4%,显然比不上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反过来,农业现代化不发展,粮食等农产品供不应求,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甚至可能出现“逆城镇化”。因此,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机联动。推进“三化”融合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如果没有全局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就容易产生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忽视农业发展。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征地问题。征地问题是当前我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容易引起社会矛盾的大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将使农业现代化资金来源出现较大的缺口,还会造成社会不和谐。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既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又保证工业化、城镇化按规划推进。可以借鉴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让城镇化的过程成为失地农民致富的过程,农民可以拿一半土地收益,还占有一定土地份额,可以自己来招商引资。
二是人口转移问题。大规模的农民进城,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市建成区总规模是500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接近20%,城镇人口1.9亿。到2010年,城镇建成区总规模是4.6万平方公里,扩大了8.2倍,城镇人口6.7亿,仅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亿增加了2.5倍,可见土地城镇化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后,绝大多数还没有真正变成市民。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调研显示,农民工在就业地的住房,52%为用人单位提供的包括工棚在内的住房,47%为租住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农民住宅,自有住房不到1%。农民工进城后缴纳基本社保的比例相当低,各项社保平均参保率仅为20%左右。教育部的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子女随迁有1200万左右,而且还在增加,就学压力非常大。只有解决好就业、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问题,农民才算真正进城,才没有后顾之忧。
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注重组织与制度创新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技术问题而言,高精尖技术在国与国之间有封锁,但总体相差不大,用不了多久我国就可以掌握。推进农业现代化,主要困难不在于突破高精尖技术,而在于要建立一个适合国情、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组织和制度体系。
(一)更加注重制度创新
一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2011年我国GDP二三产业占89.9%,农业占10.1%,城镇人口比重51.3%,农村人口比重48.7%,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应该更大。
二是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系统。在美国,农产品价格很低,给农产品出口补贴很多。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不研究保护农业,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
三是加强农民增收支持系统。比如美国明确了农民的收入底线,农场最低收入一年不会低于4万美元,低于这个标准就加以保护。四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近年来,农村的金融服务有所加强。但在我国,迄今为止农村金融是一个弱项,农民得不到很好的金融服务,丧失了不少机会。从世界各国来看,政策性金融、农民合作金融在农业金融中起着主要作用。农村有商业金融,但生命力有限。日本、韩国完全是农民合作金融,这种在政策性金融下的合作金融,非常活跃,以致商业金融基本进不了农村。我国过去在农村金融改革上经过了几次反复。先是搞信用社,后来又收回到农业银行里面变成国家经营,然后又搞成信用社独立经营,2003年又明确定位为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我国农民很多,是不是只要商业金融,不要合作金融,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长期形成的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支持明显不足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更加注重组织创新
中国农民可以说是世界上组织程度最高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的作用到底怎么样?从一定程度上讲,村民委员会是一种内向型和管理型组织,有点像城里的居委会。从中国社会来讲,一方面是以村落为基础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相当长时间内还很难改变,现在村集体组织的内向管理功能必须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农民作为商品提供者,一定要进入市场。现在全国进行工商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大概有55万家,加入的社员是4000多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施行,总的来看对其优惠还不够多,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应修改这个法律。要研究怎样给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给农民什么优惠,怎样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光靠合作社很多事情难以做到,因此还要靠龙头企业、社会服务化组织带动。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不断提高对农户发展生产和进入市场的带动力。要支持多种社会力量兴办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改善农民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