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
——以铜仁市为例
罗力兵,王先华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摘 要: 优秀地方文化是地方文化的根脉。本研究以凝练地方优秀文化精神并融入职业教育为主题,收集铜仁地区各区县26种传统工艺和文化,从中凝练出当地民族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的工匠精神。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组建师生兴趣小组,将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习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并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 地方文化;融合;职业教育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能更加容易接触到不同文化信息,同时也受其影响,特别是职业院校的青年学生,是个人文化形态和文化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怎么将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内涵融入职业教育,让学生认识、理解并养成地方优秀文化精神,从而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并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是职业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目前有不少学者开展了文化与职业教育的研究,例如学者杨旭辉和李家兵研究发现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其社会发展历程及文化沉淀密不可分[1,2];许艳丽研究发现将西藏民族文化专业引入西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业中,能更好地促进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很多研究表明将民族地区区域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培养旅游专业与文化型复合人才,能有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宣扬等,然而开设地方文化专业或将地方文化融入某一专业只是针对少数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地方优秀民族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专业学生的思想中,导致毕业生不具有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素养,缺乏对地方文化的使命感和认同感。
铜仁市有4个民族自治县和56个民族乡,少数民族占68%,主要有土家、苗、侗和仡佬等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方文化主要有传统戏剧文化、梵净山佛教文化和传统技艺文化等,其中蕴含了不同的地方优秀文化精神。而目前地方文化的研究多针对中小学民族文化的培养,却没有开展将职业教育与地方优秀文化精神融合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地方文化素养的研究。
本研究首先收集铜仁地区各个区县传统文化,并凝练其优质内涵。基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5-2017年生源数据,统计的各个区县生源少数民族人数成分,并分析地方优秀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可行性,最后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组建师生兴趣小组,将地方民族优秀文化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习中。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作为三大基本倡导理念。IEET所提出的专业认证标准可以归纳为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教学成效与评量、课程组成、教师、设备及空间、行政支持与经费、领域认证规范、持续改善成效等九大规范,这些规范又可划分为教学、保障和持续改进三个方面。其中,培养目标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要求、内容和修订机制[4],在整个认证过程中起到纲领性作用,反映学生毕业5年后所能够达到的职业层次和专业成就。
一 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贵州是多民族共居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18个。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肩负着传承铜仁地方优秀文化的使命,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铜仁地区,从而汇聚了不同的地方文化,但是多数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仍然处于了解阶段,认识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领会其内涵,导致学生易受网络信息文化冲击,而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以地方优秀文化为引导,从地方优秀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开展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最终基于铜仁地方优秀传统工艺文化,凝练其内涵,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学生为地方文化融合对象,探索将地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融入职业教育的可行途径。
(二)研究数据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5-2017年生源数据,主要包括学生户口所在地,民族和专业等信息。
收集铜仁传统工艺文化资料,凝练地方优秀文化精神。基于收集数据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分级设色和分区统计图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用调查、统计、抽样等方法获取收集数据的时间序列动态特征。
对比组共8例患者检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检出率为11.94%,研究组共9例患者检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检出率为8.371%,试验组共5例患者检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检出率为33.33%。三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检出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患者年龄越大则检出率越高。
铜仁传统工艺文化:印江县的书法、制伞工艺和灯夹戏;德江县的土家舞龙和傩戏;思南县的藤编、棕叶扇、花烛制作技艺和斗笠工艺;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刺绣[3]、苗族银饰锻制、瓦窑四面花鼓舞和傩堂戏;江口县的土家族的药浴、豆腐干制作技艺、金钱杆和梵净山佛教文化苑;玉屏侗族自治县的箫笛制作技艺和玩水龙;石阡县的锣鼓经、毛龙、木偶戏、茶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针织挑花刺绣、木石雕刻和藤竹编织;铜仁市区的龙船制作技艺、龙灯钹、板凳龙舞、铜仁文琴戏和红色文化等。
(三)研究方法
就像我开头提到的那位95后小伙子,他的愿望相当好,一如我当年,一心想在外面混好了,把父母兄弟都接过来。可越是迫切的愿望,越容易走向反面。我也觉得,事物本身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执拗地违背人的主观意志。2016年,疾病让我两次住院。多次走在街上,忽然感到自己马上就不行了,晕眩、心悸、意识模糊、强烈的濒死感,一波一波涌来,而强烈的求生本能让我在惊慌失措之余,第一个想到的是,赶紧到医院去。对于病人来说,医院比家更可靠,更值得信赖。
收集铜仁市各区县传统工艺文化资料,其中花灯戏、傩戏、木偶戏和梵净山佛教文化体现原始初民心中不变的信仰。苗/土家族织锦、玉屏萧笛制作技艺、苗绣、银饰、万山竹编、傩面具雕刻、土法造纸、紫袍玉带石雕刻、苗族、侗族、仡佬族传统服饰(银饰、刺绣和蜡染扎染)、“喜文化”刻纸和花烛等体现了当地民族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的工匠精神。特别是玉屏箫笛文化和傩文化,箫笛文化有400多年历史,“从一根竹子变成箫笛,需要经过4个工序、70多道流程。”薪火相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多为大家的雕刻人生[5],铜仁傩堂戏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是原始初民心中不变的信仰,体现出我们民族文化中信仰和生命感性的一面,是我们民族想象力的重要源泉[6]。
已经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组建师生兴趣小组,开展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习中。机电专业依托3D打印技术目前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从而开展传统文化领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形式,兴趣小组利用2台3D打印机,绘制三维模型,利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三维模型的修整,结合铜仁市的特色,打印了铜仁市木偶戏中的脸谱模型、面具、铜仁地方特色建筑,梵净山佛教文化部分模型。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了动手能力,体会到了传统工艺品的设计艺术与精益求精的魅力,从而有利于现代新技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环境专业兴趣小组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大气、水环境及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技术中,如在万山竹编打上环境保护的标语,鼓励利用竹编替代塑料,利用废旧书报等材料打造花灯戏服等;在木偶戏中增加环境保护的题材,提倡文明旅游,文明祭祖等。另外在环境监测实验过程中,做到样品采集、保存的科学性、环境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践行工匠精神。工测专业兴趣小组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测量实训与数据计算中,引入傩文化和箫笛文化精神,让学生在数据测量与计算中要坚持严谨、专注的精神,在反复测量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保证测量数据的质量。通过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专业教育,让学生认识、理解和养成地方文化精神,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的工匠精神。
二 结果分析
(一)铜仁地区传统文化分布与文化精神
基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组建师生兴趣小组,将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习中,让学生认识、理解和养成地方文化精神,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生源民族结构与比例
2015、2016和2017年铜仁市区县生源少数民族比例范围分别为67.25%-94.80%、70.10%-100%、59.36%-93.48,表明少数民族生源分布较为均匀,能较好的体现铜仁传统文化多样性,少数民族总占比分别为78.99%、77.65%、75.01%,表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居多且占比稳定,学生从小就能接触不同的传统文化,有利于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的开展。
(三)地方优秀文化融入职业教育
为此,2018年8月河北省在北京建立了京津冀“河北福嫂”家政服务员输出基地。该基地是河北省在北京设立的家政人员输送平台,也是河北籍家政服务人员向北京输送的中转站,基地为家政人员周转期内提供免费食宿和对接服务。目前该基地已尝试性开展相关工作,为70多名家政服务人员提供免费服务,并成功对接。
三 讨论
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教育将有利于保存和发展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是个体发展过程中需求多样化的体现和实现个体价值的重要方式,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地方优秀文化素养的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技术性人才。
通过学校教育渠道来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承途径。充分发挥黔东地区职业院校在土家、苗、侗、仡佬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优势,凝练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正确认识地方文化传统,明确其内涵,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和工匠精神。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略,但是目前对于不同少数民族所分布的不同区域的学生拥有带何种传统优秀文化,容易接受何种优秀文化,容易受哪些文化影响,目前还待深入研究。
四 结论
铜仁地方优秀文化能凝练出当地民族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的工匠精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少数民主学生占比高且稳定,有利于开展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 杨旭辉.德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底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33):15-20.
[2] 李家兵.赴德国学习职业教育后的反思[J].教育现代化 ,2016,3(14):146-147+154.
[3] 许艳丽,段锐.西藏文化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西藏研究 ,2014(6):36-42.
[4] 刘渝安,刘国厚.雕刻人生——记玉屏箫笛厂工艺师杨长流[J].乐器 ,1995(4):25-26.
[5] 中华文化讲座丛书·第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 秦建星.探析贵州松桃苗绣图案艺术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 ,2014(4):44-47.
本文引用格式: 罗力兵,等.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以铜仁市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65):276-277,29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5.121
基金项目: 国家教育部教职委职业院校文化素质科研课题“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研究——以铜仁市为例”(编号:WH2017YB1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罗力兵,男,汉族,贵州铜仁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区域民族、地理信息分析与地学应用研究;王先华,男,汉族,贵州仁怀人,本科,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民族、职业教育研究。
标签:地方文化论文; 融合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