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教育模式整合与人才培养_西方教论文

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quot;Tquot;型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人才论文,融东论文,Tquot论文,qu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1)01-0005-07

80年代以来,心理科学在人力资源,即人的体力、智力、能力、知识、技能以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问题的讨论上,对人类的知识结构强调广博与精深的区别。我国人才学研究者也重视按知识的结构来划分人才的类型,形象地用“—”表示知识的宽度,用“丨”表示知识的深度,首先提出了"T"型人才的概念。他们指出一个优秀人才,是指知识面广(用“—”表示),且有一门精深专业知识的(用“丨”表示)的"T"型人才。从1985年至今,中文专著、辞典、百科全书及论文等共有352种涉及到这个问题。在国外类似的概念有“两科博士(doctor with double majors)”、“双料工程师(engineer with double majors)”或“双料人才(double degrees talent)”等,这种人才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与亚太地区早期教育研讨会(China/Asia/Pacific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nference)”和美国"Apple"电脑公司召开的学术会议上,东西方的与会者都曾谈到各自的教育模式。我想赋予人才或人力资源的概念以新意,即提出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而培养"T"型人才。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地区教育与世界公民”。我们暂且抛开“国家的”政治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地区”概念的扩大是国家,国家的扩大,似乎可以概括为东方和西方。亚洲东部诸国,如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是比较典型的东方区域;西方主要是指欧美国家。

融东西方教育模式所培养的"T"型人才,这是世界公民最优秀的素质表现,也是面向21世纪地区教育的根本目标。如果真的要培养"T"型人才,开发了这种人力资源,则将意味着在全世界掀起一场教育的变革。它既包括改革以往的教育观念,也包括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又包括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东西方教育模式及人才的特点

下面就是经我修订的"T"型人才模式,我认为这是较典型的教育模式。

这里所谓"T"型人才,“横”代表西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竖”代表东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东西方教育模式及其所培养的人才各有什么特点呢?

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西方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适应性或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上则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皮亚杰(J.Piaget,1896-1980)认为,智力的本质是一种适应。自1948年至90年代以来,以西方国家为首的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地论证“健康”的概念,每次都提到社会适应性是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由此可见,适应是身心发展的基础,培养适应性则成为西方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西方教育相当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从中小学到研究生阶段,都有动手的课程。与西方中小学生家长接触过的人都有一个感触,每次去他们家做客,家长总喜欢拿出孩子在学校里的劳动作品,例如,小柜子、板凳、枕头、旅行袋等向客人展示。大学里的教授做学问的方式也很特别,他们除了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以外,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在大学和科研部门的实验室里拥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他们反对“纸上谈兵”,而带动学生去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动手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实际能力,而且也增强了某种专业的兴趣。西方的教育还贯穿着一条创造力培养的线索。创造性教育,则是西方心理学界与教育界长期探索的结果。作为创造教育的心理学基础的创造性研究,孕育于19世纪80年代初,起始于20世纪前50年,成熟于50-70年代之后,此间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西方各国心理学界与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发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创造力训练,既有训练程序,又有组织化因素,例如“大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举偶法”(syntction)、“形成熟悉的陌生”(making the familiar strange)都是非同寻常的尝试。创造性教育就是在这种创造力训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的创造力也从根本上获得了提高。西方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性。个性(personality),也可译为人格,它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构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定型特征,即气质;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即性格;活动动力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需要、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的,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运用宏观的社会关系,在群体中通过交往而形成微观的人际关系,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获得千姿百态的发展,成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社会个体;调动个体积极性,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动性为社会服务。

东方的教育模式,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知识是基础,崇尚读书(理论)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东方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而且强调知识的深度和理解水平,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这种模式的创导。在东方,不管哪个国家,各科考试主要是考知识,自古以来,基本如此。即使像中国选拔“仕”这样的科举考试,虽说考试的内容按考试科目的性质各有所侧重,但主要不是考管理能力,而是考知识。例如,元代规定以“四书”出题,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明、清两代文科科常科仅进士一科,经义考试承元制并采用八股文体,并将这种程序和制度加以完备。直至今日考试,也表现出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东方教育特别强调学生读书,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尽管在我国古代课程中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当代中国的教育以《实践论》为指南,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在日本,大正时期八大教育主张之一是“动的教育论”,当代教育也倡导重视实践,但这不是主流,主流却是以“书本为中心”。升学、招聘、提职考试的内容是书本知识。东方教育十分重视逻辑思维培养。因为人类的思维就是指逻辑思维,也叫理论思维。逻辑,主要是指思维的规律;思维的逻辑性,就是指思维过程中有一定形式、方式,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逻辑思维的发展本身也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初级阶段,可以叫做普通逻辑思维阶段;另一个是高级阶段,即辩证逻辑思维阶段。平时我们一提逻辑思维,往往是指抽象逻辑思维,其实,逻辑思维应该有三类:动作逻辑思维(操作思维)、形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东方教育重视受教育者思维的深刻性,即强调理性认识,强调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说,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头脑里就形成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他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东方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东方教育还强调集体协作精神,讲究规范化,“没有规矩就难成方圆”,于是把追求统一规范作为教育的目标。由于追求统一规范,所以东方各国的教育都在提倡和强化某种“精神”,在教育内容上,往往强调某一种“准则”,例如,在中国人的德育准则上,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一直推崇“忠”、“孝”、“仁”、“义”;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曾把我国国民公德概括为“五爱”,建国50多年来,我国教育重视这“五爱”的公德标准;我国台湾地区创设了“五心”同心会,提倡把忠心呈给国家,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把热心传给社会,把爱心送给大家。总之,东方教育突出的是集体主义规范,强调的是教育对象有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格式。

当然,我们在阐述东西方教育模式的特点,主要是强调差异性,或主要的特征。但事实上,东西方的教育模式还有其一致性。也就是说,东西方教育模式是相通相融的,两者的互补性远大于冲突性。所以,我们上述的西方教育模式特点在东方教育中也部分存在;而东方教育模式的特点,同样也能在西方教育中看到。总之,长期以来,东西方教育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着。有这一特点,正是我们提出“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的基础。

二、扬长避短、学贯中西

从整个大的地区分析,哪种教育模式好呢?我看各有千秋。作为东方人,我不想去评论西方教育及其人才或人力资源的特点,只想谈点东方人的教育及其人才特点。由于东方人接受东方教育的模式,所以东方人的逻辑思维就比较强。东方地区,在教学上重视的是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追求的是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所以教育教学扎扎实实,一丝不苟,于是在每年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数、理、化和计算机的受奖数以及总分成绩,往往是中国第一;在出国留学生中,擅长于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计算机和数学的人也比较多。这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的模式特点及其结果。在中国由于我们的人才或人力资源有良好的知识面,逻辑思维强,加上有集体主义,所以,我们建设的发展速度就比西方快。例如,今天的中国航天与世界同行,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们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成功地回收,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人类载人航天已有38年历史,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启动实施以来,仅仅用了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这不能不说与教育无关,这只能证明“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战略的成功。

然而,我们东方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远远不如西方人,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不如西方。比起西方的教育模式,东方地区的人,中国地区的人,也要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和弱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中过多地强调“听话”的理念,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二是在教学上过多地“满堂灌”的说教,忽视了学生主动适应的锻炼;三是在行为上过多地强调统一的规范,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为此,就决定我们要扬长避短,必须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

当然,地区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科学技术的竞争,突出地表现在人才或人力资源的竞争上,在一定意义上,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模式如何变化,也往往与之相适应。美国大力提倡创造性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原因之一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和创造性教育的一个动力。所以教育模式离不开人才或人力资源的竞争、科技技术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我们国家正在全面推进的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是为什么?因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十分激烈。因此,我们要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创造性劳动者,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中国的教育应持什么样的观念,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倡什么样的模式?我的体会是融东西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这里,有现代化的理念,有世界的精华,有未来人才的要求。今天我们推行的素质教育,有哪些内容呢?一是以德为本,全面发展;二是面向全体,顾及每一个学生;三是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即它讲究承认个体差异,尊重教学中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四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五是为人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内容,已经体现了东西方教育模式的融合,培养的是新型人才。

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的主张,在我国是有基础的。一百年前张之洞(1837-1909)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应该算是上述主张的最早渊源。所谓“西学”,是指17世纪后西方传入中国的文化。明朝天启三年(1626年)传教士艾儒略编写的欧西大学说授课程纲要名《西学凡》,最早使用“西学”一词。至近代,则是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知识的总称,包括西文、西政和西艺。西文指语言文字;西政包括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等制度;西艺则指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科学知识。与“西学”相对,“中学”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总称,主要内容是中国经史之学,也包括词章、金石之学,核心是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西方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巩固传统的政治文化地位为目的。这里,不仅做到了扬长避短,而且也要求我国的新教育培养“学贯中西”的人才。主张中西并重的中西学院(1881)一类院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广泛创设各类(小中大)学校的倡导(郑观应,1892)也在这个时期提出。

我们姑且不去进行“体”、“用”之争,有一点应该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东西方文明既是相融相同的,又有其独特性与差异性。内在的贯通性,决定了不能“各执一端”,而必须学贯中西;差异性标明一种文明存在的价值,它要求我们既要努力传承、改造自己本民族的文明,又要尊重、学习其他文明,因此同样需要学贯中西。今天,倡导“学贯中西”还有更大的现实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我们不能忽视国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不能无视他国文化的价值,这都需要勇敢地“拿来”,需要吸收、批判和创新。这既是对全球化进程的适应,也是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个人而言,学贯中西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于是,“学贯中西”就成为一百多年来,东西方教育模式结合及其培养出新型人才的一种重要的内容、重要的方向、重要的追求。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钱钟书、詹天佑、钱学森、杨振宁……等等,这些学术大师、科学泰斗,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或者出洋留学西方,或者在国内研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最终造成了一代大师。但更可贵的一点是,他们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不忘吸纳、批判和创新,不忘发展自己的文化,不忘为国尽力。这一点,是我们今天的学人,特别是那些出国留洋者应该学习的。

三、培养"T"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改革

怎样做好东西方教育模式的融合,来培养"T"型人才呢?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改革,也就是说,以相通相融性为出发点,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实行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及其在实验基地教改实验中的做法是:

首先,要培养"T"型人才,关键在于改革旧有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什么是人才?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人才等同于天才和全才,我们国家一般把那些“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称为人才。融东西方教育模式的教育观念则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凡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都应该算是人才,换句话说,除了那些“德才兼备”和“又红又专”的人是人才以外,那些在某一方面发挥了特长而与众不同的人也是人才。融东西方教育模式的理念还对学校如何培养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如珍惜时间,讲求效益,遵守信誉,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等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融东西方教育模式的人才观与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具有一致性,它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从下边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提高适应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的素质。另一方面,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因此要发展个性,坚持因材施教。在人才发展中,我们的课题组提出,既鼓励“冒尖”,又允许暂时“落后”。我们有的实验学校已提出在某一科学习出色的学生,可以“免听、免修、免考”。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允许他们在不留级的情况下“降低起点”、跟班发展。我们的目的在于致力于探索面向21世纪的现代办学模式,勇于改革,奋力开拓,坚持实施全面素质的教育。

其次,要培养"T"型人才,就得强调改革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文化素质在学生的基本素质结构中居核心的地位,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革教学内容,即狠抓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评估体系和考试改革,必然提高到教学改革的最显著的位置上来,以此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也以此来检验是否有利于"T"型人才的培养。我们有的实验点,尤其是有些实验点的重点学校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和活动课为辅的三种课程体系及其操作方法。实验点教师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纷纷编写补充教材、选修教材、活动课指导读物;不少学校实施多媒体教学或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切入点。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基础,提高质量,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就要呼吁教学评估体系的改革,因为评估是一种指挥棒。评估中,当然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作为重要的内容,但是要充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即有同知识与智育对应的德、体、美、劳、群的评估体系,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并注意发掘各种各样的特长生。考试不等于应试教育的“应试”,素质教育同样需要考试。从培养"T"型人才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出发,我认为考试应遵循如下六条原则:(1)加强基础。应该把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技巧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2)顾及能力。要考虑智力与能力试题的比例,年级越高,智能试题应该越多。智能试题并不等于智力测验,而是应用学科的语言,考核学科能力的水平;(3)突出创新。在能力中创新或创造性能力最为重要,它不仅体现能力,而且也反映创新的意识。所以试题必须要有测定创新的成分,考核学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答题内容和思路;(4)信度效度。试题具有客观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不因为是测定时间先后或场合变化而对成绩造成显著的影响;试题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客观的考试应该与师生主观的评估具有一致性;(5)区分层次。智力测验里标准化处理有一个以难度水平为基础的“区分度”,我看不妨可以借鉴。试题太难或太容易都不好,难易水平主要目的是能通过考试,区分出学生的不同层次等级来;(6)富有弹性。试题的弹性,不仅指区分度,而且指能否测出一定个性特长来。至于高考命题,内容上是采取3+x的做法,上述原则,对其是否有参考价值,只好由实践来检验了。

第三,要培养"T"型人才,必须强调改进教学方法。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的社会需要大量具有高度文化知识和全面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既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从小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和全面素质。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利用大量累赘的知识和“标准化”的练习迫使学生死记硬背,没有时间消化,没有时间思考,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特殊才能的培养。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

在提倡培养"T"型人才时,我们有些实验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是值得推广的:

其一要善于置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明所学知识的价值,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精神。

其二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并结合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学会思考;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在多种教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三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重视在班级教学的统一要求下区别对待上、中、下各类水平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总之,培养了"T"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提高全体学生的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最后,我们必须声明一点,东西方教育模式各有其特点,所以我们国家教育界在人才模式或人力资源开发中,十分注意相融性和互补性,吸收西方教育的长处,学贯中西,是为培养"T"型人才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这次国际研讨会在讨论“世界公民”的素质,我能不能斗胆地提出,百余年来,东方教育一直注意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教育的长处,实行东方各国的教育改革;那么西方教育要不要学习和吸收东方教育的长处,实行西方的教育改革呢?我想应该是的。为了世界公民的素质,培养"T"型人才,东西方教育应该互相取长补短,实行各自的教育改革。

标签:;  ;  ;  

东西方教育模式整合与人才培养_西方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