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专门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探究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也强调“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此大背景下,清远市华侨中学地理科组提出了高中地理“三环节教学模式”,即“课内设问”,“课内外探究”,“课内交流”,三环节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是课堂教学与课堂探究的融合,能够较好把探究性学习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三环节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的欲望,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课内设问”是“三环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它决定了“三环节教学模式”是否顺利开展的关键,这一环节主要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目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师生的互动,把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课堂内确定出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确定和设计要探究的问题是该教学模式的前提。
巧设课内问题,也需要一定的要求,不能流于形式。当前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也会采取类似“课内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这也是比较常规的教学方式,但是在问题的设计和技巧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设计过于简单
很多老师在“课内设问”时,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直接从书本上就可以获取到答案,虽然这样的设问,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这样以来无法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的问题只是停留在问题表面,没有深入。
二、问题设计过于独立
问题的设计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不能凭空独立于教学内容以外,如果设计多个问题,问题之间就要层层推进,从难度上和内容上有所关联,切不可独立存在。
三、课堂设缺乏目的性。
“课内设问”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那么每一个问题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几种,如何进一步发问等等。
四、课堂设问缺乏新颖
设计和安排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校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鲜有趣的事物上的特点。不断变化提问的方式、内容,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依照“三环节教学模式”的理念,开展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示范课,其中,“课内设问”这一环节作为我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开展,下面通过我的教学实录将研究思路展示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最后一节,是本章内容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本章的延伸和拓展。首先,气候是对长期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在学习完“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后以“气候变化”为总结。其次,本节着重以气候要素为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自然要素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拓展,因此在教学当中需要突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教学难度看,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考纲要求和考点较少,所以有些老师在教学进度比较慢的前提下,甚至会放弃本节课的教学。如何将这样一节课精彩呈现,“课内设问”是关键。
二、课标解读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与本节课相关的课标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本节课旨在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对大气的组成、大气运动以及气候等知识有所了解,为理解“温室效应”提供一定的知识背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等有所了解,但可能混淆两者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当中需要对其进行辨析。
四、教学方法
1.问题解决教学法: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学生依据材料进行思考分析,最终掌握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锻炼解决问题能力。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实现学生间合作学习。
3.地图法:通过解读多幅坐标图和分布图,锻炼学生的读图技能,做到“观其图,知其地,而求其理”。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师生课堂构建知识体系)
(二)问题探究: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问题1:以自己切生体会,说明气候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这个设问非常简单,通过问题让学生对气候变化有个概念性的理解,而且从自身出发设问,可以将地理思维深入到生活之中,问题本身具有很强的地理实践性。
问题2:在学校的生活中,我们那些行为会间接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这个问题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而且是联系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方面,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兴趣会进一步提升。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重点内容,分小组讨论)
问题3:气候变化影响对于全球各地的国家和地区是一样的吗
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多面性,设计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尤其是高纬度的国家,我们可以以俄罗斯为例去分析问题。
问题4:气候变暖一定是不好的吗
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树立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稍加深度,结合当前热点“北极航线”进一步解析问题。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
问题5:面对气候的变化,我们在生活中将如何面对
这个问题是将课堂教学升华了,通过问题,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将地理融入今后的生活中。
六、课后总结
本节课是笔者在一间乡镇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的时候,将“三环节教学模式”融入教学设计,尤其重点开展了“课内设问”这一环节,通过巧设问题,将教学内容糅合进问题,通过问题教学知识点。
另外,本节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所以教学重点不是对知识点的讲解,应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环境观念和生活理念。另外,对于问题的辩证理解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体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6年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8年
[4]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009年版
[5]肖刃;《发人深思的教改“三部曲”——学习茶陵一中教改经验断想》;湖南教育;1983年11期
[6]东北财经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车丽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2000年.
论文作者:刘兰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设问论文; 环节论文; 气候变化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课内论文; 全球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