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和旁遮普农业

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和旁遮普农业

一、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与旁遮普邦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何文岸[1](2020)在《印度“绿色革命”农业科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革命”是印度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印度在独立之后农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粮食问题始终困扰着印度的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社会秩序的稳定。1966年在经历尼赫鲁以制度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战略遭遇失败,印度国内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在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印度转变农业发展道路,选择了新的农业发展战略——“绿色革命”。在“绿色革命”中印度主要通过农业科技的实施与推广来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绿色革命”的实施使印度成功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不利影响。总体而言,印度在“绿色革命”中通过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是成功的,利大于弊。印度在“绿色革命”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下非洲国家和中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由前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前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研究重难点和研究思路。正文内容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印度“绿色革命”实施的背景,重点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对“印度绿色革命”,探讨国内和国际两个主要因素是如何推动印度“绿色革命”于1966年实施启动的。第二章主要探讨印度“绿色革命”农业科技实施的推动力、实施主体以及具体措施。第三章主要分析农业科技实施的效果以及印度“绿色革命”产生的影响,主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对印度“绿色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是对印度“绿色革命”评价,探析印度“绿色革命”对于非洲国家以及中国的启示,对印度“绿色革命”的利弊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印度今后的农业发展道路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结语部分在总结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作为一个印度农业发展上的重要转折点,印度“绿色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仍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卢全梅[2](2020)在《拉奥-辛格改革以来印度农业危机研究》文中认为提起印度农业发展,无论是对印度稍有了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首先想到的都是“绿色革命”,而大家对“绿色革命”后印度农业的走向则关注较少。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并没有使印度农业真正实现现代转型。相反,在拉奥-辛格改革的背景下,印度农业逐渐陷入危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农业危机的最终形成也经历了漫长历程,是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论文划分为四章:第一章回顾了拉奥-辛格改革前印度农业的发展。自1947年至1991年,这段时期印度农业的发展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尼赫鲁时期与绿色革命时期。在尼赫鲁执政时期,为解决严重的农业问题,尼赫鲁政府从制度层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土地改革,但是囿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被寄予厚望的土地改革成效有限,农业形势依旧严峻。1966年英吉拉·甘地上台,严重的农业问题以及政治形势倒逼甘地夫人拉开了绿色革命的帷幕,绿色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增产问题,但印度农业并未实现现代转变,也并未改变农业内卷化的实质。第二章论述了拉奥-辛格改革以来印度农业的发展。拉奥-辛格改革带来农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农业危机正是在改革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场农业危机是一种农业生产危机和生态危机。农业增长急剧减速,跟不上人口增长,农业人口并未因为农业增速降低而出现下降,农业收益也抵不上所付成本,农业成为一个无利可图的职业;水资源紧缺和环境破坏问题严重;此外,印度各邦出现农民大量自杀的惨况。这些现象都说明改革后印度农业陷入危机。第三章分析了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印度农业危机的最终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国内因素看,首先与绿色革命后印度农业问题遗存有关,那时农业本就存在大量农民失业、农民普遍贫困、土地碎分化等问题;改革后经济结构转变对农业资金形成以及各产业间关系都形成重大影响;政府角色在改革中也遭到重塑,而对于政府在农业最终走向危机中所发挥作用的解读需放在印度独特的国家构建模式下进行。从国际因素来看,改革使得印度融入全球经济中,不平衡的贸易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都加重了印度农业和农民的脆弱性。第四章总结了农业危机的影响。农业与工业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印度农业的危机状态影响了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社会贫富差距与日俱增;“政治社会”与“公民社会”间的张力在农业危机的条件下也越加明显,昔日田园诗般的农村意象被打破,而农业危机则迫使农民远离故土,到城市谋生。印度农业危机发生于拉奥-辛格改革后,而这场危机也像一个窗口,使我们得以审视拉奥-辛格改革后各种新要素在印度这片土地上的博弈。

吉学立[3](2017)在《印度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研究(1947-1991)》文中指出锡克人是印度的一个少数族群,他们拥有自己的宗教,也曾经在旁遮普地区建立过自己的王国。十九世纪中期锡克人被英国人征服,二十世纪初他们开始走上抵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道路。印度独立后,由于中央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长期没有处理好与锡克人的关系,因此,锡克人的对立情绪逐步产生,最终演变为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文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析了印度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论述了英国殖民统治者对锡克人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统治政策。在漫长的殖民统治过程中,锡克人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日益显现,因此对立情绪逐步滋生,最终走上了反英道路的历程。正是在长时期的反英斗争中,锡克人开始觉醒。第二部分是分析锡克人分离主义的产生及其原因。印度独立前夕,锡克人提出单独建立卡利斯坦国的要求,但未能获得成功。印度独立后,他们争取建立旁遮普语言邦,并要求锡克人进一步扩大自治权,锡克人分离运动产生。由于印度政府难以满足其要求,锡克人走上了对抗中央政府的道路。第三部分是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20世纪80年代,锡克人分离运动进一步发展,他们试图分离旁遮普邦,并向印度中央发起不合作运动,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一时期,锡克人极端势力的兴起,印度政府政策的失误以及阿卡利党内外极端势力进一步联合等因素导致了印度锡克人分离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后,锡克人分离运动逐渐走向衰落。第四部分主要是论述印度锡克人分裂主义运动的影响。印度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对旁遮普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影响。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加剧了旁遮普的动荡局面,激化了旁遮普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恶化了当地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的关系。

曾泳心[4](2017)在《印度旁遮普邦农业发展及其影响、启示研究(1966-2004)》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印度遭遇严重的粮食危机,找寻到粮食迅速增产的方法迫在眉睫。此时,国际社会对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基因改造及其实现高产的关键投入的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墨西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率先将此研究进行实践并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国际社会称此为“绿色革命”。1966年,印度英吉拉·甘地政府综合多方考虑最终决定采用此农业发展新战略,挑选旁遮普邦等农业条件突出的区域进行重点推行。旁遮普邦在扎实农业基础上继续构建完善的农业投入体系,利用高产品种创造了粮食增长与农业发展的“奇迹”并成为印度其他邦的重要示范。同时,旁遮普邦“绿色革命”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俱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集中研究印度“绿色革命”最为成功的地区---旁遮普邦,阐述其过程、成就及其影响,分析经验教训,最终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正文部分共分为四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及意义、学术史回顾、概念及时段界定、理论依据与方法、研究思路、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一部分回顾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其农业条件。该部分考察了“绿色革命”由来及印度政府为何坚决采用此农业新战略,并阐述旁遮普邦被选择为实施区域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重点论述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表现、阶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旁遮普邦“绿色革命”发展的有利因素,揭示其成功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旁遮普邦“绿色革命”对农业以外领域的深远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影响。同时,对旁遮普邦“绿色革命”是否成功做出评判。最后,针对当前旁遮普邦农业发展现状提出合理的前景分析。第四部分根据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成就及其问题提炼经验教训,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镜鉴。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将旁遮普邦“绿色革命”与第二次“绿色革命”进行对接,指出旁遮普邦“绿色革命”仍旧存在较大的现实意义。

谢超[5](2016)在《联邦制度与国内和平:浅析印度政府如何应对锡克教武装分离主义》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在印度旁遮普邦兴起的锡克教武装分离主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严重的族群冲突之一。本文认为这与印度联邦制度维持国内和平的能力有关。印度联邦制度的设计容易催生少数族群的分权和自治运动,当政府对于早期的族群冲突过度使用武力时,容易引发主体族群与少数族群之间更大规模的冲突,使得事件的发展过程进入螺旋上升的模式。锡克教武装分离主义引发的冲突也经历了类似螺旋上升的升级过程,印度联邦政府过度使用武力镇压,导致锡克教原教旨主义暴力化和部分温和派极端化,使得一场原本在联邦框架内能够谈判解决的国内族群冲突升级为内战。

李宇翔[6](2016)在《研究型大学在包容性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大学包容性创新的现实情境问题,以文献分析、探索性案例等研究方法,对大量文献材料和多个案例进行研究梳理,构建了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理论框架。随后,通过验证性案例分析对后者进行了验证和完善。最后,基于本文设计的最终理论框架,给出了大学在包容性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和实践路径。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来,一方面创造了经济奇迹;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贫困仍然任务艰巨。国家提出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包容性创新的意义更加凸显。然而,我国包容性创新实践始终无法突破瓶颈,亟需大学等主体参与。针对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研究空白,本研究最终回答了大学可以在包容性创新中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首先,本文通过对大学与区域创新系统大量文献的研究,分析了相关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现状,构建了全新的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系统框架。其次,通过对包容性创新的文献研究以及国内外三所大学的包容性创新案例分析,将上述框架应用于包容性创新情境,提出了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框架。接下来,利用浙大案例对该框架进行了验证和完善。最后,基于补充后的框架解决本研究的科学问题。总的来说,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探索性案例研究、验证性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发展并完善了包容性创新定义,构建了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理论框架,对指导大学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包容性创新和解决我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忠[7](2014)在《印度农业大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经验与借鉴》文中提出印度农业大学最成功和最为显着的特点是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印度农业大学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念融入大学的使命,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和实践教学。其经验对我国农业大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在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和学分数,明确赋予农业大学的科技推广职能,加强农业大学校园外生产、科研、教学基地建设。

鲍文,李佳[8](2013)在《印度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趋势及其问题分析》文中指出持续增长的人口、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自然资源退化等使得印度农业面临严峻挑战,农业推广体系在帮助农户应对以上挑战方面作用突显。鉴于印度气候、社会经济和农业基础设施存在广泛的多样性,不适宜全国统一的推广模式。从中央和各邦推动的农业推广体系创新分析,文章认为印度推广能力亟待加强、推广应权力下放、推广应发挥得更大的作用和参与式推广有待完善,并据此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何红中,刘志民[9](2013)在《印度高等农业教育的使命、目标与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以旁遮普农业大学、中央农业大学和印度农业研究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印度农业大学机构在使命与目标上,集农业教学、科研和推广于一体,偏重于基础和应用性学科;在管理模式上,采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负责的集权与分权混合制。这些曾推动了印度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受政府过分的行政束缚,长期脱离于主流高等教育体系,未能适应综合化和跨学科发展趋势,导致近20年发展缓慢且后劲不足。

刘冬梅,李俊杰[10](2013)在《印度的农业技术推广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印度与中国在农业发展上较为相似,印度在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遇到的问题对我国具有参考价值。本文详细阐述了印度主要的农业推广主体及其在农业推广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印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议。

二、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与旁遮普邦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与旁遮普邦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绿色革命”农业科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论文重难点、创新以及研究思路
        1.重难点
        (1)重点
        (2)难点
        2.创新之处
        3.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印度“绿色革命”实施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一)经济根源
        (二)政治根源
        (三)社会根源
    二、国外背景
        (一)墨西哥“绿色革命”的启示
        (二)美国及私人基金会对印度农业的援助
        (三)国际组织的推动
第二章 印度“绿色革命”农业科技的实施
    一、农业科技实施的推动力
        (一)印度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国际农业科技发展与传播的推动
    二、农业科技实施的主体
        (一)政府
        (二)企业
        (三)农业大学
        (四)科研机构
        (五)农民
    三、农业科技的实施
        (一)发展农业教育和培训
        (二)增加高产良种作物面积
        (三)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五)引进和培育高产良种作物品种
        (六)推广灌溉技术
第三章“绿色革命”农业科技实施的效果以及影响
    一、农业科技实施的效果
        (一)提高农业生产力
        (二)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二、印度“绿色革命”农业科技实施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
        4.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二)消极影响
        1.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2.加剧农村两极分化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农村失业问题出现
第四章 印度“绿色革命”农业科技问题的评价及启示
    一、印度“绿色革命”农业科技成败的评价
    二、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展望
    三、印度“绿色革命”农业科技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一)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对非洲国家的参考作用
        (三)对中国的农业发展的启示
        (四)印度“绿色革命”农业科技问题的教训
        1.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2.土地改革对农业发展的关键性
        3.促进农村社会公平发展
        4.实现农业协调性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拉奥-辛格改革以来印度农业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概念界定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点
        (三)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拉奥-辛格改革前的印度农业发展
    第一节 尼赫鲁时代印度的农业发展:制度变革的成功和局限
        (一) 尼赫鲁时期农业改革的背景
        (二) 农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三) 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局限
    第二节 绿色革命期间印度的农业发展:技术变革和农业转型
        (一) 印度后尼赫鲁时代的政治经济与“绿色革命”的发端
        (二) 印度绿色革命的具体内容
        (三) 绿色革命后印度农业的转变
第二章 拉奥-辛格改革以来印度的农业发展:后转型时代的危机
    第一节 拉奥-辛格改革和印度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后转型时代农业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 农业生产的危机
        (二) 农业生态的危机
        (三) 农民自杀现象突出
第三章 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农业危机发生的国内因素
        (一) 绿色革命后农业的痼疾
        (二) 经济结构转变以及对农业的制约
        (三) 政府的应对与“缺失”
    第二节 农业危机发生的国际因素:全球化的影响
        (一) “自由贸易”还是“强制贸易”?
        (二) “失窃的收成”:全球资本对印度农业的窃夺
第四章 农业危机的影响
    第一节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困境与缓慢的工业化进程
    第二节 对政治的影响:“两种社会”的对立
    第三节 对农民的影响:农民的边缘化与观念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印度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研究(1947-199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2、研究目标
        3、可行性分析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一、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锡克人的历史概况
    (一)印度锡克人与锡克教历史概况
        1、印度锡克人历史概况
        2、印度锡克教历史概况
    (二)英印政府对锡克人的政策
        1、加强经济掠夺
        2、实施分而治之政策
        3、笼络锡克人参军
    (三)锡克民族主义的萌芽
        1、锡克人民族意识的增强
        2、锡克人的觉醒
        3、阿卡利党的建立
二、印度独立后锡克人分离运动的产生及原因(1947—1979年)
    (一)印度锡克人分离运动的产生
        1、提出单独建立“卡利斯坦国”的要求
        2、争取建立旁遮普语言邦
        3、要求扩大自治权
    (二)印度锡克人分离运动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严峻的政治环境
        2、经济形势的恶化
        3、建立旁遮普语言邦受挫
三、印度锡克人分离运动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1980—1991)
    (一)印度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
        1、试图分离旁遮普
        2、向中央发起不合作运动
        3、宣布成立“卡利斯坦国”
    (二)印度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锡克人极端势力的兴起
        2、印度政府政策的失误
        3、阿卡利党与锡克人极端势力的联合
四、印度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的影响
    (一)锡克人分离运动的经济影响
    (二)锡克人分离运动的政治影响
        1、加剧了旁遮普局势的动荡
        2、恶化了旁遮普邦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三)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的社会影响
        1、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2、激化了旁遮普邦锡克教徒与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印度旁遮普邦农业发展及其影响、启示研究(1966-200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印度农业新模式诞生与旁遮普邦农业条件
    (一) 国际环境
        1. 国际农业新技术的发展与分享
        2. 墨西哥农业现代化发展给予重要参考
        3. 东南亚水稻革命提供最直接案例
        4. 美国及其私人基金与国际组织援助
    (二) 国内环境
        1. 经济根源
        2. 社会根源
        3. 政治根源
    (三) 旁遮普邦农业条件
        1. 区域状况突出
        2. 农业文化历史悠久
        3. 农业基础扎实
        4. 灌溉设施存量充足
二、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实施及发展
    (一) 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突出表现
    (二) 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主要阶段
    (三) 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主要特征
        1. 粮食增产迅速
        2. 农业发展多管齐下
        3. 资本投入强度高
        4. 存在作物差异与区域差异
    (四) 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具体施展
        1. 农业科学的持续性研究
        2. 农作物高产品种的培育与推广
        3. 高产品种相关的现代化投入
        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 农业的结构性支持
二、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 旁遮普邦经济实现跨步发展
        2. 旁遮普邦人均收入提升
        3. 促进其他相关行业发展
        4. 缩小旁遮普邦城乡差距
        5. 维护印度国家稳定
        6. 推动印度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 消极影响
        1. 农业增长势头下滑
        2. 种植模式单一
        3.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4. 农民自杀现象频发
        5. 农民收入不平等
    (三) 旁遮普邦“绿色革命”成败分析
    (四) 展望旁遮普邦农业未来发展前景
        1. 农业基础设施存量不足有望改善
        2. 政府鼓励与市场紧密结合
        3. 拥有世界级的国内巨大消费市场
四、旁遮普邦“绿色革命”之于世界的启示
    (一) 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宝贵经验
        1. 农业发展对于消除贫困的重要性
        2. 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3. 旁遮普邦“绿色革命”对于非洲国家的参考作用
        4. 旁遮普邦“绿色革命”与中国农业的紧密联系
    (二) 旁遮普邦“绿色革命”的深刻教训
        1. 土地改革对印度意义重大
        2.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3. 农业发展应当注重区域平衡
        4. 印度经济结构有待调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联邦制度与国内和平:浅析印度政府如何应对锡克教武装分离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联邦制度与国内和平
二、印度联邦制下的和平与隐忧
三、绿色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冲击
四、宗教诉求与原教旨主义的暴力化
    (一)宾德兰瓦里与原教旨主义的暴力化
    (二)“蓝星行动”与部分温和派的极端化
五、联邦制下的竞争与妥协
结论

(6)研究型大学在包容性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为包容性创新提供空间
        1.1.2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1.1.3 中国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基础与困境
        1.1.4 缺乏大学参与的包容性创新遇到瓶颈
    1.2 研究问题与创新点
        1.2.1 拟研究问题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技术路线、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和章节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包容性创新的相关研究
        2.1.1 包容性创新的相关概念、定义与特征
        2.1.2 包容性创新的实践现状研究
        2.1.3 小结
    2.2 关于大学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
        2.2.1 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角色
        2.2.2 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系统的框架
        2.2.3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2.2.4 小结
    2.3 本章小结
3 探索性案例分析
    3.1 研究方法概述
    3.2 MIT包容性创新案例——以D-Lab创新能力建设和Colab智利创业网络为例
        3.2.1 MIT的包容性理念
        3.2.2 MIT的包容性创新结构
        3.2.3 MIT的包容性创新行为
        3.2.4 MIT的包容性产品设计
    3.3 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包容性创新案例——以低成本土壤湿度计的推广为例
        3.3.1 PAU的包容性理念
        3.3.2 PAU的包容性创新结构
        3.3.3 PAU的包容性创新行为
    3.4 清华大学包容性创新案例——以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扶贫为例
        3.4.1 清华大学的包容性理念
        3.4.2 清华大学的包容性创新结构
        3.4.3 清华大学的包容性创新行为
        3.4.4 清华大学的包容性创新绩效
    3.5 案例比较分析
        3.5.1 创新对象比较
        3.5.2 创新结构比较
        3.5.3 创新行为比较
        3.5.4 创新产出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框架
    4.1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对象
    4.2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主体
    4.3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行为与产出
    4.4 包容性创新的反馈
    4.5 本章小结
5 验证性案例分析
    5.1 浙江大学包容性创新案例
        5.1.1 理念引领:服务中求发展,突围三农问题
        5.1.2 立体支撑:打造包容性创新组织制度系统
        5.1.3 系统覆盖:构建包容性创新科技推广体系
        5.1.4 浙江大学推进包容性创新体系建设成效
    5.2 案例分析
    5.3 补充后的框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产品/服务设计者
        6.1.2 技术推广者
        6.1.3 实践服务者
        6.1.4 创新主导者
        6.1.5 支撑体制机制
    6.2 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6.3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7)印度农业大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经验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念融入大学的使命
二、农业科技推广———科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载体
三、实践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的中介
    ( 一) 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教学
    ( 二) 粮食生产实践( Practical Crop Production)
    ( 三) 开设“农业科技推广”( Dimension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课程
    ( 四) 农村农业工作经验实习( Rural Agricultural Work Experience)
四、借鉴
    ( 一)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和学分数
    ( 二) 明确赋予农业大学科技推广的职能
    ( 三) 加强我国农业大学校园外生产、科研、教学基地建设

(9)印度高等农业教育的使命、目标与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以旁遮普农业大学、中央农业大学和印度农业研究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所农业大学机构概况
二、使命与远景目标
三、组织管理模式
四、基本评价
    (一) 特色与成就
    (二) 缺陷与不足

(10)印度的农业技术推广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印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印度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体系
    印度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
印度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推广内容
    组织管理
    人力资源和经费保障
印度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注重县域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合理发挥企业、农民组织及社会机构的作用
    注重推广人员能力建设
    采取更为灵活的推广方式

四、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与旁遮普邦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绿色革命”农业科技问题研究[D]. 何文岸.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拉奥-辛格改革以来印度农业危机研究[D]. 卢全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印度锡克人分离主义运动研究(1947-1991)[D]. 吉学立.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
  • [4]印度旁遮普邦农业发展及其影响、启示研究(1966-2004)[D]. 曾泳心.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1)
  • [5]联邦制度与国内和平:浅析印度政府如何应对锡克教武装分离主义[J]. 谢超. 南亚研究, 2016(04)
  • [6]研究型大学在包容性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研究[D]. 李宇翔. 浙江大学, 2016(02)
  • [7]印度农业大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经验与借鉴[J]. 张忠. 高等农业教育, 2014(03)
  • [8]印度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趋势及其问题分析[J]. 鲍文,李佳. 农业经济, 2013(11)
  • [9]印度高等农业教育的使命、目标与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以旁遮普农业大学、中央农业大学和印度农业研究院为例[J]. 何红中,刘志民. 比较教育研究, 2013(03)
  • [10]印度的农业技术推广及对我国的启示[J]. 刘冬梅,李俊杰.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3(03)

标签:;  ;  ;  ;  ;  

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和旁遮普农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