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研究与总体趋势判断与展望_金融论文

危机研究与总体趋势判断与展望_金融论文

危机研判与大势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势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实质是美元本位制危机

危机发生时,人们说它是次债危机。现在看来这不太准确,因为危机已经远远超出次债的范围了。美国人最初希望把危机局限下来,但并不成功,之后就变成了金融危机。现在叫金融海啸。海啸就会一波一波产生。地震引发海啸,再引发一些次生灾害,这很形象。我这里做个简单的定义:这一次的危机是美元本位制的货币体制危机,也是信用货币制度的危机。它是当代金融资本主义、虚拟资本主义诸多矛盾的总爆发。这次危机不是次债一个产品的单一原因导致,也不局限于华尔街,而是整个美元体系、整个信用货币制度问题。这样认识才能对危机进行准确定位,分析原因、对策才能更准确、更具针对性。

货币体系、金融制度的危机,当然就不是小危机而是大危机。对于危机的性质和特点,我认为有四个特征。

第一,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中心地带。和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不一样,那些危机都发生在资本主义的边缘地带。这一次发生中心地带,因此影响比较大,迅速地向全世界蔓延。

第二,危机是综合性危机,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比如说美国房子,最初就是房贷的问题,可现在已涉及美国居民实实在在的居住问题。如2008年头七八个月,大概有250万户美国居民住房被银行收走了。美国大概有5000万自有房住户,每20户中有1户房子被收走了。悲观估计到2009年美国居民出现负资产的比例可能扩大到40%。尽管出现负资产,不见得就把房子收走,但却存在这种可能。也就是说,有近一半左右的美国人口在住房上会出问题。这说明这场危机不仅仅发生在金融领域,而是正在往社会的各个层面扩散,可能会影响到美国乃至世界的方方面面。

第三,冲突具有集团化特征。目前的全球经济框架下世界经济体大致分为美欧等现代金融服务业国家、中印等制造业国家和资源类国家三个层级。这次危机发生以后,美欧之间互有争夺但同时也在协调,这些国家是办钱庄的;中国、印度等国同属制造业国家,利益相近;资源国家如俄罗斯、伊朗,它们也在协调政策,包括石油价格降低以后它们马上就开始减产。这些具有相同利益的国家形成相应的利益集团与其他利益集团进行博弈,但同时集团内的国家互相之间也存在矛盾。由于集团化,如果出现利益协调失衡,矛盾可能激化,冲突将更加激烈。

第四,危机呈现长期化征兆。长期化征兆现已出现。先前比较乐观的观点认为今年底明年初问题可能解决,现在看来解决不了。现在一般认为危机将持续更长久,甚至可能长达十几年。

这场危机是不是马克思、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总危机”,目前尚看不清楚。但可以断言是192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这场危机可能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萧条,继而引发全球政治秩序瓦解和社会动荡。

二、危机的走热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这次危机不是静态的,是在发展变化的。现在世界几大主要力量中,美国是“当权派”,欧洲是“造反派”,日本是“保皇派”。还有新兴国家,如金砖四国等目前像是“逍遥派”。危机的未来走势,还要取决于全球各种力量角逐的结果。

美国很可能先从危机中走出来。因为它有套路有战略。美国金融市场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最下面的一层是次级贷MRS,数额大概在1万亿~2万亿美元左右。上一层次的是普通房贷,数额在12万亿美元左右;现在这两层已经出了问题。再上一级是企业债包括企业之间的资产抵押债券CDO和信用违约掉期产品CDS,这个数字大概是50万亿左右;最高一级是各种金融衍生品。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到2007年三季度末全球衍生金融产品的市值为681万亿,其中美国大约占50%。也就是说美国各大金融机构持有300万亿左右的金融衍生产品。作为2万亿—12万亿—50万亿—300万亿这样的倒金字塔式金融市场结构,其本身就不稳定。而现在塔基、塔座开始垮塌,势必波及整体。继贝尔斯登、雷曼倒闭后,下一步将可能是对冲基金瓦解和商业银行倒闭潮,再下一步是美元大幅贬值导致美元危机,最后是全球通货膨胀、大宗商品暴涨,打击实体经济,全球进入萧条。这是美国危机的路线图。但美国前总统布什在20国首脑峰会上说:今天的危机并不代表自由市场体系失败,而解决的方式也不是改造整个体系。所以说“走资派”还在走,美国不愿改造美元本位制。

现行的美元体制建立在美国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美国国家信用则建立在其金融、科技和军事实力三大支柱之上。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经济实力已无法维持其全球货币和经济惟一中心的地位。尽管美国对金融体制改革持反对态度,它却无法阻止改革进程启动,只能希望改革是对原有体系的修补而非彻底的重构。

“造反派”欧盟要重构金融秩序,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重新分配全球金融利益。在改革国际金融体制问题上,欧洲人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欧盟轮值主席、法国总统萨科齐尤其突出。危机爆发之初萨科齐就开始了对美式金融体制的批判,很快提出改革国际金融秩序的意见。统一欧盟内部看法以后,萨科齐飞到戴维营要求美国总统同意召开金融峰会。然后又在北京亚欧峰会上呼吁亚洲国家参与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并力邀中印领导参加峰会。在华盛顿峰会之前他力图为会议定调,明确表示美元不应被当作“惟一的全球通用货币”。会后他颇为自得地对媒体说:通过峰会他已经给美国这只恶猫挂上了“铃铛”。他决定2009年1月在巴黎召开主题为“新世界——价值观、发展与监管”的专家峰会,讨论资本主义“新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占据国际金融秩序改造的道德高地,进一步掌握话语权。有趣的是与以往欧盟以法德为轴心处理重大国际问题的传统不同,萨科齐与英国首相布朗这次结成了“布萨组合”。布朗的救市决策得到萨科齐的支持和效仿,没有加入欧元圈的英国被罕见地邀请参加欧元区峰会,布萨两人在G20会议前相互拜访了四次。在欧盟的支持下,伦敦有可能成为下一次金融峰会的主办地。而俄罗斯则是萨科齐极力笼络的另一个重要国家。华盛顿峰会前萨科齐与梅德韦杰夫举行了会谈。会后萨科齐第一次批评美国的“反导计划”,认为这个计划不利于欧洲的安全。萨科齐所代表的欧盟似乎认识到,没有英国和俄罗斯的支持,欧洲不可能获得全球货币体系的主导权。欧盟的国际金融改造方案核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金融账户透明度,改革金融危机的评估机制。

经济学家、欧元之父蒙代尔对未来货币体系作了一个设计,他希望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变为世界中央银行,世界中央银行建立国际黄金体系,在主要货币支持下发行世界货币,贸易通过世界货币来定价,主要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英镑,其他国家拥有全球货币账户,各国货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以保持稳定汇率。核心是变美元主导为5种倾向主导,实际是欧元主导。欧盟的问题在于它是经济的巨人、政治的矮子、军事的侏儒。国际体制改革从来都是基于实力的。危机提供机会,也有特殊要求,就是强制执行的能力。

这次危机中日本充当了美元体制的“保皇派”。日本首相麻生明确主张维持美元体系,最多做些改良。亚欧峰会时麻生就试图与中国协调立场。但在确定支持美元体系的国家战略下,日本也实行着多点支撑的灵活策略。最显著的迹象是日本口头上支持美元体系稳定,私下悄悄减持美元债券,把美国最大债主的“美誉”转让给了中国。另一重要迹象是日本宣布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加投入1000亿美元。在欧洲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造计划中,IMF在世界金融领域的作用将极大提高,有可能扮演“全球中央银行”的角色。美国由于握有17%左右的投票份额,获得了实际上的否决权,因而也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日本增加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注资,有利于获得更多的投票额度,以加强其在未来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一面减持美国国债,一面增加对IFM的投入,一减一增透露出日本缜密的战略心机与精妙的策略运作,其基本策略是“两头下注”。

中国政府在美国表态同意支持美国的救市行动。欧洲人来对我们说要改变体系,我们回答:对,要改变体系。日本也在货币整合问题上争取中国支持。我们实际上在观望,这种地位其实非常有利,关键在于不能糊里糊涂地看这个地位,而是要保持自己的清醒,有自己明确的战略,从国家利益出发,确定自己的立场。

新兴国家是沉默的大多数,要争取更大发言权。世界经济2009年将进入衰退,只有新兴国家经济好一些。俄罗斯等资源国家的利益与资源价格关系密切。非常复杂的关系链构成了非常复杂的国际关系,就如中国的战国时期,多国争斗,形成一种力量的均衡。

总之,此次危机将导致美元本位模式的终结。全球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包括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将随之改变。危机走势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博弈,世界将会围绕若干核心货币形成多个“币缘圈”,国际关系将进入金融化的新战国时代。

三、中国的应对

面对重大危机不仅需要对策更需要战略。首先需要确定中国应对危机的战略目标。可以有高、中、低几个目标。最高目标:取美国或欧洲而代之,中国模式被广泛接受,中国实现崛起。这是愿望高于能力,不宜选择。中间目标:在危机中争取更多实际利益,在未来金融秩序中占据比现在更有发言权的地位。最低目标:买美国的国债不要亏太多,中国实体经济不要受大影响等。

战略选择就是对能力、条件、手段与目标的权衡。在危机时,选择应该是避祸高于趋利。因此中国的目标应该低一些,描述为:尽可能减少损失,降低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稳定,争取在国际金融秩序重建中的发言权。经济上采取“内需战略”。中国在采取外向战略20年后也需要转向了。国际上采取“持中战略”,在美欧之间、金融国家和资源国家之间持中。

内政上采取“和谐战略”,公平优先、扶弱济贫。思想上,自立自主,破除“外来和尚会念经”的迷信,自己动手动脑调查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策略方面需要注意三点:1.把握危机原因的话语权。西方仍有将责任推向中国的意图,所谓“中国不消费、高储蓄”论是对中国发展甚至是生存模式的否定。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能当替罪羊。2.对中国在美债券可能的损失进行危机管理。3.组织对全球金融新秩序的设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最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战争开始就着手设计战后经济制度。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国财政部长宣布:明天起怀特先生作为我的特别助理,设计未来全球金融秩序。结果以凯恩斯和怀特的研究为基础,构建了整个布雷顿森林体系。我们现在也应该着手设计未来。

标签:;  ;  

危机研究与总体趋势判断与展望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