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教育科技卫生领域合作的新发展论文

中蒙俄教育科技卫生领域合作的新发展论文

中蒙俄教育科技卫生领域合作的新发展

佟景洋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07;2.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北京 100007)

[摘 要] 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持续稳步推进,中蒙俄三国在教育科技及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日渐升温,而且不断创新合作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搭建起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中蒙俄三国教育科技及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使三国间人员往来更为密切频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关键词] 中蒙俄;教育;科技;卫生;交流

中蒙俄三国在教育、科技及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友谊,而且密切和扩大了三国间人员往来便利化和互动交流,创新了三国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搭建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积累了经验,有效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促进了中蒙俄三国人文、经济各项事业的繁荣,发挥了文化和民间外交的重要作用。

水位流量关系的好坏与测验断面冲淤变化密切相关。断面稳定,水位流量关系就好。断面冲淤严重,水位流量关系就差。分析测站测验断面冲淤情况以及河底高程的稳定性是测站特性分析的重要基础工作。主要从测站历年大断面变化情况和测验断面历年平均河底高程演变情况进行分析。

一、教育领域

1952年,中蒙两国便开始了教育交流。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1996年蒙古国科教部长图木尔奥奇尔访华,会同中方签署了《中蒙1996—2000年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1998年,两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的协定》;2000年,双方签署了《利用中国无偿援助款项培养蒙古留学生项目执行计划》;2002年和2003年,两国教育部主要领导进行了互访;2005年,两国签署了《教育文化科学部2005—2010年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2008年,中蒙签署了《关于组织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赴蒙古国任教的协议书》;[1]2010年两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证书的协定修订备忘录》;2011年,两国又签署了《2011—2016年教育交流合作执行计划》;2014年两国签订了《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蒙古国教育科学部关于组织汉语教师志愿者赴蒙古国任教的协议》;2015年双方签订了《关于合作建立中蒙专项奖学金项目备忘录》;2018年,两国签署了《2018—2021年教育交流与合作执行计划》。以上这些协议、协定和计划的签署,成为两国在教育领域交流合作的注脚。[2]

由此,通过增加电路状态方程的阶数,解决了改进型文氏桥混沌振荡器的数学建模问题。在式(2)中引入新的无量纲变量,并对电路参数作归一化处理,即

中蒙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校际间合作交流开始发展并不断深化。内蒙古自治区内主要高校像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等都与蒙古国相关高校如蒙古国立大学、蒙古国立师范大学、蒙古国立农牧学院、蒙古科技大学等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在培养学生、教师进修、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两国互派留学生方面,2000年在中国的蒙古国留学生不足百人,2005年内蒙古人民政府与蒙古国教科文部签署《关于接受蒙古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和派遣汉语教师赴蒙古国任教的协议》,根据协议,内蒙古政府面向蒙古国专门设立全额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100名蒙古国学生在内蒙古地区高校学习,从2008年开始,每年又增加招收80名享受国家奖学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之后蒙古国来华留学生便开始以几何数字增长,到2016年已达到了8508人。当前内蒙古已有30所大中小学校具备接受蒙古国留学生的条件和资格,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借助与蒙古国邻近的区位优势,近些年来已累计培养蒙古国中小学留学生3000多名,二连浩特国际学院还与蒙古国立教育大学和国立大学开展本科“2+2”培养项目。此外,随着“汉语热”升温,中央汉办不仅每年派遣汉语教师赴蒙古国教授汉语,内蒙古也成为了蒙古国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留学基地。在两国合办孔子学院方面,2007年6月山东大学与蒙古国立大学创办了第一家蒙古国孔子学院,之后2015年9月东北师范大学和新疆职业大学又相继与蒙古国教育大学和蒙古科布多大学创办了两家孔子学院。三家孔子学院的创办,为中蒙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直接平台,对推进两国民众沟通、交流和理解都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多以中国引进俄罗斯的高新技术为主,这也是中国的合作意愿强于俄罗斯的重要原因,两国一直在国家间、地方间、企业间、高校科研院所间等多个领域相继开展科技合作项目,并取得了诸多成就。中国通过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解决了很多高新技术难题,缩短了研发周期,填补了技术空白,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和封锁,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如合成孔径雷达、核电技术、6000米水下机器人、受控热核聚变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转基因羊和大功率激光器、深海载人潜水器、激光武器、雷达、空间技术、卫星导航、新材料、同步辐射光源等多个项目多个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也有效带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此外,中俄两国还在多个城市联合建立了面向两国科技合作的科技园、创新园、技术园等,如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长春中俄科技园、黑龙江中俄科技与产业化合作中心、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等,加强科技广泛深入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合作层次,进而实现了合作共赢。

俄罗斯由于继承了前苏联70%以上的科技遗产,科研综合实力依然位居世界前列,当前俄罗斯国内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科学院系统、工业部门设计研究系统和高等院校科研系统三个领域,此外还有实力同样出众的工程院系统。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最被人所熟知的事件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的“156工程”;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于1992年开始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科技合作,当年签订了《中俄政府科技合作协定》,为两国日后的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础;1995年两国各自建立了旨在利用中国高新区优惠政策和俄罗斯科技优势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中俄科技和高技术中心协会”;2000年,两国签署了《关于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成立专门的军转民技术合作工作组,致力于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能和能源、通信技术和信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和材料等科技优先发展方向展开合作;2007年,两国签署了《关于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共同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决定在上述高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合作;2013年,两国签署了《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出在高科技领域深化合作,推动从合作研发、创新到成果转化的科技合作;2016年,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到,中俄两国正在高新技术和生态环境领域积极推动青年科学家和留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促成共同参加研发项目的成功实施;2017年6月,两国协议双方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基金会和中国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中俄高科技中心框架协议》,并就在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园区共建中俄高科技中心达成共识,该中心将成为中国高科技产品和成果在俄的展示窗口,从而也迈出了双方在科技合作领域的重要一步;[6]2018年4月,第三届“一带一路中俄科技与创新浦俄国际论坛”在上交会俄罗斯馆举办,主要以中俄科技成果发布为主题,签约了多个科技合作项目,并就一些两国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了有效对接与洽谈,两国科技合作在“一带一路”及大欧亚伙伴框架下的前景将十分广阔。[7]

二、科技领域

1987年,中蒙恢复了中断20多年的科技交流,两国签署了《1987—1988年度科技合作计划》;1989年蒙古国政府科技代表团访华,两国从此定期举行科技合作会议和签订年度科技合作计划;1999年和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副院长杨柏龄先后率团访蒙;2007年,中国科技部副部长程培津率中国政府科技代表团访蒙并出席“中蒙技术转移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当前该中心以组织和推动两国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进行科技交流、合作和技术转移为己任,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2008年两国科技部门签署《中蒙政府间2008—2010年科技合作计划》,确定双边33项合作项目;2013年3月,两国就落实《2011—2015中蒙科技合作协议》达成共识;2013年10月,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与蒙古国教育科学部关于在蒙古国建设第一个国家科技园区的合作谅解备忘录》;2014年8月,两国签署了《关于推进科技人员交流的协议》以及《关于共建中蒙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2015年11月举办的中蒙博览会上,现场签订了两国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及联合实验室等方面的25项科技合作协议,并举办了由内蒙古科技厅承办的“首届中蒙科技技术交流展”,包括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牧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10个领域700余项最新科技成果。[4]随着这些协议和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蒙两国科技合作进入了发展新常态。此外,从2004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4届的“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已成为当前中蒙俄毗邻地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科技成果及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会,为中蒙俄毗邻地区科技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使三国的科技及经贸交流与合作逐步深化,取得丰硕的成果;累计参展国内外企业9600多家,参展项目31000多项,签订合同及协议近960项,协议金额达320亿元,参观和洽谈的客商43万多人次。2014年以来,内蒙古科技厅已连续举办4届“中国新丝绸之路·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创新品牌展示交易会”,不仅有利于提升内蒙古畜牧业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也为发挥好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和畜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中蒙博览会国际科技合作与产业化论坛上,围绕国际科技合作与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科技人才与合作平台共建、国际科技合作政策与经验交流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并签署了《国际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国际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富勒烯科研与产业化国际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在蒙建立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和发电系统生产线项目协议》等4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

蒙医药学作为蒙古民族的原创医学,其传承发展至今已经历了2700多年,在蒙古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蒙古国至今一直主要用蒙医药开展医疗服务,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蒙关系恢复正常化以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蒙古国每年大约有2—3万人专程来内蒙古地区就医,且绝大多数看蒙医用蒙药,就此播种下了中蒙两国传统蒙医药合作交流的种子。2010年以后,中蒙两国在蒙医药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共建医疗机构等方面开始不断加强合作。2012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成立了“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为蒙医药交流合作进一步搭建了平台,成立之初便开始与蒙、俄、日、韩等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业务交流,派专家学者互访学习,每年派出数十位蒙医药专家赴蒙古国开展义诊,每次义诊患者上千人,同时也吸引了以蒙古国为主的大量国外患者前来就诊,被蒙古国卫生部授予“功勋医院”称号;同时该医院还加强与蒙古国医院的交流合作,免费为蒙古国基层苏木和乡村医护人员提供到院学习进修的机会,并与蒙古国杭盖省卫生局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医疗援助等多方面建立交流合作。[8]不仅如此,内蒙古对蒙古国开设的18个口岸也积极为蒙古国公民提供绿色就诊通道并适当减免医疗费用,二连浩特市先后与蒙古国立医科大学等5所医疗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在蒙医药研究、传染病预防、互派医疗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建立了长效机制,通过给予蒙古国民众看病就医“市民待遇”、对前来就医的蒙古国患者减免1/5费用、免费开放体检等具体政策,每年接诊蒙古国患者5000多人次,受到蒙古国民众的欢迎和感激。

苏联解体后,1995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互相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协议》;2000年,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设立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标志着两国教育合作高层磋商机制开始走向规范化。2005年11月,两国合作签署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合作协议》,由此开始每年互派专家教师、互换教材资料、互相交流经验信息、互派大中小学生和教师到对方实习,以及共同编写汉语俄语教材等,为两国民众加强沟通搭建了桥梁和开辟了窗口。在合作办学方面,相继开展了包括国家之间、地方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多种方式合作办学,尤其是同类专业高校间组建的校际联盟,为两国搭建起更加广泛多元的合作平台;2006年12月俄罗斯第一家孔子学院在远东国立大学正式成立,中方合作院校为黑龙江大学,截止目前在俄罗斯已先后设立了18家孔子学院;2014年9月,北京理工大学与莫斯科大学正式签署在深圳合作办学协议,筹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力争打造为中俄两国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典范。[3]在人才交流方面,两国互派留学生人员比例大幅增长,据统计2016年中国赴俄留学人员已达到3万人,留学中国的俄罗斯学生近1.8万人,双方各类短期交流人员约3万人,两国已开始推动实施到2020年总计达到10万人留学交流计划。在学术交流方面,两国教育界多次举办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和教育展览等活动,通过多种平台进行广泛地合作对话,共同推动两国教育合作迈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和高水平的发展方向。

中俄两国教育交流历史久远,17世纪末(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就开始派遣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交流;18世纪初(1708年)康熙皇帝创办了“俄罗斯文馆”,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境内的第一所俄文学校;此后的近一个半世纪,沙俄共向中国派遣了14批传教士团、总共155人次的僧俗人员,除神职人员外,还包括画师、医生、天文学家、植物学家和专职留学生等;18世纪20年代末(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条约规定沙俄每十年可派4名东正教传教士来华传教和6名学生来华学习满、汉语,当时的雍正皇帝下令对这些来华留学生给予优待,不仅有满汉各一名助教专人负责其教学事务,而且清政府每月还向他们拨付钱、米和日常生活器物。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一批进步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前往苏联留学,主要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1925年中国国民政府在莫斯科建立了中山大学,并在国内设立了选拔委员会,选派留学生前往学习,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思想受训的主营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派遣大批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也受到严重影响,互派和交流留学人员大幅减少;1984年起,两国的教育交流开始逐渐恢复,转向了校际间人员、教学和科研交流合作,最初只有5对高校,后续一些高校逐渐加入并建立起了校际间往来合作。

三、医疗及卫生领域

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科技合作由来已久,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国的排头兵与蒙古国开展科技合作交流。2005年内蒙古科技厅与蒙古国科技基金委员会在乌兰巴托举办了科技展,达成了总计超亿元的16项合作协议,并签署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蒙古国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从而开启了双方科技交流合作的序幕;2009年内蒙古科技厅与蒙古国科技基金委员会承办了“纪念中蒙建交60周年科技合作与发展研讨会”、2011年举办了“中蒙科技投入研讨会”、2012年和2014年先后召开了“中蒙科技合作与交流座谈会”;内蒙古农牧科学院与蒙古国草业协会启动了“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模式联合研究”项目;2014年,引进两名蒙古国院士进入了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北极神绒牧业研究所成立的“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201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与蒙古国科学院和乌兰巴托大学达成了多项科技合作共识;2014年内蒙古科技厅通过实施《内蒙古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及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向蒙古国稀土、有色及黑色矿等资源探测提供帮助,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寻求并拓展新的科技合作领域;2015年内蒙古对外科技交流中心承接了蒙古国实施的“蒙古国草原畜牧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蒙古国边远牧区户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试验示范”“中蒙小型风力、太阳能发电机推广应用”等科技援外项目,并针对中蒙科技合作的相关领域承办了6期专题培训班,总计培训了100多名蒙古国学员。此外,在中国科技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的组织推动下,内蒙古高校和科研院所与蒙古国畜牧业及延伸产业开展了诸如传统医学、草原生态保护、畜牧学、矿产研究领域等上百个科技合作项目,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蒙古国“发展之路”倡议有序对接的框架下,两国在蒙医药交流方面的合作开始日渐升温,在传染病防控、传统医药、国际医疗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15年召开的首届中蒙博览会上,来自中、蒙、俄、美等国的500余位蒙医药专家和官员学者畅谈蒙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等领域的经验与探索,中蒙两国一致决定在乌兰巴托建立蒙医传统疗术中心,同时在中心开展蒙医临床诊疗和培训,并签署了《中蒙共建蒙医传统疗术中心合作协议》。在2017年召开的第二届中蒙博览会上,“蒙医药”已成为中蒙两国交流合作的“亮丽名片”。内蒙古蒙医药学术研究机构、医疗单位蒙药制剂室(54家)和蒙医药企业(18家)已有近一半与蒙古国相关单位建立了合作交流机制,并为蒙古国培养了300多名蒙医药方面的人才,双方还相互培育拟攻读蒙医药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人员。内蒙古自治区的两所蒙医医院被国家定为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蒙古还多次举办国际蒙医药学术交流和展览,进一步促进了蒙医药的对外交流,提升了蒙医药的国际知名度;两国还将协作研究自然、活性药物,施行科研技术合作计划,并研究制定国际认可的标准,研发世界医学领域认可的蒙药新药。通过上述两国在蒙医药领域的广泛交流合作,不仅提升了蒙医药学术水平和医疗水平,而且为蒙古国公民提供蒙医药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本研究发现,在重度眼睑下垂和双侧眼睑下垂的患者中,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尤其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重度、双侧眼睑下垂患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分别较轻中度、单侧眼睑下垂者显著升高(P<0.05)。因此,临床上应对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常规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尤其是双侧或重度眼睑下垂的患者。

1992年10月,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卫生代表团访问黑龙江省黑河市中医医院,主要考察中医药的应用,由此开启了中国中医医院对俄交流的先河。[9]2000年12月,中俄两国组建了中俄双边“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并成立了卫生分委会,规定将鼓励两国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研究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传统医学中心以及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直接合作;中俄卫生分委会每年召开一次例会,轮流在中俄两国举行,双方每次会议都就传染病防治、疗养康复医疗、传统医药合作、药品流通监督管理、灾害医学、边境地区卫生防疫合作等议题进行讨论,并不断扩大和深化务实合作。200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俄传统医药研讨会”。2004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共同创办了“中俄药学论坛”,每年举办一届,2007年第四届开始更名为“中俄生物医药论坛”,至今已举办了14届。2006年以后,中医安全、健康和绿色的治疗理念开始逐渐被越来愈多的俄罗斯人所接受,尤其是将传统的针灸、推拿和药敷等中医治疗手段结合西医的现代神经康复技术,疗效得到认可,从俄罗斯到中国来就诊中医的患者逐渐增多。2014年和2015年,黑龙江省黑河市中医医院组建代表团赴俄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参加“阿穆尔国际洽谈会”,宣传中医文化,展示诊疗特色,让更多的俄罗斯人领略中医的神奇魅力。

2014年7月,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成立,当前已有106所知名医学院校加盟,是两国间成立的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合作联盟,为两国医科大学交流合作搭建了信息技术平台,也为两国医药卫生领域合作交流架起了桥梁。同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建立了中俄医科大学研究中心,包括15个研究所和17个学科分会。几年时间内,双方医学生互换交流5000多人,举办近50次国际会议,签署近40项合作协议。[10]2016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正式成立,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家中俄合作的中医医院;2016年12月,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共同推进的“中俄生物医学联合研究中心”正式在哈尔滨成立,双方同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中心成立后将在药理学、肿瘤学、地方病学、病理学等领域开展合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不断扩大两国医疗卫生领域交流合作。[11]

水利普查工作“6+2”各项目之间存在数据相互关联的关系,例如:地下水取水井专项与水利工程项目在供水人口、规模饮水工程上的关联;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中的地下水灌溉面积应与同级灌区专项普查中的灌溉面积协调,特别是机电井灌溉数量、井所在灌区的类型、井灌区及井渠结合灌区的划分;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中的地下水取水量应与同级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中的用水量相一致。各专项的关联性及协调性直接影响普查质量,因此在组织各专项普查数据填报时必须做到互相协作和互相检查,对各项目组获得的数据进行比对,才能更好地完成静态和动态数据填报。

参考文献:

[1] 中国与蒙古国文化、科技与教育等方面的双边交往与合作[EB/OL].搜狐网,http://roll.sohu.com/20130507/n375016643.shtml,2013-05-07.

[2] 教育部.中蒙签署教育交流与合作执行计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4/t20180410_332780.html,2018-04-10.

[3] 甘 霖.打造中俄教育交流合作成功典范[EB/OL].东方网,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2482238_K4.html,2014-09-06.

[4] 深化科技合作开创中蒙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EB/OL].每日科技网,http://www.newskj.org/yw/2015111336754.html,2015-11-13.

[5] 郑 颖.第二届中蒙博览会国际科技合作与产业化论坛于9月26—27号在呼和浩特市举行[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194884221_362042, 2017-09-27.

[6] 房琳琳.中俄“一带一路”高科技合作:诚意带来丰硕成果[N].科技日报,2017-12-12.

[7] 第三届“一带一路中俄科技与创新浦俄国际论坛”携手上交会成功举办[EB/OL].今日头条,https://www.toutiao.com/i6548366096154493444/2018-04-26.

[8] 张 伟.中蒙30余载传统医学合作惠及两国民众[EB/OL].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51027/46013351_0.shtml

[9] 刘增伟.黑河市中医医院不断深化对俄医疗交流合作[EB/OL].中国中医药网,http://www.cntcm.com.cn/2015-11/03/content_8476.htm,2015-11-03.

[10] 迟 嵩,冯志远.中俄专家汇聚冰城 共建内分泌代谢病防控机制[EB/OL].新华网,http://www.hlj.xinhuanet.com/info/2017-07/02/c_136412690.htm,2017-07-02.

[11] 杜 筱.“中俄生物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在哈成立 将扩大中俄两国卫生领域合作[EB/OL].东北网,https://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16/12/09/057471688.shtml,2016-12-09.

New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ealth among China, Mongolia and Russia

TONG Jing-yang1,2
( 1.Nation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7; 2.National Institute for Global Strate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7 )

Abstract: With continuous and steady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Mongolia and Russia in the fi elds of educ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ealth have been heating up.Forms and contents of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nnovated,and a series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platforms have been set up.These measures have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educ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ealth services in China, Mongolia and Russia,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for cross-border cultural exchanges, but also enhanced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rust among three countries.

Key words: China, Mongolia and Russia;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alth;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 F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583(2019)01-0100-09

[DOI] 10.19643/j.cnki.naer.2019.01.010

[收稿日期] 2018-12-10

[作者简介] 佟景洋(1981-),男,满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特约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蒙俄经贸关系。

责任编辑:马 莉

标签:;  ;  ;  ;  ;  ;  ;  

中蒙俄教育科技卫生领域合作的新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