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冰[1]2004年在《王元化近40年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元化先生同他那一代学人一样,上承“五四”,而又遭遇历史,命运多蹇。他的治学力求“根底无易其固,而裁断必出于己”,充满了善思求真的精神,在二十世纪后半期近四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呈现出由探索到反思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学术探索”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对先生此阶段的学术及思想进行研究。上篇试图把握先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治学活动中浓厚的“探索”色彩,对先生在“龙学”、黑格尔美学、文艺基本理论诸领域的探索进行分析,从而反映其鲜明的方法论特色及突破禁区、大胆创新的理论勇气。下篇则试图对先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美学、文艺学、政治民主和近现代思想史等方面展开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思活动进行梳理,力图把握先生此阶段的反思特质及其学术价值。结语部分则对先生这一时期的治学略作总结,以探求先生在治学中所呈现出的一名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从中见出先生的治学从文论到文化,立足哲学,沟通文史,倡导综合研究法的特点,反映其从早年“中外对照而求其相通”到后来“中外参照而求其互异”的治学思路的转变。明乎此,方晓先生的治学路向和精神不仅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发展相呼应,而且还折射出二十世纪少数独立卓行、良知不泯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杨雪[2]2017年在《王元化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元化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着名的文艺理论家,对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文艺理论以及文学批评史等领域有颇深的研究。他的文艺思想紧贴时代脉搏,又有对时代的超越。在不同语境下,王元化始终保持着对人的关注,这是他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特点,亦即对人道主义的关怀。本文通过纵向研究王元化文艺思想体系,试图总结和概括他的文艺思想——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以窥见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研究他的文艺思想,对中国文艺界主体性的建立有启发意义。王元化一生经历丰富,曾有过叁个较为重要的思想反思阶段。青年时期的王元化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其一系列作品和理论思想彰显着对民族国家的使命感,并对“反映论”进行了反思。这一阶段是他真实人格形成的奠基阶段。第二次反思发生在被隔离时期,这个阶段,他沉潜于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海洋里,阅读了大量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着作。第叁次反思发生在90年代,他对规律、理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反思,提倡创作主体应保持独立人格和人文精神。依托如上叁次思想反思,同时亦结合着时代的发展,笔者将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叁章进行论述。全文则包括绪论、主体内容和结论叁个板块。绪论部分阐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作四章来呈现:第一章主要讨论王元化青年时期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其抗战阶段的现实主义文艺主张。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王元化提倡“写真实”的创作原则,并将此原则实践于当时的文学创作之中。因此,这一章重点分析其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生缘由、基本内涵以及与文学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此章考察了王元化学术思想的形成阶段,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主要表现为“写真实”,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萌芽期。第二章探讨“自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这一时期是王元化沉潜学术并进行反思的阶段,他深受西方思想特别是黑格尔思想的影响,运用综合研究法分析了中国古代典籍《文心雕龙》一书,“情志说”则是其理论思想的总结概括。隔离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人道主义等思想的讨论成为时代禁区。即使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仍表现为对人道主义的坚守。本章试图通过分析其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及其对文学的批评实践情况,透视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第叁章重点探讨了新时期以来王元化的文艺思想。这一时期是王元化学术生涯中结出硕果的丰收期,他剖析了文艺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并对早期的文艺思想进行了反思修正。针对学界长久以来对人道主义的遮蔽以及全国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全社会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因此,王元化将其文学视角放在人道主义精神的重建上。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性概括,梳理并评议了王元化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学术贡献、理论意义和地位。
王爱英[3]2012年在《王元化笔下的西方作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一代学术大师,王元化“学思并重”,以“根底无易其固,而裁断必出于己”为自己的治学要求。在黑格尔《美学》研究、《文心雕龙》研究以及莎剧评论方面,他成绩卓着。进入90年代以后,王元化开始了学术史与思想史两方面的“精神反思”。在《我的叁次反思》一文中,王元化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叁次反思”的起因、过程及影响。2004年,王元化晚年力作《思辨录》编订出版。《思辨录》是一部综合性的、萃取精华的集大成之着,它的前身是《思辨短简》、《思辨发微》和《思辨随笔》。王元化曾说,要理解他的学术和思想,可以从《思辨随笔》、《九十年代日记》、《清园近思录》等入手。作为定本的《思辨录》更是当之无愧地成为研究王元化学术与思想的重要作品。笔者拟从《思辨录》入手,通过对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西方作家的相关分析,探析王元化人格、学术及思想中来自西方作家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王元化与西方文化的因缘。王元化自幼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皆受过西学教育,并信奉西方基督教。这些家庭因素在王元化的人格成长中不无影响。在加入中共组织,投身革命后,王元化开始接触苏联文艺理论,并写作了当时颇受好评的《鲁迅与尼采》等文章。被胡风案牵连的几年中,王元化坚持读书,从《资本论》到黑格尔,再到莎士比亚。在西方哲学、美学的影响下,他逐渐由学术研究转向思想研究,从而进入到90年代的反思时期。第二部分开始着手分析王元化的代表性作品《思辨录》。这部时间跨度长,内容繁而不杂的作品,共分十辑,分别为:“反思与文化”、“卢梭与韩非论”、“晚清政坛”、“中国知识分子”、“思辨哲学”、“美学文艺学”、“作家论”、“文化杂谈”。基本上代表了王元化的学术与思想。其中涉及的西方人物颇多,主要为俄国、英国、法国、德国作家。笔者将通过列表形式呈现书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西方作家,对之做出分析。第叁部分承接上文,根据《思辨录》的相关篇目,分析王元化是如何与这些作家发生联系并探讨这种联系给王元化带来的影响。另外,对真理的追求,“向着真实”,对人文精神的忧思等这些从西方作家作品中习得的精神也伴随着王元化进入他的叁次反思,并在反思中获得积淀与升华,成为影响王元化学术与思想的重要方面。
雷梦星[4]2016年在《试论王元化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王元化是一位学思并重、融会贯通的当代着名学者。他博综东西,着作《文心雕龙创作论》对中西比较文学方法深有启迪,“综合研究法”是其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由宏观至微观,无论是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文精神失落之困境,还是对中国自身文化体制建设之意见,无一不深邃、真诚。本论文共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从梳理王元化文艺思想的源流入手,分析其思想的理论资源。元化先生从不是埋首“故纸堆”的老学究,相反,他相信启蒙与思想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他博综东西、融会古今的思想理论资源正是其日后反思的理论基础。论文第二部分探讨王元化的反思经历。元化先生是一位沉潜反思、不断突围困境的人文知识者。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重大反思,内心的信念也在不断的重创与重建中走向成熟与强大。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与九十年代的两次反思结合了社会历史的痛切经验,经历了自身灵魂的“大震荡”。反思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王元化反思经历所体现的思辨性是影响王元化学术与思想的重要品格,也是其理论具有当代意义的重要前提。论文第叁部分分析王元化多维思考、目光长远的文化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亲历者与被创痛者,元化先生对人文精神的失落有深邃的忧思。面对“左”的教条与“市场至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沉潜学术与不断反思并重,元化先生的思想正是经历了这一步步的艰难历程才最终具有了现实品格与当代意义。
佚名[5]1995年在《值得一读的《学术集林》文丛》文中指出《文汇报》1994年11月8日发表闻喜如题一文介绍: 《学术集林》文丛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了,王元化先生在卷一编后记中写道:“读者读了这—卷,就可以知道《学术集林》大概是颇不合时尚的读物。我们不想遵循目前流传起来的说法,把学术和思想截然分。《学术集林》发表的文字,希望多一些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倘不是在非常时期,知识分子毕竟应在知识领域中发挥作用,而不应抛弃自己的本来职责。” 文丛以传统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搜名宿之逸
参考文献:
[1]. 王元化近40年学术思想研究[D]. 罗冰.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2]. 王元化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研究[D]. 杨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3]. 王元化笔下的西方作家[D]. 王爱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4]. 试论王元化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D]. 雷梦星.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5]. 值得一读的《学术集林》文丛[J]. 佚名. 文艺理论研究.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