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父母自主支持与儿童适应性研究论文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父母自主支持与儿童适应性研究论文

【心理学研究】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父母自主支持与儿童适应性研究

陈勇杰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父母自主支持是指父母培育儿童内在动机资源和行为自我决定感的教养方式。新近研究发现,父母自主支持正向影响儿童适应性:培育安全型依恋和适应性情绪调节;促进诚实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质量;提升儿童认知技能——执行功能。未来研究需要检验多种来源的自主支持效应,重视父亲自主支持的独特影响,并考察中国本土文化变量对自主支持效应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父母自主支持;安全型依恋;情绪调节;亲社会行为;执行功能

耶鲁大学美籍华人蔡美儿教授《虎妈战歌》一书的出版,引发了中美家庭教育的热议。书中介绍了虎妈在教子方面的一些言行:绝不允许女儿获得A以下成绩,每个周末都要求孩子在学习中度过,绝不准孩子闲逛等。[1]从教养方式的角度来讲,这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儿童自主性的限制。那么,父母对儿童自主性的限制或支持有多重要呢?它会如何影响儿童适应性呢?本文试图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探析父母自主支持对儿童适应性的影响,并展望中国本土化研究所需考虑的因素。

课堂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巩固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所以说练习不是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练习设计首先必须明确练习的目的,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练习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注重练习的针对性。精心选择、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如,学习“长方体”后,让学生想办法算出长方体玻璃鱼缸各边安装的角铁长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以及鱼缸内水的体积。通过一道题的练习,把学生从繁重机械的练习中解脱出来,技能在练习中掌握,能力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在练习中发展。

一、父母自主支持的提出

当今父母教养方式主要采用以Baumrind为代表的学者做出的分类。他们基于父母反应性和控制性这2个维度区分出4种教养类型:(1)权威性教养:高反应性、高控制性;(2)专制性教养:低反应性、高控制性;(3)放任性教养:高反应性、低控制性;(4)忽略性教养:低反应性、低控制性。[2]在此,“控制”更多的是指行为控制,即父母对儿童行为领域的控制,也就是父母试图监管、控制儿童的行为活动(如学习、同伴交往等)。与行为控制不同,心理控制是指父母对儿童心理世界的控制,是父母对儿童心理体验(如感受、想法、期望)的控制。显然,以Baumrind为代表的学者的教养方式分类忽略了“父母心理控制”或“父母自主支持”这一教养维度。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 Grolnick、Deci和Ryan为代表的自我决定理论者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3个维度:(1)父母投入:父母对儿童生活的兴趣和了解、对儿童活动的投入;(2)父母结构化:父母清晰地表达出对儿童行为的期待,设定行为规则和行为要求,为儿童提供行为指导和信息反馈,父母给予奖惩的一致性;(3)父母自主支持:即父母激发起儿童的强能动感,以促进儿童自主性,鼓励儿童自我选择、自我定向。[3]从内涵来看,在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中,父母投入对应Baumrind等学者提出的父母反应性,父母结构化对应Baumrind等学者提出的父母控制性维度。因此,相比Baum-rind等学者,自我决定理论者多考察了一个父母教养方式维度,即父母自主支持。当然,父母自主支持是父母心理控制的对立面。

父母自主支持是指父母培育儿童内在动机资源和行为自我决定感的教养方式,具体行为包括尊重儿童的观点、认识到儿童感受、鼓励儿童自主行为、在向儿童提出要求时给予理由解释等。[4]与之相对的,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损害儿童内在动机资源和行为自我决定感的教养方式,即通过施压、控制、侵扰性策略来迫使儿童以特定方式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4]

二、父母自主支持与儿童适应性

纵观以往父母自主支持研究,大多关注其对儿童学业适应性(如自主动机、学业能力、学业成就等)的影响。[3]近年来研究者也开始探索父母自主支持对儿童社会情绪(如安全型依恋、情绪调节)、认知技能(如执行功能)和社会行为(如同伴交往、诚实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而在学业领域之外考察父母自主支持效应,拓宽了父母自主支持研究的内容领域。

(一)儿童社会情绪

1.安全型依恋

依恋理论提出,儿童有依恋系统和探索系统这两个相互影响的行为系统。依恋系统即儿童寻求舒适感、满足情绪需要的行为,探索系统即儿童向外探索、迎接挑战、提升能力的行为。安全型依恋儿童能确保依恋系统与探索系统之间的平衡。当知觉到威胁时,他们会寻求父母的安抚和保护,而一旦得到安抚并感到安全时,便会重新去进行探索活动。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父母需要安抚、宽慰和保护处于压力中的儿童(即父母作为“安全避风港”来呵护儿童);同时,父母还要允许、鼓励和支持处于探索中的儿童(即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来支持儿童自主发起的探索行为)。“依恋系统—探索系统”“安全避风港—安全基地”的区分与“父母敏感性—父母自主支持”的区分相对应。[5]父母敏感性主要对应于儿童的依恋系统和安全避风港,而父母自主支持主要对应于儿童的探索系统和安全基地。

自我决定理论提出,自主性(即在自己的行为中体验到个人选择感和自愿性)、能力感(即能有效地实行特定活动的体验)和归属感(即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亲密和关心)是人的3种基本心理需要,其满足会促使个体更为关注他人,显示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3]儿童与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同伴等)的互动质量会影响其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自主支持性的父母会在要求儿童参与某种活动时提供适当的理由、给儿童选择感、认识到儿童对活动的感受并激发儿童的自发行为和传达出对儿童能力的自信。因此,父母自主支持能通过满足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来促进亲社会行为。Gagne发现,父母自主支持促进儿童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的满足,进而促进儿童更多参与亲社会行为,更愿意坚持志愿服务活动。[18]类似地,Lekes等发现,父母自主支持促使儿童更为关注亲社会性生活目标(如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做贡献),而较少关注利己性生活目标(如追求物质成功、追求社会地位)。[19]相反,Kasser等发现,母亲心理控制(即较低自主支持)导致儿童持有更低的亲社会性生活目标和更高的利己性生活目标。[20]相比利己性生活目标,亲社会性生活目标更容易满足儿童基本心理需要,继而促进亲社会行为。[3]同时,父母自主支持促进儿童对亲社会价值观的内化,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Roth检验了父母自主支持、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助人行为定向之间的关系[21],结果发现父母自主支持促使儿童对助人行为本身的认可,进而因为真正关心受助者的需要而去助人(即他人定向助人),而父母心理控制并不能促进儿童对助人行为本身的认可,进而因为获得表扬、提升自尊、证实自我价值感而去助人(即自我定向的助人行为)。类似地,Roth等发现,教师自主支持促进儿童对亲社会价值的内化(如对“善待他人”价值观的内在认同,而非为了获得表扬去善待他人),继而负向预测班级欺负行为。[22]Hardy等发现,父母自主支持能直接促进儿童对道德价值观的内化。[23]相反,父母心理控制负向预测儿童道德价值观内化和亲社会道德推理能力,也负向预测儿童产生道德情绪(如内疚、羞愧、同情)的能力。[24]总之,父母自主支持会促进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促进儿童对亲社会价值观的内化,进而使得儿童更为自愿做出亲社会行为。

在亲子关系中,自主支持性的父母能尊重儿童的观点、聆听儿童的感受、鼓励儿童情绪表达、鼓励儿童自我发起行为并积极与儿童互动等。这些互动特征给儿童的同伴交往和人际互动提供了示范,进而促进同伴关系质量。Tuggle等检验了父母自主支持、父母心理控制对儿童同伴关系体验的影响。[25]结果发现,父母自主支持促进儿童与同伴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和情绪支持,进而促进同伴关系满意度;相反,父母心理控制负向预测同伴交流和情绪支持质量,进而导致较低的同伴关系满意度。同样,Dekovie等发现,温暖而支持性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更为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促进较好的同伴关系。[26]Baril等发现,父母自主支持促使儿童在友谊中显示出更多相互支持性的亲社会行为、较高的友谊亲密性、较低的友谊冲突,进而使得儿童体验到较高的友谊质量。[27]

病害发生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在中国梨中又以白梨系统的品种最感病,其次为秋子梨系统,而沙梨、褐梨和夏梨系统则较抗病。在常见主栽品种中最易感病的是鸭梨,其次为砀山酥梨。抗病品种有雪花梨、西洋梨和早酥梨。

执行功能是儿童管理自己注意和行为的一系列核心认知技能,包括忽视干扰刺激、阻止自动化行为(即抑制)、保持和加工意识中的信息(即工作记忆)、灵活改变注意关注点和注意策略(即注意转换和认知灵活性)。[32]自主支持性的父母认识到儿童的需要和渴望,允许儿童自我发起行为,并给予儿童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而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33]具体而言:(1)自主支持教养给儿童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面临挑战性活动,而在挑战性活动上需要运用执行功能,进而给儿童提供锻炼和提升执行功能的机会。(2)自主支持教养会满足儿童的自主需要,进而促进儿童自主性动机(基于自己喜欢看重的目标而行为),降低受控性行为动机(基于内外压力而行为)。自主性动机会大大促进儿童保持对活动的投入、更喜欢挑战性活动、在挑战性活动上坚持更长时间而忽略其他有吸引力的活动(如玩电脑),进而实质性提高执行功能。(3)自主支持教养意味着在给儿童提供行为选择时,给予理由解释,而儿童在做出行为决策时,需要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这些教养行为能发展儿童语言技能,进而使儿童能通过自我对话来引导自己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以及进行注意转换。

父母敏感性和父母自主支持对不安全型依恋(即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有不同的预测效应。一般而言,当儿童体验较低的父母敏感性时,就会形成回避型依恋;当儿童体验较低的父母自主支持时,就会形成焦虑型依恋。[7]因为较低的父母敏感性意味着父母所给予的照料行为是不及时的、不能满足儿童需要的,进而使得儿童难以信任他人,转而学会了自我依赖、避免对他人的依赖,即形成了回避型依恋。而较低的父母自主支持意味着父母不会鼓励儿童基于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去行动,不会给儿童提供行为选择感和有意义的理由解释,这种压抑自主的心理体验使得儿童对父母支持和父母关爱有着不确定感和焦虑感,进而显示出焦虑型依恋。[8]所以,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依恋关系的研究不要一味地在依恋情境中检验父母敏感性对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而是需要额外地在探索情境中检验父母自主支持对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

实证研究发现,父母自主支持正向预测情绪整合,父母心理控制导致情绪抑制和情绪失调。例如,Brenning等检验了母亲自主支持与3种情绪调节(即情绪整合、抑制调节、情绪失调)间的纵向关系。[11]结果发现,母亲自主支持促使青春早期儿童更多地采取情绪整合调节策略,较少地采取抑制调节策略。Roth等发现,父母自主支持促使大学生表现出更为适应性、和谐性的情绪调节(即情绪整合),进而促进大学生亲密能力[12];而父母心理控制导致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性的情绪调节(即情绪失调和抑制性调节),进而损害大学生亲密能力。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给予儿童自主性、支持性和共情性的教养方式,自主支持能显著促进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而作为一种损害儿童自主性、压制性和控制性的教养方式,心理控制会损害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

2.情绪调节

采用上述方法,判别风化土层的渗透变形类型,如表7、表8所示。石英砂岩风化残积土与全风化片麻岩各土样中直径<0.005 mm颗粒累积含量(%)全部大于5%,表明d5小于0.005 mm,平均孔隙直径D0都大于0.005 mm,因此判别D0>d5,为管涌土。

情绪调节是指儿童管理和改变自己的情绪体验、情绪动机和情绪表达的过程。[9]自我决定理论根据情绪加工深度和情绪调节效果区分出了3种情绪调节类型:(1)情绪整合,即全身心地体验情绪对自己的内在情绪世界有真实的兴趣,真正地去体验情绪而非去隐藏自己的情绪,并能根据情绪信息来引导后续行为。(2)抑制调节,即回避情绪体验或使情绪体验最小化,觉得自己没有其他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而只能压抑自己的情绪。(3)情绪失调,即感觉到自己被消极情绪所奴役,在行为中无意识地、极端地、高强度地表达消极情绪。[9]一般而言,情绪整合是适应性的调节类型,而抑制调节和情绪失调是不适应性的防御性情绪调节。情绪整合是以开放的态度、无偏见的方式去认识和体验情绪,并用情绪信息去引导行为。抑制调节虽然从短期来看能使儿童不被消极情绪所控制,其有适应性价值,但从长期来看,压抑情绪对身心是有伤害的。当儿童压抑情绪时,他们会感觉到有去改变、隐藏甚至消除消极情绪的压力,进而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去体验情绪和利用情绪信息来引导行为。情绪失调是一种无效的、有害的情绪调节方式,因为这意味着无助以及对消极情绪缺乏控制的能力。

父母对儿童的情绪调节会起到重要作用。[10]父母可以作为榜样示范如何进行情绪调节,可以在情绪调节方面提供指导,可以采取促进有效情绪调节的教养方式。一般而言,情绪教导性教养会直接促进儿童采取适应性情绪调节,而情绪回避性教养会导致儿童采取不适应性情绪调节。[10]具体而言,在情绪教导性教养中,父母意识到的儿童情绪,可对儿童消极情绪进行共情,帮助儿童用语言说出情绪。相反,在情绪回避性教养中,父母不能有效地意识到儿童情绪而是用贫乏的情绪词汇试图改变儿童情绪体验,不能利用机会来给儿童教授新的情绪调节技能。实质上,父母自主支持就属于情绪教导性教养。因为自主支持性的父母创设开放的家庭氛围,对儿童情绪显示出真实兴趣,鼓励儿童探索自己的情绪,允许儿童表达和讨论这些情绪,当儿童表达消极情绪时也不会给予惩罚行为。[9]这些教养方式就会促使儿童体验到情绪表达的自由,以非评价性的态度去体验和探索情绪信息。

测绘标准制修订管理平台建设以“简单实用,安全可靠”为基本原则,建立成一个“规范、开放、安全”的测绘标准制修订管理平台。

(二)儿童社会行为

1.诚实行为

儿童的诚实是指在亲子沟通中,儿童能说真话,不对父母撒谎。随着儿童发展出新的兴趣、遇到新的朋友、更多的时间不在家里,他们就有更多的非父母在场的人际交往情境,而这给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撒谎机会。[1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诚实和撒谎行为有重要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儿童诚实行为、阻止儿童撒谎。[14]例如,权威型教养方式使得儿童显示出较少的撒谎行为,而母亲温和、母亲主动监管行为也会使得儿童显示出较少的撒谎行为,更为诚实。[13]就父母自主支持而言,它可以通过两个机制来促进儿童诚实行为:(1)促进儿童认同诚实价值观;(2)促使儿童知觉到诚实行为的益处。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多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地进行改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探求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父母自主支持会促进儿童认同诚实价值观,而当儿童认同诚实价值观时,他们就会用诚实价值观来界定自己,约束自己,在诚实特质上得分较高,同时也会自愿地做出诚实行为,而非因为内外压力才做出诚实行为。Bureau等发现,父母自主支持促使儿童显示出较高的诚实特质分数、较高的自愿性诚实行为动机。[15]这表明父母自主支持促进儿童显示出更高的诚实人格、更高的诚实态度和更高的诚实行为。

父母自主支持也促使儿童更好地知觉到诚实行为的益处。一些儿童之所以撒谎,可能是因为害怕诚实行为所带来的惩罚和消极情绪结果,如父母生气、父母失望、失去父母关爱、感到尴尬等。[15]因此,儿童会认为说真话是有代价的。但诚实行为也会给儿童带来益处,如感觉到内心无愧、促进亲子关系的真诚和信任、与父母一起面对错误等。[14]由于自主支持性的父母会考虑儿童的感受、尊重儿童的观点,不会肆意惩罚儿童,所以会使儿童更多看到诚实行为的益处、较少担忧诚实行为的代价。Bureau等发现,父母自主支持促进儿童更多看到诚实行为的益处、较少看到诚实行为的代价,进而显示出更高的诚实行为。[15]同样,自主支持性教养促进儿童更多的自我表露(即分享自己的活动信息和感受信息),而心理控制性教养(如引发内疚、羞辱和撤离关爱)会阻碍儿童的自我表露。[16]Soenens等也发现,父母反应性、父母结构化正向预测儿童的自我表露,而父母心理控制负向预测儿童的自我表露。[17]总之,作为一种考虑儿童观点和儿童感受的教养方式,父母自主支持会促进儿童自愿分享信息,积极看待诚实行为且认同诚实价值观。

2.亲社会行为

以往研究大多关注父母敏感性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促进作用。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发现,父母自主支持也能促进儿童安全型依恋。例如,Whipple等同时考察了母亲自主支持、母亲敏感性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考虑了社会经济地位、母亲敏感性的预测效应之后,母亲自主支持还能正向预测儿童安全型依恋。[5]这表明,父母自主支持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独特的贡献。另外,Karavasilis等同时考察了父母自主支持、父母投入、父母行为控制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这3个父母教养维度都能独立地正向预测儿童安全型依恋。这也表明,父母自主支持能直接促进儿童安全型依恋。[6]

图9是端电压法的实验波形。当开关S1和S2开通时,A相和C相导通,此时检测B相端电压,根据公式得ΔU1为负,即La>Lc,如图9(a)所示。当开关S5和S6开通时,C相和B相导通,检测A相端电压,根据式(12)得ΔU2为正,即Lb>Lc,如图9(b)所示。此时可以继续按照这一方法判断ΔU3的大小,进而确定La和Lb的大小关系,也可以直接通过式(8)与式(10)相减得

3.同伴交往

这时候,兔妈妈正巧回家了。她把狐狸赶跑后,追上老母猪,怒不可遏地痛斥:“你这个老而不尊的东西,良心坏透了,居然见死不救,幸亏还是老邻居!”

父母自主支持也能培育儿童的社会能力,继而促进儿童的同伴关系质量。社会能力是促使儿童与他人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即儿童在社会互动中,既能够满足社会情境的要求,又能兼顾自己和他人追求幸福的能力。[28]儿童社会能力对同伴关系质量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8]总体而言,积极的教养方式正向预测儿童社会能力,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如忽略型或专制型教养方式)负向预测儿童社会能力。Matte-Gagne等发现,学前儿童的母亲自主支持正向预测小学儿童的社会能力。[29]Soenens等发现,父母自主支持正向预测青春期儿童的社会能力。[30]Betts等发现,父母自主支持、父母投入都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能力,而父母过度保护会阻碍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31]这些研究表明,父母自主支持对儿童的社会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儿童社会能力对同伴关系质量有直接促进作用。因此,父母自主支持除了直接影响儿童同伴关系质量外,还会通过培育儿童社会能力来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质量。

(三)儿童认知技能——执行功能

由图5(a)还可见,硅相中有很多裂纹,这是由于热应力和硅体积膨胀的因素。Si/C反应是放热反应,局部区域温度高于其他区域使样品内部产生热应力,会引起裂纹的产生,且由于液硅密度为 2.34 g/cm3、固态硅密度为 2.53 g/cm3,未反应的液态硅凝固成固态硅会发生8.1%的体积膨胀。裂纹的存在会降低C/C-SiC复合材料的硬度、强度和韧性。

在实证研究方面,Bernier等发现,在考虑了儿童一般认知技能和母亲受教育程度后,母亲在儿童12~15个月大时显示出的自主支持教养,正向预测儿童在 18~26个月大时的执行功能。[34]Matte-Gagné等也发现,在考虑了儿童先前的执行功能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后,母亲在儿童15个月大时的自主支持教养,正向预测儿童在36个月大时的执行功能。[32]甚至一些研究发现,在考虑了母亲敏感性教养指标后,母亲自主支持对儿童执行功能还有正向促进作用。例如,Bernier等在考虑了母亲反应性(即母亲对儿童需要的敏感性)、心理意识性(即母亲与儿童讨论思想和感受)的预测效应后,母亲自主支持仍然能正向预测儿童的执行功能。[34]Bindman等发现,在考虑了母亲温暖、母亲提供的认知刺激、母亲受教育程度以及儿童先前的认知技能等变量的预测效应后,母亲在儿童3岁时的自主支持教养能正向预测学前儿童的执行功能。[35]如此看来,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了自主支持教养对儿童执行功能的促进作用。然而,以往有关研究大多聚焦在年幼儿童群体且主要关注母亲自主支持的影响力。虽然对于年幼儿童来讲,母亲是主要的照料给予者,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亲的影响力在增大。而且,现在研究者也逐渐认识到父亲对儿童适应性的影响,因此未来需要探索父亲自主支持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

5.1 轮作:重病地应实行与粮食、油料、经济作物或十字花科等非茄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实行与水稻、莲藕等水旱轮作更为理想。

三、研究展望

纵观父母自主支持与儿童适应性的关系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极为丰富。但以往父母自主支持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较少考察多种来源的自主支持效应,忽视了父亲自主支持的独特影响力等。在中国进行父母自主支持本土化研究时,也需考虑一些文化变量(如个人—集体主义、垂直—水平定向)的调节作用。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也给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性和生长点。为此,本文提出未来研究可以考虑的3个着眼点。

(一)检验多种来源的自主支持效应

自主支持研究大多关注权威人物(父母或教师)自主支持对儿童适应性的影响。[3]这就存在以下两个局限:

其一,缺乏在平等互动关系中检验自主支持效应。由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都是等级关系,即关系双方在权威性、权力占有方面存在不对等性,进而缺乏对等互动性(如儿童不会给父母或教师等权威人物提供自主支持)。自主支持的积极效应能否拓展到平等的人际互动中去?朋友自主支持、恋人自主支持是否有如父母自主支持那样产生积极效应?只有少量研究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Deci等发现,朋友自主支持能促进自主性、归属感和能力感等3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促进关系质量,如对朋友有更高的情绪依赖性、更为积极的互动、将朋友作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等。[36]Patrick等发现,恋人自主支持促进恋爱关系质量、引发较少的关系冲突。[37]实质上,随着儿童走出家庭、进入学校,朋友是与其共度时光最多的人,为其提供亲近性和亲密性,进而使得儿童倾向于向朋友分享情感问题、达成更高的亲密性。[36]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支持性和亲密性有所降低,但儿童与朋友之间的支持性和亲密性在增加。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在平等互动关系中探索自主支持效应,如探索朋友自主支持、恋人自主支持对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

其二,缺乏比较不同来源的自主支持效应。以往研究很少比较父亲自主支持与母亲自主支持的效应大小,也很少比较父母与其他重要人物(如教师、教练)的自主支持效应。那么,不同来源的自主支持是否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否可以相互替代?是否具有累加效应?只有少量的研究对此作了初步探索。例如,Niemiec等检验了父亲自主支持、母亲自主支持对青春期儿童学业自我调节、幸福感的影响。[38]结果发现,相比父亲自主支持,母亲自主支持对儿童学业自我调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更强。这表明,对于青春期儿童的学业适应性,母亲自主支持比父亲自主支持显得更为重要。Van der Giessen等检验了父母自主支持、最好朋友的自主支持对儿童抑郁的影响。[39]结果发现,父母自主支持能显著负向预测儿童抑郁,而最好朋友的自主支持却不能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这表明,对于青春期儿童的心理健康,父母自主支持比最好朋友的自主支持的影响力更强。但是,Ratelle等发现,重要他人(父母、朋友和恋人)的自主支持都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40]而且,当父母、朋友和恋人的自主支持都较高时,大学生体验到最高的主观幸福感。这也进一步表明,所有来源的自主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而言都是重要的,具有累加效应。尽管如此,未来需要在不同年龄阶段(如学前期、青春期)、不同生活领域(如学业、同伴交往)、不同结果变量(如抑郁、幸福感、社会能力、关系质量等)上系统地比较不同来源的自主支持效应。有可能的是,在低年龄阶段,父母自主支持的影响更大;而在高年龄阶段,朋友自主支持的影响力在增强。在学业领域,教师自主支持更为重要;在同伴交往领域,朋友自主支持更为重要。在个人内结果变量(如抑郁、幸福感)上,父母自主支持显得更为重要;而在人际结果变量(如关系质量、社会能力)上,朋友自主支持显得更为重要。

(二)重视父亲自主支持的独特影响

当前,教养方式研究大多关注母亲的影响,而较少关注父亲的影响。然而,父亲与母亲在儿童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是典型的工具性照料者,对儿童的社会化起到更大的作用;母亲是典型的情绪性照料者,对儿童的日常照料起到更大的作用。[41]因此,也需要重视父亲自主支持对儿童适应性的独特影响。

父亲与母亲所采用的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力度、影响领域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父亲鼓励儿童独立、竞争、追求成功,在儿童探索时给予教导训练;母亲鼓励儿童共情、关心他人,在儿童有压力时提供情绪支持。[41]父亲与儿童有较低的冲突水平,更多地参与儿童户外娱乐活动;母亲与儿童有较高的亲密度,更多地参与儿童室内休闲活动。[42]因此,父亲更多地影响儿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母亲更多地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就自主支持而言,A-bad等发现,在文化认同上的父亲自主支持(即允许儿童自己选择认同祖国文化还是居住国文化)而非母亲自主支持,正向预测美国移民儿童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幸福感。[42]Chua等发现,父亲自主支持促使儿童更为积极地知觉其他权威人物(如教师)、对权威人物的行为做出更为善意的解读,而母亲自主支持却不能影响儿童对权威人物的知觉和行为解读。[43]这表明,在儿童与家外人员及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父亲自主支持比母亲自主支持起到更大的作用,更能促进儿童的适应性。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考察父亲自主支持对儿童适应性的独特影响力。

(三)考察中国本土文化变量的调节作用

一些文化变量会影响父母自主支持的普遍性及其效应的产生。例如,个人—集体主义会直接影响父母自主支持的实行和推广。个人主义文化强调自由、独立、追求与个人兴趣相关的目标,进而对儿童的自主、期望和目标有更多支持;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和谐、相互依赖、个人服从于群体目标,进而对儿童的自主、期望和目标有更多的限制。这意味着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父母不会过多地去鼓励儿童追求自主,给其提供自主支持,进而显示出较低的自主支持性教养行为。同时,集体主义文化看重家庭和谐,使得父母更可能通过控制来确保家庭和谐。一些研究也表明,集体主义文化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文化实践使儿童难以满足自主需要[44],这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与父母自主支持的核心理念有一定的不匹配性。

除了个人—集体主义外,垂直—水平定向也会影响儿童接受和体验到父母自主支持的程度。垂直定向的文化强调社会等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强调低社会等级的人对高社会等级的人的遵从性;而水平定向的文化强调社会平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44]这意味着,在垂直定向文化中,父母与儿童在权威性和权力水平方面是不对等的,儿童必须遵从父母的权威。然而,父母自主支持的核心是父母与儿童都享有自我表达的自由,让双方感觉到表达自我是安全的。[4]因此,垂直定向与父母自主支持的核心理念也是相冲突的,继而会阻碍父母自主支持的实行和推广。由此看来,在中国进行父母自主支持本土化研究需要考虑个人—集体主义、垂直—水平定向等文化变量对自主支持效应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非.“虎妈式”家庭教育的价值何在[J].人民教育,2011(6):60-62.

[2]Baumrind D.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1,4(1):1-2.

[3]Ryan R M,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68-78.

[4] Joussemet M,Koestner R,Lekes N,et a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aternal autonomy support to children’s adjustment and achievement in school[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5,73(5):1215-1235.

[5]Whipple N,Bernier A,Mageau GA.Broadening the study of infant security of attachment:Maternal autonomysupport in the context of infant exploration[J].Social Development,2011,20(1):17-32.

[6]Karavasillis L,Doyle A B,Markiewicz D.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attachment to mother in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3,27(2):153-164.

[7]Gungor D,Bornstein M H.Culture-general and-specific associations of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anxiety with perceived parental warmth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among Turk and Belgia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0,33(5):593-602.

[8]Gallarin G,Alonso-Arbiol I.Parenting practices,parental attachment and aggressiveness in adolescence:A predictive model[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2,35(6):1601-1610.

[9]Roth G,Assor A,Niemiec C P,et al.The emotional and academic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conditional regard:Comparing 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conditional negative regard,and autonomy support as parenting practice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45(4):1119-1142.

[10]Morris A S,Silk J S,Steinberg L,et al.The role of the family contex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J].Social Development,2007,16(2):361-388.

[11] Brenning K,Soenens B,Petegem S.Perceived maternal autonomy support and early adolescent emotion regul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Social Dvelopment,2015,24(3):561-578.

[12]Roth G,Assor A.The costs of parental pressure to express emotions:Conditional regard and autonomy support as predictor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intimacy[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2,35(4):799-808.

[13]Cumsille P,Darling N,Martínez M L.Shading the truth:the patterning of adolescents’decisions to avoid issues,disclose,or lie to par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0,33(2):285-296.

[14]Darling N,Cumsille P,Caldwell L,et al.Predictors of adolescents’disclosure to parents and perceived parental knowledge:between- and within-person difference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6,35(4):659-670.

[15]Bureau JS,Mageau G A.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honesty:The mediating role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honesty value and perceived costs and benefits of honesty[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4,37(3):225-236.

[16]Roth G,Ron T,Benita M.Mothers’parenting practices and adolescents’learning from their mistakes in class:the mediating role of adolescent’s self-disclosure[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9,19(6):506-512.

[17] Soenens B,Vansteenkiste M,Luyckx K,et al.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an integrated model with adolescent self-disclosure and perceived parental knowledge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42(2):305-318.

[18]Gagne M.The role of autonomy support and autonomy orientation in prosocial behavior engagement[J].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3,27(3):199-223.

[19]Lekes N,Gingras I,Philippe F L,et al.Parental autonomy-support,intrinsic life goals,and well-being among adolescents in China and North America[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0,39(8):858-869.

[20]Kasser T,Ryan R M,Zax M,et al.The relations of matern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to late adolescents’materialistic and prosocial value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5,31(6):907-914.

[21]Roth G.Perceived parental conditional regard and autonomy support as predictors of young adults’self-versus other-oriented pro-social tendenci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8,76(3):513-534.

[22]Roth G,Kanat-Maymon Y,Bibi U.Prevention of school bullying:The important role of autonomy-supportive teaching and internalization of pro-social valu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1,81(4):654-666.

[23]Hardy SA,Padilla-Walker L M,Carlo G.Parenting dimensions and adolescents’internalization of moral value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8,37(2):205-223.

[24] Laible D,Eye J,Carlo G.Dimensions of conscience in mid-adolescence:Links with social behavior,parenting and temperament[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8,37(7):875-887.

[25]Tuggle F J,Kerpelman J L,Pittman J F.Parental support,psychological control,and early adolescents’relationships with friends and dating partners[J].Family Relations,2014,63(4):496-512.

[26] Dekovie M,Meeus W.Peer relations in adolescence:effects of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self-concept[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7,20(2):163-176.

[27]Baril H,Julien J,Chartrand E,et al.Females’quality of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 and friendship support in adulthood[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Review,2009,41(3):161-168.

[28]Denham SA,Blair K A,DeMulder E,et al.Preschool emotional competence:Pathway to social competence? [J].Child Development,2003,74(1):238-256.

[29]Matte-Gagne C,Harvey B,Stack D M,et al.Contextual Specific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Autonomy Support and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Preschool to Pre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5,44(8):1528-1541.

[30]Soenens B,Vansteenkiste M.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3 life domains:The role of parents’and teachers’autonomy support[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5,34(6):589-604.

[31]Betts L R,Trueman M,Chiverton L,et al.Parental rearing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ttachment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during young adulthood[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13,30(6):675-693.

[32]Matte-GagnéC,Bernier A.Prospective relations between maternal autonomy support and child executive functioning:Investiga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child language abilit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1,110(4):611-625.

[33]Grolnick W S,Pomerantz E M.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studying parental control:Toward a new conceptualization[J].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2009(3):165 -170.

[34]Bernier A,Carlson SM,Whipple N.From external regulation to self-regulation:Early parenting precursors of young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ing[J].Child Development,2010,81(1):326-339.

[35]Bindman S W,Pomerantz E M,Roisman G I.Do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s account for associations between early autonomy-supportive parenting and achievement through high school?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5,107(3):756-770.

[36]Deci E L,La Guardia JG,Moller A C,et al.On the benefits of giving as well as receiving autonomy support:Mutuality in close friendship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6,32(3):313-327.

[37]Patrick H,Knee CR,Canevello A,et al.The role of need fulfillment in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3):434-457.

[38]Niemiec CP,Lynch M F,Vansteenkiste M,et al.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utonomous self regulation for college: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socialization[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6,29(5):761-775.

[39]Van der Giessen D,Branje S,Meeus W.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best friends: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adolescents’depressive symptoms[J].Social Development,2014,23(3):537-555.

[40]Ratelle CF,Simard K,Guay F.University 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The role of autonomy support from parents,friends,and the romantic partner[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3,14(3):893-910.

[41]Liu M,Chen X,Rubinm K H,et al.Autonomy vs.connectedness-oriented parenting behaviors in Chinese and Canadian moth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5,29(6):489-495.

[42]Abad N S,Sheldon K M.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ethnic culture identification among second-generation immigrant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8,22(4):652-657.

[43]Chua SN,Philippe F L.Autonomy supportive fathers beget system-supporting children:The role of autonomy support on protesting behavior[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86(11):348-353.

[44]Chirkov V I,Ryan R M,Kim Y,et al.Differentiating autonomy from individualism and independence: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internalization of cultural orientations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1):97-110.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Child Adjus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CHEN Yong-jie
(School of Education,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mean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ed behavior.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positively influences child adjustment,such as fostering secure attachment and adaptive emotion regulation,promoting peer relationship quality,pro-social behavior and honest behavior,as well as enhancing executive function.Future studies should examin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sources of autonomy support,and the unique influence of paternal autonomy support.Moreover,future studies should explor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hinese local culture variables(e.g.,collectivism,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rientation)on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Key words: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secure attachment;emotion regulation;pro-social behavior;executive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5128(2019)11-0046-09

收稿日期: 2019-03-1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青少年的物质主义心理前因及其影响研究(14YJC190002)

作者简介: 陈勇杰(1980—),男,湖南东安人,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心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 马小侠】

标签:;  ;  ;  ;  ;  ;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父母自主支持与儿童适应性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