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型商业企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_商业论文

我国大型商业企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_商业论文

我国大型商业企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我国论文,商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商业企业体制目标确定的前提:商业企业的发展战略

我国商业企业改革的外部条件,首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正处在快速增长时期。据测算,90年代我国GDP可保持年均9%的增长率, 2000 年GDP可达41857亿元(人民币,按1990年不变值计算,下同),人均 GDP可达3283元;2001~2010年,我国GDP增长率不会低于年均7.5%。按此计算,2010年GDP为86269亿元。如果2000年后人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人均GDP将达到6311元。1990~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25 %, 至2010年尽管我国人均收入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但可望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一个新的增长契机展现在我国商业企业面前。一方面,随着城镇居民家电类耐用消费品普及程度的提高,城镇居民以轻工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消费结构已经形成,开始向新的以重工型消费品如住宅、汽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消费结构转移。消费结构变化,商业企业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市场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内市场必然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从而使我国市场同世界各国市场连接起来,使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交错在一起。这样就使我国商业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上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国大型商业企业面临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供求状态这个环境。因此,我国大型商业企业,首先要适应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适应国际市场供求关系。这是商业企业适应外部环境条件最主要的内容。

其次,当今世界进入一个全面的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的最重的标志就是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和开通。信息高速公路利用多媒体通讯技术建立起连接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它以光缆为铺路材料,以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把计算机、电视机、传真机、电话的功能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联接世界各地的高速度、大容量、自动化的信息接受和传输中心。从而可以通过这个中心在任何时候检索世界各地的任何资料,又能把自己的信息传往世界各地,实现信息的快速双向交流。信息高速公路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它的实现,将对全球经济、政治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世界信息化的进程已经并已经在深刻影响着中国信息化的进程,中国已经加速进行“三金”(金卡、金桥、金关)工程。世界和中国信息化,将对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推动商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

大型商业企业的战略是根据企业内部的实力和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供求状态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其中,关于公司发展的战略,主要是多种经营和向国外发展两个战略。

大型商业企业在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的阶段,实行跨行业和跨地区经营的战略。在此阶段,大型商业企业规模经营的形式:一是建立大型商场,其规模宏大,综合经营,万商云集,名优荟萃,具有大市场、大流通的功能。要适应新形势发展,销售不仅有日用百货,还应包括重工业产品。二是建立企业集团。通过控股、参股、联合经营等方式,建立起公司内部的经济联系,在国内重要城市组建跨地区、有实力、有影响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厂商联合、农工商一体化。

大型商业企业在面向国外市场阶段,实行向国外发展的战略。所谓向国外发展战略主要是指在国外设立商业分公司。大型商业企业,由国内贸易为主,在国内建立实力雄厚的基础,然后发展国际贸易,进而在国外设立子公司,进行跨国经营,这是一条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允许、也不复存在闭关锁国。商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已不仅仅由国内的因素诀定,国际因素也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内商业企业必须在更大的空间去求生存,求发展。商业企业要主动参与国际大循环,面向全球,组建跨国公司。

我国商业走国际化道路主要应从三方面展开:(1)在商业领域积极引进外资,创办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的零售企业。商业领域引起外资将不仅引进商品、设备等“硬件”,而且还要引进各国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策略等“软件”,使我国商业工作者通过亲自实践,学习到各种先进的商业组织形式、管理制度、经营“决窍”和人才培养方法;(2)通过外资引进,带动商品出口。商业点多、面广, 一旦把视角转向国际市场,就能释放出巨大的经营能量,开发出大量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出口商品,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结构调整,并使国内市场的产品档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3)到国外创办商业和服务业, 开展多角经营。有“进”就有“出”。有了掌握先进管理经验和国际营销策略的人才,就有条件打出去,到国外创办商业企业、服务业和各种实业,实行多角经营。

我国大型商业企业的成长战略综合的体现着企业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要求,体现着企业内部因素适应外部因素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商业企业体制是由企业内部生产力流通力水平和规模、市场等条件所决定的。在这里,企业战略是决定体制的各因素同体制之间的中介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是决定企业的中介因素。

二、我国大型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

我国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体制的目标构想包括下列方面:

一是在政企分开前提条件下,建立企业内部的职责、权力和利益三位一体的结构。政企分开是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关键前提。所谓政企分开的含义包括:政府和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不同。政府作为国家和全民的代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主要是规划、协调、监督、服务。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角,其基本经济目标是利润。国有资产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政府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企业作为独立法人行使企业经营管理权。在政企分开的前提下,企业的经营权由企业行使,从而成为企业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中国所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也就是说,要建立新的企业体制,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角——企业必须拥有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权。

在大型商业企业内部的责权利结构中,企业的责任可分三个层次——企业的总责任、各职能部门(管理和作业)的责任、个人的责任。各层的责任要量化,有数量指标,并且有质量规定。数量指标重要,质量指标更重要。企业的权力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经营权。从企业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来说,可按企业内部的等级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和作业者来划分若干层次。管理者阶层具体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同时包含着所有职工参与管理的权力,经理管理同职工管理相结合。大企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是董事会作出的,总经理执行决策。任何一个管理层次和部门的权力必须同它们的职责相称,做到有职责必有职权,两者相称。企业的利益结构,包括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企业家的利益和职工的利益。从层次方面说可分企业整体的利益、各职能部门利益、分公司利益、个人利益。资产所有者利益主要是由股本数量决定的。企业家和职工的利益主要由责任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所决定。在这里,利益分配结构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股东按合理利润率取得红利或利息;企业家和职工按责任取得工资,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按所有权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合理结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此外,有利润分配中,国家的税金和企业积累等也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总之,企业内部责权利结构的合理化,即责权利在企业总体、各分公司、各职能部门、个人的互相对称和互相制衡的关系的合理化,这是企业体制建立的关键。合理的责权利结构是人们合理行动的前提,是企业运转的根本决定因素。决定企业内部责权利结构合理化的外部条件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如价值观)等,表明我国企业体制特征的基本因素是企业内的人们的社会性关系即责权利关系。正是从这意义上,我们把企业内的责权利关系的合理结构当作企业体制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是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形态。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现实发展,使之资本多元化,投资者与经营者逐步分离。因此,它的较好的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者统称为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主要的形式,其中,有法人持股、自然人持股以及法人和自然人混合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占少数。还有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即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有限公司,这种公司的股份只限于企业内部职工持有,不向企业外部发行和转让,企业内职工既是劳动者,也是所有者。

在企业内部必须建立集中统筹与适度分权的经营组织结构。现代化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向信息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要保持它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企业内部合理的经营管理组织结构。

(1)建立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现代企业的首要条件。 信息是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起飞点,是人类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桥梁。谁掌握了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谁就会在经济、技术上处于优势。对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都是如此。

企业要建立内部商品的进、销、存和人、财、物的管理子系统,并形成网络,随时存储、提取、传递、分配和处理企业运行的各类信息。同时还要对企业外部的影响企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检测与处理。为此,必须充分利用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的硬件与软件的管理及其组织系统。没有这样的系统,大型零售企业,就无法实现现代化的管理,也不易在日趋激烈且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更难以走向世界。

(2)建立现代智囊组织,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条件。 大型商业企业要在国内、国际市场环境中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尽量减少风险,需要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力度。企业的发展,它的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决策,早已跃出了单一商业的范畴。它涉及国际贸易、财政金融、信息技术以及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企业必须组建多学科的专家智囊组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充分掌握各种信息,发挥智能优势,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参谋意见。

(3)建立集权与适度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机构。 大型商业企业应采取集权式管理,大权要“独揽”。现在企业多采用官僚制。按照韦伯等人的研究,官僚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合理的规章制度体系;通过专业职能的细分,明确的权限而形成的金定塔式层次地位结构;受过专业训练的职工从事运用专业知识的工作;根据成绩和能力进行人员的调配、选择和补充;非人性的纪律和对职业的专心等。具有上述特点的官僚制,随着现代企业发展速度的组织结构的形成发展起来,显示了极大的集体力和组织力,保证组织的统一性连续性。在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实行电脑管理,实现了信息化之后,也就具备了集权管理的技术条件,这类企业完全可以实行统一采购、集中配货、自动补货,摈弃大企业内承包式的小作坊式的管理。在中国这类企业发展的初期,决策的集中,管理的集权,尤为必要。企业内部的高度计划性是企业体系发展的保证。在向集团化发展中,母公司要按其持有的股权份额,依法对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享有资本收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产权转让等权利。为此,在部门设置和权限划分上,可以实行矩阵式组织,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与业务部门的横向管理相结合,以保证上层管理的有效。这种组织结构类似中国自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这种制度曾在中国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上,基本保证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但是应该同时看到金字塔式的集中统一的官僚制也有其弊端。机构的庞大、分工的细腻、纪律的严明等,这些官僚制原来的优点在一定条件下又异化为高效率和机动性的破坏因素。

为此,必须改变原有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使管理层次与管理环节减少,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我们很赞成一位学者提出的“蜂型”管理理论,即削弱中层,使管理构架由传统的“三角型”,变为中间细的“蜂型”或“扁平型”。

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条件。过去为了提高管理的绩效,为了适应管理活动的不断增大的需要,组建了许多中层管理机构。但是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变化。电脑部分代替了人脑,它以大量、快捷、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优势,成为管理的辅助管理工具,大大拓展了管理辐度权限,使管理高层能够直接有效地监控和指挥基层部属,也使高层与基层有直接、迅速进行沟通的可能。这样,传统的中层管理的“监控器”和信息“中转站”的作用就大大削弱了。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把握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转瞬即逝的机遇,这就要求企业放权于基层,增强其在执行上层决策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做到上层与基层集权与适度放权的有机结合。

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一个制度体系,它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确立企业法人实体法律地位、确认企业财产权利和财产责任,调整企业内部和外部关系。现代企业制度是指法人企业制度。法人企业不同于非法人企业。法人企业有下列特点:(1)企业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具体说,企业作为民事主体,企业具有法人产权,形成法人财产。(2)法人企业的股东不是民事主体, 只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而法人企业作为民事主体以法人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3)公司董事会作为股东代表经营公司的法人财产, 股东与董事的关系是信托关系法律明确规定董事的责任和权力。(4)企业内部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工会等组织机构。股东会行使资本所有权,代表所有者,维护企业的长远利益,决定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企业的分配原则,聘任经理。企业的经理是企业的经营者,在董事会的授权下行使经营权,代表企业,维护企业利益,对企业负责。从而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彼此分离又制约关系,企业内部各机构的责权利关系,通过企业组织形态具体化,并由企业制度加以规范。承包经营责任制存在三个问题:(1)承包经营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初步分离。 政府代表国家拥有企业财产所有权,企业则因政府授予经营管理责任得到财产的使用权,这种两权分离带有行政性分权特色,“放权时便埋下收权的种子”,因而它塑造不出一个面向市场的独立的商品经营者,也难以避免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因此,承包经营责任制并未根本改变国有商业企业作为行政附属物的地位。(2)承包经营企业没有独立的企业产权, 企业难以发展,也无法实现负亏。目前国营大中型商业企业盈利,上缴国家所得税55%,交纳调节税25%,在剩余的20%中,还要交纳能源交通建设基金、预算调节基金、农业基础建设基金、承包风险基金以及购买特种国债、支付粮油肉价补贴等,企业实际留利水平只有10%左右。企业发展和开拓经营都需要向银行贷款,利息负担重,这种状况使企业缺乏发展能力。再说,所谓“负亏”,只要国家不愿让亏损企业破产整顿,企业就可以获得新的贷款、减税让利、财政退库、追加拨款,这样企业就没有亏损破产的危机感和压力。从许多实际承包经营的国有商业企业实际情况看,企业领导和职工同站在一条线上,最关心的是奖金多少,在企业积累和分配上,普遍存在短期行为,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承包经营者追求短期利润,导致破坏性地使用固定资产,没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由于承包者的本位主义,使社会和企业的资产优化组合程度低。承包制是回扣成风,商业风气腐败的杠杆。(3)实行承包经营的企业,在企业内部,实际上无权解决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工资是大锅饭,奖金是小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国有商业企业职工的身份就是一只最保险的铁饭碗。传统的经营模式仍禁锢着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多数大中型国有零售企业,因为地段好、招牌亮,经营状况还比较好,但是普遍存在服务态度冷漠生硬,服务质量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尽人意,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动态变化中,正在丧失并继续丧失其市场份额。与假冒伪劣制造者沆瀣一气,成了他们的“防空洞”。(5)承包制在实施时,承包基数具有不确定性,很难科学、 合理地制定。(6)承包制以企业、部门和柜组为承包单元,人为地分割, 使企业权力以适当的分散,合理的集中统一决策权削弱。承包经营责任制管曾起到某些作用,但弊病日见明显,应予抛弃。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研究的现代企业制度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经理制度。它是指领取工薪的经理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居支配地位,并形成有效的降低经理代理成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经理职业化是历史的必然。经理作为劳动者,在管理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资本所有者追求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二者目标是有矛盾的。解决矛盾需要激励与约束。主要是通过投资人与经理的契约通过法律规范来对经理进行激励与约束;通过市场竞争来对经理进行约束与激励。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经理约束机制。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经理市场。经理的约束机制基本上处于依赖经理本身自律的失控状态。因此完善经理制度也将成为关键的一环。

标签:;  ;  ;  ;  ;  ;  ;  

我国大型商业企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