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外关系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在对外关系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在对外交往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坚定不移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论述论文,国家利益论文,作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是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者列宁,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今天,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对我们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列宁:对我们不利的交易,我们决不会去做。

1919年底,历时3年的国内战争已接近尾声, 列宁预计到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均势”即将出现,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思想。

列宁首先阐明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必要性,而这种必要性是源于对敌我双方进行正常交往动机分析的。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就其本性来说,“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和苏维埃共和国和睦相处,无论按其客观地位来说,或按它所体现的资本家阶级的经济利益来说,都是这样”。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在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却又愿意与苏俄交往,这是因为帝国主义看到了用武力消灭不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长期的战争也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极大危机。所以他们尝试与苏维埃俄国建立正常的经济政治关系,以达到它们用武力达不到的目的,这里帝国主义者所做的一切,都完全是出于他们自身利益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本性决定了他们不会给苏俄以真正的援助。因此,“两制”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是“经济战争”,“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方式、两种形态、两种经济的军事较量”。这就决定了维护国家主权不能不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最能体现列宁这一思想的是租让制的实行和热那亚会议的贷款。 1918年,列宁提出苏维埃国家要实行租让制。1921年,列宁亲自起草了《租让合同的基本原则》,指明既要给承租者一定的好处,争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的投资,又要保证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不受损害。列宁一方面耐心解释租让制的必要性,同时也告诫大家,租让制存在着资本主义国家控制苏维埃俄国国民经济、干涉内政、恢复资本主义关系的危险,会“带来资本主义习气”,使人民受到腐蚀,我们决不能小视。接受热那亚会议贷款更体现出列宁的这一思想。1922年,列宁为答复是否接受外国政府向苏俄提供救灾贷款附加条件,起草了《俄共(布)中共关于出席热那亚会议的苏维埃代表团的任务的决定草案》中明确指出:“我们不做有损我国权利的事。未经中央委员会来电特许,不得签署条约”。3月14日, 列宁对苏维埃代表团制定的具体纲领提出补充意见,又指出“处处都要有一个‘小小的’保留;说我们共产党人有自己的共产主义纲领(第三国际),但我们仍然认为,作为商人支持……另一个阵营即资产阶级阵营……中的和平主义者是自己的义务。运用这种策略,即使在热那亚会议不成功,我们也会得到好处。对我们不利的交易,我们决不会去做”。

正是由于列宁清醒地认识到掌握原则对租让制的重要性,恰当地把握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分寸,使租让制得以实行,为恢复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起了促进作用,并且打破了苏俄在国际上的孤立局面,赢得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平等相处的权力与地位。

2、斯大林:在我国没有这种控制, 永远也不会有这种控制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主张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开放。然而,党内反对派托洛茨基坚持极“左”思想,在1926年仍反对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联系,认为加强这种经济联系就是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性。他还危言耸听地发出这样的警告,“实际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始终(直接或间接)处于世界市场的相对控制之下”。

斯大林坚决纠正了这种观点。首先,他严格区分了“国家的依赖性”和“国家的经济独立性”,指出国家之间依赖是相互的,是以经济独立为前提的。他认为:“这是不是说既然没有绝对不依赖他国的国家,也就不能有各个国民经济的独立性呢?不,不是这个意思。我国依赖其他国家,正象其他国家依赖我国国民经济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因而丧失了或就要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它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它应当变成国际资本主义经济的小螺丝钉”;其次,区别了“经济依赖”与“经济控制”的概念,庄严申明了社会主义苏联的态度。斯大林认为:“什么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呢?”“资本主义的控制首先就是金融控制……就是控制我们的工业,使我们社会主义工业非国有化,使我们运输业非国有化……就是支配我们市场的权利,就是取消对外贸易的垄断。……就是政治上的控制,就是使我国丧失政治上的独立性,使我国的法律适合国际资本主义经济的独立性,使我国的法律适合国际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益和口味”。斯大林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苏联目前没有这种“控制”,并且庄严声明,“在我国没有这种控制,只要我们的无产阶级存在,只要我们有苏维埃政权,永远也不会有这种控制”。

不仅如此,斯大林更加重视在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交往中维护国家利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斯大林始终坚持以一个完全主权国家领袖的资格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等地合作,战争胜利后又坚决顶住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妄图削弱苏联的图谋。为社会主义的苏联争得了广阔发展的空间。

3、毛泽东:必须站在我们的民族立场

第一,对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斗争时则斗争,需要交往时则交往

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美国一直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先是发动侵朝战争,继而派遣武装力量进入台湾海峡,同时对中国实行长达数年的经济封锁。在这一切手段均未能奏效后,又于1965年对越南发动了侵略战争。这一切行动均表明: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是新中国生存和安全的最大威胁。为了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必须与美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表现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和大无畏英雄气概。面对着鸭绿江边的熊熊战火,毛泽东毅然决定派志愿军赴朝参战,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面对着一些美国人妄图使台湾“中立”、“托管”,将之置于美国手中的阴谋,毛泽东亲自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8年8 月23日开始炮轰金门、马祖。随即在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国国防部长的《告台湾同胞书》、《再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中国人的事已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难于解决,可以从长商议,希望台湾当局不要屈服于压力,“随人俯仰,丧失主权”,从而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面对美国对越南发动侵略战争、并露骨地对中国进行战争威胁的严峻局势,毛泽东指示周恩来总理,请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向美国总统约翰逊转告4点,明确告知美国总统,“如果美国把战争强加于中国, 不说它来多少个人,用什么武器,包括原子武器在内,可以肯定地说,它将进得来,出不去”。毛泽东的这些重大举措粉碎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望与日俱增。但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战略力量增强,美国对于中国生存与安全的威胁下降为次要地位。为了更有效地抵抗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霸权行径,在美国总统尼克松多次表示愿意和解的前提之下,毛泽东从维护中国最高利益原则出发,认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历史时刻已经到来。中美关系旋即实现了正常化。

第二,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不依附,不屈服

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一边倒”并不等于依附或屈服,毛泽东申明,我们首先是中国人,我们寻求友好关系,但我们不听从任何人的指挥。新中国第一位政府总理周恩来则更进一步阐明这一立场:“我们对外交往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的内政。外援如有利于中国,当然要但不能依赖,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

1958年,苏联连续向中国提出两项损害中国主权的建议,即在中国领土上建一座由中苏合资实际上由苏方控制的指挥潜艇的长波电台和建立共同潜艇舰队,显示出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意图。毛泽东认为这是涉及主权的政治问题,坚决予以抵制。毛泽东对当时的苏联大使尤金说:“要讲政治条件,连一个指头都不行”。之后,苏联撤回在中国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和顾问,企图在核武器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控制,不断挑起边境冲突,中国党和政府均与之进行了不屈服的斗争,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4、邓小平: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邓小平是一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以他深邃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国际意识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由此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分析、判断国际形势和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路和战略方针,其中“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就是重要内容之一。概括地看,邓小平这一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

(1)新时期国家利益的内涵是国家的独立、主权、 统一和民族自尊心,是中国的发展与发达。

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国家利益的具体要求也不相同。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结果”。“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同年9月, 邓小平在谈到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时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1983年6月, 邓小平在谈论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时指出:“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省、市以至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

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又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综合邓小平的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新时期中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涵是国家的独立、主权、统一和民族自尊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强大。

(2)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

意识形态因素在中国处理对外关系中曾长期居于支配地位,这是在美、苏长期对峙的两极世界格局下中国能够作出的唯一选择。进入80年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进程加快。为了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世界格局,中央决定在对外交往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实行在美、苏两霸之间不与任何一方结盟的完全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后,邓小平本着务实求实的精神,先以消除“三大障碍”(指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苏军入侵阿富汗,苏联在蒙古和苏中边境地区部署重兵)为前提,结束了中苏关系的过去,开辟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中苏中俄关系的未来;又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既着眼于国家的最后统一,又消除了中英、中美关系中的热点和爆发点;还提出要用战略眼光来发展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和用永远友好下去去超越两国一切问题的方针,使中日关系获得了顺利发展;还与越南重新恢复了关系,在经历了上述相当曲折的外交历程之后,邓小平提出了“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发展对外交往的战略准则。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与来访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谈话时十分郑重地讲到:“我非常赞赏你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这也就是说,中国只以本国的需要而不是其他因素作为对外交往的基础,凡是有利于中国的对外交往我们都去建立,去发展;同时对一切有损于我国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尤其是对任何敢于侵犯我国利益的行为坚决予以回击。邓小平这一原则的提出,彻底纠正了以往将意识形态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极”左的思想观念,确定了国家利益在对外交往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3)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新时期的国家利益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何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邓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邓小平认为,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与方式上,以国际法主权原则为标准,历来存在着根本对立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共处,另一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少数大国或强国凭借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外实行侵略和扩张,恃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并最终确立少数大国对世界事务的垄断和控制。冷战结束以后,虽然世界不再是一个由两个大国或大国集团控制和操纵的世界,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且还有重新抬头的迹象,其主要特征是利用人权干涉主义、经济制裁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粗暴地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正是基于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对外交往,必须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坚决斗争。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维护国家利益提出了三个原则:1、维护国家利益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2、维护国家利益要有坚决的态度。国家利益从来就与“维护”二字联系在一起。3、 维护国家利益要有灵活的策略。

标签:;  ;  ;  ;  ;  ;  ;  ;  

在对外关系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