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执政能力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能力论文,试论论文,内涵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准确理解“执政能力”,首先要掌握能力的内涵。马克思从哲学高度对能力内涵给予 深刻揭示。而从本质、功能和过程意义上对“执政”内涵的全面考察,是准确把握执政 能力内涵及特点的关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能力”的概念
通常意义的“能力”是心理学的专有名词。迄今为止,人们对能力概念有多种理解。 马克思曾从哲学高度抽象地概括了人的能力,认为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由于历史条 件的限制,马克思未能对于人的能力的具体内涵进行展开说明。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 点,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能力的内涵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能力发挥的承担者、行使者。作为主体的人,可分为个体的人 和基于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群体组织。人的能力形成人对作为客体的自然环境和 社会历史环境的认识和改造。生物个体或群体无意识改造外部世界中体现出来的行为能 力特征,如植物吸取水分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的奔跑能力、嗅觉能力、听觉能力、反应 能力可归于广义的能力的范畴,严格地讲,则属于生物的本能。而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 观世界的能力是人的体力、智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运用。
2、人的能力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恩格斯指出:“ 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机会。”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3页,第249页。)换言 之,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从劳动实践中形成,也是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发展 的。实践是认识的前提,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人的主观的 愿望转化为客观的成效,从而使人的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适应新的实践需要,人必须 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人的能力外在或潜在地不断发展变化着。一方面,能力有增强的趋势。外部世界处 于不断变化之中,由此不断地刺激着人的需求,进而对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出新 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通过认识和实践活动,人的主体性作用也就充分发挥,人的能力就 会提升。另一方面,能力也有弱化的可能。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受到客体环境 的制约,从而削弱人的能力发挥。人的能力发展一方面是外显的,是人在胜利完成某项 任务时所具有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据此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或增强或削弱的趋势。另一 方面,人的能力无时无刻不断潜在变化着,现实中强大的能力存在弱化的潜在趋势,弱 小的能力也存在变强的潜在可能。从根本上看,人的能力是遵循螺旋式发展的轨迹不断 递增的。
4、能力具有评价性。能力的高低强弱,是需要得到评价的。客观地看,不同个体存在 能力的差异,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完成不同任务所体现的能力状况也是不同的。那 么,对能力实施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 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也就是说,能力强弱的标志不仅以个人的理想 和主观愿望为依据,而且要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所取得的客观效果为依据,以 主观的想象与实际的效果是否相符合为依据,最终以是否推动了历史进步为根本尺度。
5、人的能力具有可塑性。人要提高自身能力,一般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通过学 习和实践增强自身的知识技能。知识和技能都需要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具备一定的能力 是获取知识技能的前提,也影响着对知识技能的运用。而能力以知识技能为基础,没有 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无所谓能力。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素质,原 意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和基础。素质可以是先天形成,也可以后天获得。后天获得的素 质是建立在一定知识技能之上的。因此能力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似性。能力与素 质又有明显的区别。能力是一种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能够外显的力量;素质通常 处于静态,具有隐蔽性,是人的内在的性质、品质或质量,是转化和形成能力的必要条 件。素质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不能形成 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素质条件具备,还必须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素质对能 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导向和制约作用。不同类别的素质固然导引着能力发展的不同方向, 同一类别的素质也会影响和制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所揭示的能力内涵,本文尝 试对“能力”作如下定义:所谓能力,是指人基于特定环境需要,制定和围绕特定目标 任务,依靠自身素质和知识技能,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推动历史进 步的客观效果及程度。而能力建设,就是人对于有利于自身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进行 系统的创造。
二、本质、功能及过程意义上的“执政”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能力本质及其基本内涵的理论,揭示了能力的共性和能力形成和发展 的一般规律。但是,理解执政能力的完整概念内涵,关键是对“执政”内涵的准确把握 。
所谓“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通常,我们在使用“执政”概念时,大体 有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执政是一种与国家政治权力紧密关联的政治现象。它以国家政 治权力的存在为前提,随着国家的消失而消失。其次,“执政”是一种政治地位,是任 何觊觎国家公共权力的个人和组织所追求的目标,是巨大政治利益和巨大政治风险的统 一体。最后,执政是一种维持执政地位的实践活动。相比之下,作为执政活动的“执政 ”的内涵更加丰富完整。由于政党政治成为近百年来世界政治生活的重要特征。因此, 本文的论述主要是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进行的。
所谓执政过程,是执政党适应执政本质需要,履行执政功能,促进各个要素环节有序 进行的系统过程。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执政本质与执政党角色。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执政活动是在执政党、政府(国家公 共权力)、民众(社会)三者之间展开的。执政党是国家与社会的中介桥梁。巴克认为: “政党是把一端架在社会,另一端架在国家上的桥梁。如果改变一种表达方式,那么, 政党就是把社会中思考和讨论的水流导入政治机构的水车并使之转动的导管和水闸。” (注:E.巴克:《关于政府的若干思考》,牛津大学出版社1942年版,第39页。)由于国 家是公意的集合,执政活动的本质就是党群关系问题。因此,执政为民是任何执政者都 必须遵循的价值原则和实践取向,偏离了这一本质,执政活动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 道,执政活动也就难以为继。现代政党的执政,就是由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利益的政党, 在形式上或实质上作为全民的代表,执掌和运用国家公共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和社会事 务的实践活动。执政党的角色,决定了它与一般政党不同,也与在野党、革命党、领导 党的角色不同。一般政党,是特定阶级和阶层的利益代表;而执政党,既具有政党的一 般性质和功能,又因掌握国家公共权力与一般政党相区分,具有“形”在体制外、“体 ”在制度中的独特政治角色定位(注: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和 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2页。),必须在名义上是全民利益的代表。执 政党与在野党也是不同的。在野党为了竞选的需要,可以提出些脱离实际的口号来吸引 民众,在野党成为执政党后,必须调整原有的政策口号以适应执政的需要。执政党的角 色与革命党角色是相互对立。一般而言,革命党以打破旧秩序重建新秩序为目的,往往 带有对既有秩序的破坏力;而执政党则致力于对既有秩序的维护,通常是建设性的。革 命党成为执政党,必须切实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变。领导党角色是革命党角 色在执政时期的延续。这在无产阶级执政党身上表现得比较充分。革命党领导和动员人 民夺取了革命的胜利,从而具有绝对优越的领导地位,在执政方式上对革命党的政治动 员和政策手段形成路径依赖,成为革命党角色向执政党角色转变的极大障碍。
2、执政功能。执政功能是本质和角色在执政活动中的体现。功能的发挥必须依据本质 和角色而定,反过来说,必须有相应的职能或功能的履行和发挥,执政本质和执政党角 色才能始终保持,执政活动才能持续下去。马克思曾经说过:“政治统治到处以执行某 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了他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3页,第249页。)执政 党的功能,除了一般政党所具有的利益表达、利益整合、政治录用和实施政治社会化的 功能外,还具有区别于一般政党的执政功能。评判执政党是否合格,不是看执政党作为 一般政党的功能,而是看执政党的执政功能。那么什么是执政功能呢?功能的确立,从 根本上讲,基于特定的利益。执政党与国家公共权力的利益是结合在一起的。执政党只 有真正成为国家政权普遍利益的代表,其执政资格和权利才能得以延续。由于执政党与 国家政权的利益高度重合性,决定了其执政功能必须以维护国家政治利益及其发展的功 能需要为根本方向。一般而言,国家政治发展的功能取向,就是要建立既有秩序又有发 展的和谐社会,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安全的需求。因此,执政功 能,体现为社会发展的功能和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发展的功能,包括经济发展功能、 政治发展功能、文化发展功能;社会稳定的功能,既包括常态条件下的对外处理国际事 务、维护国家安全的功能和对内实施社会整合、化解利益矛盾的功能,也包括非常态条 件下所进行的应对突发事件、实施危机管理的功能。
3、执政过程的要素和环节。执政活动过程是由各个要素环节构成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 系统过程。执政活动过程的要素和环节由执政党、执政目标、执政机制、执政成效、执 政评价等构成。
首先,执政活动过程以特定的执政环境为依托。任何执政党都有其特定的执政环境。 执政环境的本质是人民的需要。这是执政党制定目标任务,确立策略方法的根本依据。 现代执政活动是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进行的,而执政活动的影响则超乎国界之外。因此 ,执政环境包括时代环境、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党内环境。执政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影 响着执政党的执政活动。执政党能否根据执政环境变化来正确调适自身的目标和策略方 式,是执政活动得以持续的一个关键性的要素。
其次,制定正确的目标任务是执政党实施执政活动的前提。目标任务是执政党的一面 旗帜。统一民众思想,动员民众参与,需要执政党制定正确、鲜明和务实的执政纲领和 目标任务。执政功能是党的执政目标确立的依据。执政目标通常是分层次的,包括着眼 于终极目标的最高纲领,符合现阶段要求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根据特定执政环 境确定的具体政策目标。
再次,长效的执政机制是执政党实施执政活动的核心。执政党根据环境的变化确立了 执政的目标任务后,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执政机制来完成。所谓执政机制,就是执政党为 提高执政效能,巩固执政地位而采取的处理执政党、国家公共权力、社会三者关系的方 式、策略、方法、程序、规范的总和。良好的执政机制意味着执政党与国家公共权力、 社会(党政、党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以宪政和科学 施政作为基本的执政手段和方式。宪政的两个基本手段要素:法治和民主,一个都不能 偏废,没有民主的法治不过是法制,容易流于形式而成为专制的工具;没有法治的民主 则是无政府主义。此外,执政活动的有效进行有赖于正确的策略方法和科学技术。
最后,对执政成效的评价与认同是执政党持续执政的根本条件。执政成效是实施执政 活动过程的结果。一般而言,执政成效是执政功能发挥的直接体现。执政成效体现为执 政党能够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适时有效化解国际社会矛盾和国内社会矛盾,积极创造高度 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需求包括政治、经济和文 化需求。执政成效是需要评价的。执政党的自我评价是执政党确定新的目标任务、策略 方法、完善执政机制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执政活动的持续有效进行。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即执政合法性,是见证现实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根本力量。因而执政合法性是执政党执 政能力的核心体现。执政活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执政活动必须 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执政成效最终在历史进程和历史进步中得以体现。
执政过程的四个要素和环节有序配合,周而复始,推动着政党执政活动的持续与发展 ,这也是政党执政能力得以持续保持和发展的过程。
三、执政能力的内涵及特点
综合“能力”与“执政”的概念内涵,我们把执政能力的概念理解为:所谓执政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成功完成目标任务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具体 地说,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设定并围绕特定目标、策略和任务, 创建和运用科学、民主、法治的执政机制,在处理执政党与国家公共权力、社会三者关系(也即党政关系、党群关系)的过程中实现的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满足民众各项利益需要、获得民众自觉认同与支持、推动历史进步的成效与程度。
概括起来,执政能力内涵特点体现在下述六个方面。正确把握这些内涵特点,可以加 深我们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
1、政治组织性。执政能力作为能力的特殊形态,其主体是由政治组织来承担的。无论 是专制社会条件下以专制君主为中心的官僚集团还是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的执政党,都 是与个体及一般社会组织相区别的政治组织。政党组织都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 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 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注:王 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执政党是赢得执政地位的 政党组织,具有一般政党的共性。相较于一般政党组织,执政党则具有更加强大的政治 组织性。这就决定了其执政能力不是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各级组织的能力,也不是党 员干部个体与基层组织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执政党内的各种组成要素通过一定的纪律 和程序结合在一起的整体合力。当然,肯定执政能力的整体性并不否认执政党主体具有 结构性和层次性,基于执政主体结构不同层次,可以形成不同的执政能力的具体构成, 包括“党的整体能力、各级组织的行为能力以及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注:卢先 福:《执政能力是事关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专题讲 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39页。)
2、过程系统性。能力从实践中来,这一条定律也适合于执政能力。执政能力的形成、 维持和巩固都离不开实践的过程,因此具有过程性的特点。政党通过革命或竞选获得执 政地位,强制和威慑的力量,成为执政能力的重要来源。执政能力的维持和发展,则是 在执政过程和执政系统中实现的。执政能力的维持和发展从对执政环境的反映和判断开 始,根据环境的变化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执政目标任务及策略,运用科学民主法治的执政 机制,处理好执政党、国家、社会的三者关系并促进三者的良性互动,从而获得良好的 执政成效。执政党通过执政系统输入和输出过程的不断轮回,达到维持和巩固执政地位 的目的。
3、功能有效性。从政治学和组织学角度看,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满足特定的职能或 功能。而确立功能的依据,则与组织的角色目标定位密切相关。组织的功能也是组织本 质属性的体现。从系统角度看,为了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必须满足相应的功能需要。 执政能力是实施执政功能的前提;离开了执政能力,执政功能就不能有效发挥。另一方 面,执政功能是执政能力的依托。执政活动中,执政党通常由于执政功能的需要而提出 能力要求,执政能力总是在实施执政功能的行为过程中体现的,功能的有效发挥与否是 执政能力的强弱变化。因此,执政功能的有效性是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
4、评价合法性。执政能力与能力一样,具有评价性。执政能力评价具有合法性特点。 执政党作为阶级阶层的代表,由执政本质决定必须名义上或实质上代表全民的利益,只 有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即获得执政合法性,才能让执政地位保持下去。 而在现代民主政体下,执政能力的评价的重要特点是借助于合法的形式,往往是通过宪 法规定的民主授予形式来确认的。这是执政能力区别于一般组织能力的本质特性,也是 执政能力的核心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执政能力的最终评价尺度体现在推动历 史进步上。
5、发展变动性。执政能力是在执政活动中体现的,执政主体通过功能的有效发挥作用 于执政客体与执政环境,反过来影响执政主体执政能力的外在或潜在变化。从整体上看 ,执政能力的变化是潜在进行的,很难对起变化的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执政能力的丧 失通常在短期内完成的。而从局部看,要素及环节的变化又是显性的,我们可以根据一 些要素环节之间出现的问题来进行调整和规范。一般来说,影响执政能力潜在变化的因 素有:环境因素、主体因素、体制机制因素、绩效性因素、规律性因素。在不同时期, 上述各制约因素对执政能力的作用各有侧重,却共同促进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发展变化。
6、可建设性。能力是可以塑造的,同样,执政能力是可以建设的。所谓执政能力建设 ,就是执政党对于有利自身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进行系统的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要充 分发挥制约因素中的正面效应,有效避免制约因素中的负面影响。执政能力建设应当遵 循执政的基本规律,围绕执政能力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的环节和要素来进行,以执政环 境为依托,确立正确的目标任务、策略方法、执政机制,努力增强执政的成效和执政合 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