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进来。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要鼓励学生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造潜能 创新意识 融洽合作 质疑辨难
一、形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进来,才能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例如我在教学鲁迅的《风筝》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歌曲《三月三》,让学生体味歌词中塑造的那一群天真烂漫孩童的个性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童年,从而与《风筝》中弟弟的个性相融合,道出“贪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一观点;然后再引出文章中“我”虐杀弟弟的精神一幕的可悲,让学生在体味愉悦的同时感受“我”的严酷与无情,进而感知我希求得到弟弟心灵上的宽恕的强烈,以及弟弟忘却这一事件时我的沮丧与黯然。至此,教学目标便得以实现。
二、调动学生潜在的主体能力,鼓励创新精神
1.培养参与能力。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型课堂形式。其次,教师要注意建好学生参与教学的舞台,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空间。第三,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对学生主动探索的表现,教师应给予积极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使他们有创新的体会。
2.鼓励学生个体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
团结融洽,互相合作,可以形成民主、平等的气氛,有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个体间的有序竞争,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创新。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设置问题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应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问题要设计得科学、严密,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超越。
三、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进学生创新
1.以疑激欲。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思维也会应运而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教授《死海不死》时,就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有一个奇怪的海,鱼虾、水草在其中不能生存,而不会游泳的人却能安然无恙。大家想一下,这个海叫什么名字?这种现象叫什么?形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同学们马上兴趣陡增,急于探究个所以然。
2.以境激欲。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他们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力措施。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讲到“菲利普夫妇发现于勒后,便如瘟疫一样避开他”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当此时,于勒会怎样呢?”同学们根据当时的环境,进行了如下想象:(1)喜出望外,急忙就认亲哥哥;(2)跪倒在哥哥脚下,向哥哥一家哭诉;(3)想认哥哥,但看到哥哥一家神色难看,便赶忙借故离开……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哪一种想象更合理?学生通过研读课文,肯定了第三种说法。
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创新插上翅膀
1.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求异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首先,教师要挖掘题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与众人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其道而行之”,从相反方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如在教授《日》中的“飞蛾扑火”,既要让学生认识特定环境下飞蛾牺牲的壮烈,还要让学生感知在平和安定的日子里人们骨子里所存在的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理念。
五、教师善于让学生积累知识,为学生的创新打好基础
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加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六、正确评估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是否正确倒是其次,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是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教学中要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
论文作者:崔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自己的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