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来自何方?——我国500家乡镇企业的活力窥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活力论文,来自何方论文,家乡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次中国乡镇企业活力500家评价”活动,从设计到发布,一共进行了5个月之久。其间召开过3次讨论会,分别讨论了由北京火凤凰乡镇企业咨询公司提出的评价方案、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此项活动主办单位的负责人:中国统计学会秘书长、国家统计局统计研究所所长张泽厚同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综合研究部部长程秀生同志,国家经贸委企业司主管集体企业的司长田军同志,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张用刚同志、副主任左太行同志参加了讨论。
在参加评价的近万家大中型乡镇企业中,根据近60项调查项目数据,综合评出活力前500家。这在中国企业界是一种创举。
主持本项评价工作的北京火凤凰乡镇企业咨询公司总经理高小斯博士说:“研究和评价企业活力,最根本的是研究产生企业活力的自我约束能力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方向。国有企业活力较差,关键在于自我约束力较差。乡镇企业产权相对明晰,有着明确的自我发展以造福桑梓的目的,在市场中有全权的独立自主竞争的经济行为权力和自由度,因此,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能够自主地形成和正向发挥积极作用,当然企业活力相对就强。
——编者
企业活力问题,是近10年来我国政府与产业界极为关注的问题。
我国乡镇企业生机勃勃的15年发展,所实现的发展规模、速度和综合效益,表现出乡镇企业有旺盛的生命力。到底乡镇企业有哪些活力,活力的源泉是什么,等等,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99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比较公平的市场环境。全面的税制改革使乡镇企业原来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不存在了。加之,金融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银根紧缩和追还贷款的力度加大,这就为我们认识乡镇企业活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为此,我们发起“首次中国乡镇企业活力500家评价”工作,试图就此来分析我国乡镇企业活力问题。
自筹资金是企业活力的重要源泉
企业在自立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人、财、物资源,资金的短缺,是扼制企业发展的瓶颈。因而,企业自筹资金能力如何,自筹资金的来源结构及比率,就成为说明企业活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1993年,500家大中型乡镇企业筹资总额为203.1亿元,除了银行贷款、引入境外投资额度以及民间融资额度以后,乡镇企业自筹资金额为130多亿元,平均每个企业自筹资金额为2600多万元,占同时筹资总额的64%。
上述数据说明,生长、发展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我国乡镇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乡镇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自我发展必须的资金筹措造血能力,构成了企业活力的重要源泉。
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处于高销售而低收益的经济状态中。1992年,500家乡镇企业的销售纯利率为9%左右,1993年并没有任何改观。相反,乡镇企业失去了以往普遍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纯收益反而在比率上下降。即便如此,我国乡镇企业还是将有限的企业收益,进一步集约化控制,大量地转化为再投入的资金。1993年,乡镇企业在面临断奶的局势下,努力地走自筹资金,集约化地运用有限的资金道路以求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乡镇企业在资金的筹措方面,具有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自立地寻求发展的社会意识极强。否则,就不可能具有旺盛的资金造血能力,更谈不上企业活力。
有效利用资金 科学管理企业
乡镇企业还贷率,主要是指对国家银行的还贷率。在1993年国家银根抽紧,追还贷款条件下,乡镇企业还贷相当集中。同期500家乡镇企业还贷率在自筹资金额以外的融资额中,高达39%。这说明了我国乡镇企业对国家政策变动和市场振荡已有相当强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强适应能力,完全是乡镇企业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和现代化的管理能力水平决定的。
1993年,500家大中型乡镇企业,在开发新生产力方面的投资额为78亿元人民币,在500家中有89%的企业进行此类投资;其中,用于获得技术方面的投入为15亿元,在500家中,有62%的企业进行此类投资;用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利于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直接提高生产力科技含量的投资额,即近10亿余元,在500家中,有50%企业进行此种投资。
500家大中型企业的投资结构之所以能够涵括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程特点和现代化发展过程的特点,从客观上讲,这是经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平衡性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从主观上讲,是乡镇企业对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性表现。
再从投资的空间结构来看。500家大中型乡镇企业中,已有11%的企业投资重心到本省市以外的区域;有7%的企业投资行为重点拓展到国土以外的世界市场中去;有12%的企业,从专业化、工业化发展为一、二、三产业多元化的综合性企业。因此,我国大中型乡镇企业主动改造产业结构,以期更高效率地组合利用各种社会的软、硬资源,推动企业发展。
正是上述客观使然,500家大中型乡镇企业中,已有36家企业,率先采用了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企业的现代高级管理形式,设立了企业投资中心和企业投资公司。
可以说,我国乡镇企业在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所表现出的企业活力,是十分旺盛的,走势是健康的。从而使其走出本乡本土,走出国门的主体性和自力意识开始高涨。无疑,高科技、多元化、跨区域性集团化的发展大趋势,为乡镇企业活力的持续生长,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
产品设计活力充沛 市场定位构思活跃
1993年500家乡镇企业的新产品和优质产品销售额为329亿元,占其当年销售总额的56%,平均每个企业新、优产品销售额为6600万元左右。其中,生产国际社会90年代初期水平商品的企业为308家,生产80年代水平商品的企业为296家。
我国乡镇企业产品之所以有如此的更新能力,完全取决于他们对市场的主动态势。500家中,有45%的乡镇企业产品更新战略是生产一代、试制一代、设计一代、构思一代,只有11%的企业,是生产一代。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500家中,48%的企业产品销往国际市场。1993年,外销产品的总额为194亿元人民币,为同期销售总额的33.1%。不难看出,至少有50%的企业,已将产品营销的市场,定位到世界市场和跨世纪的产品战略立场上。
可以说,我国乡镇企业产品的战略设计活力是充沛的,产品市场定位构思相当活跃。
设备不断更新 营销适应市场
500家大中型乡镇企业1993年的生产设备平均利用率为100.577%。可以说保持了全面开工,生产开足了马力,使生产规模控制在设备的设计能力和允许的扩张弹性系数之内,又不拚设备的良性生产状态。另一方面,扣除设备折旧率以后,设备的平均综合利用率为80.57%,高水平的设备折旧率必然带来高水平的固定资产设备投资,必然为企业全面持久地开工奠定了设备不断更新的物质基础。
乡镇企业的全面全力开工,之所以成为可能,是与乡镇企业产品的销售能力分不开的。500家乡镇企业1993年的产值为670多余亿元,而同期的销售额为587亿元,产品销售率保持在90%左右,这一高销售率,或者说很少有产品积压之弊的营销能力,是与乡镇企业产品对市场的多方位定位导致的普遍适应性分不开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500家乡镇企业商品营销区域的分布中看到。500家中,在本地销售商品的企业占86%;在外地销售商品的企业占84%;在国外销售商品的企业占48%。这说明乡镇企业产品对市场的普遍适应性很强。
我国乡镇企业营销行为的活力,直接源于其产品更新的战略设置和投资战略的实施,从而使乡镇企业在10年前形成的“船小掉头快”的短期行为所产生的企业活力,通过企业投资、产品更新等战略性长期行为,转换为“船大抗风浪”的对市场持久适应能力所产生的企业活力。
人才结构配置合理 人才资源潜能巨大
500家大中型乡镇企业人才资源的学历结构呈现这样一种状态:管理人员:大专以上占22.2%;高中生占44.4%;高中以下学历占33.4%;工程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基本与管理人员相同。
这样一种人才学历结构令人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基本上是一种梯形结构,即1:2:1.5。据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几家软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高级人员,应配备二名中级人员和1-2名低级人员,才能形成最佳的知识、智能结构和拥有良好的操作能力结构和通畅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高效率的工作班子。500家乡镇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人才方面的此种结构说明,为什么很多人才一到乡镇企业就如同鱼儿得水、蛟龙乘雾般地活跃起来。人们常说乡镇企业需要人才,人才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人才为什么会在乡镇企业中充满创造性活力,在人才结构这个层次问题上,是值得深思的。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乡镇企业本身有一个人才资源库。500家乡镇企业中,每100名从业人员中有82人为工人,其中具有高中学历者为24名。也就是说,1993年乡镇企业工人队伍中,具有高中学历者近30%。这些工人,他们不但具备了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而且是在乡镇企业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就业和成长的,对市场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熟悉程度是城市青年所无法达到的。因此,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心理承压力的能力及价值观取向,均不是城市青年可望其项背的。这种素质优势,绝对不是哪个正规院校可以造就的。正因如此,只要企业需要,社会能够提供培训方便条件,完全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出乡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中坚骨干力量。基于此,我们认为,对于乡镇企业的人才结构和人才资源储备能力所能转换的企业活力及蕴藏的潜在能量,不可以低估。
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强化企业内部聚力
困惑着国有企业改革,并使企业背着沉重经济负担的一个大问题,是企业职工养老保健问题和福利性开支问题,并由此引起了企业办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严重迟滞了企业的发展。
我国乡镇企业由于是在经济环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解决此类企业与职工后顾之忧问题上,必然也采取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做法。1993年,500家乡镇企业中,有81%的企业将福利和养老基金用于企业化投资,用产出的利润来解决职工福利、保健和养老问题。此种投资行为,基本上属于经济建设性的投资行为,完全处于企业正常的投入产出核算管理范围。
我国乡镇企业建立的这种养老保障投资机制,不但强化了企业内聚力,并且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了非保险业的的社会保障系统。从这一角度上看,我国农村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一定是要完全走保险公司的路,完全可以在多元化乡镇企业集团建设的条件下,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共同基金的企业化投资管理方式,走农民自立、自建、自保、自养的道路。
从乡镇企业的这种自我约束行为来看,则体现了社会各阶层、集团之间的利益、权力关系的正相关性,所以,其自主建立的保障体系,就形式与内容而言,充分表现出前置性和主动性的发展取向。它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农村社会利益关系取向趋于一致,社会和企业内部心理趋向于和谐,而且可以更有效地保障经济发展,企业的活力源泉自然可以得到良好的养护。
500家乡镇企业的活力产生的条件
从上述分析来看,我国乡镇企业活力,基本上产生于强有力的企业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这一自我约束力基本上是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合乎逻辑地形成的。
首先,我国乡镇企业产权关系,在我国产业界相对是清晰的,基本上处于农民认可的集体所有制范围之内,包括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形式。因此,企业的经营权力和利益处置权力基本上独立。从表面上看,乡镇企业的活力源于其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力与利益处置权力;而实质上,是明晰的产权关系规范着企业权力的合理正常行使,从而使企业的活力可以产生并得到培育。
再者,我国乡镇企业产生于一个个的农村村社社区,个人脱贫致富与造富桑梓是一种彼此不可分的关联关系,形成一种特有的、相对恒定的社会心理素质。从今天海外华人对乡土投资建设的心理表现中,亦可见其渊源。因此,乡镇企业的每个从业者的社区意识极强,均想对乡亲和故土有所贡献,以不负养育之恩。这样,就使乡镇企业在处理利益和发展关系上,时时将企业摆在社区的社会立场上来设置和操作。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乡镇企业自其产生之时,就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每一个行为与步骤,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要,否则,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正是由于上述三种条件的成功结合:集体所有制与独立的企业权力,社区存在与社会心理素质;市场经济的规律性和规范化行为要求,使乡镇企业中形成了巨大的自我约束能力,从中产生了强大的企业活力。这种活力有着合理的科学的客观基础,是在合理的企业机制和社会特性与市场经济环境条件结合后,必然产生的良性循环、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