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数学中考考试说明差异对比
不同的省市对初中数学的要求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以广西柳州的数学中考为例,在柳州市2015年的中考说明中指出数学学科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应有利于贯彻新课改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检查初中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具有学习潜能的新生。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将近几年的数学中考说明和十年二十年前的数学中考说明进行了对比,近几年的初中数学毕业和升学考试更重视对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运算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重点考查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在2010年之前中考数学更重视对基本公式的运用,计算能力的考查。以下我将结合自己在近几年的实际课程、同课异构、交流学习等途径获取的信息总结一下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结合课堂实例,让数学思维自然生发
担任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都能有所体会,初一初二和初三的数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又紧密联系,初一年级是学生刚从小学过渡至初中的一年,所学的数学知识点都较为简单易懂,在这一阶段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的数学学习中,过渡的好的同学在接下来的初二初三的学习就能更游刃有余,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感觉,如若过渡的不好,还停留在小学的学习模式上,那么接下来的两年数学学习会显得吃力且低效。我发现,如果在课上直接生硬的告知数学思想,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是远远达不到老师预设的效果的,对于思维的生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想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事实上就是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把握与分析,依赖于学生有方向的想,有效的想。其本质要求则是让学生想到与待解决问题关联度最大的原始问题,然后用类比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比如,"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是一节关于图形性质的新授课,教师在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要素:边之间、角之间、对角线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平行四边的性质,在第一次课上,我按照课本上通过连接对角线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得到边角性质进行教学,发现学生很难想到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证明,这样课堂的难点衔接都是由老师来提醒,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得到锻炼,针对这种情况,我研究了很多经典课例进行改善,在课堂引入之时,让学生从已学过的三角形图形出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进行拼接成四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探究自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性质,而改变了课堂引入之后,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接而成的,学生就能很自然的想到反过来将其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将得到的性质进行总结归纳就得到课本的性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很多平行四边形的证明分析题中经常会用到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在经历了这样的探究过程后,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联系和变化过程根植于内心中,是一个思维自然生长的过程,学生容易理解也能充分运用这种变换思想。
这一节课的改动让我受益匪浅,这种从学生角度出发,设置课堂环节,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自然生发,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生成,让数学思想方法能深植在学生的思维中,遇到此类问题时能运用起来。
三、构建思维链,让数学逻辑连贯
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想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有时还要让学生想得全面,这样才能优化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就依赖于教师巧构教育形态的思维链,来营造前后一致的逻辑连贯。
比如,对"全等三角形"的教学,现行教材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分开来研究,特别是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判定定理按判定条件从少到多的方法,分内容、分课时来构建。这样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盲人摸象的感觉,不利于整体思维的培养。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再结合之前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经验,学生能比较容易得到全等三角形的边、角等要素的相关性质,问题就开始延伸为研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了。这是全等三角形的重点和难点,要想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任务,可以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曾学过的图形判定的经验,学生能很自然的想到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是条件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那么学生就能很自然的想到,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条件结论反过来是不是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了呢?这样相较于全等三角形定义中要求两个三角线能够完全重合的要求就更进步了一些,因为这样可以进行量化处理了,但是,全等三角形的边角性质有六个,提示学生这样判定是否比较复杂,能否将条件减少一些?如果能,能少到什么程度?这种从多到少的方式是一个积极的创新。
对于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用"确定的思想"来感受判定条件的自然醒、必然性、应然性。这样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产生思维必然,是引导学生探究的主要方式。而在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从多到少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验了条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验证条件的作用,然后通过总结得到判定定理。
总之,初中数学的学习随着中考要求在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上不断加深,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就越来越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慢慢地加入到教师的备课要求中,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们不能一成不变的简单进行基础知识的教授,更要在结合学生实际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并且要求教师能让学生自主自然的生发数学思维,并能深植于基础知识中,以上观点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过程和反思以及学习得到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在不断研究中不断进步,让学生和自己都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卜以楼.数学素养:生长数学的应然旨归[J].20174
[2]卜以楼.思维必然:生长数学的理性向往.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7
[3]张劲松.数学.技术.教学互联融通.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论文作者:贾丽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角形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全等论文; 思维论文; 性质论文; 条件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