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访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兼经济学家刘国光_国债论文

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访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兼经济学家刘国光_国债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要实行须调整——访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经济学家刘国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经济学家论文,中国社科院论文,顾问论文,刘国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春季“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座谈会”今天在京举行。在每年春秋两季由中国社科院主办的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座谈会上,经济学家刘国光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都会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与重视。在本次座谈会召开前夕,本报记者就人们关注的一些经济热点问题,采访了他。

记者:去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重大转机,说明几年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财政政策还要实行多久?还能实行多久?是否在“十五”期间一直实行下去?这些都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您对此有何看法?

刘国光:去年我国经济出现重大转机,几年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功不可没。至于积极财政政策还要实行多久、能否继续实行,我的看法是,2000年,社会投资虽然已经有所启动,但是还不太强劲,目前我们还有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余地,离警戒线还有距离;银行存差也还很大,谈不上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因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现在看来,积极财政政策再实行两年还是可以支持的,2001年及2002年可以继续实行。

记者:那么,总结几年来的经验,在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刘国光:国债投资在拉动社会投资增长中取得了成效。但如何充分发挥财政投资在拉动社会投资者增长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仍需探讨。过去3年的作法是要求地方筹措资金与中央财政投资配套,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有相当部分是以财政做担保的银行贷款、对于收益高的项目,这种方式没有问题。但有些项目收益很低或基本没有收益,将来还贷就全有问题,造成地方财政危机,或产生坏帐,增加银行的金融风险。我看今后还要在方式上做些调整,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投资或外资介入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赤字政策”,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弥补需求不足的。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债投资的未完工程及西部大开发可以部分利用赤字财政来解决资金问题,否则就应主要通过正常的投资渠道来解决。

就整个“十五”期间而言,我们不应期待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依靠国内需求是一种长期政策,而赤字政策是一项短期政策,它不能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国债投资手段,一方面,会增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作用,效率也较差,而且容易产生腐败;另一方面,国债的承受能力总是有限度的。

既然赤字政策不能长期使用,为了配合启动经济,我们现在就应在使用国债投资手段的同时,把非国债手段逐步使用起来、强化起来,进一步启动非政府的社会投资、居民消费、使其形成停发国债后仍然扩张下去的势头,并最终形成消费与投资自主扩张的机制。

比如,对于民间投资与社会投资,要更新观念,进一步放宽准入标准,在税收与融资政策方面也要扩大支持力度。比如,可以考虑在加强监管下开放民营金融机构,在消费方面,如何扩大农民消费是个大头。要积极增加农民收入,要切实抓好农村结构调整,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目前安徽正在进行的试点,要加快推广。又如,调整个人收入分配政策,随着经济发展要涨工资,这对促进消费很明显。1999年涨了一次,对2000年消费推动很大。要形成一个机制,不能今年涨了,明年又不涨了。要把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同等发展国家的水平。

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多长时间,一要看财政承受能力,主要是国债余额,赤字占GDP的比例:二要看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何时得以恢复,消费和投资自主扩张的机制何时得以形成。这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转向,应是一个逐渐淡出的过程。

记者:转向以后,国债是否就不需要发行了呢?

刘国光: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后,国债照样可以发行,既可能是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需要,也可能是对某些公共投资的必要补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离不了它。那时国债的作用将发生变化,不再是以扩大需求为目的,力度也没有必要像现在这样大。

记者:去年,您在秋季座谈会上提出“双防”的问题,就是说,在治理通货紧缩的同时,也要警惕通货膨胀,要讲两点论。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的看法。不知您现在的看法怎样?

刘国光:我强调防止通货膨胀,并非指现在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是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提高对出现通货膨胀的警惕。这里我想看中这一观点。因为在我去年讲过要防止通货膨胀以后,就有人以为“狼来了”。我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这样理解就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了。

当前,生产资料价格已连续13个月正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也由负转正,但涨势还很弱;零售商品价格涨幅还是负的,虽然幅度在缩小。在这个时候把重点转到防止通货膨胀就错了。影响去年价格总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一个是政策性的服务价格上涨。而一些工农业产品供大于求的格局还没有过去。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就不一定如此了。不确定因素还很多。比如农业,有反弹的可能。国际方面也有不确定性。不能不看到通货膨胀的暗流已开始涌动。不能再像前两年那样一股劲地反通货紧缩,不能不及时提高警惕。

对目前物价形势,我的看法是,是在正常区间,虽然零售价格涨幅还为负,但总的来讲在正常区间。物价总水平的涨落只要在正常区间,都不必大惊小怪,我在去年秋季座谈会上讲过,物价涨落在这个正常区间各有利弊?过此界限只能有害于经济运行。物价继涨的利弊众所周知。物价继落有其不利于经济预期,影响景气的一面。但在技术进步、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物价继落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有利于优胜劣汰,优化结构,有利于开拓市场,让广大消费者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这几年通货紧缩的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对物价变动我们要从两点论的观点去看。只要保持在一定区间内,譬如负1-负2%到2-3%,就都是合理的。当然具体界限还可以研究,左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下应该是不同的。

为什么说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在一个正常区间是合理的呢?影响价格走势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货币因素,一个是实体因素。技术进步是使价格下降恒久的实体因素。资源深度开发导致的报酬递减成本增加,是使价格上涨的实体因素。某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刚性(例如工资就只能涨不能落)是导致价格上涨的又一实体因素。等等。既然从实体因素看。既有造成物价上涨的因素,又有造成物价下降的因素,我们就不可能使物价总水平保持不变。这些都是从非货币因素来说的。至于货币因素,超量的货币供应或不足的货币供应会引发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或下落,这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宏观调控。调控得好,在这个范围是可取的,离开这个范围就不可取。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回归其保证交易需求、保持物价和币值稳定的基本职能,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记者:如前所说,由于几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我国经济出现重大转机,您也直接称之为拐点出现。那么、您能否就转机以后的经济走势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刘国光:去年,我们之所以说我国经济出现了重大转机,我理解,这主要是指我国连续7年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的势头已经得到扭转这样一种情况。在这个意义上,我也把它称为拐点。那么,拐点是否就意味着一直拐下去?去年经济定势就已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况,四季度GDP增长回落。从今年1、2月份情况看,工业增加值低于去年各月的增长、今年经济增长率回调的可能性很大。经济增长速度的这种波动是正常的。我们说经济增长出现拐点,并不意味说增长速度一定会不断攀升。

从中长期来看,拐点以后的经济增长率恐怕既不是一个U字形,也不是一个V字形,而大体类似一个平台,保持在7-8%之间的一个平台,有时或许比8%高一点?

“十五”规划纲要已明确宣布,把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作为下一个十年的增长目标,也就是说年均增长7.2%,这就是一个新的平台。我认为,这是符台实际的。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7-8%就是未来一个时期的均衡增长率。

记者:就世界范围看,7-8%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增长速度了。而且,由于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今后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价值以及所需付出的努力,与以往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有学者认为,作为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不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很多问题都会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您如何看待?

刘国光:在现阶段。不论是长期指标还是2001年指标都要留有余地,不能再片面追求速度。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已得到极大增强,2000年GDP已达到8万多亿元人民币,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份量确实要比过去大得多。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7%,仅每年新增GDP就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每年的GDP总额。如果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是实实在在、有效率的百分点,那我们的人民就能得到更多的实惠。这表明已经到了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中心的时候了。而当前,无论是在体制上还是在结构上,阻碍我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还很多。在这个时候片面追求速度,只能导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放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上,放在清除阻碍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体制障碍上,使我们的效益得到提高,每个百分点的效率得到提高。我们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长期内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可能有人认为,7-8%的速度解决不了就业问题。确实,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很重。但是就业数量不仅取决于增长速度,还取决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近10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增加就业100万人,而第二产业每增长个百分点,仅增加就业30多万人。同时,第二产业占GDP的份额要比第二产业低得多,目前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产业结构上,就表现为第三产业的滞后。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就有可能在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在第二产业,也可以把就业和发展劳动密集、智力密集型技术联系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标签:;  ;  ;  ;  ;  ;  ;  ;  

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访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兼经济学家刘国光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