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技术改造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技术改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The current indicator system reflecting the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investment statistics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to suit the need of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of highly centred plan economy,it had undergone much reform since more than ten years,but is still not fit for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need of implementation of new SNA,it is needed to further reform and improve the statistical indicator system and refine th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important indicators.The paper mad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indicator system of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investment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indicator connotation,statistical coverage,industry management and etc.
长期以来,在投资管理和统计上,我们一直是用更新改造投资来反映技术改造投资情况的,由于这两个概念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现行的指标体系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技术改造投资的现状;同时,我国现行的更新改造投资统计指标体系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十多年来进行了许多改革,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统计的模式,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求还很不适应,需要进一步改革并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改进重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一、新形势下技术改造的变化
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是从计划管理渠道来划分的,统计制度规定的不准确性、模糊性,使一部分非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进入了技术改造统计的范围,同时有一部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改造投资又没有反映出来。因为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总是同技术进步结合在一起的,作为一种生产过程来看,它同基本建设是十分相同的。例如,用一台新机器替换旧机器,也要采购,也要安装,也要厂房推倒重建或易地重建,同基本建设方式没有什么区别。从性质上说,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设工程中的改建工程是十分相似的。现有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技术改造投资主要是从管理渠道上与基本建设投资区别开来。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由于它们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划分清楚。
另外,现行固定资产投资按计划管理渠道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及其他投资,在统计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与计划口径一致,通常是统计跟着计划走,即计委下达的计划项目,一般都统计为基本建设项目;经贸委下达的计划项目,一般都统计为技术改造项目。但实际上计委系统下达的计划项目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技术改造项目,同样,经贸委系统下达的项目中,也有部分属于基本建设性质,但按照统计原则也只能统计为更新改造。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原有的技术改造的内涵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基本建设指标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实际工作中对技术改造的确定显得越来越不规范,有很大的随意性。现有指标已很难确切地反映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本来面目,也影响了统计为企业技改投资全口径管理的服务功能。
二、现行的更新改造投资统计指标体系从范围上不能完全覆盖全社
会技术改造投资
目前统计上对更新改造投资的统计范围基本上是按计划确定的范围进行的,即列入更新改造投资计划的国有、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及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技术改造投资,以及未列入更新改造计划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实际进行的技术改造投资。
可以看出,用现行的更新改造投资来反映技术改造投资,从范围上看将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没有被纳入技术改造投资统计。这主要包括:
1.从全国来看,除国有企业外的所有计划外的技术改造投资,包括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集体经济及其他经济类型中的未列入技术改造投资计划的技术改造投资,目前都被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其他投资。而实际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乡集体经济以及中外合资独资经济等单位得到较快的发展,这部分单位的技术改造投资比重越来越高,据估计城镇集体经济单位技术改造投资占城镇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0%左右。另据湖北省经贸委系统统计,湖北省1995年城镇集体单位的技术改造就达33.37亿元,1996年截止9月份城镇集体单位的技术改造投资就有38亿元左右。
2.现行的更新改造投资统计起点为计划总投资在5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5万元以下的属于技术改造性质的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活动没有包括。
3.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再生产过程,而目前的更新改造投资统计指标体系仅仅侧重于施工过程,对技改项目建设前期及建成投产后投资效果发挥情况统计不够。尤其是建设项目投产后,投资效果发挥得怎样,是各级领导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投资统计应当承担的任务。但目前怎样建立这方面统计尚未找到好的办法,这也是技术改造投资统计中的一个重大缺口。
技术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是整个技术改造项目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对于抓住机遇,准确选项,超前补充项目来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原有统计上没有反映这部分情况,为了完善技术改造项目前期统计工作,满足企业领导和宏观观察的需要,可以设立审批后技术改造项目建议书项目个数和设计任务书(计划任务书)项目个数两个指标,设置在正式年报和定期基层报表的补充指标栏内。
项目建议的和主要内容有提出项目的必要性、产品方案、资源情况、建设条件、投资估算、项目进步初步安排,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等。设计任务书主要内容有:项目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资源、原材料情况、建厂条件、技术工艺,设备等指标,环境保护、企业组织、建设工期、投资估算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技术改造项目的后评估是对建设项目从项目前期工作,到项目正式列入年度计划进入建设阶段直至建成投产之后的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项目的决策,工程的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设备技术工艺指标、财务情况评估,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对项目的全面评估有利于总结成功经验,吸取教训以作借鉴。原有统计也没有反映这些内容,为了完善技术改造项目统计后评估指标;可增设设计(或计划)工期,实际工期、计划总投资、实际需要投资、自开始建设至建成投产累计消耗三材(钢材、木材和水泥)工程质量(优良、合格)、设备、技术工艺指标是否先进,投资回收期限,环境保护有否污染等。
设计和制定项目后评估指标,主要针对报告期内建成投产的经营性项目,故可单设一张表。
三、现行的更新改造投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体现出技术改造投资本身的特点
首先,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按管理渠道不同,主要分为基本建设投资统计和更新改造投资统计,并对二者的指标涵义、划分标准和统计范围做了具体的规定。但反映在投资统计指标体系上,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的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则几乎完全是相同的,指标体系本身没有反映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特点和情况。现行更新改造投资统计中,能够反映技术含义的指标只能从技术改造投资细用途中粗略地体现,如: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治理三废,节约能源等,而没有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技术改造中的技术进步因素。如在技术改造投资活动中,哪些具有技术进步因素,这些技术进步因素是由于设备更新带来的,或者是由于管理手段和方式优化以后形成的等等方面,这些技术改造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不能直观地表现出来。
其次,用更新改造投资来直接反映技术改造投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更新改造和技术改造是两个范围互相交叉的概念,更新改造本身既包括设备改造,同时也包括单纯的设备更新;而技术改造则必须坚持技术进步的原则。技术进步是指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资料生产中,人类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技术改造是否坚持科学技术进步,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在更新改造中,人们现在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沿用已经落后的技术,搞老式设备的以新换旧,或者单纯在原有技术水平上增能力,上产量;另一种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更新设备,改造原有装备,使固定资产的质量和效能不断改善,以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前一种是“复制古董、冻结技术”的做法,是缺乏经济眼光、战略眼光的反映;后一种做法能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要求,是提高技术改造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我国要逐步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实现本世纪末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要坚持走技术进步的道路。
但关于这方面的指标,现行统计上基本没有反映。缺少反映研制和采用高效能设备与先进工艺流程方面的指标;没有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主要产品技术水平方面的指标;没有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方面的任务的指标;没有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指标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逐渐成为更新改造投资的主体,原有体制下的一套指标体系显得越来越不完善,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补充:(1)反映现有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指标;(2)增加反映全社会企业技术改造的能力的指标;(3)微观项目评价方法;(4)宏观指标的评价方法。
四、现行投资统计指标体系与新核算体系很难衔接
现行的投资统计指标体系中对投资的界定仅限于固定资产,对流动资产投资完全没有统计。近几年开始实行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成为国家统计制度的主体,投资统计作为国家统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尽快解决在统计上的全口径问题,就会满足不了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来源。
同时,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制改革方向,体现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管理体制具有了市场准入的变化,大多数企业向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转变,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资金分配已不再是原有更新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意义上的资金注入,而更多地表现在各种方面资金的注入。这部分资金投入的使用和分配,一方面构成企业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也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工业化社会中利用技术进步作用参与国家经济分工和国际经济分工的问题。工业化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加快工业化发展速度,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深入到这一领域,可以较快进入工业化社会。这也是非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赢得发展机会的有益经验。而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资金注入,其中主要是流动资金,在现有投资统计制度中没有包括,只计入企业生产和经营范围的中间消耗类目。要将这部分投资正式纳入投资统计范围,显然是对目前投资理论的一个突破。
说明流动资金属于投资的范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从1983年下半年起,国务院决定将流动资金由原来财政、银行管理改为银行一口管理以后,流动资金作为投资的概念逐渐淡化了。管投资不管流动资金,这种资金供应上的分割,反映出计划经济在投资管理上的弱点,投资者只重视建设期间的资金投入,而忽视生产经营期间的资金投入,只重视固定资产的形成而忽视固定资产作用的发挥。这种状况的恶果在于,宏观方面,把超量的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致使投资规模膨胀;微观方面,相当多的建设项目由于缺少流动资金而不能正常投产,致使投资效益低下,增加三角债。
五、现行更新改造投资的行业分组,不能真正反映行业技改规划和结构,妨碍了技术改造行业规划的进程
由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必然涉及到行业发展方向,会或大或小地改变行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生产能力的组合,影响到行业间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因此在客观上就要求加强行业技术改造规划管理,特别是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加强,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权限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要保证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搞好宏观调控,更要加强行业规划管理。
在实践中,由于一些地区和企业技术改造缺乏行业规划管理,盲目性很严重,妨碍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对技术改造的全行业规划管理,必然要求从统计上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更新改造投资统计中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按企业事业单位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所属的行业来划分的。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按整个企业所属的行业来反映技术改造的行业投资情况,显然是不太确切的。造成的后果是,从整个工业来看,国家工业部门基本上只管全民企业的技术改造,不管集体企业的技术改造;从全民企业来看,各级工业部门多数只管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不管非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
六、目前的更新改造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在反映资金来源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指标体系中缺乏对折旧基金的反映和监督
我国目前国营工业企业折旧基金的管理体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年以前,折旧基金全部上交国家,由国家统一分配使用。第二阶段,1967年到1977年,折旧基金全部留给企业和主管部门。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为了克服第一阶段过分集中和第二阶段过于分散的倾向,折旧基金的50%作为上缴折旧基金,由国家统一安排使用,余下的50%地方和部门又按一定比例集中起来使用。
目前在折旧基金的使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主要是使用不当,大量折旧基金用于基本建设,挪用挤占严重,致使许多老企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据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一项调查,1967年以前,中央集中的折旧基金有70%搞了基本建设,1978年以来,上收的部分也有1/3用来补了基本建设。据财政部1982年对上海、江苏500多个企业的调查,折旧基金用于基本建设的约占50%。据国家经委对企业留用折旧基金使用情况的调查,只有20%用于设备更新,大多数用来搞基本建设,福利设施,买国库券,和应付各种社会摊派。
同时,目前我国折旧率太低,也影响了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折旧率差距较大。以设备中数量较多的几个品种为例,金属切削机床我国折旧年限为15到30年,美国为12年,日本为10年;锻压设备我国为15到30年,美国为12年,日本为12年。起重设备我国为15到25年,美国、日本均为12年;铸造设备我国为15到25年,美国为12年,日本为10年。
目前对折旧基金的使用,管理上有一定问题,统计上也有一定问题;资金来源指标中没有专门的指标来反映折旧资金到底有多少,这就为技改资金用于搞基建开了口子。
2、自筹资金分组不清,杂乱
现行的更新改造投资资金来源统计中,对自筹资金是这样规定的: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报告期收到的,由各地区、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筹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外资金,包括中央各部门、各级地方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这样在具体统计中,自筹资金所包含的内容就比较杂,其中有各项借款,如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财政信用借款,借专业投资公司款,部门内和企业间直接借款,集资等。不利于对资金的宏观控制。
3、资金来源中没有反映项目竣工投产后的配套流动资金的问题。
七、现行的效益指标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缺乏静态和动态的结合
现行的更新改造投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同整个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指标体系相一致。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指标就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指标按其适应的范围不同,分为宏观经济效益指标与微观经济效益指标。从现行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来观察,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考虑时间因素,没有将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结合起来观察。例如:宏观经济效益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的分母:报告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标,按照指标解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指标。另外按照制度规定,计算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价格,原则上以实际价格为依据,这样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就没有考虑到价格因素。虽然分子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也有价格因素的影响,但两者价格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再如微观经济效益指标投资回收年限的分母,建成投产后平均年利税额,这一指标同样也没有考虑到价格上涨因素,分子建设项目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一指标,没有考虑到项目在建设期间,资金的利息问题,而是从静态的角度观察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
在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条件下,投入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又称货币的时间价值即货币在时间推移中的增殖能力。建设项目需要资金,向银行贷款和引进外资要付利息,随着时间的延长,支付利息也越多,投资兴建工程项目,早一天完工投产就比晚一天完工投产创造的价值多,两个投资总额和建设工期相同的工程项目,由于在同一时期内投入资金的比例不同,一个前期投资多,另一个后期投资多,计算投资的平均占用额时,前期投资多的项目就比后期投资多的项目资金占用多。所以计算和评价投资效果必须充分考虑时间因素,随着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办法的推行,投资实行有偿使用,应按复利公式来计算,分析和评价投资不同时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利用复利法计算资金的未来值(又叫期终值或将来值),其计算公式为:S=P(1+i)[n]
S为期终值,P为期初值,i为利率,n为计息期数。
凡是在计算静态效益指标时,涉及到时间因素的数值,都应以此来计算才能比较符合实际。例如某企业准备筹集10000元进行投资,年利率为8%,五年之后,共偿还本息多少?即:
10000×(1+8%)[5]=14690元
在计算其投资回收年限时,其总投资不应是10000元,而应是14690元才比较真实。
①本文为1996年国家经贸委委托课题《新时期技改投资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中的一部分。文章中吸收了部分省市及课题组其他成员的一些观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