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基础放在第一位--对近年来全国中学入学考试“积累与应用”的评价_中考论文

把“基础”放在首位——近年全国中考“积累与运用”试题评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放在论文,首位论文,中考论文,试题论文,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近三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看,绝大多数都设置了“积累与运用”或相当于“积累与运用”的板块。这一板块重点考查学生对字词、语句、古今优秀诗文的积累,中外名著阅读,以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等。

(一)字词积累

【试题回放】

1.认真书写,养成习惯。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请改正,将正确的成语用你最满意的字体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2004年海南省海口课标卷第1题)

2.从下列历史人物中任选两位,各写出与之相关的一个成语。

孔子 勾践 诸葛亮 祖逖 欧阳修

①历史人物:____成语:____

②历史人物:____成语:____(2006年山东省课标卷第3题)

3.仿照下面的例子,对“采”字作解说。比:“比”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人,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比”,最初的意思是并列。如:比邻。

(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卷第5题)

4.下列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B.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C.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四周向上生长。

D.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2005年四川省自贡市非课改卷)

【参考答案】

1.“赢”改为“营”,“咳”改为“刻” 2.示例:孔子——韦编三绝 勾践——卧薪尝胆 诸葛亮——三顾茅庐 祖逖——闻鸡起舞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3.示例:上部是一只手在抓取,下部是结满果实的树。上下两部分合起来的意思是摘树上的果实。“采”,最初的意思是采集、选取。如:采摘、采取等。 4.C

【评长论短】

这几道题都考查了学生的字词积累状况。第1题取材于生活(“步步为赢”是一部都市剧的名称,“咳不容缓”是某止咳露的广告),在考查认清字形、准确用字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成语积累以及书写技能。第2题将成语积累与文化常识积累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综合性较强,也为学生展示自己丰富的积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第3题将汉字知识的考查具体化、形象化,令人耳目一新。在人们似乎更重视外语而忽视母语的今天,提醒人们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比较而言,第4题的命制就有些值得商榷了。首先,考查学生对课内词语含义的理解但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再者,涉及的四个词语中“妙手偶得”“纵横决荡”和“旁逸斜出”均出自《白杨礼赞》,选材过于集中;“污人清白”出自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之口,半文半白,并不是一个规范的现代汉语词汇。第三,从教学导向上说,要答好这道题,学生只能去死记硬背课文中的词语解释。

【借鉴思考】

对字词积累的考查,首先要注意题目的立意,要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注重三个维度的交融、整合,尽量避免脱离语境孤立地、概念化地考查字词积累及相关知识。考查字词积累,适量的记忆性考查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理解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过于生僻的字词不应作为考查内容。对教材中字词理解的考查,要注重“迁移”,可以考虑选择课外语言材料考查课内内容。

(二)古诗文积累

【试题回放】

1.在下面田字格中端正地书写名句和对联。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枯 藤 老 树 昏 鸦,,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坎坷,但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4)《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5)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2005年吉林省试卷第4—8题)

2.某法官在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他都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为此,人民群众给他送上了一面锦旗。下面()这一项作为其内容最恰当。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005年重庆市中考)

3.郦道元《三峡》中引用的两句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诗句“____,____”描写的意境相似。

(2005年广西南宁、福建莆田试卷)

【参考答案】

1.(1)沙场秋点兵 (2)小桥流水人家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4)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5)宽对即可,例如“乡音已改是归人”等即可;“每逢佳节倍思亲”“乡音无改鬓毛衰”等亦可。 2.A 3.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评长论短】

第1题考查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状况。其中(1)(2)两个小题就是要求学生记熟、记牢原文,体现了古诗文积累的基本要求。第(3)小题则创设了一个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古诗文名句的能力。第(4)小题除了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之外,还要求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把握文中语句的含义。以上四个小题,内容涉及了诗、词、文,较全面,还体现了对学生古诗文积累的不同要求,很有层次感。第(5)小题巧改贺知章《回乡偶书》的诗句作为上联,要求集出或改写名句,对出下联。本题以时政资料为载体,集名句积累、对联知识和书写考查于一体,熔时事、文学、传统文化于一炉,富有创意。第2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古诗文名句的能力,设计意图是好的,但命题技术上有些问题。因为,如果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形容一位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的法官,那么他所处的环境就成了“淤泥”,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第3题中出现了“意境”的概念。一般说来,“意境”指的是主体的感情和客体的外在事物共同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郦道元《三峡》中引用的渔歌联系上下文看,意境悲凉;而李白的两句诗却给人一种很轻快的感觉。说二者“描写的意境相似”是不准确的。

【借鉴思考】

古诗文积累的考查,以经典诗文为主,一般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教材内容为主来确定考查内容。从近三年全国的中考试题看,很多地区都比较注意从记忆、理解、应用等不同能力层级要求来考查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状况,有的还尝试设计了比例适当的开放性试题。就命题技术而言,从理解、应用角度设计考查古诗文积累的题目时,题目设计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准确性,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唯”教参。

(三)名著阅读

【试题回放】

1.《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请选择其中一部,仿照示例,完成读书卡片。(示例中的人物、情节、评价不能照抄)(3分)

示例:

读书卡片

所选作品:《西游记》

主要人物:孙悟空

相关情节:三打白骨精

人物评价:机智勇敢,富有斗争精神。

(2005年浙江省试卷第5题)

2.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

(2005年湖北黄冈实验区卷)

3.回顾所读文学作品,按要求答题。

《鲁滨孙漂流记》中写鲁滨孙十二次到那条大船上,把可能有用的东西都搬到住处后,感到暂时栖身之处不宜久住,要找一个新的住所。他认为新住所要符合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3分,其中“所选作品”一栏不计分,“主要人物”“相关情节”“人物评价”每栏各1分,“人物评价”一栏可以就相关情节评价,也可以就整部书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3.要有益于身体健康(或地势要高);要有淡水,要能避免在烈日里曝晒;要能抵御生番或野兽的袭击(要安全);要能望见大海。

【评长论短】

第1题以读书卡片的形式考查名著阅读,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余地,除了考查学生的文学积累,还渗透了名著阅读过程中读书方法的指导。第2题将辩论引入名著阅读的考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考生提出正方观点时,要作充分的阐述、论证,就要有相应的材料作根据,因此,必须熟知《西游记》内容。此外,辩论要力求独辟蹊径,击破对方所持的观点,这就为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平台。第3题作为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状况的题目,优点在于学生必须真正读过这些书才能正确作答,但题目的设计过于追求细枝末节,而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名著阅读的考查目标。

【借鉴思考】

客观地说,名著阅读的命题还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情况看,部分地区中考试卷中的名著阅读考查还停留在文学常识填空的水平上,或是过于关注名著中的细枝末节。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内,积极探索名著阅读试题的命制任重而道远。关键的问题是真正将名著阅读的考查落到实处,即注重学生是否读了名著,读得怎么样,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表达阅读的真切感受。

(四)语文综合运用

【试题回放】

1.阅读下面的语段,从你的积累中也选择一个妙用量词的例子加以揣摩分析,将语段补充完整。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比如一“刀”纸。刚刚制成的纸,张张铺设整齐,未曾经过剪裁,未染些许墨汁,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纸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线犹在耳畔。还有一“眼”井。是啊,那水汪汪的井可不就是大地的明眸吗?再比如____________

量词,一个字用下去,就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传达出来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智慧。

(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试卷第8题)

2.你班组织“毕业晚会”活动,你经历了下面一些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

(1)班级征集晚会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

(2)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为连接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

(3)事后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则消息,交稿前,他请你做些修改。(文段略)

(4)晚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上学路上,邻班一位同学问你:“学习这么紧张,花那么多时间搞活动,划得来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他的提问,表明你的看法。(2005年安徽省实验区试卷第18-21题)

3.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幅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副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2005年重庆卷)

4.徽标都具有象征意义。如铁路徽标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人”字的变形,意为“人民”;下面是铁轨的横断面,组合起来即“人民铁路”。今年9月5日,汾河中学要庆祝建校50周年,假如你是该校的学生,请你为50周年校庆设计一个徽标,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设计创意。

(1)请在方框内设计一个徽标。

(2)设计创意:

【参考答案】

1.示例:一“抹”晚霞。夕阳西下,那渐渐褪去的晚霞,仿佛是哪位仙人拿着画笔,只那么轻轻一“抹”,就给天边涂上了美丽的色彩。 2.(1)示例:①花季情·良师恩②同窗的你我③友谊地久天长 (2)示例:伴着生活的优美旋律,我们荡着双桨,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带着美好的憧憬,我们走向明天。但不管走到哪里,我们坚信:友谊永存我心,友谊地久天长!(下面请欣赏舞蹈“友谊地久天长”) (3)略 (4)示例:你可以有不同看法,不过我感到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3.A 4.略

【评长论短】

以上四题都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第1题从品味和运用语言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题目中虽涉及了有关“量词”的知识,考查的重点并不是概念和术语的识记或解释,而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调动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题目考查了活动策划(毕业晚会主题的确立)、语言运用(拟写晚会主题词、串台词)、作文修改(修改消息稿)、口语交际 (回答提问)等能力,又考查学习策略、文章修改方法和参与精神及交际态度,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第3、4两题都力图从学科融合的角度设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意图是好的。但从试题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来说,已经脱离(或部分脱离)了语文的范畴。像第3题就曾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2003年某市的中考物理试卷中;第4题要求画出设计的徽标,确实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等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这道题已经游离于语文学科本身,变成了考查学生的构图能力、绘画能力。

【借鉴思考】

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不是考名词术语,而是通过设计结合语文实践的试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理解、感悟、表达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强调语文的综合运用,要注意避免离开“语文”考查其他学科的能力。

标签:;  ;  ;  ;  

把基础放在第一位--对近年来全国中学入学考试“积累与应用”的评价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