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贬谪文学的历史地位

湖湘贬谪文学的历史地位

一、湖湘贬谪文学的历史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封裕琴,袁君煊[1](2021)在《从“屈贾”到“屈陶”:贬谪文学模式变迁论》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尚永亮就贬谪文学提出了"屈贾"模式,指出屈原为执着型诗人代表,开创了贬谪文学创作的忠奸之争主题;贾谊则在继承此执着意识的基础上,吸收道家思想,开始向超越型诗人迈进,并开创了感士不遇主题。囿于贬谪文学视野,尚永亮并未将陶渊明纳入该模式。近年来,学界对"屈贾"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陶渊明对贬谪文人的人格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屈贾"模式演进为"屈陶"模式。

程婷[2](2021)在《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贬谪文学作品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姚俊娜[3](2020)在《唐人岭南行程与诗歌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代行人通过一条条具体的通道在中原和岭南地区之间往返,正是在一次次具体的行程中,关于“岭南”的想象、认知被逐步建立,并促成了岭南作为一个整体的地域形象第一次大规模地进入文学,后世读者也借由唐代诗歌中或散或整的岭南书写,去获知“岭南”在唐人文学世界中的面貌和位置。在历来的唐代岭南诗歌研究中,惯用的研究路径是将岭南视为一个庞大的地域整体,把观照点聚焦在其地域范围之内,就岭南本土论岭南诗歌。对于发出最主流文学声音的外来者群体,就定格其进入岭南本土之后的诗歌表达;对于发生在本土之外的想象性表达,虽然不完全忽视,但也倾向于整合成为主流声音的合鸣,指向唐代诗歌中的岭南本土。这一路径指向唐诗之岭南“是什么”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推进,唐诗中的岭南形象特质也得到较为全面的阐明。本文的研究路径指向唐诗之岭南“怎么形成”的问题,退回到外来者群体“进入”岭南的过程、岭南本土之外的想象性表达发生的时刻,退一步,则发现这两者都和行程发生关系,前者保存在关于岭南的行程记录中,后者发生在送人赴岭南行程开启的时刻,而具体到诗歌形式,则是唐代岭南纪行诗以及赴岭南送行诗。本文以唐代岭南纪行诗、唐代赴岭南送行诗为研究范围,探讨唐人岭南行程与诗歌的关系,分三章进行研究。第一章对唐人出入岭南的行程及有关诗歌创作做了说明。行程方面,唐人出入岭南的行程基础是唐代岭南地区的内陆交通干线,主要有东、南、北三路交通,其中重点说明北路交通的三大过岭通道:西线越城岭路、中线骑田岭路、东线大庾岭路。诗歌方面,唐人与岭南行程有关的诗歌可分为赴岭南纪行诗与送行诗两大类,在文献统计中,为突出其与道路、交通、行程的紧密关系,依据两京-荆襄-五岭划分唐人赴岭南的行程路段,分路段说明纪行诗创作情况;根据送行起点不同,重点说明以两京和湖南地域为创作地的赴岭送行诗创作情况。第二章关注唐人岭南行诗歌中的行程书写。分别从唐人赴岭南行程中的重要山脉、江流和建筑物入手,探讨行人岭南行程中的度岭书写、舟行书写与登台望京书写。首先根据唐人岭南纪行诗歌中诗例众多的度分界岭描写,提炼出“度岭书写”,从相关山岭、意象群落探讨这种书写如何强化岭南形象的异域性。其次从行人水行经历出发,分析纪行诗中的舟行场面描绘与送行诗中不断出现的“孤舟”意象。其三从支撑行人长途行旅的重要交通设施,即馆驿入手,梳理诗歌所记载的通往岭南之路与岭南境内的诸多馆驿,此外还关注到承载岭南行人恋京望阙情感的楼阁存在。第三章探讨唐诗岭南行程书写与岭南地域形象之间的关系。首先以五岭为分界,分别探讨赴岭南行人在五岭以北路段诗歌中体现出的岭南认知,以及在五岭以南路段对于岭南空间异质性的体验。其次根据纪行诗在两京-荆襄路段、荆襄-岭南路段、岭南道境内路段的向北方凝望、抒怀的描写,提炼出“北顾书写”,分析其中最典型的“北望京华”和“叶飞洛城”两种书写模式,并探讨这种书写如何强化岭南形象的异乡性。

钟怡[4](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的价值分析与教学实践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贬谪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由此形成的贬谪文学则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特有的文学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一定数量的贬谪文学作品,其文质兼美,且思想内涵贯穿着一条身处逆境却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基线,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还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对中学生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紧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贬谪文学作品展开探讨,在分析选文情况和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挖掘与开发贬谪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结合课例发现贬谪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其教学价值能够最大化的发挥。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参照,集中考察贬谪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选文情况,从数量、分布、朝代、创作地域角度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并以贬谪文人的情感为划分依据,将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归为三大主题内容来分析,即悲怨愤懑的凝聚与抒泄、信念志节的激扬与坚守、置身逆境的淡定与超然。第二,从教学的角度分析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从思想教育价值、审美教学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通过分析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案例,发现目前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停留表面,忽视文本独特性;二是注重认知结果,情感体验模式化;三是教学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整合。另外,对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笔者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贬谪文学作品教学优化策略,即深入把握文本内容,发掘文本魅力;整体实施多方面教学,加强情感体验;开展专题整合,引导学生灵活迁移。从这三个方面把握贬谪文学作品的教学,以期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陈胤雅[5](2020)在《课本里的湖南:地域题材中学语文教学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地域文化是一种鲜活的文化资源,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内容,将既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而湖湘文化则是指在湖南省境内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所以我们应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一文化资源。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包含的湖南地域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主要对地域文化和湖南地域文化的概念、特点进行说明,接着阐述地域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湖南地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首先对中学语文教材中从不同版本、不同文体样式以及时间跨度上进行说明,接着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湖南地域文化从内容上进行分类阐述,揭示教材中的选文与湖南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处理湖南地域文化上的不足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主要是说明应该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进行湖南地域文化教学。从实施原则、学校、教师、学生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更好地将湖南地域文化内容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在坚持实施原则的前提下,学校应该开发校本课程,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多途径展开地域文化教学;学生应该树立起地域文化保护观念,自觉弘扬湖湘精神。并且在其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具体的案例。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简单地总结本论文的研究内容,阐明笔者的研究意图,即希望能够立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湖南地域文化内容,为教师将湖南地域文化内容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提供一些指引。

邝芙丽[6](2020)在《唐诗中的屈原记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范人物,历朝历代皆在不断记忆屈原,对屈原的记忆可谓贯穿中国文化之始终。延续千年的屈子记忆不仅逐步构筑了具有人格光辉的屈子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中国文化对屈子人格的高度认同,并由此绵延发展为世代相续的屈子文化与精神传统。回溯屈子文化传统之形成,“文化记忆”可作为一项考察之法,为屈子记忆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提供一个新的阐释思路。本文将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对唐诗中的屈原记忆进行梳理和阐释研究,旨在呈现屈原这一经典人物在唐人记忆中的流传与演变,继而反映屈原记忆中蕴含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意蕴。全文由绪论和三章内容构成,主要讨论唐诗中的屈子形象记忆、屈子文学传统记忆及屈子记忆之场,借此寻绎屈子形象的形成与演变轨迹,梳理屈子文学传统的认同过程与发展脉络,同时探寻具有永恒回忆空间的屈子记忆之场。缘此,探讨唐诗中的屈子记忆,有助于厘清屈子文化传统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意义。

王娟[7](2019)在《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及其文学创作研究》文中指出黔中道乃唐玄宗开元年间所置,域内山高谷深、道路迤逦、民风剽悍,时人谓之“蛮夷之地”、“瘴疠之乡”。是时有大量的流贬与宦游文人客居于此,他们猝然及此“边恶之州”、“化外之邦”,心中的委屈、愤懑、哀怨和失意亟待宣泄,诉诸笔端,便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涉“黔”诗歌。他们的到来,为黔中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黔中文化的内涵。本文首先对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的数量做考定,分析其客居原因,了解其最后去向;其次探讨客居文人的涉“黔”诗作;最后探讨客居文人在当地的活动对黔中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这三方面的研究,本文力图对黔中道在唐代的历史地位、文人客居黔中的情感心态以及客居文人对黔中文化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黔中道行政区划的设置;其次对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最后通过对本文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的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分四章对正文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考定黔中道各州客居文人数量;分析客居原因及地域分布情况;了解最后去向及作品存世情况等。第二章主要从题材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对在黔文士涉“黔”诗作进行鉴析,进而探讨荒远地域文化影响下客居文人的情感心态。第三章主要对客居文士与黔外文士涉黔诗内容进行比较,从而探讨涉黔诗作者的情感异同。第四章主要探讨客居文人通过移风易尚、推广汉语、开设学校、着书立说等方式对黔中文化产生的影响。

蒋佳兰[8](2019)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类选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贬谪文学”是其中光辉灿烂的一个篇章。历经宦海沉浮的士人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来记录这场突如其来的人生巨变,构成了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贬谪类佳作,大都蕴含着作者积极乐观、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对于中学生的人格培养与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现行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贬谪类选文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之以古典诗歌中的同类经典作品,以贬谪类选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为切入点,探讨其现实的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以福州市闽江学院附属中学的贬谪类选文教学现状为例,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选取李瑛、余映潮、盛志武等部分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借鉴,再综合考虑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些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探究贬谪类选文赏析与品鉴的基本方法。

陈家愉[9](2019)在《唐代瘴疠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诗的瘴疠书写反映了唐代以疟疾为代表的流行性疾病的分布状况,记录了众多文人对瘴疠的认识、遭受瘴疾折磨的痛苦,以及应对防范瘴疠的措施。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医疗文化价值。本文对唐代瘴疠诗的研究从辑录典籍中有关瘴疠的记载、梳理唐代瘴疠诗的发展变化开始,进一步分析瘴疠书写的主要内容与地域分布、探寻瘴疠诗的创作范式,以展示302首唐代瘴疠诗的基本面貌。第一章是对先唐时期和唐代有关瘴疠的记载进行溯源分析。将这一时期有关瘴疠的历史记录和医疗记载以及诗文进行分类汇总,考察人们对于瘴疠的认知、分布和应对情况。同时对先唐的瘴疠诗文创作的内容、思想、艺术手法等进行简要分析,它们是唐代瘴疠诗的文学源头。第二章是梳理唐代瘴疠诗的发展轨迹,对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瘴疠诗的创作规模、题材内容、创作方式等相关情况做了分析。认为唐代瘴疠诗经历了初唐的萌芽,盛唐的新变、中唐的集大成和晚唐的回落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点。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瘴疠书写的主要内容、文学文化内涵和时空分布情况。大致将302首瘴疠诗分为疾病书写、瘴毒威胁、荒远象征和天气指示四个大类,每一小类列举了大量诗歌对其中反映的思想情感、文人心境、医疗健康等情况做了一定的解读。而通过数计统计的表格揭示了瘴疠诗的区域分布和南方文学的特质,对文人在瘴地与故乡、京城之间的迁谪情形有了立体形象的认知。第四章选取唐代瘴疠诗创作的三甲元稹、白居易、杜甫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创作成因。他们的贬谪经历、创作方式、情志健康共同代表着唐代瘴疠诗创作发生的三种范式,即以杜甫为最先的自我瘴疾书写,以元稹为代表的贬谪体验书写,和元白共同开创的涉及瘴疠的唱和,他们不但创作数量巨大,同时其作品所具有的开拓性和审美艺术性也代表了唐代瘴疠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超过300首的瘴疠诗保留了不同于历史记载的瘴疠书写。诗人在诗中书写瘴疾、瘴毒等以纪实的手笔继承了中国文学一直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同时抒发了自己的乡思之情和真挚的友情,使得这一题材的诗歌的人文情感内蕴价值得以提升,唐代瘴疠诗的创作自始至终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禹亚丽[10](2019)在《唐代寓湘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立足于唐代寓湘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以文人“流寓”为视角,探讨“流寓”与湖湘的互动关系,以期有利于扩展流寓文学和湖湘诗歌与文化的研究。绪论部分结合前人研究,界定了“流寓”的概念和唐代湖湘的地域范围,将唐代寓湘的232位诗人及其1368首诗歌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简析了唐代寓湘诗人的创作概况。正文部分,分三章对唐代寓湘诗歌进行系统的分析,考察唐代寓湘诗歌的整体特征。第一章,考察唐代寓湘诗歌的思想主题,将其分为山水纪行诗、赠别酬唱诗、咏怀咏古诗、现实民生诗四个类型。在类型化中分析总结寓湘对唐代诗人的影响,结合诗人生平阐述了唐代寓湘诗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和多元化的审美情感,其中也包括对诗人寓湘历程中生存质况、社会价值的整体观照。第二章,分析唐代寓湘诗歌的艺术特色,将其整体上总结为湖湘审美意象群的建立、楚骚精神的鲜明体现和对比意识的强烈表现。其中湖湘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俗对唐代寓湘诗歌的创作影响深远,不同的诗人有着迥异的诗歌风格,且诗歌创作的意象与主题也存在重复、仿制和泛化的问题。第三章,探究唐代寓湘诗歌的诗学意义,主要体现为对唐代诗歌山水人文题材的开拓、唐代寓湘诗歌创作转变和对湖湘诗歌与文化的影响上,其中皆以典型诗人为中心进行探讨,力争以部分把握整体的风貌,也论述了唐代寓湘诗歌与湖湘诗歌和文化是在互动之中双向发展的。最后的结语部分对全文重要观点进行总结。

二、湖湘贬谪文学的历史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湘贬谪文学的历史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从“屈贾”到“屈陶”:贬谪文学模式变迁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屈贾”模式的提出
二、“屈贾”而非“屈陶”的辨析
三、学界对“屈贾”模式的反思
四、结语

(3)唐人岭南行程与诗歌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及意义
    0.2 研究基础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章 唐人岭南行程与诗歌概况
    1.1 行程之基:唐代岭南地区的内陆交通干线
        1.1.1 东、南两路交通
        1.1.2 北路交通: 诸过岭通道
    1.2 诗歌图景: 交通背景下的唐人岭南行程诗歌
        1.2.1 不同路段的唐人赴岭南纪行诗
        1.2.2 不同送行地的唐人赴岭南送行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人岭南行程诗歌的行程书写
    2.1 岭南行程中的山脉与度岭书写
        2.1.1 衡山、九嶷山、五岭:唐诗岭南行程书写中的主要山脉
        2.1.2 度岭书写的意象群落
        2.1.3 度岭书写与岭南异域性的强化
    2.2 岭南行程中的江水与舟行书写
        2.2.1 湘江: 唐诗岭南行程书写中的主要江流
        2.2.2 岭南行程中的舟行书写与孤舟意象
    2.3 馆驿与楼阁书写
        2.3.1 岭南行程中的馆驿与诗歌
        2.3.2 恋京望阙的建筑载体:楼阁与诗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人岭南行程诗歌的岭南书写
    3.1 唐人赴岭南纪行诗中的岭南写照
        3.1.1 五岭以北路段纪行诗中的岭南认知
        3.1.2 异质空间:五岭以南路段纪行诗中的岭南体验
    3.2 诗歌的北顾书写与岭南形象的异乡性
        3.2.1 各路段纪行诗的北顾书写
        3.2.2 “北望京华”和“叶飞洛城”书写模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的价值分析与教学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概况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选篇分析
    第二节 贬谪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分析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
    第一节 人格生命的思想教育价值
    第二节 文质兼美的审美教学价值
    第三节 地理民俗的文化传承价值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教学实践探究
    第一节 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二节 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教学的优化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课本里的湖南:地域题材中学语文教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湖南地域文化概述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含义
    第二节 湖南地域文化(湖湘文化)形成及特点
        一、湖湘文化的源头——楚文化
        二、湖湘文化的时代变迁与历史发展
        三、湖湘文化特点
    第三节 地域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辅助教学
        二、拓展知识
        三、培养能力
        四、提高人文素质,促进文化传承
        五、促进教师成长
第二章 湖南地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湖南地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情况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湖南地域文化在不同版本中的分布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湖南地域文化在文体样式的体现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湖南地域文化在时间跨度的分布情况
        四、中学语文教材中湖南地域文化的内容分类
    第二节 中学教材中处理湖南地域文化存在的不足
        一、选文分布不均
        二、体裁分布不均
第三章 基于中学语文教材的湖南地域文化教学策略
    第一节 地域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地域为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清主次
        三、教学处理灵活多变
        四、以学生为本
    第二节 学校层面:开发校本课程,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一、开发湖南地域文化校本课程以及分发课外读物
        二、打造地域特色校园文化
    第三节 教师层面:转变思想观念,多途径展开地域文化教学
        一、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丰富自身地域文化知识储备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走进湖南地域文化
        三、立足教材,注意对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内容进行整合
        四、以写作训练为依托,让学生理解湖南地域文化
        五、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感悟湖南地域文化
        六、及时评价反馈,做到与时俱进
    第四节 学生层面:积极参与,自觉传承与弘扬湖湘文化
        一、树立保护湖南地域文化的认知意识
        二、弘扬湖湘文化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唐诗中的屈原记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屈原研究述略
    二、“文化记忆”相关概念界定
    三、写作思路与本文框架
第一章 唐诗中的屈子形象记忆
    一、唐前屈子形象记忆的构建
    二、逐臣记忆:忠贞不移之志
    三、“独醒者”记忆:独立人格精神
    四、沉湘记忆:执着意志
第二章 唐诗中的屈子文学传统记忆
    一、“楚骚”怨情传统的承继
    二、“悲秋”文化意义的传承
    三、“香草美人”象征意义体系的延续
第三章 唐诗中的屈子记忆之场
    一、汨罗记忆:文人凭吊与民间纪念
    二、沅湘记忆:士人文学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三、湖湘之地:屈子回忆空间
结语 成为一种精神传统的“屈子记忆”
参考文献
附录 《唐诗屈子记忆文本辑录》
致谢

(7)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及其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黔中道的设置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及其涉“黔”诗作考述
    第一节 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考定与分析
    第二节 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涉“黔”诗作数量统计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涉“黔”诗歌内容及艺术分析
    第一节 相逢成别与后会难期——离别诗
    第二节 赋诗寄赠以述怀——赠答诗
    第三节 抚事叹息与感物伤怀——抒怀诗
    第四节 咏史言志与借古讽今——咏史怀古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客居文士涉“黔”诗与黔外文士涉“黔”诗之比较
    第一节 黔外文士涉“黔”诗概况
    第二节 客居文士与黔外文士的涉“黔”诗内容之比较
    第三节 王昌龄、李白的涉“黔”诗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居文士对黔中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黔中文化概述
    第二节 客居文士对黔中文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类选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贬谪文学概述
        二、语文教材中贬谪类选文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篇目探析
    第一节 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分布特点
    第二节 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的情感内涵
        一、穷达皆能为国忧的济世情怀
        二、寄情于山水风物的隐仕情怀
        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情怀
        四、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定信念
    第三节 中学语文贬谪文学的教学价值
        一、爱国情感的培养
        二、抗挫能力的提高
        三、理想信念的确立
        四、审美情趣的熏陶
第二章 中学语文贬谪文学的教学现状探析
    第一节 学生学习的现状
        一、注重考试成绩,轻视情感体验
        二、学习方法单一,忽略课外阅读
    第二节 教师教学的现状
        一、忽视学生感受,教学方式欠妥
        二、注重单篇教学,造成情感类化
第三章 中学语文贬谪文学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鉴赏层面的教学
        一、诵读涵泳,把握基调
        二、巧问精析,知人论世
        三、温故知新,以诗解诗
    第二节 应用层面的教学
        一、文本比较,设计专题
        二、品词析句,探究手法
        三、以象解情,归纳意象
第四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结语
附录 中学生贬谪文学的学习现状调査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唐代瘴疠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唐瘴疠的文献考索
    第一节 唐前典籍中的瘴疠
    第二节 唐代典籍中的瘴疠
第二章 唐代瘴疠诗的分期考察
    第一节 初唐瘴疠诗的兴起
    第二节 盛唐瘴疠诗的新变
    第三节 中唐瘴疠诗的兴盛
    第四节 晚唐瘴疠诗的回响
第三章 唐代瘴疠诗的文学文化内涵
    第一节 瘴疠诗的疾疫书写
    第二节 瘴疠诗的瘴毒威胁
    第三节 瘴疠诗的荒远象征
    第四节 瘴疠诗的天气指示
    第五节 唐代瘴疠诗的时空分布与定量分析
第四章 唐代瘴疠诗的创作范式——以杜甫,元稹,白居易为中心
    第一节 西南漂泊与追忆书写——杜甫的瘴疠诗创作
    第二节 贬谪瘴乡与疾病体验——元稹的瘴疠诗创作
    第三节 瘴疠书写与寄赠唱和——白居易的瘴疠诗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唐代瘴疠诗编年简目
后记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10)唐代寓湘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唐代寓湘诗歌的思想主题
    第一节 山水纪行诗
    第二节 赠别酬唱诗
    第三节 咏怀咏古诗
    第四节 现实民生诗
第二章 唐代寓湘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湖湘审美意象群的建立
    第二节 楚骚精神鲜明
    第三节 对比意识强烈
第三章 唐代寓湘诗歌的诗学意义
    第一节 对山水人文的开拓
    第二节 唐代寓湘诗歌的诗学转向
    第三节 对湖湘诗歌和文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湖湘贬谪文学的历史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屈贾”到“屈陶”:贬谪文学模式变迁论[J]. 封裕琴,袁君煊.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06)
  • [2]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贬谪文学作品教学研究[D]. 程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唐人岭南行程与诗歌关系研究[D]. 姚俊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的价值分析与教学实践探究[D]. 钟怡.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课本里的湖南:地域题材中学语文教学的个案研究[D]. 陈胤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唐诗中的屈原记忆研究[D]. 邝芙丽.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7]唐五代黔中道客居文人及其文学创作研究[D]. 王娟. 厦门大学, 2019(08)
  • [8]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类选文阅读教学研究[D]. 蒋佳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唐代瘴疠诗研究[D]. 陈家愉.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10]唐代寓湘诗歌研究[D]. 禹亚丽.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湖湘贬谪文学的历史地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