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校校医院社区化转型期问题探讨与思考论文_成怡敏, 通讯作者 崔广志 李明珠

陕西省高校校医院社区化转型期问题探讨与思考论文_成怡敏, 通讯作者 崔广志 李明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成怡敏 通讯作者 崔广志 李明珠西安石油大学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基金项目:西安石油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NO:2014QN009) 作者简介:成怡敏,女,(1979-),主治医师,妇产科硕士,研究方向:妇女保健及全科医学研究.【摘要】 高校校医院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机构,近年随着医药卫生改革和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区对高校校医院的定位出现了多种不同的选择,导致高校医疗机构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既往对陕西省高校校医院向社区服务模式转变过程中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医务人员及参与社区服务情况等的调查研究和对我国部分地区高校校医院转型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阐述了当前改革背景下高校校医院管理现状,分析了高校校医院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高校校医院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校医院; 社区; 管理现状; 发展模式DiscussionontheproblemsandproposalforreformofuniversityhospitalstocommunityhealthserviceinShanxiProvince ChengYi-min,CuiGuang-zhi ,LiMing-zhu. HospitalofXi’anshiyouuniversity,ShanxiXi’an(710065)【Abstract】Hospitalsinuniversitiesareonekindofthemedicalinstitutions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recentyears,withthecontinuouslydeepeningofthemedicalandhealthreform,universitiesfaceseveralchoicessinceeachofthemhasdifferentopinionsonthepositioningofuniversityhospital.TheyadoptdifGferentwaysofthemanagementwhichleadsthemedicalInstitutionstothedifferentroadsofdevelopment.Thispapermakestheanalysisandconclusionsbasedontheresearchachievementsrelatedtotheuniversityhospitalhealthresources,operationmode,medicalstaffbasicsituationandtheirdutyperformance,communityserviceparticipationandsuccessfulcasesinotherpartsofthecountry,andalsoexpoundsthepresentmanagementsituationsofhospitalsinuniversitiesunderthebackgroundofreform.Fourthly,itanalyzestheproblemsanditscauseofformationthatthehospitalsinuniversitiesmightbeconfrontedwithintheactualwork.Thelastpartisabout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Soastoprovidereferencetohelpuniversityhospitalschoosethedifferentiateddevelopmentmodeswhich【Kseuyitwtohreidrs】ownfunctionorientationdevelopment. universityhospital;communityhealthservice;managementsituation;developmentmode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761-02

高校校医院即由高等学校设立的医疗机构,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机构,也是中国复杂公共部门体系中的一个典型实例.在中国,高校的职能不仅仅是教学和科研,它更像一个微缩的社会.我国颁布的开展高校卫生工作的法规政策文件有12个,其中?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0年4月25__________日国务院批准)[1],?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教体厅[1993]1号)[2],?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教体[1998]4号)[3]3个文件,关注性较大.明确了高校校医院的主要职能:承担高校甚至周边范围内的基本医疗、传染病防控、卫生监督、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以及医保管理等属于医疗卫生领域相关的一切职能.

1  高校校医院的改革发展历程.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止2014年12月4日,全国普通高等院校2491 所,成人高等学校297所,民办教育机构872所[4].其中西北五省共有高校184所,陕西省高校98所,甘肃省36所,宁夏省11所,新疆省39所.这些高校所下属的各级校医院承担了对学校教师、职工、学生、家属等人员的各种医疗服务工作,以及高校范围内的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安全检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保管理、计划生育等多种卫生行政事务.成为了国家社会医疗机构体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我国改革幵放市场经济到来之前,这种高校附属的、非盈利性的医疗机构,在维护学校教学和科研秩序,保障师生健康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各级高校不可缺少的重要而且特殊的部门.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这套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而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使高校内部原本依附着学校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福利性的服务、机构、制度被打破.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由教育部拟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加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度挂钩.”高校后勤社会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由于医疗服务是一种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特殊性,使得其供给需要依赖政策去保证效率和公平,显然将高校校医院简单的归于后勤社会化管理并不是最恰当的途径. 自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受到日益重视和普遍认可.2002年, 十一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指出: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多方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5].该意见为高校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一条新的改革之路.

2 高校校医院社区化转型的现状和问题:由于我国地域多样性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现存的几千所高校所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也大相径庭.总体来说,沿海城市、东部城市和经济发达一线城市的高校校医院的基础建设和改革发展也较为领先.其中以北京、上海等地的社区建设已逐渐形成规范的模式和样本.而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足、国有经济比例过重的所有制结构、落后的市场经济观念、对外开放程度低、资本形成不足、医疗教育人才短缺以及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因素的制约,使得教育与医疗发展均较落后.高校校医院的改革更是如履薄冰,艰难前行.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健医学分会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只有北京、山西、江苏、内蒙古、湖北、广东、陕西、山东等8个省市将本省市的一部分高校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管理,而上海、天津、浙江、安徽、江西、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四川、重庆等11个省市尚未将高校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范围.陕西省已有十余所高校校医院已申请批准社区服务站,但经过调查后发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有: 2.1 资金投入短缺,基础配置不合理.参保以后,学校公费医疗负担减轻,对医院投入资金逐年减少,造成医院经费不足.仅够校医院维持运转,无力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原有设备也因经费问题缺少维护和检修.医疗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校医院医疗设备简单、陈旧,经常出现各种故障,难以更新.使得各项检查治疗无法与日星月异的医学发展相匹配,无法满足学校师生以及周边人员的需求,造成许多病员的流失;尤其是在原有基础上向社区化转型更是难以与时俱进.同时急救设施缺乏、急救手段落后,易发生执业安全隐患.由于人员因素、设备因素、技术因素等影响,高校校医院的急救水平普遍不高,不能适应学校医疗工作的需要.

2.2 人员结构不合理,培训体系不健全. 高校校医院现人员进出仍由高校人事部门管理,缺乏人事制度的自主决策权,高校对人员补充门滥设置较高,岗位编制严重不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几乎所有院长均感觉人员紧张,正式工只退不进.而合同工、临时工日渐增多,人员流动性较大,也增加了人员管理难度.同时普遍存在人员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且缺少业务骨干,诊疗能力低.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面缺少全科医生,在疑难病症的诊疗方面缺少业务骨干,在院前急救能力方面缺少骨干力量,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又缺少心理咨询治疗的专业人才.所以对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已成为了很多高校校医院十分重视的现实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全科医学以来,在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研究[6-11].目前,中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12].陕西省全科医师培训在近几年才刚刚起步,但由于缺少科学客观的宣传,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缺陷.而且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全科医生的综合管理和临床治疗能力仍比较欠缺,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仍有待提高. 2.3 功能定位不明确. 由于高校校医院发展现状的多样性,难以对校医院功能做出清晰的定位, 传统功能有效履行不足与创新功能提供乏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扭转原来的重治轻防模式,并要求医务人员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但这种转变在现阶段还很难做到.而要职称较高,资历老的医护人员转变观念,主动下社区,或进行上门服务更是难上加难. 2.4  发展方向不明确. 将来高校校医院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脑海里的疑问. 是最终转变为独立的社会医院还是成功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还是希望继续保持原有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 这种种疑问以及对目前改革出现问题的质疑,使得高校校医院在编医务人员以及广大师生对高校校医院的改革缺乏信心,从而造成在改革过程中保持一种观望甚至消极抵制心态.因此,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也是目前高校校医院的首要问题. 2.5  创新及科研理念缺失. 在以往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校医院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后,在学校师生心目中服务水平明显下降.同时服务没有走向社区,面向广大校外人群,而校内政策原因使得外来人群无法进入学校,获取服务.使目前高校校医院进入了“两不靠”的尴尬境地.这就越发加重了高校校医院对公共卫生服务开展, 尤其是政府所要求的公共卫生服务缺乏热心.在陕西这十几所高校校医院中,目前无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关课题进行研究.缺乏创新和科研理念也成为了阻碍高校校医院向社区服务转型的重要原因. 3 现存问题的改革方法及建议:

3.1 改变思想观念. 首先高校应在思想观念上重视校医院医疗卫生工作.在经过诸多阶段的教育体制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后,一些高校甚至错误的将校医院视为包袱,认为应当将校医院剥离或者取消,导致了高校难以对校医院进行足额地投入.关于高校校医院到底要不要彻底与高校分家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从目前我国的社会卫生体系发展仍不健全的现状看,高校校医院仍有其继续设立的必要.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和稀缺性,我国现阶段社会医疗资源依然紧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短期难以得到解决.高校校医院以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优势承担了保障学生健康学习成长的多项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行政职能,是维护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稳定,开展素质教育,推进高校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职能部门,盲目取消高校校医院可能产生监管真空,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只有改变观念才能使得政府和高校继续对校医院投入和建设. 如何找到一条更适合的路应该作为目前高校校医院改革的重点研究问题.属地政府卫生、劳动和保障部门应将高校医疗机构统一纳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将一级及以上的高校校医院定点为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定点医院, 不仅定点为普通门诊,也应定点为慢性病门诊和住院医疗.省市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对高校医疗机构进行调研分类,对一级及以上的校医院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余定为社区卫生服务站.教育、卫生部门应鼓励高校校医院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进行改建,完善软硬件条件促使其达标. 3.2 改革高校校医院人事管理制度.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高校校医院要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转变用人机制,公开择优录取,让有真才实学的,愿意投身高校卫生事业的,有主动服务意识的医护人员加入高校校医院团队,是高校医疗机构发展的希望所在.改革旧的人事管理体制,关键是打破传统的事业单位职工终身制的人事管理模式,努力做到各种身份的职工同工同酬,最终落实全员聘用制.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医院工作人员产生危机意识,促进他们自觉学习,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造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盘活过去高校校医院人员僵化的局面.另外,由于医学服务的特殊性和稀缺性,以及医学人才培养与其他专业的差异性,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应适当将人事任免权限下放医院, 不应该与全校统一搞“一刀切”模式.对校医院人才的选用,不仅要看重学历, 同时更要注重临床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适合高校校医院发展的专业人才.改 _______革高校校医院绩效考核也是当务之急,校医院绩效考核的难点在于承担的工作项目多样,岗位构成复杂,难以用简单指标进行量化.既要摒弃以往的大锅饭形式,将所有劳务收入平均分配给所有职工,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又要避免单纯的完全和经济收入挂钩弊端,给职工形成什么挣钱干什么的意识.而一些没有收入的健康教育、卫生检查、传染病预防等核心工作无人愿意去做,挫伤了承担公共服务的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容易出现大处方、乱收费等现象,违背了校医院公益性的性质.因此从学校和政府方面应加大对高校校医院在人、财、物方面的支持力度,应有专项资金保障其运转,放宽校医院利润的支配权.不应用某一简单的指标如收入、工作量作为分配的唯一依据,而应当以全面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作为绩效考核的出发点,釆用多维度、多指标的考核体系,平衡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之间的矛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虑按不同岗位设立考核指标,采用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满意度按不同权重计算出绩效值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并在工作中根据高校校医院自身的特点,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最终实现有效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促进学校卫生工作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全科医生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统计,在患有疾病的人群中,只有极少部分(约5%)的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而其余的健康问题(约95%)均能通过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来解决.全科医学(gp)在一般的书籍中解释为:是从事社区基层医疗的相关人员直接深入家庭面向群众提供六位一体服务的一门新兴医学科学[13].全科医生(generalpractitioner)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又称家庭医师(familyphysician),是健康管家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这一学科在20 世纪60年代首先被北美国家所重视,以后逐渐在许多发达国家得以推广,并于80 年代后期引入我国,这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十分适用于大学校园这种特殊的社区.高校校医院服务对象的相对稳定,面对的疾病也相对比较简单,所患疾病大多为各科一般病、常见病,病情较单纯,严重、复杂的疾病不多.在这里全科医生应先对病人进行筛查,用最少资源解决患者的大部分问题,把不能解决的少部分严重、复杂的疾病转诊给大医院的专科医生.高校大学生们过的是集体生活,所以对于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必须加强预防保健,防患于未然,减少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防止可预测的意外发生,在这里全科医生也是医疗保健系统的最佳协调者.全科医生在高校校医院为广大学生患者提供的应是一种方便、及时、周到、亲切、便宜、有效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这种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立业务培训体系,加强全科医师培训是现阶段提高高校校医院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更加积极的宣传、引导、扶持,从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明确全科医生教育培训的职业化定位.优化组合培训的内容,坚持以常见病诊疗手段和方法的掌握为主,增加预防医疗卫生统计、卫生经济等相关知识,提高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处理能力;构建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集合网络中丰富的资源向全科医生培训学员免费开放,缓解培训中的学习和工作的具体矛盾.结合当前现状,通过多种培养方式进一步提高高校校医院医疗机构学员的学历水平,通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储备人才,并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项目满足不同工龄段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需求[14]. 3.4  借助其他社会力量. 由于高校校医院医疗需求有限,原本校医院规模就比较简单,在建设校医院上再花费巨额资金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高校校医院在定位上不能过度追求功能的高、大、全,在完成社区转型后的基本社区卫生服务后,而应当从现实入手,从校外合作寻找发展的突破口.采取校外协作的发展模式,就是避开公立高校校医院在规模、人员上的劣势,积极利用校外医疗资源,有效降低高校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建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拓宽校外途径:(1)整合附近相关高校间的医疗资源,校校联合设立卫生服务中心.(2)和周边三甲医院建立业务联系,邀请他们在高校内设立门诊部,或者为学校师生转诊设立绿色通道.(3)联系各级医院知名离退休医务人员定期社区门诊坐诊,既可以解决高校及社区周边人员就近看病的实际问题,缓解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也增加了高校校医院的知名度,提高了公众信任度.(4)将中医药的适宜技术引进高校社区医院可以缓解患者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再加上到高校社区看病的老年人大多患的都是些腰痛、颈椎痛、哮喘、中风、偏瘫等慢性疾病,这些病西医疗效较差,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优势.而且由于中医具有安全、副作用小,方法灵活多样,无需大型医疗设备,容易在社区推广使用的特点,尤其适宜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从长远看,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是大有可为的.

3.5  发展个性化的特色医疗模式. 即使高校校医院转型为社区后,仍然是既要负责学校教职工和学生享受到更为全面的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又要兼顾公共卫生服务.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要想使得高校校医院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转型机遇,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1)首先要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高校校医院由于多年的基础设施落后,不具备科研实验条件等原因,已形成了基层医院不需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观念.陕西省现阶段高校校医院的社区转型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都正处于摸索阶段,有很多课题值得研究探讨,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高校校医院转型提供参考依据.(2) 创建和完善信息协作平台.通过学生体检和教职工体检的管理、协调工作,对体检结论进行总结、分类,为教职工建立健康档案.不少疾病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来得到有效控制的.健康体检是人们预防早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建立健康档案,掌握常规指标的变化趋势和走向,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小病变大、急性变慢性、减少疾病的发病率都有一定的作用.为今后通过互联网,把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大专家与社区医生联系起来,建立基于信任与协同的分层次医疗服务体系奠定数据基础.(3)合理利用第三方服务平台.近几年随着一些体检中心和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的兴起,也为我们这类基础设施和专业人员缺乏的基层医院提供了一条新的合作道路.我们可以通过与这些公司签约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检查设备和仪器,完成在我们高校校医院无法完成的检查项目.这样既减少了高校校医院大型昂贵医疗设备的资金投入,又可以满足高校校医院广大师生和老教工的客观需求.(4)大胆探索创建新的医疗模式.如江苏省东南大学医学院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慢病管理新模式,开办了国内第一家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学校,构建医院- 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5-18].在现有医院- 社区管理模式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同伴支持和志愿服务理念,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构建医院- 社区- 患者- 志愿者一体化的慢病管理新模式并成功实践[19].在上海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通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就近建设相互联动两种做法,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医院、养老机构的养老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社会养老资源的效益最大化[20].通过学习以上成功的案例,我们也可以根据各省自身医院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创建适合自身医院发展的创新服务模式. 关于高校校医院的发展模式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可以追寻,也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高校校医院必须服从医疗体制改革的大局及国家、地方整体的卫生区域规划,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为契机,合理确定服务功能及服务模式,改变、丰富、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只有这样,高校校医院才能转变目前的不利局面,快速适应当前形势,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道路. 参考文献[1] 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Z].1990-04-25. [2] 教育部.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Z].2011-5-2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Z].1998-04-22. [4] 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8493/201412/182068.html 5] 王金火,何慧明,董海娜,等.医学院校创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势、困难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5):1103. [6] 顾湲.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 邢文华,安凤妹,齐久颖.加速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1999,1(1):77-78. [8] 张一杰.全科医生培养途径与模式的研究[J].中国乡村医生,1999,3(1):15-19. [9] 郑炳生.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__________[ 25(2):62-63. 10] 曲别拉布.重庆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初探[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8. [11] 胡凌娟,陈占禄,文占权,等.探索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一些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1,9(8):1163-1164. [12] 梁万年.全科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3] 梁万年等.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14] BarbaraBuddeberg-Fischer,MartinaStamm,Franz Marty.FamilyMedicineinSwitzerland:TrainingExperiencesin MedicalSchooland[ Residency.FamilyMedcine[J].2007;39(9):651-655. 15] 鞠昌萍,孙子林,金晖,等.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39-2142. [16] 谢波,汤仕忠,鞠昌萍,等.以医学院校为依托的社区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4):3894-3896. [17] 刘莉莉,孙子林,金晖.医院社区联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59-61. [18] 鞠昌萍,孙子林,金晖,等.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指导网络的构建和初步运用[J].药品评价,2009,6(10):389-390. [19] 高圆圆,谢波,孙子林等.医院-社区-患者-志愿者一体化慢病管理新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8(16):2624-2626. [20] 郭斌.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39-41.

论文作者:成怡敏, 通讯作者 崔广志 李明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7

标签:;  ;  ;  ;  ;  ;  ;  ;  

陕西省高校校医院社区化转型期问题探讨与思考论文_成怡敏, 通讯作者 崔广志 李明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