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传统产业转型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和传统产业改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传统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48(2001)03-077-04

1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方面要求发展新兴高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地改造,尤其是后者,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更为艰巨。

知识经济的来临,导致了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是就生产力方面而言,但是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还是一个社会过程;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则更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内容。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技术经济活动的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其主要的变化趋势可以从以下的对比中略窥一斑(表1):

表1 技术经济活动模式

传统模式 信息时代

能源密集信息密集

标准化 自定义

专用工厂和设备 柔性生产体系

自动化 系统化

单个工厂网络化工厂

多层次管理体系 平面化管理结构

部门化 集成化

产品/服务

 服务/产品

集中化 分布式智力库

技术专门化

 技术多能化

最低培训要求

终生培训和再培训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以新的思想观念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终身学习的观念了,从而导致了学习型组织的流行,进而又使得知识创新具有特别的意义。所谓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演化、分配和应用新的思想,使其转变为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知识经济下知识创新的特征表现为(见表2):

表2 知识创新的特征表现

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价值链价值体系

战略事业单元(SBU)

战略事业网络(SBN)

竞争(零和) 合作利益(双赢)

消费者满意

消费者成功

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极大地扩张自己的国家竞争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战略性努力避免国际竞争地位的进一步恶化或改变被动局面是一个真实而又紧迫的挑战,无论我们现在距离知识经济多远,迎接挑战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无论其具体表现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抑或文化领域,归根结底是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技竞争力。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化已经被写入了各国政府的发展规划,角逐世界科技前沿的竞争优势已经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潮流。

现阶段我国真正代表现代高新技术前沿的产业化比重较小,高科技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而发达国家为30%~40%,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见表3、表4)。

由表可见高技术产品在出口领域分布上极不平衡,出口额大于100亿美元的只有广东、北京、上海、天津和江苏人在10~30亿美元之间,落在1~10亿美元区间的有福建、浙江、山东、辽宁和黑龙江,其他各省市地方均不到1亿美元。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仅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12.4%(1998年)。并且除了广东和江苏在技术贸易上保持顺差,其余都是逆差。

高新技术由于其自身的高风险性,独立产业化需要特殊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进行支撑,如技术基础设施(包括RD和中试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信息业、辅助工业系统)、政策环境、资金筹措等方面。因此改造传统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内容的一个方面,对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表3高技术产品按领域分布的进出口(1998年,百万美元)

出口

进口 差额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

13670 11412 2258

生命科学技术

1161

1082 79

电子技术

2939

1082 79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3654448 -4083

航空航天技术

4363459 -3023

光电技术

1019

540

479

生物技术

1133083

材料技术

89 281

-192

其他技术

459169

290

合计

20251 29201 -8950

表4 全国各地区高技术产品进出口 (1998年,百万美元)

传统产业高科技化是对市场和社会的一种变革,其内涵实质是如何应用现代高科技去改造、渗透、提升传统产业,使之能更快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更好地促进其产业结构高级化,也将部分传统技术企业改造成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提高附加值;通过倡导清洁、绿色、高效、低耗、无害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的动力一般是来源于3个方面:战略驱动、突破技术约束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国家层次上战略驱动的原因更明显。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来说,则兼而有之。

高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类型可以大概归纳为:①产品型渗透,体现在产品升级,诸如产品的功能集成、加强和新功能附加(或新产品创造)。比如POLAROID公司的瞬息照相技术在照相机上的应用,还有数字技术在通信产业的渗透,典型的有ISDN,集成了电话、电报、传真数据乃至电视。②工艺技术型渗透,表现为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创新,使得产品符合更高质量要求,拓展产品的应用范围,如基于生物技术的酶工程,即用生物反应器或工艺生产高效用生物产品的方法和过程。③综合型渗透,体现在产业(企业)的运营技术、组织管理技术和信息交流上的高技术化,尤其是传统产业对信息技术的吸收。以CAM、CNC、DNC、形成的AM,由CPM、CPC、CAD、MV、MRP组成的制造支撑设备、由JIT、GT组成的生产管理技术、由FMS、GIM组成的集成系统、由DB、AI、MAP组成的管理信息技术,构筑了高技术化的制造体系。

2 改造传统产业的目的是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新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否定比较优势理论,单纯为技术而技术的改造不可能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相反有落入技术追赶的陷阱,因此如何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循环,乃是问题的关键

知识经济的发展,本质上并没有否定由要素禀赋决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革时序的客观规定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发挥比较优势潜能的必要性。比较优势的一个更深刻和更本质的功能,是为了低成本地生产制约结构变革的稀缺要素,从而弱化稀缺要素对非均衡增长战略选择的约束强度,将国民经济推向主要依靠结构变革实现增长的内涵化道路,那种不顾要素禀赋对结构选择的规定性,人为地使经济结构与知识经济趋同,显然是个误区。应该特别强调比较优势的动态性和产业结构变革对维持比较优势的价值。

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应该打开思路,着眼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或者说是重塑竞争平台基础,改革竞争规则,培养核心竞争力。

基于这样的目的,因此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就必须是在传统产业的价值体系与整个价值链(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采购、内部后勤、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的层次展开。从整个社会大系统来看,单纯从技术层次方面而言,传统产业的改造可以是对投入系统的改造、对生产过程系统的改造、对产出系统的改造;或者综合性的改造。其结果可能会是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这主要是对生产过程系统的改造;也可能将传统产业改造成全新的产业,这主要发生在对投入系统与产出系统的过程中。单纯为技术而技术的传统产业改造,如果不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就没有任何意义。此外,传统产业的改造还应该包括文化和组织等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内容,而不能局限于生产力的改造。

3 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技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化趋势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生活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基础的共性技术,但是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还远远不够

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技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历了60年代数据处理、70年代信息系统和90年代战略信息系统“三个时代”;其发展的瓶颈在60年代是硬件、80年代为软件,而90年代则是顾客关系限制。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会仍然在我国“历史进行重演”,并没有什么经验的证据,但是可以肯定,发展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还是可能存在的。

知识经济的表现形态是网络经济,其典型的发展是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程度加速与加深,而消费市场的信息化向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传统盛行的“自来水哲学”已逐步让位于“高附加值经营”新战略,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式需要修正,“顾客不应该有确保厂商获利的义务”。产品中的“资信密度”急剧上升,要求企业的市场反应空前敏感,制造与服务的边界日益模糊。

信息技术几乎是唯一能够渗透到各行各业的高新技术,随着INTERN

ET的发展,制造商逐渐走到前台,如美国的戴尔通过电话和INTERNET得到客户的直接订货,并在7个工作日之内交付产品。完全没有了制造商、经销商和零售商的差别,制造商的工作逐渐变成仅仅设计产品,为其品牌作广告,而委托别人装配产品,这样的所谓“业务外包”将库存负担转嫁到生产链上其他的参与者身上,正在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时尚。产品开发商、制造商和经销商将通过数据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物流方面的创新,引致了供应链管理的革命,生产和销售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不清,延迟最后的生产过程可以减少库存。

虽然上述的发展已经或者正在成为事实,但是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仍然需要考虑组织机构的文化、技术能力和管理结构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组织机构的文化与实施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矛盾,因而一些我国的管理者在引进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时表现得比较消极。我国的组织机构的家庭模式,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两方面的影响。信息系统的建立增加了透明度,因而在组织内部实现信息共享,结果对传统的官僚权威意识形态形成了挑战;计算机的使用对于组织中年龄大的、高层管理人员构成了威胁。缺乏熟练技术工人也是限制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障碍,一方面巨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了大量过剩的无或低技能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没有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保持同步以及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教育的破坏,使得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短缺。尽管在其他领域有一些成功的应用,如CIMS,但是由于组织结构的局限和相应管理技能的缺乏,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还局限于数据加工、计算和清算帐目方面。

总之,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实施需要技术、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力量的相互协同作用,从创新的联合中进行选择。

4 利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企业,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已经落后很久了,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改变目前的状态,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20世纪是制造业空前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以精密和微细加工技术为目标,各种制造工艺和装备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制造系统的集成活动异常活跃,制造模式不断更新。制造业的经营模式大致经历了6个重要发展阶段:

20世纪制造业经营模式的演变(表5):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取设计、制造工艺与装备、物料、信息网络、控制和现代管理等高新技术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敏捷生产,取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经济技术综合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它提供了通过自动化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可能机会,将功能引入系统进行集成,为多样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并且可以更加紧密地跟踪市场变化,同时也被用于支持在本地和全球合作公司之间的网络。

如果说单纯地追求所谓的“新经济形态”,尽管有可能使国民经济陷入“中空化”、“泡沫化”的危险,但是在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的格局下,一些挟先行之利的发达国家仍然具备成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赶超的工业化战略中,似乎更应该从世纪末美国振兴其制造业的行动中习得经验。

在传统产业中推行先进制造技术仍然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先进制造技术产品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不到5%,跟发达国家的40.06%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且在工业技术领域缺乏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产品。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应该已经得到解决,关键似乎还在于资金和管理方面的障碍。

先进制造技术对提高竞争力的潜在贡献(表6):

表5 20世纪制造业经营模式的演变

年代

 生产模式

 制造策略

制造装备和

生产组织和

技术特点管理特点

专业化职能

10~40

福特制泰勒制

 机械化部门

 大批量生产自 生产过程动 组合机床和

以质量为核

40~50

动化 态统计

 刚性自动化

心部门协调

 中小批量生产 柔性自动化 数控机床和

50~60

自动化生产加工中心

 成组技术

工业机器人、

 多品种小批量

 DNC、CAD、

60~80

生产自动化

计算机辅助 CAPP、CAM、

按订单生产

CAE

 设计、制造和

管理集成信 FMC/FMS

80~90

 CIMS息系统支持 FCAD/CAPP/ JTT、控制库

下的自动化 CAM集成设

存、设计制造

生产计与制造技术 信息一体化

 智能制造、并

 行工程、精益 柔性制造设

快速响应的智 生产、敏捷制 备和柔性自

技术、管理人

90~

能化制造系统 造、与环保协 动线、CADE

员资源集成

 调发展的制造

表6 先进制造技术对提高竞争力的潜在贡献

制造中的问题 AMT的潜在贡献

CAD/CAM缩短设计周期(控制更严格、

按计划引进新产品柔性制造、工厂间的平滑流动、减少中

间环节时间)

通过自动检验和测试,更好地生产信息

按照高质量标准生产 和更精确的工艺过程控制,全面提高产

品质量

柔性生产技术减少了装配时间和其他

生产周期长 中间环节,使产品在工厂中的流动更平

滑更快捷

MRP2减少了原材料、生产过程和最终

材料成本高并不断上涨产品的成本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对变化的信息

反应更快捷,更好的数据库使得销售预

很难进行销售预测

测更准确

5 改造传统产业,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生产力—技术的层次,按照系统结构和功能对应的原则,必须深入到生产关系—组织的层次进行改造

自19世纪下半叶,企业组织的概念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变化。第一次转变发生在1895年至1905年间,铁路和电报系统的建立和经营,要求产生一种新型的企业机构,为建造这些系统所需的大规模投资和系统业务的复杂性,导致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新形式的运输和通信,可以使现代大规模的销售和现代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产量和交易量的空前增长,使得管理工作自成体系。第二次转变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P·杜邦改组了其家族公司,随后A·斯隆重建了通用汽车公司,因此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以等级为基础、以命令控制为特征的“金字塔结构”,横向分工始终处于以直线组织为支柱从而以纵向分工为基调的框架内,参谋制、委员会制和矩阵制都只是从属形态,强调权利分散、重视中心业务部门和人事管理、完整的预算和控制体系,明确区分政策制定和具体经营。目前全球网络经济的发展推动,企业组织正进入第三次转变时期,从上下级之间实行命令和控制转向以知识型专家为主的信息型组织,趋于一种更加民主型的网络化组织。为了加强公司的基础,国际大公司的总部正在收缩,中层公司官僚日趋精简,公司规模朝着适度或精干方向调整。

在企业组织改革方面,传统产业好象还没有很大的不可逾越的困难,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建立,开放与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形式方面已经有所发展。但是问题的要害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改造的形式,而没有改造的实质,并没有深入到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深层。一切变化都是对外界压力的被动反应,缺少积极主动的进取。虽然不乏这方面的试验与尝试,但是并没有成为主流。

6 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制约因素也很多,现实情况决定了目前只能采取一种渐进的发展战略,以时间换空间的战术可能是一个最佳选择

传统产业改造首先是观念的更新,必须采取市场化取向,包括高新技术使用市场战略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战略,高新技术使用市场战略方面;在动力机制上,应该制度化;企业的运作要能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环境,实现信息化,包括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在生产自动化和办公智能化以及管理上的应用、重视企业数据平台建设;改造现有的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力求高新技术化;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包括体制公司化、方法数字化、手段电子化、人才知识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绿色化。

积极开展动态的创新活动也应该成为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内容。现代的创新包括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创新具有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作用,应该作为企业的生存哲学加以推行。创新的目标是展现了成功创新所需要的所有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的动态价值体系,而不仅仅是体现了线性和静态的思想的价值链;以鼓励创新过程中知识流动战略事业网络取代倾向于建立知识孤岛战略事业单元;广泛地建立联盟合作关系鼓励提高共生合作关系建立双赢环境,摈弃传统的零和博奕思维;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引进消费者创新,将帮助消费者的成功视为追求的目标,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所谓消费者满意目标。

因此传统产业改造从范围上而言,我们认为除了企业内部的生产链以外,还必须延伸到上游链和下游链。

当然目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资金和技术。其中改造资金的瓶颈问题可能更为突出。虽然改造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但是维持现状的代价会更大。如果放弃由政府包揽和企业自力更生的思维定势,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在吸引外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企业结盟以及股权转让和改革资本结构方面进行一些尝试,解决问题的难度不会太大。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现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应该实行“三分”的战略,即分地区、分阶段、分环节进行。

所谓分地区,其根据在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不平衡,各个地区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决定了我们只能采取非均衡的方式,即所谓的梯度发展模式,而不能强求大一统地推进。

所谓的分阶段,就是在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不能够要求“毕其功于一役”,必须要循序渐进,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对高新技术的采用依照一定的次序进行选择实施。比如首先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在信息的获取和加工方面立足于一个比较高的起点,然后利用组织自我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循环发展。对先进制造技术也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

所谓的分环节,就是说不必一定要对传统产业来个彻底的革新,一次到位。如果整体改造不是不可能,就是难度太大,可以先从采购链或者市场链与服务链开始,从电子商务起步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这样就会在外部形成一股推力,由环境的规模外部性达到以外促内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0-05-24

标签:;  ;  ;  ;  ;  ;  ;  

知识经济与传统产业转型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