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游乐区”:突出幼儿的主动学习_幼儿园论文

从“课堂”到“游乐区”:突出幼儿的主动学习_幼儿园论文

从“上课”到“玩区域”:彰显幼儿的主动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动论文,幼儿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明确了儿童应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不仅确立了儿童的基本权利,更奠定了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儿童被视为有主体地位的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也进入新的改革与发展时期。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寓于一日生活之中”、“因材施教”、“主动学习”等理念开始传播开来,并逐步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得以推行。

区域活动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引入幼儿园课程中的。区域活动,或称活动区、区域游戏是一种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自主选择的,以独自的发现学习和同伴之间的小组学习为主的活动形式。在此之前,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一直效法前苏联的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具有一定的分科教学倾向。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很多时候都是说“上课”,但自从开设了活动区活动,教师开始更多地使用“玩区域”这样的词。

提到“上课”,我们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类似中小学的学生静坐听讲,教师传道授业的景象。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幼儿在更多时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提到“活动区”,我们眼前会出现有着丰富多样的、不同层次活动材料构成的、供幼儿自主游戏的区域,以及孩子们在这些区域中操作材料、探索发现、彼此分享讨论的生龙活虎的场面,真正实现了《纲要》所倡导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从“上课”到“活动区”,几字之差体现的不仅是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上的差异,更反应出教师在儿童观和教育观方面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尽管当前,教师在活动区指导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改革之路已经起航,既然选择了前方,就要风雨兼程!

标签:;  ;  ;  

从“课堂”到“游乐区”:突出幼儿的主动学习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