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是探讨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深入分析导致中美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的原因之一: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旨在尝试性地对中美思维方式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其思维方式差异产生的原因,其目的是要探讨思维差异对中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以求中美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尴尬,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障碍 思维方式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因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对此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有关这一主题的书籍和文章层出不穷,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无可争辩的。然而,跨文化交流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就是在交际过程中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地理或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和不顺畅。那么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是如何交流的呢?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有哪些? 为什么?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一个由来自不同社会、种族、宗教和技术背景的个人组成的组织内的广泛的交际活动。它试图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如何行为、交流和感知他们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创造文化的协同效应。
十几年前,美国学者开始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彭世勇,2005:53)。在过去的20年里,它在美国经历了理论的巨大发展。此外,在国外,他们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收集了质量和数量的数据,使之完善。1983年出版的《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年鉴》是第一本关于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著作。在此基础上,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步成熟(胡壮麟,2006:17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而不仅仅是陈述了一个理论的全景。在学术期刊上,大多数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文章,尤其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文章,通常采用定量分析研究方法。
为了尽可能有效和有意义地在这个多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发挥作用,人们必须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陈国明(Chen Guo-Ming)和威廉·斯塔斯塔(William Starosta)写道:“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生存,需要有能力透过不同种族、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
然而,跨文化交流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就是在交际过程中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地理或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是困难的。然而,是什么让跨文化交流变得困难呢?阐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语言是人类进行逻辑交流和思考的工具。所以不懂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假设有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不懂对方的任何语言。即使他们可以通过手势或数字进行交流,由于语言障碍,他们也很难完全理解对方。
非言语交际是指没有语言的交际,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服饰等。大多数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35%是言语行为,其他信息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言语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替代、反驳、强调或协调言语信息。
文化取向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也可以称为文化偏见。犹太人很小气,黑人是狂热的,法国人是浪漫的,德国是守法的,意大利是热心的,文化取向对信息处理、简化、普及或夸大问题有很大的影响。当人们以文化取向的方式看待他人时,他们的目的是对人进行分类,做出不同的评价。
思维是以反映客观世界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础的。习惯地遵循一个特定的过程或观点,一个人发展他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美两国的思维模式是在各自国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口头和书面语言、历史和传统、哲学和宗教方面存在着差异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所以中国人喜欢过平静的生活。在民族团结的过程中,排斥被同化的方法所抑制。因此,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和为贵”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也逐渐形成了谦逊的性格。相反,美国的历史只有几百年。从五月花运动到西进运动,美国人一直保持着冒险精神。虽然世界各地的移民正在涌入美国,但他们仍然保留着自己的传统特色。在美国,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家机构:议会、总统和法院(He Ziran 1988: 67)。无论是民族特色还是权力分配,独立的历史传统都给美国人带来了对抗性思维的特点。
了解不同国家思维方式的异同,是为了更好地调整对其他文化的态度,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思维方式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是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产生的障碍是不会消失的。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增多,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两国应该尊重对方的思维方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以周到、尊重的方式促进跨文化交流。
论文作者:任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跨文化论文; 思维方式论文; 中美论文; 的人论文; 文化论文; 差异论文; 语言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论文;